進階搜尋
依作者
依文章
依日期
不限
首頁
最近更新
台灣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捐款義賣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台灣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捐款義賣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鯨魚舊站
台灣部落格大賽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陳怡凱)
陳怡凱相關文章
德法能和解,為何中台不能?
這有幾個重要條件: 1. 雙方要承認彼此是獨立國家,並尊重對方的自主地位。 2. 德國放棄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野心。 3. 德國不再把泛日耳曼族群曾經立足的土地,都意淫成自己的固有領土。 4. 德國縮減軍隊規模,從一支進攻爭霸的武力,調降至防衛拒止的水平。 5. 德國加入以美國為首的集體安全體系。 6. 德國接受美國駐軍。 7. 德國原本的領導階層下台接受審判,送去他們該去的地方。 8. 法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保持足以抗衡德國的武力。 以上這幾點,如果強國願意比照辦理,那當然是樂觀其成。其實不用苛求,哪怕只是作到一半,對東亞和平都是功德無量。 只是他們大概不會願意吧。
陳怡凱
2023-03-31
「不好意思,我們的政府造成你們的困擾」
【「不好意思,我們的政府造成你們的困擾」】 2020年2月: 「一直將台灣視為『境內』的中國,遲未對台商撤離鬆口;在陸委會透過各種管道協調之下,接回武漢台商的包機將由中國的東方航空承運,今(3日)晚登機,自武漢天河機場起飛,11點40分落地桃園國際機場。」 _ _ _ 2023年3月: 「前總統馬英九上午在武漢參觀疫情展覽。對這個臨時增加的行程,馬英九說是給記者『一個驚喜』。」 「馬英九今天上午前來參觀武漢市檔案館『英雄城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武漢保衛戰專題展』⋯ 對於講員提到當時在武漢的台胞沒辦法返回台灣時,馬英九則說,『不好意思,我們的政府造成你們的困擾』」。 「馬英九說,在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領導之下,疫情初步做到好的控制,使得它不會大幅向外擴張,這點感到非常敬佩,這不是對中國大陸,而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 _ _ _ 一場席捲全球的禍害,被說成是「初步做到好的控制,使得它不會大幅向外擴張」。至於被連累波及的一方,反而變成是「造成困擾」,還要「不好意思」。 這是改寫歷史記憶的工程,黑白可以顛倒,上下可以逆轉。要是讓這些人掌握權勢,這就會是下一代所知道的「歷史」。 如果還有下一代的話。 TWREPORTER.ORG 首班武漢撤僑包機今晚起飛,首批200多人將回台,仍有人自願留下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首班武漢撤僑包機今晚起飛,首批200多人將回台,仍有人自願留下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陳怡凱
2023-03-30
一部小小的官場現形記
【一部小小的官場現形記】 他們在狒狒事件這種玩法,等於是在告訴各種民間專業人士,倘若有一天公部門的人前來請求協助,最符合理性自利的作法,就是不要理睬。 不理睬,就不會有責任,更不會有成本。如果理睬他們,就算事情有好結果,功勞也不會算到民間專業人士頭上,反而是讓首長的親信邀功擺拍,白白提供這些人自我表現的素材。 這還是比較好的狀況了。要是事情最後結果不好,又會如何? 那問題就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民間人士在第一線把手弄髒,卻又不是首長的「自己人」,超級好用,有夠完美。 首長會出來表達懊惱痛心、安排向死狒狒獻花鞠躬之類的魔幻寫實荒謬劇,同時輕描淡寫地把責任丟給「不明來路」的民間人士。首長的自己人?事情跟這些人沒有關係,事情不是他們作的,不用懷疑,故事版本就是如此,儘管之前他們以為情勢大好時拍照會搶第一。 至於現場決策到底是怎麼回事?場控怎麼弄的?就算民間人士真的「來路不明」,又怎會讓「不明來路」的第三人在場?而且還比公務人員更快鎖定目標?誰把定位資訊提供出去?指揮鍊的主導者是誰?這些問題,最後可能就是不了了之,反正吃定你拿不出書面記錄。 但這些問題,才是跟責任歸屬最密切的癥結所在。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事,不值得多加注意。 也沒錯,或許真的不是什麼大事。只是有人在狒狒垂死時興奮擺拍,有人在狒狒已死時安排了一場鞠躬獻花的哀榮大典,有人則是被說成「來路不明」。一部小小的官場現形記,如此而已。
陳怡凱
