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流的黑色幽默故事

【前清流的黑色幽默故事】

  關於某位曾經以清流形象示人的前法學界人物,有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事實是:在政治上,他本來大可以擁有比較好的出路。

  回到大約十年前的馬朝天下,當時民怨四起,臺灣的社會力量逐漸湧現,新一代的政治人物開始踏上舞臺。這位頂著法學博士與中研院光環的新秀,隨著風起雲湧的時勢,以貌似才子之姿躍入公眾眼簾。在那個時候,他也算是背負一時物望。倘若他願意穩紮穩打,用比較正經的方式好好發展十幾年,他在政治領域的份量,應該會比現在的實際狀況高得多。

  但他沒有這樣作。

  他的興趣與精力,主要集中在一個目標上,那就是吸引目光、提高聲量,用誇張的道德表演風格追求舞臺效果,享受信眾的簇擁與崇拜。他的心靈似乎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達到最適狀態。至於需要長久費力投入的政治基礎工作,像是選區深耕、組織經營、或是政策溝通等等,他卻一概興趣缺缺。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這可以說是災難性的作法,不論對於自己或社會皆然。馬克思•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曾經說過,政治人物有一個必須持續克服的大敵,那就是虛榮。顯然,這位仁兄是韋伯學說的典型案例。

  於是,他的政治道路越走越窄,越來越沒有發展性。巧詐不如拙誠,別人是穩紮穩打,他卻是穩砸穩打,不斷搞砸自己曾經擁有的機會、打壞曾經擁有的前景。這樣鬧了幾年下來,昔年比他次要的人物,有些已經逐漸嶄露頭角,他的政治行情卻持續走跌。

  這個事態發展完全合理,充分反映了上帝(如果有的話)的公正。

  然而,對於虛榮心強烈的人來說,這種際遇卻肯定是很不好受,大概就跟有蟲子在咬嚙大腦差不多。於是,他的言行變得益發荒腔走板,為了求官飢不擇食、口不擇言。別人拿出紅蘿蔔在他面前搖晃一下,都可以輕易撩撥他來一段讓人哈哈大笑的表演,像是什麼「當法務部長是要去掃蕩」之類的話,不要說法學博士,只要是對我國法制稍微有點概念的人,聽到都可能會把茶水噴出來。

  問題是,變成這樣,他就能求到他想要的嗎?

  我想不會。

  即使他現在投靠的一方勝選,新主也知道他的腐蝕性有多強。會用「剋蟑」來比喻他,言下之意就是這個人有毒。他的言行已經充分證明了他對所屬組織的危害,讓他擔當大任,那是自找麻煩。就算先給他一個位子,那頂多也只是敷衍敷衍,等到時機合適,就可以把他當成消耗品換掉。要是能夠順便讓他背上一些責任,發揮最後的利用價值,那更好。

  尤其富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只要他當初不走旁門左道,根本不需要為了求官變成這樣。有些人踏上旁門左道是因為沒有正路可走,有些人卻是明明有正路擺在眼前,但不走旁門左道就渾身不對勁。

  那是能怪誰呢?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