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洪奎相關文章

細看烏俄戰爭

細看烏俄戰爭

  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背後有其複雜種族以及地緣政治因素。圖為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俄羅斯總統普丁。/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烏俄戰爭爆發以來,長達一個月時間,國內媒體密集報導戰情戰況,眾多名嘴也不斷發表宏論,但廣大國人所獲得者,恐多是未必正確印象和草率結論。資訊發達,有時也反能發揮誤導作用。本文即擬就各種不同角度,試行檢討此方面主流時論是否正確,以就教於國人。 首先要一提的是,時論多將烏克蘭和台灣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同為遭受強鄰覬覦,處境險惡弱勢小國,前者已遭到俄羅斯入侵,後者也極可能成為中國獵物。但這一觀點並非全然正確。台烏兩國之陷入險境,成因有本質上之不同。 就台灣而言,遭到強鄰威脅,原因純然是懷璧其罪。台灣並未採取可能對中國構成威脅外交政策,純是由於被視為所謂祖國統一最後一塊拼圖以致面臨併吞危機,確是無辜之至。但今天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背後有其複雜種族以及地緣政治因素,自身也有其妄動取禍之一面,並非全然無辜。所以若談爭取國際同情,烏克蘭恐遠不及台灣之具備道德立場,國人也無須認為其和台灣同樣值得同情。 其次是國人看電視評論聽名嘴開講,很容易認為俄羅斯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久功不克更是丟臉。實則烏克蘭也並非叢林中的小白兔。烏克蘭人口將近5000萬居全歐第六位,國土60萬平方公里更是歐洲第二大國,所以堪稱是東歐兩強之一。此次俄羅斯猛攻而一時未能得手,世人也不應太感意外。 再次是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發動攻擊跡象已極明顯,但烏克蘭並未因而先發制人發動第一擊,也因而彰明戰爭責任歸屬,而有助於博取國際同情聲援。國人或因而認為現政府所採取不發第一擊政策也是高明之舉。然而台烏兩國處境不同,烏克蘭具有不發第一擊條件而台灣則無,所以不能「同理可證」。 烏克蘭幅員遼闊,國土如上述60萬平方公里,只能吸收敵國第一波攻擊而不致被打垮。台灣國土狹小縱深不足類同以色列,一旦面臨併吞攻擊,僅有存活希望或即在於先發制人瓦解對方攻勢。若不此之圖而任憑敵人打成蜂窩,則再多國際同情聲援也於事無補。 本文分析至此,或能有助國人對烏俄戰爭建立較清晰認識,而不致無條件接受媒體名嘴觀點。 烏俄戰爭爆發後,國內主流媒體一面倒選邊支援烏克蘭,所報導盡是烏國軍民英勇悲壯感人表現,對俄羅斯則是極盡妖魔化能事,指控其無差別攻擊摧毀醫院學校,殘酷傷及無助婦孺。這一現象相當費解。 烏克蘭不是對台灣友善國家,反之和中國則是關係相當密切,也一直在忠誠奉行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冷峻拒絕和台灣發生任何接觸。相行之下,俄羅斯至少猶能允許台灣設立半官方辦事處。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台灣有何理由如此忘情力挺烏克蘭? 今天台灣不惜為烏克蘭開罪俄羅斯,異日台灣有難,澤倫斯基願否為台灣開罪中國? 媒體強力報導烏國人民戰火摧殘下流離失所慘況,大大激發國人人道關懷精神,依據報導,各界捐贈烏國善款已超越七億新台幣。國人能有此善心表現,自然值得欣慰。但電視鏡頭下的烏國人民,看去仍多是衣著整齊營養良好,和世人印象中災民難民大不相同,又不免令人懷疑台灣如此慷慨賑濟有無迫切需要。 本月20日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節目,報導非洲南蘇丹內戰所造成浩劫,影片中出現的大批災童,皆是目光呆滯,四肢乾瘦如柴而肚腹腫脹似鼓。或許他們比烏國兒童更需要人道救濟,不知國內眾多善士以為如何?畢竟,黑人也同樣是人。 前文提到烏俄發生戰爭,烏國也有其妄動取禍之處。換而言之,其曲也不盡在俄羅斯一方,本文即就此作一分析,作為全文結尾。 多數國人恐未注意到,俄京莫斯科距烏克蘭邊境不過500公里。任何俄羅斯領袖,恐都不能坐視烏克蘭投入北約一類潛在敵意陣營。普丁誠然不是什麼善類,更稱不上民主政治家,但他堅持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不能不說他有其國安考量。所以澤倫斯基口口聲聲要成為北約一員確也是取禍之道。 俄羅斯曾在100餘年內,三度遭逢來自西方幾致亡國入侵。首先是拿破崙一路揮軍東向並一度佔領莫斯科。其次是德帝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數度給予俄軍毀滅性打擊,導致沙俄王朝崩潰。再次是希特勒發動滅國攻擊,造成2000萬蘇聯軍民死亡,其坦克大軍也曾一度攻入莫斯科郊區,官兵能夠遙望室內塔尖。 三次慘痛經驗,促使俄羅斯對西歐集團的東進極為敏感。不論普丁或任何俄羅斯領袖,面對北約組織不斷將原是緩衝國中歐各國收歸旗下,能不產生危機意識而使出強硬對策?此即前文所指烏俄戰爭地緣政治因素。 本文針對烏俄戰爭所舉各種論據,多和當今主流時論不同,恐大有政治不正確之嫌。但國人思考判斷複雜多端議題,似均應將不同角度觀點納入考量方稱公允,不能純憑直覺或倚賴感性。本文也即是依此認知而撰。知我罪我也顧不得矣。
敏洪奎 2022-03-29
1935對照2022