2023-03-28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談起
【從一個有趣的問題談起】 德國《每日鏡報》(Tagesspiegel)在20日刊出了德國作家 Stephan Thome有關臺灣的一篇訪談。 在這篇訪談當中,訪問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臺灣是民主政體,由一位單身女性(Single-Frau,原文如此)治理,保障原住民與Queer群體、而且是有工會與公民社會的社會國。這是左派的夢想(ein linker Traum)。為什麼許多西方左派人士卻反而對臺灣態度冷淡、乃至於拒斥?像是梅蘭雄(法國議員)、德國左翼黨、甚至於德國社民黨? 對此,Stephan Thome提出的回答是: 「反美思想對於整個左派肯定發揮最大的角色:在這套設想之下,臺灣只是美國跟中國對抗的一個小卒。」 („Ganz links spielt sicher der Anti-Amerikanismus die größte Rolle: die Vorstellung, Taiwan sei nur ein Büttel der USA im Wettkampf mit China“) Stephan Thome的理解是否正確,或許會有不同意見。不過,某些西方左派(我不太喜歡這個詞,但暫時想不到恰當的替代詞彙)的「反美」國際關係論述,與臺灣作為一個政體的存續,無疑具有高度的緊張關係。 許多西方左派人士,對於美國的全球介入抱持高度批判的態度。然而,要不是有美國持續介入,維持世界各地的戰略平衡,許多中小型政體繼續存在的機會恐怕相當渺茫。各地區域強權自然會弱肉強食,把周邊鄰居一一併滅,建立自己的「共榮圈」或「大空間」。無可諱言,這些住在強國旁邊的「小鄰居」,也確實很難單憑己力抵抗區域強權的進犯。 換言之,美國的全球介入,是世界各地中小型政體賴以存續的重要元素。因為有美國施力擋住區域野心家,戰略平衡才能維持下去。倘若認為美國介入是一種「霸權」、是「帝國主義」,必須要「反霸反帝」,那也就意味著毀滅這些中小型政體,包括臺灣在內。 當然,大部分這些左派人士不會直接這樣說。他們會說:我們沒有要毀掉你們啊、只是要你們好好跟區域強權「對話」啊,諸如此類。 但這只是換一種說法而已。 「對話」向來都是最講實力的事。沒有實力,根本就沒有資格去「對話」。而沒有美國介入,就不會有區域的實力平衡,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一言以蔽之:對於位處板塊邊緣的前線小國而言,與美國合作,是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合理選擇。就算跟美國合作有其代價,都比變成鄰居的食物好得多。但在某些西方左派人士眼中,既然你們跟「美帝」合作,那就已經政治不正確了,是「小卒」,是「棋子」,就算你們的內政再符合「左派理想」都沒有用,根本取悅不了這些人。 說到底,這些人其實沒有真的把前線小國當成是有自身利益、有自主追求的獨立主體在看待。以「北約東擴」這個說法為例,明明是東歐國家在俄國威脅下主動希望加入北約,但卻被說成是北約往東歐「擴張」、「挑釁俄國」,彷彿東歐諸國只是被北約指使的魁儡,沒有自己的選擇與意志。 如果是有爭霸野心的區域強權,推銷這種話術有充分的合理性。但若是前線小國的國民信奉這一套,就等於是政治上的自尋死路。 附帶一提,Stephan Thome算是對臺灣相當友善的德國評論者,著有以臺灣近代史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梅雨》(“Pflaumenregen“)。 引文出處:https://www.tagesspiegel.de/....../die-deutschen-und...... TAGESSPIEGEL.DE Die Deutschen und Taiwan: „Es gibt Widersprüche zwischen unseren Wirtschaftsinteressen und unseren Werten“ Die Deutschen und Taiwan: „Es gibt Widersprüche zwischen unseren Wirtschaftsinteressen und unseren Werten“
陳怡凱
2023-03-23
蔣經國:統一戰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宗仁
1955年,中華民國前代總統李宗仁: 「台灣與金門馬祖解除武裝。」 1966年,蔣經國: 「統一戰線是什麼呢?統一戰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宗仁,他自己稱,李宗仁的回北平是統一戰線最大的一個成就。大家可以都想得到,李宗仁回北平去,他的成就在那裏?在我們了解這個情況的人非常清楚,這算得什麼統戰的成功!不但是我們如此看法,李宗仁到了北平之後,第三天莫斯科的真理報有一篇文章說『北平從政治垃圾堆裏找到了一塊垃圾,就是李宗仁』。莫斯科都是這樣子的說是在政治垃圾裏面找到了一塊垃圾,有什麼成功可言!」 「統一戰線是什麼呢?它就是利用一個人的弱點:一個人總希望能夠活,一個人總希望能夠有地位,一個人總希望能夠得到『名』、『利』、『財』、『色』和『地位』,他就是用這種不正當的方法,把許多人關進他的圈套裏面去。他把這個圈套套在你的頭上,牽著你的鼻子走,這就是統一戰線。」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李宗仁被抄家。 _ _ _ 註:上引李宗仁言論出自《國家檔案資訊網》,檔號A303000000B/0044/407.1/0029。 蔣經國言論出自國史館《蔣經國總統線上資料庫》,典藏號: PCKSE0000435,〈敵我情勢的分析及我們應有的努力 〉。
陳怡凱
2023-03-20
用戰國時代作比喻
如果用戰國時代的情形作比喻,現在的情況,大概就相當於有一群儒生出來講這些話: 「秦國進攻雖然不對,但都是六國合縱西擴才挑釁秦國的呀。」 「六國應該解除合縱,不要讓衝突升溫。」 「韓國最好跟秦國、齊國都保持等距外交。」 「呼籲趙國立刻停止舉國動員抗秦的軍國體制,跟秦國談判對話。」 「嚴正譴責信陵君擅自率領魏軍介入秦趙戰爭,讓戰爭火上加油。」 「燕國派荊軻刺秦,使用暴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要楚國戰到最後一人的好戰口號。」 「六國抗秦是在當匈奴人的棋子。利用六國來削弱秦國。」 「天下烏鴉一般黑,六國又是什麼好東西?」 「六國國家預算應該用在民生社福與水利工程。」 「反戰不是不反秦國侵略,不是投降主義者,而是要打破禁忌和盲點。」 「民間反戰是當政府和秦國與匈奴談判時的重要勢力。」 當然,等到秦王兼併六國之後,這些傢伙就會被坑掉。
陳怡凱
2023-03-21
《英雄》:顛倒的刺秦故事
2002年的時候,中國導演張藝謀曾經發表一部電影《英雄》。由於歷時超過二十年,年深日久,很多人或許沒看過這部作品。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確實有代表性,體現了某些人對於「和平」的理解。 電影劇情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也很簡單:這是一個顛倒的刺秦故事。故事背景是中華戰國末期,秦軍四處攻城掠地。有幾位武術高手想要阻止秦國繼續侵略戰爭,決定挺身行刺秦王。 然而,刺秦大業進行到一半,有位高手卻突然改變了想法,覺得為什麼要刺秦?既然秦軍氣勢洶洶,那就讓大秦併滅六國嘛。只要六國不復存在,以後秦國就不會再跟六國發生戰爭了,從此天下太平,不是很好嗎? 於是,這位高手背棄了愛侶的信任,在秦王殿前放棄掉行刺的機會。而且還把這種「追求和平」的思想傳染給另一位有機會行刺秦王的高手,要他為了「天下」放棄刺秦。 就這樣,隨著刺秦高手相繼棄劍,再沒有任何機會阻止秦王。秦滅六國,「統一」華夏。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作法其實也維持不了和平。秦滅六國之後,隨即大量汲取六國資源,繼續對外發動戰爭,北擊匈,南攻越。天下百姓死傷枕籍、痛苦不堪。隨後帝國在重負下崩解,楚漢交戰,大量人口死亡,勝利者又重建秦制,東亞大陸逐漸進入週期性的帝國崩塌。璀璨的先秦諸國文化,從此不復存在。 話說回來,沒有歸沒用,這部電影確實體現了許多人對於「天下太平」的理解。對於許多人而言,所謂的「和平」,就是叫被攻擊者不要抵抗的意思。讓攻擊者隨心所欲,自然也就「和平」了。這部電影裡面沒有「立意皎然,不欺其志」的荊軻或高漸離,而是讓先秦刺客也改弦易轍,轉向認同大秦的一統霸業。 對於這種思想的認同者而言,這叫作「反戰」、「追求和平」。張藝謀作為電影藝術家,確實有相當高的敏銳度,作品精準掌握某種核心思想,不負國師之名。 但在反對這種思想的人眼中,這種「和平」等於是自取滅亡的同義詞。《1984》開頭那句反映顛倒錯謬的名言「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 註;下圖為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詔,「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原文銘刻於臺北故宮館藏青銅器「秦廿六年詔橢量」,筆者攝於臺北故宮。
陳怡凱
2023-03-14
歐威爾評論「左派知識份子」
再貼一次舊文: 「對於英國當時的『左派知識份子』(『左派』兩字或許可以省略,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知識份子都是左派,p155),歐威爾是沒有多少好話的。在他看來,這些『善良』的人們就是一群純粹消極性的生物(purely negative creatures, p156) ,反帝反戰反特權,什麼都反,但要他們積極『支持』什麼事,卻是難上加難⋯甚至還高唱所謂『和平主義』,要讓英國人變得反戰(making their own countrymen unwarlike, p183)。歐威爾的評論是:『如果他們成功,我們現在就看著(納粹)黨衛軍在倫敦街頭巡邏了。』」 「還有一小部分『和平主義知識份子』,心中的真實動機則更為不堪:這些人根本就抱持著對於西方民主的仇恨,以及對於極權主義的崇拜(p312)。