1935對照2022

  俄烏戰爭如何收場才符合民主陣營長遠利益?習近平是否能從中取利,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獲益者?值得觀察。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1935啟示錄〉一文,指出1935年義大利入侵奈及利亞,英國未能掌握「聯合次要敵人」策略,反而帶頭發動集體制裁而開罪莫索里尼,將原本關係融洽側翼推向希特勒,等於協助鞏固她的反民主陣營。 我也在該文進而指出,現下俄烏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諸國激情支援烏克蘭,極力打擊削弱普丁勢力,結果恐也是徒然造就中國在反民主陣營無可否定,獨一無二盟主地位,歷史又將重演。 本文即就上述兩事件之後續發展做一分析。 就奈及利亞事件而言,當時英國身為西歐民主國家實質領袖,對義大利公然違反國公法發動侵略,確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但其表現方式可輕可重。 英國若是洞悉利害,認清有必要拉住義大利,大可僅以一紙表示「惋惜」、「遺憾」外交辭令宣示,一份措辭和緩抗議作為交代,避免觸犯墨索里尼,不讓事件影響雙方關係。 論者或認為如此懦弱姑息,不是民主大國應有表現。但既然要聯合次要敵人,或至少不讓對方滑向主要敵人,既不能事事以道德標準要求對方。畢竟聯合次要敵人僅只是權宜外交政策,不是在籌組民主同盟,不是在審核民主俱樂部的會員資格。 二次大戰期間,西方國家既已認定納粹德國是主要敵人,並和次要敵人蘇聯併肩作戰,即對後者併吞波羅地海三國一事避而不談,更未要求承諾戰後恢復三國自由,正是聯合次要敵人的不得已作為。然則何以對蘇聯能隱忍,對義大利即不能? 英國在奈及利亞事件所犯另一錯誤,是既已扯破臉得罪墨索里尼,但也未能得罪到底,將他徹底打趴,至少為民主陣營除去一大禍害。 當年英國主導的經濟制裁,雖然項目繁多,也盡是避重就輕花式表演,並未傷及義大利筋骨,說穿了也是意在唬弄國人和世人,不敢真正懲治對方,結果不但激怒墨索里尼也讓他更看不起。 當時英國如果敢於決定禁運石油,再對義封閉蘇伊士運河,立可使進入奈及利亞侵略軍陷入絕境,墨索里尼已隨之垮台。 英國若能採取這一果敢措施,不惟可以扳倒兩大極權勢力之一,也應很能對希特勒產生震撼作用,壓制住納粹擴張氣焰。可惜英政府缺乏足夠見識與勇氣,既不能明智務實聯合次要敵人,又不敢將之徹底整垮,徒然為希特勒製造出一隻虎倀。 將1935奈及利亞事件和當前烏克蘭戰爭作一對照,世人應該得到何種啟示何種警惕? 英國未能掌握聯合次要敵人原則,促成墨索里尼倒向希特勒,鞏固了納粹德國歐洲戰略地位。 今天以美國民主集團激情支援烏克蘭,固然是削弱普丁威望消耗俄羅斯戰力,但是否也在鞏固中國反民主陣營霸主地位?普丁愈脆弱,是否也愈需靠向習近平? 以美國為首民主集團,是否在重複英國的當年錯誤? 論者或許認為,既然事已至此,或許即應集中全力促使普丁垮台,先剷除掉兩大極權帝國之一,也讓習近平多少陷於國際孤立?然而2022已不是1935,執意繼續打擊削弱俄羅斯,只有更加凸顯中國反民主陣營的領袖地位。 1935年的納粹德國,希特勒上台執政僅僅3年,擴軍計畫也僅完成第一階段,在國際間也捨義大利而外並無可供拉攏盟友,所以一旦墨索里尼被整垮,對納粹德國確能產生震懾作用。 但今天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已是紮紮實實邪惡帝國,更有北韓、伊朗、中亞五國等非民主國家作為羽翼,不是當年納粹德國可比。在這一態勢下,若真擊垮普丁,只怕更能收到和民主陣營利益相左效應。 烏俄戰爭如何收場方稱符合民主陣營長遠利益?習近平是否將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 不容閃避的課題,正在考驗民主陣營決策人士的智慧。
敏洪奎 2022-03-23
1935啟示錄