這種『和平主義』的核心思維就是站在更加殘暴的一方,要求另一方卑躬屈膝,彷彿暴力程度高就可以被原諒(violence is perhaps excusable if it is violent enough, p312)。這是『被害人屈服,就不會有強暴』的罪犯式思維。說到底,這種『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崇拜力量,並崇拜『成功的殘酷』(admiration for power and successful cruelty, p312)。」 當年在歐威爾的國家,這些充滿腐蝕性的人沒有成功。 不過,此時此地,這種人卻真的有可能會成功。 https://www.facebook.com/107877510631518/posts/352939806125286/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喬治•歐威爾談二戰前的英國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本名Eric Arthur Blair)影響最大的作品,自然是《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不過,除了這兩部小說之外,他的散文也值得一看,其風格冷澈、直率、又帶著淡淡的黑色幽默。雖然歐威爾不是哲學家或史學家,也不具備理論建構所需的概念工具,但我卻覺得他對時局與歷史的若干洞見,比許多思想家更具參考價值,儘管我不完全同意他的某些想法。 . 在歐威爾留下的散文當中,有一系列對於二戰前英國時局的評論。這些隨筆寫於二戰前期,大約在1940年前後。當時英國雖然勉強免於潰敗,戰局前景卻仍屬難言。在「一局收秤勝屬誰」混沌不明的情況下,歐威爾對於「英國何以至此」作了一番思索。我認為,歐威爾這些戰時隨筆,跟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在法國淪陷後寫下的《奇怪的戰敗》(L'Étrange Défaite),堪稱相互對應之作。 . 在歐威爾看來,二戰的爆發早已無可避免。至少到了1936年之後,戰爭的到來對於傻瓜以外的任何人都已經是顯而易見 (p136)。然而,英國政府在戰前的政策,卻是既無法維持和平,也無助於準備戰爭。像哈里法克斯勳爵(Lord Halifax,1938至1940年擔任英國外務大臣)這些政治人物,除了繼續維持無法維持的現狀,試圖把時間撥回1933年之外(p166, p184),別無其他因應措施。 . 問題是,凡爾賽條約所建構的脆弱和平早已不具備延續的條件,縱使不願意面對這個現實,繼續用徒勞無功的綏靖政策討好納粹,也不可能避免戰爭。哪怕是英國主動歸降(實際上等於是拱手把部分國民送進集中營),也只是讓納粹德國得以運用英國的資源,來構築對抗美國與蘇聯的霸業,戰爭終究還是會爆發。 . 不過,歐威爾無意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政治人物。他用冷澈銳利的筆調點出讓人不快的事實:當張伯倫推行綏靖政策的時候,大部分英國人無疑支持他。所以說,英國人不要逃避責任。說到底,大多數英國人就是既不願意支付和平的代價,也不願意支付戰爭的代價(did not want to pay the price either of peace or of war, p148)。最後才會弄出一個無法保障和平,又不能因應戰爭的局面。 . 於是乎,英國就在這樣「不戰不和不守」的狀況下,眼睜睜看著納粹的軍備不斷壯大。另一方面,英國陸軍的水平卻還是跟1918年一戰終結時相差無幾(p162),最終釀成1940年的西線大敗。尤其荒謬的是:直到開戰已經迫在眉睫的1939年8月,英國商人們卻還在向德國出售錫、橡膠、銅等戰略物資,堪稱「經濟歸經濟」的先行者。「這就跟賣給別人用來割斷你喉嚨的剃刀一樣合理。不過這是『好生意』」(It was about as sensible as selling somebody a razor to cut your throat with. But it was “good business”, p162),歐威爾如是說。 . 那麼,以英國人這副樣子,是如何撐過納粹橫掃歐洲的風暴?歐威爾認為,關鍵在於英國人的愛國情感仍然能在危機時刻起作用(p189)。這是一種宛如動物本能的心理機制,「就像面對狼的牛群一樣」(like a herd of cattle facing a wolf, p147)。就是這樣根深蒂固的情感,讓英國人突然在懸崖邊緣行動起來,救出困在敦克爾克的部隊,並積極防備德軍入侵(p148),從而撐過了德軍開戰第一年的凌厲攻勢。不過諷刺的是:這種「愛國心」正好就是英國知識份子所鄙夷、並且極力想要消解的一種情感(p190)。 . 對於英國當時的「左派知識份子」(「左派」兩字或許可以省略,因為當時幾乎所有知識份子都是左派,p155),歐威爾是沒有多少好話的。在他看來,這些「善良」的人們就是一群純粹消極性的生物(purely negative creatures, p156) ,反帝反戰反特權,什麼都反,但要他們積極「支持」什麼事,卻是難上加難。這是一群徹底喪失行動能力的人,儘管在口頭上反納粹,但又不肯正面支持對抗納粹的戰爭,甚至還高唱所謂「和平主義」,要讓英國人變得反戰(making their own countrymen unwarlike, p183)。歐威爾的評論是:「如果他們成功,我們現在就看著(納粹)黨衛軍在倫敦街頭巡邏了。」(p190) . 歐威爾進一步指出,許多所謂「和平主義者」心底始終有一個不甚光彩的念頭:「等時候到了,俄國人會來幫我們打仗」(when the time came the Russians would do our fighting for us, p183)。換言之,與其說這是「和平主義」,不如說是「和平外包主義」。「納粹好可怕,打仗好危險,還是讓外國人上吧」。 . 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和平主義知識份子」,心中的真實動機則更為不堪:這些人根本就抱持著對於西方民主的仇恨,以及對於極權主義的崇拜(p312)。這種「和平主義」的核心思維就是站在更加殘暴的一方,要求另一方卑躬屈膝,彷彿暴力程度高就可以被原諒(violence is perhaps excusable if it is violent enough, p312)。這是「被害人屈服,就不會有強暴」的罪犯式思維。說到底,這種「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崇拜力量,並崇拜「成功的殘酷」(admiration for power and successful cruelty, p312)。 . 不要誤會,歐威爾的意思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從軍抗敵,他的標準沒那麼高。但至少,有一件事每個人都可以作到:你可以少說兩句動搖民心士氣的話,可以少說兩句助長敵人聲勢的話。社會氛圍就是每個人的言行積累而成,少說兩句,對於社會就已經是一種貢獻。不指望你積極付出,只要「不要作」會削弱抵抗意志的言行就好。要知道,在敵人是極權主義政權的情況下,一旦敵人勝利,就勢必會進行清洗人口的社會工程。換言之,國家放棄抵抗,就等於是置一部分的同胞於死地。而且,還會讓敵人得以攫取本國的國家機器,直接指揮本國軍警來搜捕自己的國民。 . 在歐威爾看來,如果納粹會認定英國已經趨於頹廢、從而可以安然發動戰爭,這些擁護和平主義的「知識份子」難辭其咎,最起碼也有部份責任(partly responsible, p156)。歐威爾在1940年更憂心忡忡地表示,希特勒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會利用知識份子的空虛、和平主義傾向與受虐癖(masochism),在英國帶動一場支持納粹的風向。帶風向的套路很簡單:強調英國資本主義腐敗墮落、不要讓英美的金權巨頭得勝、英國也沒有比德國更有言論自由,諸如此類。最終就是要讓英國人覺得:民主跟極權主義也沒有什麼不一樣,至少,兩邊「就是一樣爛」(“just as bad as”, p185)。 . 當然,具有後見之明的我們,知道歐威爾多慮了,英國最終安然度過了戰爭。納粹那種帶風向的手法,只對空虛的心靈以及缺乏精神免疫力的社會才有用。至於英國,畢竟還是英國。如果連英國都擋不住,歷史早就已經轉往另一個方向。那個方向走到盡頭,也許會是一個更加接近《一九八四》的世界。 (以上引註頁碼參George Orwell , “George Orwell: Essays”, Penguin Books 2000)
陳怡凱
2023-03-14
同樣的招式現在再用一次?
1947年3月6日,行政長官陳儀公開廣播,宣佈改組(惡名昭彰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起用台人擔任官員。另外還「開誠布公」,聲稱從當年7月1日就會開始實施縣市長民選,「台北事件可望和平結束」。 當然,後來的發展不是這樣。 只不過,在3月6日這個時間點,國府還在調遣兵力,部署尚未完成。 3月8日,陳儀秉報蔣中正: 「俟廿一師之一團到台北,即著手肅奸。」 然後就發生了我們所知道的事。 話說回來,同樣的招式現在再用一次,大概也還是會有許多人受騙相信。可悲之處,莫過於此。 註:下圖引用自國家檔案資訊網。 1947年3月7日《中央日報》報導檔號:A803000000A/0036/340.2/5502.3/8/001。 「領袖特交檔案整編資料」檔號:A202000000A/0036/2020.44/1/0001/016
陳怡凱
2023-02-27
「畏威而不懷德」的表現
從他的角度來說,出來闢謠滅火是正確的。 散布這種謠言,其實是一種雙刃劍。雖然有可能提高受眾對於美國的反感,但若謠言效果太好,真的讓受眾相信美國有意毀掉臺灣,那反而會讓大多數受眾不敢站在美國的對立面。 畢竟,之所以會有許多人敢於用巨嬰式的態度對待美國,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有對抗強權的勇氣,也不是他們的中華情懷夠虔誠,而是自以為美國「不會拿他們怎麼樣」。 但要是讓他們發現美國確實會拔刀出鞘,而且拔出來的刀比他們心目中的老大還要大,會如何? 那這些人也就會紛紛見風轉舵,變成呼籲不要「對美挑釁」、要有「以小事大的智慧」、「積極維護(太平洋)兩岸和平」。 這種「畏威而不懷德」的表現,跟此輩往往只會向民主國家討自由爭權利,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註:報導出處請見留言。 出處:https://www.mirrormedia.mg/external/setn_1256221/ MIRRORMEDIA.MG 蔡正元散布「拜登毀台計畫」 朱立倫嘆氣