1935啟示錄

  作者指出,1935年的阿比尼西亞事件爆發後,英國出面主導制裁義大利,造成其後英、義關係無可轉寰的惡化決裂,也促使墨索里尼一面倒向希特勒陣營。1935年的教訓,很值得今天民主陣營吸取,莫將次要敵人送進主要敵人懷抱。右起:希特勒、墨索里尼。示意圖/擷自網路,維基百科,民報合成     中國共產黨有一很自鳴得意鬥爭法則,「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他這一策略也確曾在國共長期鬥爭中,發揮一定程度功效。 不過這策略也非毛澤東首創發明,而是歷代爭奪天下集團常用慣伎。三國時代,劉備即曾本此原則聯合東吳,共同對抗中原曹操。中共不過將之口號化自我炫耀而已。 但若要有效運用這一策略,必須先認清誰才是主要敵人,誰才是對我構成最嚴重威脅敵對勢力,誰才和我存有無法化解重大矛盾,終必形成我之心腹大患。 如果欠缺這一基本認識,或雖有但卻欠缺堅強意志堅守原則,死死咬住真正次要敵人,最後難免付出沉重代價。當年老蔣總統之敗於中共喪失政權,一大原因即在於他欠缺鋼鐵意志堅定不移,反而選擇聯合主要敵人而和次要敵人死拚到底,也因而走上死路。 若要有效執行「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大戰略,更須有一絕對必要條件,即必須以務實態度對待所設定次要敵人,不能強求對方一應表現均須符合我意。 所謂次要敵人,既云也是敵人,自必和我方存有種種利益矛盾,乃至理念價值歧異。但既然要談聯合,即必須暫時將此一切擱置一旁不予計較。若硬要事事符合我意否則不惜翻臉,結果反會收到相反效果,將次要敵人推向主要敵人懷抱。當年英國面對義大利入侵阿比尼亞變局,即曾犯下這一重大錯誤,其後也為之付出沉重代價。 時下所謂年輕世代似看不起歷史,彷彿聽網紅的汙言穢語時評,是比閱讀邱吉爾回憶錄更有意義。 然而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歷史至少可以警惕世人,避免重犯前人所犯錯誤。本文即就當年的阿比尼西亞事件和當今烏克蘭事件作一對照,以顯現今天烏俄戰爭的終極受益者,有可能是對世界文明最具威脅的中國。 1935年,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揮軍征服阿比尼西亞王國,亦即今天衣索比亞而收為殖民地,是一很怪異歷史事件。事緣當時殖民地主義已不時髦,也已是世界輿論所不容。墨索里尼仍執著於搶奪殖民地,確是反潮流反常愚行。 不僅如此,當時的阿比尼西亞,仍是半開化部落型窮國。墨索里尼強佔為殖民地,也無太多實質利益可言。有論者即將他這一行動,比擬為小鄉紳發神經性侵街頭丐婦。評語雖很刻薄辦也很貼切。 但愚行儘管是愚行,他這一大動作,自然也引發國際反響。 當時的國際聯盟,迅即在英國強力主導下,先以50:1票數通過對義大利經濟制裁,隨即又通過一連串禁運項目。一時真似集體安全制度已然確立,英國也隱然成為國際正義國際秩序維護者,佔上道德高地。 然而英國這一帶頭主導制裁行動,也正好違反了「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指導原則,對當時英法民主陣營而言,絕非明智之舉。 當時的歐洲政局,是希特勒已然崛起,正在進行他的偉大復興,周遭鄰國都備感威脅力求自保,義大利也不例外。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固然和希特勒的納粹主義血脈相連誼屬血親,墨氏也知道放任德國獨霸歐洲並不符合義大利國家利益,所以在阿比尼西亞事件之前,他仍維持和英法維持正常關係,也曾以展示武力,逼退希特勒併吞奧地企圖。也所以在該段時期,稱之為英法民主陣營側翼盟友也不為過。 但阿比尼西亞事件爆發後,英國出面主導制裁,「為民先鋒」的帶頭表演,造成其後英、義關係無可轉寰的惡化決裂,也促使義大利改變立場,一面倒向希特勒陣營。前此英法義三國對抗德國的3:1優勢,自此也化為2:2險局。 所以,阿比尼西亞事件的終極受益者是納粹德國,任憑其進一步確立反民主陣營盟主地位。英法義三國則分別受到程度不等,性質不一政治傷害。 如今烏俄戰爭爆發,結局如何尚不可知。但世人回顧上述1935年往事,似應鄭重考量到當前兩大疑問。 烏俄戰爭若不能迅速善了,終極受益者將會是誰? 民主陣營又是否願見中國成為非民主集團獨一無二盟主? 烏俄戰爭繼續進行,可能結局應大致有三。 其一是俄軍最後慘勝,在烏國樹立親俄政權,也因而繼續遭到美國為首西方集團經濟制裁。 其二是烏國繼續頑強抗戰而俄軍難以得逞,雙方最後以停戰撤軍收場。 其三是烏國在西方集團強大支援下重創俄軍,將之逐出國境,而也再不敢作二度嘗試。 但不論結局為何,上述三場收場方式都將嚴重削弱俄羅斯國際地位,以及普丁本人威望。結果也恐將是為淵驅魚,促使俄羅斯不得不倒向中國奉之為老大哥,一如昔年英國之將義大利推向納粹德國。 普丁統治下的俄羅斯,過去雖和中國一向交好近似盟友,但俄羅斯恐終究仍對該擁有14億人口,意向難測強鄰懷有戒心,而有意保持相當距離。但今後在西方集團強力抵制下,這一立場恐也必發生基本性改變。 西方集團或全體民主國家,在激情聲援支援烏克蘭,強力譴責抵制俄羅斯之餘,是否應該考慮進一步打擊削弱俄國,促使中國成為反民主陣營獨一無二龍頭盟主,是否明智之舉。 世人每將中俄兩大極權勢力同等看待,同樣視為自由民主體制重大威脅。其實兩者仍有其基本差異。 此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國內仍能出現相當規模反戰活動,顯示該國雖在普丁強權統治下,仍多少保有文明社會氣味。 若是今天中國對印度或越南或台灣開戰,中國內部恐斷不允許出現這一文明理性表現。統治者的鐵腕容不得絲毫異議。 和今日俄羅斯隊照,中國確是超完美奧維爾式極權統治,誰才是自由民主陣營的主要敵人,應該也是其理甚明。 今天以美國為首民主陣營應採取的明智政策,是否是早日促進烏俄停火,以免進一步將俄羅斯推向中國,而使之能繼續作為一股制衡力量? 1935年的教訓,應很值得今天民主陣營吸取,莫將次要敵人送進主要敵人懷抱。但不知此言有多少人聽得進? 作者指出,西方集團或全體民主國家,在激情聲援支援烏克蘭,強力譴責抵制俄羅斯之餘,是否應該考慮進一步打擊削弱俄國,促使中國成為反民主陣營獨一無二龍頭盟主,是否明智之舉。示意圖/擷自人民網  