陳怡凱
2023-02-23
近憂與遠慮
【近憂與遠慮】 我個人其實不是很擔心人工智慧(AI)造成的社會衝擊。 倒不是我覺得人工智慧無足輕重。恰恰相反,我認為AI確實會大幅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樣貌,連帶對社會造成重大衝擊。若以現在的發展速度持續下去,下一代人的生活,應該會跟今日頗有不同。 那我為什麼還是不甚擔心? 原因也很簡單:人有近憂,不及遠慮,眼前的麻煩已經夠多。 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國家存續恐怕就會迎來嚴厲考驗,或者說已經在遭受考驗。如果國家瓦解,那就意味著巨大的混亂與災難,也輪不到亡國之人來擔心什麼AI發展之類的大哉問。哪裡有那麼奢侈了?要擔心的,是一些更基本的問題,像是人身安全、社會失序、政治清洗、暴力橫行、糧食匱乏、貨幣貶值、更不用說醫療癱瘓。 許多人似乎有一種錯覺,以為「基本的自由」、「穩定的秩序」以及「豐裕的糧食」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這些往往是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奢侈。紙醉金迷的後冷戰和平,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插曲,而且已經結束,確定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國家能否平安度過下一個階段的驚濤駭浪,實在非常難說。更何況,還有不少人或者漫不在乎,或者極力想要整倒這個國家,不惜主動破壞自己生活賴以存續的社會基礎。仿佛以為沒有了保障秩序以及提供服務的國家機能,他們還能好好活下去,以為還有其他政權會讓他們好好活下去。 所以說,何必急著為人工智慧造成的社會衝擊傷腦筋呢? 畢竟「人類的缺乏智慧」就已經足以讓人煩惱不完了。
陳怡凱
2023-02-14
從杜正勝到陳建仁
我對杜正勝最強烈的記憶,是他在擔任教育部長前後所遭受的羞辱。當時的媒體操作手法,說來也很簡單,就是不斷抓著他的一些枝節小事,無限上綱敲鑼打鼓,製造一波又一波的譏嘲,成功營造出「杜某不學無術」的公眾形象。 他當然不是。 喜不喜歡他這個人是一回事,認不認同他的見解是一回事,但這位沉浸史學研究數十年的中研院院士,無疑具有深厚的知識根柢。假如連他都是不學無術,那麼臺灣的人文社會學界,大概就沒有幾個人能算是有學問。 問題是,這種公眾形象的營造,其實具有高度的針對性。 這種操作不是偶然,恰恰因為他是飽學耆宿,所以更要針對這一點進行形象破壞。 這是一種刻意折辱的公開展演,重點是要在公眾面前,把對方突出的特質硬生生打碎。你是本土路線當中被稱讚有學問的人?是「同心圓史觀」的大將?那好,我就不斷洗不斷洗,讓社會大眾覺得你虛有其名、不學無術,只是靠著趨附權貴上位,最好還要進一步覺得本土路線的所有人都是不學無術。只有我們這邊的人,才可以當有「學術風骨」的「知識菁英」。 所謂文化霸權就是這麼回事。從杜正勝到陳建仁,都是如此。 說起來,在這種烏煙瘴氣的氛圍之下,臺灣的學術界竟然還有作出一些成績,也算是真不容易。
陳怡凱
2023-02-04
「還我河山」是要還給誰?
這件事頗有喜感。 首先,「還我河山」是要還給誰?誰的河山?誰丟了河山?如果依照那種「誰打進來,誰就是祖國新朝代」的邏輯,理應不存在「還我河山」的問題。反正「祖國」數千年來只有朝代更迭,國家存續不滅,征服者打贏了就是新同胞,那麼就算金兵南下,「河山」也只是轉由新朝代、新同胞來統治而已,仍然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個邏輯之下,既然沒有「失」,自無所謂「還」。反倒是岳飛這號人物,應該要被說成是「阻礙和平統一」的罪人,是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妄圖以武拒統,不肯跟大金坐下來好好談。 反過來說,如果認為紹興和議是錯的,而且錯到不砸跪像不足以洩憤,那該砸的首要目標也不該是秦檜,而是宋高宗。畢竟,趙先生才是當時的首要決策者。 但我相信這些人不敢砸,至少不敢公開砸。如果砸皇帝的塑像,影射意涵實在太強,很容易引來「劍指今上」的聯想。就算動手的人心裡沒有那個意思,也難保別人不會覺得「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在說誰」。萬方有罪,罪不在朕躬,此乃天朝自古至今的政治奧秘。 至於讓秦檜妻子王氏的塑像也一起跪在那邊接受羞辱,這就更是莫名其妙。 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332/6939392...... UDN.COM 「滿江紅」熱映 遊客景區砸秦檜像大喊「還我河山」 | 聯合新聞網 「滿江紅」熱映 遊客景區砸秦檜像大喊「還我河山」 | 聯合新聞網
陳怡凱
2023-02-03
回到十年前?和平與繁榮?