敏洪奎 2022-03-19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時下報章所載時評,或電視談話節目,內容不外藍綠戰將互揪小辮互咬,對真正攸關人民權益福祉,社會健康文明,國家安危存亡之嚴肅議題,反而殊少認真討論。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今天仍有意願關懷國家社會人士,目睹時下輿論表現,恐都不免深有沮喪甚至絕望之感。 時下台灣輿論風尚,不論報章所載時評,或電視談話節目,內容不是藍綠戰將互揪小辮互咬,即是大談未必很值得重視熱門新聞,反之對於真正攸關人民權益福祉,社會健康文明,國家安危存亡之嚴肅議題,反而殊少認真討論,思之何止可嘆? 台灣社會多年積弊沉疴是否依然不動如山,國人惡惡而不能去?台灣的政治生態,是否正常民主國家宜有現象?台灣的國民心態,又是否符合民主社會公民應有標準?台灣的興衰甚至存亡,恐皆繫於這三項考驗。但又何嘗見到主流輿論賦以應有重視,向國人提出嚴肅警告? 極可憂的是,就台灣社會現實而言,此三項關鍵疑問的正確答案,恐都全然不可樂觀。本文即就三項疑問所涉及可憂現象,做一標題式簡單提點,以供憂時憂國人士參考。 以言多年積弊沉疴,最具潛在危險性者,恐莫過於軍方高層仍被黃埔色彩大中國意識將領把持,現政府對之似也束手無策,只能視而不見。 如果軍方共識是不將盟邦當盟邦,不將敵國當敵國,又何足以言抗共保台? 聲勢浩大宗教團體宮廟集團,也無異另一國中之國,龐大廟產宮產金錢進出是否合法,政府敢查帳?統戰色彩機交流活動,「兩岸一家親」的洗腦灌輸,政府敢干涉? 法官層出不窮的違悖常情常理判決,部份法官的脫線言行,國人早已痛心疾首而又無可奈何。「法官之亂」勾繪出又一國中之國。 人民想離婚,除非是兩造同意,則必須法官判准。現代文明國家,可有如此你是民,他是主威權法律?台灣現行法律,多是此類訓政式,北洋式貨色,人民只有俯首任其擺佈。所謂人權立國,恐不甚經得起細細檢視,說來自我陶醉而已。 所謂「中華民國憲法」,當年是國民黨強加於中國人民,骨子裡根本是延續訓政的黨式憲法。今天則是在發揮圈禁人民自主自決意願功能的緊箍咒。台灣縱使一時不能擺脫這部憲法,至少是否也可請求本土政權大人物,不要時時刻刻掛在嘴上,莫讓本土父老心頭淌血? 台灣社會類如上述存在多年的種種積弊沉疴,迄今全未見有明顯調整矯正跡象,怎不令人滿懷沮喪無奈?本文限於篇幅,也只能聊舉數例到此為止。 再談到上述關鍵疑問之二。台灣的政治生態,是否正常民主國家宜有現象,答案恐也是令人沮喪不容樂觀。 今天台灣政治生態,一言以蔽之,即是政治綜藝化而治國也綜藝化。兩者皆是意在唬弄取悅選民提升民調,絕非誠摯謀國正道。本文即各舉一例作為標示。 以言政治綜藝化,前總統馬先生應是創始人或始作俑者。他在任時慣以多種裝飾扮演各種角色維繫其高民調。而繼任者似也視此為政治高招而接續這一風尚,舉凡密集拜宮廟助長迷信,或身穿迷彩軍裝趴趴走,均是明顯例證。 以言治國綜藝化,台灣現存邦交國,有不脫部落色彩所謂王國,有地小名稀,袖珍式或微塵式國家,仍夸夸其言稱為拚外交,也正是治國綜藝化之縮影和明證。 政治綜藝化和治國綜藝化,豈是健康成熟民主國家宜有現象? 前文所舉種種不正常不光彩現象,應都歸因於三項關鍵疑問之最後一問。台灣的國民心態,恐是不甚符合民主社會公民應有標準。 有論者云台灣之病,是只有選民而無公民。此論恐真是一針見血。 台灣有眾多馬粉蔡粉柯粉,選舉時皆是慷慨激昂,為偶像搖旗吶喊。但一旦偶像當選上台,其一應作為是否得當合理,有無恃寵而驕濫權胡為,粉絲即全不理會,徹底放棄公民應有檢視質疑鞭策責任,而形成你是民他是主局面。如此又焉能不養成在位者任意而為心態,可以放心憑一己好惡或政治利害,而選擇各種作為或不作為? 台灣的國民心態,恐多是國內有多種國中之國,與我有何相干?法官的荒謬判決,當他笑話看待可也,又何必為此費腦筋傷神? 國民心態陷溺至此,又怎能獨怪主流媒體不多留意重要嚴肅課題?若不多去報導緋聞醜聞,閱覽率和收視率又從何而來? 然而所謂風雨如晦而雞鳴不已,儘管輿論風尚如斯,台灣仍有少數憂國憂時之士,以其微弱呼聲,提醒國人勿忘留意關乎社會健康正常,國家安危存之嚴肅議題。其心情應也是「儘力之所能行心之所安」,明知反映極可能是聽者藐藐效果有限,也要盡上一份心意。 有一則很辛酸寓言。據云山中大火,一隻鸚鵡見之即以自身羽毛沾水飛去灑救,也即有一位天神開導他,「你的志氣固然好,但又於事何補」?鸚鵡的答覆,則是只能令人心酸落淚,「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也即是「我曾在山中居住,不忍見到被大火焚毀」。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應也是今天上述憂國憂時人士的心聲。 堪稱是本土鬥士的陳永興醫師主持《民報》系統多年,日前或因年齡考量決定交棒淡出,也不免令人關懷《民報》人士深有失落感。 陳先生主持的《民報》風格,應是泛綠本土屬性,但也絕未淪為奴顏婢膝,所以恐也未得到有力者的關愛眼神,而只能自營辛苦耕耘。他主持下的《民報》,對本文所舉三大關鍵疑問,很難得也未全然忽視,而對於針對民進黨或蔡政府的各方「恨鐵不成鋼」批判性來論,也多是無所顧忌包容發表。凡此也皆是他令人欽敬懷念的風格。 很希望接掌《民報》體系的新世代,能將陳先生這一風格延續下去,也讓台灣至少有一微弱媒體,願意也敢向國人發出必要的警示和呼籲。 「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是何等意志何等悲壯?今天台灣處境,當然不似上述該鸚鵡之絕望,但這句名言確值得所有國人銘記在心,時時不忘自我激勵。激發國人公民意識之道或即在此?
敏洪奎 2022-02-25
真正決定台灣命運的會議