回到十年前?和平與繁榮? 如果十年前叫作「繁榮」的話,那跟我經歷的臺灣大概是平行時空。當時那種依附北京的經濟路線,釀成嚴重的產業空洞化,讓經濟日趨衰敗。而且,這還是多虧社會反撲力道太劇烈,沒讓他把想作的事全部作完。否則,要是給他把全套政策作足,情況只會更慘。 至於所謂「和平」云云,關鍵也不是他的政策,而是美國的實力威懾。事實上,他的弱兵路線對國防造成了嚴重損害。不但沒讓國家變得更安全,反而更大幅提高風險,遺禍至今。只是因為敵人顧忌美國的存在,不敢在自認實力尚未成熟的情況下進攻,才沒讓臺灣在他手上完蛋。 總之,若把「和平」歸因於他的政策,這個因果連結就未免錯得離譜,比「貪天之功,以為己力」還要誇張。 然後,像這樣一個人,現在堂而皇之出來散布疑美論,吹噓所謂的美好往日時光,倡言回到十年前的「和平與繁榮」。 改造歷史記憶就是這麼回事。 無論如何,那種「美好往日時光」是肯定回不去了。如果此輩真的一朝得勢,和平與繁榮也不會到來。到來的,只會是混戰與衰敗,如此而已。 出處:https://www.storm.mg/article/4711364 STORM.MG 麥卡錫若春季訪台恐再度引爆台海危機 馬英九:蔡政府一定要慎重面對-風傳媒 麥卡錫若春季訪台恐再度引爆台海危機 馬英九:蔡政府一定要慎重面對-風傳媒
陳怡凱
2023-01-30
歷史真的會還人公道?
我其實不太相信「歷史會還某人公道」這種話。若以不可靠的程度而言,這種話就跟「來生的救贖」差不多。也許存在,但不能期待。 事實上,暴虐無道的人物博得美名的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不論再怎麼窮凶極惡、殺人如麻,只要妝點得法,都可以讓許多人歌功頌德。 另一方面,在歷史的長河裡,也有一大堆相對良善的人物被否定、被貶低、甚或被徹底遺忘。儘管他們可能比同時代的美名者更有實質貢獻,但因為他們無力影響後人的認知,於是在後世史書中,他們反而變成反派角色,又或者根本沒有角色,永遠不會得到他們應有的評價。 歷史真的會還人公道? 不見得。能夠還人公道的並不是「歷史」,而是「同代人」。如果一個時代的人未能讓歷史往比較公道的方向前進,那也就無法合理指望之後會有公道。公道這種事,不在歷史,而在當世。
陳怡凱
2023-01-20
棄臺論與炮灰論
有些臺灣人對於國際關係的理解,可以用一個公式來概括: 「當美國對臺灣態度(貌似)不積極的時候,就聲稱美國要棄臺灣於不顧(棄臺論)。當美國對臺灣態度積極的時候,就聲稱美國要挑起衝突、把臺灣推向戰場(炮灰論)。」 這個公式固不足以盡其全貌,但雖不中亦不遠。棄臺論與炮灰論是同一套話術的兩個面向,視情況變化交替使用。總之,不論美國態度積極也好,不積極也好,在這些人眼中都一樣可惡,都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那麼,美國到底應該要怎麼作,才是對的呢? 如果拿這個問題問這些人,恐怕也講不出什麼具體答案,只會得到一些籠統的回答,像是「美國不要來干預中國人的事」,諸如此類。 諷刺的是,這些人恰恰就是「美國干預」的最大獲益者。臺灣本來就身處四戰之地,這個格局並不是因為美國而起,也不會因為美國袖手而改變。若非美國以其軍事實力壓住蠢蠢欲動的挑戰者,保障了超過七十年的和平,臺灣早就烽火連天。一言以蔽之:要不是美國「干預」,這些人大概已經嘗盡苦楚、死於非命。很可能,根本就不會有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機會。 然後,就是這樣一群受盡美國好處的人,卻不斷咒罵美國。積極也罵,不積極也罵,對自己的最大盟友百般苛求。反之,面對想要加害自己的匪徒時,卻是極盡體貼、百般寬容。 像這樣的人,竟然還沒有被演化機制淘汰,也可算是一件奇事。如果真有上帝的話,這個現象充分說明了上帝的寬大。
陳怡凱
2023-01-13
為什麼鍾姓被告可以這麼肯定呢?