真正決定台灣命運的會議

  作者指出,麥克阿瑟在檀香山會議中提出美國有優先解救菲律賓人民道義責任,堅持先取菲律賓,終於在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登陸雷伊泰島、實現1942年回到菲律賓的承諾,這張麥克阿瑟與幕僚涉水登陸的照片之後被建為雕像,置於麥克阿瑟登陸紀念國家公園。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不容忽略的檀香山會議〉一文,指出對台灣地位產生最深遠影響重大會議,不是國人熟知的開羅會議或舊金山和會,而是1944年7月的檀香山會議。 一如該文分析,這一由羅斯福總統召集的軍事重大決策會議,其最後決定放棄攻取台灣,讓台灣免於遭受美軍登陸作戰必然造成的平民傷亡,但也讓台灣因而失去從此擺脫外來統治的難逢良機。若就此而論,這一會議對台灣前途影響之深之鉅,實遠超過上述兩大會議。 但我在上述文中,未能對這場會議的緣起,過程和結論,作一較詳盡介紹,確很有過於簡略,語焉不詳之嫌,所以再撰本文作一補充,以供對台灣歷史以及太平洋戰史有興趣人士參考。 事緣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於承受一連串挫敗後站穩腳步,開始準備戰略大反攻,所擬計畫是分自澳洲和中太平洋發動攻勢,作為對日作戰第一階段行動。 當時美國即在這一構想下,成立西南太平洋以及中太平洋兩戰區。前者以麥克阿瑟為總司令,任務是登陸新幾內亞並向西推進征服全島。後者是以尼米茲海軍上將為總司令,任務為突破日軍第一島鏈後也向西推進而逼向菲律賓。 但上述第一階段作業完成後,次一日目標應是菲律賓或台灣,美國海軍和陸軍卻有不同觀點,而此亦即檀香山會議之緣起。 依據海軍意見,日本乃是海洋島國,擊敗日本即應以海軍為主力,所以第二階段作戰,也應是仿效功克中太平洋島嶼前例,由尼米茲轄下陸戰隊攻取台灣,再以強大海空武力指向琉球而進逼日本領土,所以實在無須在菲律賓各島和日軍纏鬥,徒增美國子弟傷亡。 上述這一戰略構想,即是以海軍參謀金氏上將以次,海軍高層所持立場。中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自然也是其支持者,也是金氏上將的戰區代表。 然而美國陸軍卻另有考量,而傾向於捨台灣取菲律賓,其關鍵性人物即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 麥帥所持純軍事理由,是如果跳過菲律賓直取台灣,進攻艦隊船團必將遭受菲島日本強大海空軍牽制台灣,暴露於極大危險,所以直接攻取台灣實不可行。 此外,他也舉出一項或許更有力政治性論據,是即美國有優先解救菲律賓人民道義責任,理由是當初戰爭爆發,美國基於歐洲優先政策,不肯全力馳援,以致菲島因而淪陷,是形同背棄菲律賓人民,而今若又棄菲島取台灣,即是第二次背棄菲民,也是美國人民所不能忍受。 攻取台灣或菲律賓,美國海陸兩軍種雖各有冠冕堂皇主張,也各有不便明說理由。 就海軍而言,若是採用台灣政策,其後的對日作戰,即也將由海軍主導包辦,陸軍則在完成佔領新幾內亞之後,再不能有大作為,而形同被邊緣化,自茲而後一切光輝均屬海軍。所以海軍力主攻取台灣,自也有其本位主義盤算。 反之若是採用菲律賓決策,則陸軍既已佔領新幾內亞全島,再跨前一步進取菲島自是順理成章,麥帥本人堅持先取菲律賓,也有其不便明說考量。 海陸兩軍各執己見,而先取台灣或菲律賓已必須作一決定。所以羅斯福已決定親赴檀香山召開軍事會議,當面聽取麥帥、尼米茲兩總司令深入討論而後做一裁示。 羅總統所做最後裁決,也正如我在上一篇投書所述,對台灣地位產生最深遠影響。 假定當時是決定跳過菲律賓攻取台灣,則終戰時美國即無需要委請國民黨政府派員來受降接管,也即不會出現其後的佔據統治。台灣人民也很可能於1940年代中晚期,在美國允許甚至鼓勵之下,選擇自行決定自家前途,建立起新而獨立國家,今天也不致仍以不自然不正常狀態,窩窩囊囊生存於國際社會,言之何其可慨? 1944年7月夏威夷會議上的羅斯福(左2)、尼米茲(右1)和麥克阿瑟(左1)。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敏洪奎 2021-12-03
不容忽略的檀香山會議

不容忽略的檀香山會議

  1944年7月檀香山會議上,由於麥帥軍事素養深厚,所舉理由堅強有力,他本人更是口才便捷不是尼米茲能比,最後說服羅斯福總統捨台灣而取菲律賓。羅斯福(左2)、尼米茲(右1)和麥克阿瑟(左1)。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廣大國人印象裡,對台灣地位產生深遠影響重要會議,不外1943年的開羅會議和1951年的舊金山和會。前者依據黨版「正史」,是正式裁定戰後台灣歸屬中國,後者則是日本在和約聲明放棄台灣主權,因而出現台灣地位未定論,兩者都成為今天台灣法理地位爭執的焦點。 但多數國人未注意到,就現實觀點而言,極可能決定今天台灣地位者,或反而是1944年7月的「檀香山會議」。當時美國若決定越過菲律賓攻取台灣,今天的中華民國台灣或許擁有一不同國號。這一推想,是我從本(11)月23日《自由時報》社論所舉一段不正確資訊,再度聯想到其可能性。 該篇名為〈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社論,提及「美軍原已擬訂計畫,預定1944年2月15日進攻台灣」,是極不可能的事實。因為在所指該段時間,美方尼米茲海軍上將轄下的陸戰隊,仍在中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一帶和日軍纏鬥,麥帥麾下陸軍也仍在新幾內亞島上向西推進,兩者都距菲律賓仍遠,更遑論台灣。 在當時這一戰局下,美軍有何可能決定2月15日進攻台灣?而更重要的是,攻取台灣與否,必須取決於最高統帥,但羅斯福總統當時並未下達這一指令,軍方又怎敢逕自決定,甚至連日期都能訂下? 所以,社論該一報導,顯然是依據不可靠資料。而認真評估是否攻取台灣,是決定於1944年7月羅斯福召集的「檀香山會議」。 此時的太平洋戰局,是尼米茲號的陸戰隊已攻克塞班,次一目標指向關島,麥帥也已大致征服新幾內亞,日方的第一島嶼防線已被突破。美軍接下去應取台灣或菲律賓,已到必須做一決定時刻,但對此海軍和陸軍各有不同意見,所以羅斯福乃親赴壇島,準備在聽取兩方分析簡報後做一裁決。尼米茲和麥帥則是奉令出席,代表海軍和陸軍提出報告。此即該檀香山會議背景。 左起:麥克阿瑟將軍、羅斯福總統、海軍上將尼米茲。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而由於麥帥軍事素養深厚,所舉理由堅強有力,他本人更是口才便捷不是尼米茲能比,最後說服總統捨台灣而取菲律賓。 但羅斯福這一決定,對台灣和菲律賓人民,又是禍是福? 很夠諷刺意味的是,麥帥在會議中極力主張必須先光復菲律賓,不能越過菲島攻打台灣,一大理由即是美國對菲律賓人民負有道德義務,若是先棄之不顧則不啻是背棄自家兄弟。然而檀島會議決定的結果,是美軍登陸後從雷伊泰灣一路打到呂宋島,菲島平民的生命財產損失也頗沉重,最後首都馬尼拉且慘遭海軍屠城,反之台灣人民卻因而逃過一劫。 所以若純就此而觀,檀島決策應是台灣人民之幸。然而若從長遠而觀,則恐是適得其反,是台灣的不幸。 假定當時決定是暫捨菲律賓先取台灣,最後1945年8月終戰來臨時,美軍當已牢牢掌控台灣,無須再委請重慶派員受降接管,其後也不甚可能讓出台灣,交由形象已極惡劣國民黨政府接收統治。 假定局面真能發展到此,則台灣的命運,即有可能是依循民主國家慣例,由人民自行決定其前途。而如此一來,則一個所謂新而獨立國家,即有可能在1940年代末期誕生,今天的台灣也無須生活在武統併吞威脅之下。 所以,無論開羅會議的「宣言」,或舊金山和會的和約,都不過一紙文書而已,真正決定台灣命運者,應該是美國的檀香山會議。史家至少應將之與前述二會一併重視,本文即謹作此建議。 《自由時報》社論,另有一段提及「最早在1938年2月,松山機場受到來自以蘇聯為主的軍機轟炸」,語意不甚明確。讀者看來,或以為當時蘇聯也已參戰,此時正出動空軍武力助陣。 然而1938年蘇聯猶是中立國,並未參加中日戰爭。社論所提蘇聯軍機轟炸新竹機場確有其事,但執行任務者,是史大林派來秘密助戰的「蘇聯志願航空隊」,並由航空隊指揮官雷恰戈夫(Pavel Vasilievich Rychagov)親自率隊指揮。蘇聯正式對日作戰,是在1945年8月,美國已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已奄奄一息之時,史大林才切割稻尾宣戰而躋身取得戰勝國地位。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那位雷恰戈夫結束在華任務返國後,因酒後失言開罪史大林,而於1941年11月被逮捕槍決。 當年蘇聯派來中國為禍黨政軍特幹部,返國後幾無一有好下場。此或係老天有時確實有眼? 「蘇聯志願航空隊」指揮官雷恰戈夫(Pavel Vasilievich Rychagov)。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敏洪奎 2021-11-27
蘇小姐不是蘇小姐