引用: 「鍾東錦辦公室指出,陳姓被告雖在地方基層選舉期間掛名擔任聯合競選總部主委,但其與鍾東錦並無實際往來,且陳姓男子已在偵查中明確表示沒有幫鍾東錦買票」 撇開「主委是掛名」這個切割方式不談,比較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鍾姓被告可以這麼肯定陳姓被告(已遭羈押禁見)在偵查中說了什麼?既然「並無實際往來」,還這麼明確? 當然,如果陳姓被告在偵訊時真的這樣說,那也不奇怪。畢竟,這是相當典型的應對方式。 但為什麼鍾姓被告可以這麼肯定呢?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212205003.aspx CNA.COM.TW 競選幹部涉賄檢方提當選無效之訴 鍾東錦辦公室:嚴重抗議 | 政治 | 中央社 CNA 競選幹部涉賄檢方提當選無效之訴 鍾東錦辦公室:嚴重抗議 | 政治 | 中央社 CNA
陳怡凱
2022-12-20
日本政府宣布新版「安保三文書」
日本政府昨(16)日宣布新版「安保三文書」,包含「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及「防衛力整備計畫」等三份文件。概略而言,有以下要點: 1. 規模達3200億美元的龐大擴軍計畫(很多很多份營養午餐)。 2. 強化敵基地攻擊能力。 3. 提高彈藥儲備( 烏克蘭戰爭的經驗顯示出用量太兇)。 4. 設立陸海空聯合指揮中心。 5. 強化網路與太空戰力。 這是日本在二戰之後規模最大的擴軍計劃。北京已對此提出抗議,華府則表示歡迎。 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一再強調:即使臺灣向北京屈服,也無法因此避免戰爭。在兩大陣營對峙的時代,向一方屈服,就等於成為另外一方的敵人。若是因為有一方態度比較兇惡,所以選擇向兇惡的一方屈服,那就無異於向另一方釋放出「歡迎打我」的訊息,「反正只要對你兇惡你就會低頭」。 沒有人規定日本強化之後的攻擊能力只能有一種用途。 如果認為臺灣無力抵抗北京所以要屈服,卻以為臺灣能夠抵抗更強大的美日聯軍,那就是自相矛盾。屈服不可能帶來和平,只會造成腹背受敵而已。 從法律角度來說,日本憲法第9條即使不修訂,大概也會在實務上被「重新解釋」吧。或者說,現在等於就是如此。 出處: 路透社: https://www.reuters.com/....../pacifist-japan-unveils....../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12160300.aspx 朝日新聞: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QDJ25R4QDHUTFK02L.html
陳怡凱
2022-12-17
過了將近三年,又有人老調重彈
2020年1月: 「台灣現在的口罩產量及存量應該還有能力捐給中國大陸」 「政府應該趕快運送口罩到大陸去」 這些人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訴求是這樣。 後來的事實證明,假如當時沒有當機立斷管制出口,情況會更糟。要是真照這種人的訴求去作,就是加劇本土的資源稀缺與社會混亂。 然後,過了將近三年,又有人老調重彈,開始呼籲「協助中國醫療需求」。而且是「應協助」,意思是「應該的」。但在過去三年之間,同一批人卻往往又把臺灣的防疫成果批得仿彿一文不值。 照理說,倘若這些人的批評成立,那就更該把醫療資源留下來救治本地民眾。豈有反而要「防疫不佳」的一方輸送醫療資源的道理? 何況就算資源有餘,也沒有理由說臺灣「應協助」。什麼時候,把資源搬過去變成是「應該」的事情了?又不是要服務母國利益的殖民地。 註:引用出處請見留言。 出處:https://www.storm.mg/article/2229145 STORM.MG 口罩禁出口 馬英九:非常失策、非常沒有愛心的做法-風傳媒 口罩禁出口 馬英九:非常失策、非常沒有愛心的做法-風傳媒
陳怡凱
2022-12-14
「國際觀」今昔談
在還不是很久之前的過去,像是「不能鎖國」、「要有國際觀」這類臺詞,還常常用來為臺灣企業在鄰國投資設廠辯護。經濟自由化的聲量甚囂塵上,「臺灣企業要走出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如果有人質疑,就會被戴上「鎖國」、「沒有國際觀」的帽子。要是呼籲政府施加限制,就會被批評是政治黑手干預產業,應該要「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擔心產業外移?擔心技術外流?不用擔心,「利大於弊」,只要對鄰國作更多的開放都可以賺回來。 曾幾何時,風水輪流轉。當企業投資設廠的對象換成美國,儘管只是整體產能的一小部分,卻也變成是「去臺化」、「掏空臺灣」。放眼全球的豪氣突然不見了,「經濟歸經濟」也不講了,「不能鎖國」云云更是拋到了九霄雲外。曾經的「國際觀人士」在此搖身一變,成為臺灣企業走向世界的反對者。 所以說,一度風靡臺灣社會的所謂「國際觀」,只是一種騙局話術。說穿了,拆掉這種「國際觀」的包裝,裡面的內容就是不折不扣的天朝中心論,認為臺灣只有併入鄰國一條路。這種觀點並不是真的支持經濟自由化,也不是鼓勵臺灣企業走向國際,更不是反對臺灣「鎖國」。只是反對臺灣不跟鄰國鎖在一起而已。
陳怡凱
2022-12-08
«
1
2
3
4
5
6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唯一進入二二八紀念館的將軍沈一鳴
李筱峰
酸蔡英文紅毯短?
曾韋禎
最後兩名真的不意外
Mr.柯學先生
「不好意思,我們的政府造成你們的困擾」
陳怡凱
最後一個中國人總統
鄒景雯
馬的這個、那個
樂子
趕走養雞場,再來靠腰缺蛋
林智群
將軍學長讓我們很難做人
張崇廉
乞丐打了維尼一巴掌
周布雅
扼要敘述228事件
李筱峰
BLACKPINK熱 高雄市民有感
徐嘉欣
媚俗的悲情城市
李忠憲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進階搜尋
請選擇類別
全部
台灣觀點
笑談人生
時事新聞
文章連結
資料庫
請輸入作者姓名
請輸文章標題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