蘇小姐不是蘇小姐

  「清華海峽研究院」事件,是一記警鐘,國人應心存警惕。中國滲透挖角。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本月18日《中國時報》發表「中天撤照周年,權力女皇肆虐」社論,對蔡政府和蔡本人多所抨擊。不同理念媒體批評政府以及領導人,雖是民主社會常態,但社論後段所指控「對北京清華大學校友會在台單位的抹紅、構陷、喊打喊殺」,是「踐踏兩岸學術交流可恥作為」這段話,卻不免令人興起一連串疑問而暗暗搖頭。 今天的中國清大,是否仍一如當年北大時代,是純正學術機構?今天的北京清大校友會,又是否一如正常民主國家,是單純前期校友聯誼社團?今天的清大和校友會,又是否在學術研究或校友聯誼之外,也負有或許更重要的「任務」? 台灣不少大專院校,包括社論所舉清大,似獨獨對於和中國「學術交流」特有興趣。然則何以未見和民主國家相同社團交流到如此頻繁熱絡?又是否知道對方和你熱情交流,心內是打的什麼算盤,終極目的又是何在? 上述一連串疑問,讓我想起幼時嗜讀的神祕小說《封神演義》,第四回「恩州驛狐狸死妲己」所述,妖精吸去少女魂魄故事。以之譬喻今天清大以及所謂校友會是何等性質,應是貼切之至。 故事是冀州侯蘇護送女兒妲己晉京,獻給紂王為妃,途經恩州夜宿驛館,不意深夜千年狐狸出現,將小姐吸去魂魄害死,自己則「借體成形」,或以現代語言形容是「借殼上市」而寄身其內,自此蘇小姐已只是妲己其名而妖精其實,一切邪惡行徑也皆是假小姐之名作為掩護。 對岸統治集團1949年奪得政權後,即對全國民間社團徹底黨化管控,今天即連外資工廠也須設立黨組織。如此則中國清大和北京清大校友為何不能例外,何能不一如蘇小姐妲己成妖精化身,又何須如社論所指控,要由蔡政府抹紅? 台灣頗流行所謂「學術歸學術」、「宗教歸宗教」、「經濟歸經濟」而「政治歸政治」等高論。慣以這類論調自我辯白,乃至倒過來指責別人妨害自由人權之輩,若非過於天真,恐即是佯作不知,以似是而非論據掩飾未必很先明動機。 本文前引社論所做抹紅構陷指控,起因大致是所稱由「北京清華」校友會和「台北清華」校友會,兩岸兩單位組成的「清華海峽研究院」,透過由台方校友所組,設於清大新竹校園的「自強工業基金會」,轉租辦公室給予自家(即該研究院),自茲研究院即在清大校內設有據點運作。 但這一「清華海峽研究院」的緣起,背後明顯有中國官方身影,也因而掀起一場風波。 依據清大前校長陳力俊所說,該海研會的構想,是發自中國廈門,而他也是2012年在該市聽到這一想法。然後他次年率團專訪廈門,即在當地校友會安排下,造訪各有關單位作具體討論云云。 社團組織是黨的下屬單位 就此而論,海研會之成立,明顯是由中國官方主導推動,陳前校長則是熱烈響應配合。 但其後因礙於台灣法令,只能改以「清大北京」和「清大台北」兩校友會具名成立海研會,再以前述基金會名義轉租辦公室供其使用。至此,中國官方手臂已明顯伸進清大校園,因而引起蔡政府警覺注意,而採取幾樁亡羊補牢式因應措施,也因而招致不同色彩陣營高舉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大旗痛加撻伐,本文前引中時社論即很具代表性。 以上所述,即大致是該海研院事件來龍去脈,其中所牽涉各種層面以及詳細內容,各媒體多有詳細報導,本文也不擬一一引述談論。 本文主旨,仍是要點破(仍需要點破,也很可歎)今天的中國,不獨北京清華或清大校友會,任何「非官方」社團組織都早已僅止是蘇小姐其名而已,實際均是黨的直屬單位,一應活動也無不是執行黨的任務。國人若是對此缺乏警覺,必將付出一定代價。 美國名將麥克阿瑟談論他的用兵之道,曾引用一句應是棒球用語,「把球打到他們無人之處」,亦即攻擊敵方亦想不到而疏於防守之處。國人面對中國處心積慮無所不至滲透軟化,應該時時想到這一名句。 無可諱言的是,台灣的學術團體、宗教宮廟團體、原住民團體、偏遠地區中小學校等等領域,政治警覺都較薄弱,不容易辨識出蘇小姐不是蘇小姐,而往往在沉醉於風風光光種種「交流」之餘,被政治「三七仔」引上邪路而被吸去魂魄。 「清華海峽研究院」事件,即是一記警鐘。國人若不心存警惕,或恐不須武統即被統矣。 作者指出,今天的中國,不獨北京清華或清大校友會,任何「非官方」社團組織都早已僅止是蘇小姐其名而已,實際均是黨的直屬單位,國人務必提高警覺。示意圖/擷自台灣清華大學(上)及北京清華大學(下)網站,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11-24
誰才是數典忘祖?

誰才是數典忘祖?

  作者指出,所謂互不隸屬之論,嚴格說來僅只是事實陳述,而非政策宣示,所表達者是過去式和現在式,而並未斷言未來也必是這般,說來似已夠委婉客氣,卻招來中國惡言冠上「數典忘祖」罪名。示意圖/擷自總統府、FRANCE 24 English影片,民報合成     「數典忘祖」這一成語,原無重大負面涵意,不過是意謂追述典故而忘記或不知其根源而已。較嚴重定義也僅是述說家族往史卻忽視祖先有不敬之嫌,但也不意味即是不可饒恕、道德汙點、罪大惡極。 就上述兩種傳統定義而論,「數典忘祖」都非嚴重道德譴責。將這一成語挪用到政治領域,以咒罵信仰人民有權決定土地歸屬理念人士,應是始於威權時代,官方文宣之抨擊獨派陣營,其涵意即成為蔑視祖先背叛民族,是嚴重道德指控。 但套用陳前總統那句名言,「有那麼嚴重嗎」? 若依純理性思考,縱然雙方均屬同一血緣,同一文化,倘有一地區人民決定脫離母國,在世居土地另建新而獨立國家,也談不上是冒犯祖先傷害民族。所以當時舉出「數典忘祖」這一文不對題,無的放矢罪狀,一般國人縱未必普遍認同台獨理念,也並未如官方預期激起公憤一致聲討。而在獨派陣營,所感受也不是被擊中要害而驚恐莫名,反而可能油然產生某種滑稽之感。追求獨立,又和得罪祖先何干? 今天的紐、澳和加拿大,皆是由英屬殖民地而自治領而國協成員,成為獨立自主國家。昔年北美13州人民,更是不甘接受屬民待遇而奮起獨立建國。各該國家人民是否也該算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 上述各國紛紛建立新而獨立國家,似也未對盎格魯薩克遜民族造成傷害,反之卻很可能有助於母國「減重」,成為更健康更正常國家。 不僅如此,美、加、紐、澳等「固有領土」獨立而去,也反而能和母國建立溫馨友善正常關係,看在祖先眼裡,更是否有欣慰之感? 追求獨立即是數典忘祖之論,是否可以休矣? 若再舉一國人應更熟悉譬喻,紅樓夢小說裡的男女主角,賈寶玉和林黛玉,若是一對有出息有志氣年輕世代,能敢於攜帶應得家財出走,擺脫賈府的腐朽環境,則是否可以避免落到後來悲劇結局?兩人若真能如此,是否也是「數典忘祖」開罪祖先? 賈林兩府祖先若真是死而有靈,恐怕也是寧可看到兩人出走建立小家庭,也不願看到一人嘔血早死,一人絕望出家? 今天在台灣,已很少聽到指控別人「數典忘祖」叫囂,應也顯示出社會終究在進步,趨向更文明理性。 然而所謂火盡薪傳,這一部落色彩十足成語,在對岸中國又成為詛咒台灣得意心戰口號,所顯示也同樣是頭腦僵化,思路昏亂不清非現代心態。 10月初台灣當道發表談話,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亦即中國和台灣互不隸屬,對岸中國即又稱之為數典忘祖,並預言主張台獨定無好下場云云。 中國這一也是文不對題,直覺反射式反應,多少也似舊俄生物學家巴渥洛夫(IP PAVLOV)所做著名實驗裡那條狗,聽到鈴聲不管有無食物也口涎直流。 要知所謂互不隸屬之論,嚴格說來僅只是事實陳述,而非政策宣示,所表達者是過去式和現在式,而並未斷言未來也必是這般,說來似已夠委婉客氣,但仍不免招來惡言相加,賜以數典忘祖罪名。 但中國當局是否知道,「數典忘祖」這一罪狀在台灣已無甚銷路不說,即在貴中國,能激起廣大人民憤慨議題,也恐不是台灣是否要獨立,而是眾高官十位數乃至百位數的二奶姘婦? 更具諷刺意味,中國多年來叫囂台獨運動是數典忘祖,卻似從未想到這頂帽子,或許更適合自己頭型。 在1949年前中國本土或今天台灣,很有人景仰甚至信仰外國知名人物,諸如羅素、海耶克、杜威等等,但也並未有人主張硬性規定將之奉為先知聖明,國人即應一律遵奉,否則即是反動份子異端。 但馬克斯是普魯士籍猶太人,列寧是混有蒙古血統俄羅斯人。兩人都不是所謂炎黃子孫,然而中國統治者卻明令國人一致當作聖人信仰,敢有質疑即是大逆不道。 試看該「中國共產黨章程」亦即權威猶在憲法之上的「幫規」,即明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斯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要「堅持馬克斯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黨員更要「認真學習馬克斯列寧主義..」。 如此一面倒無條件信仰兩位外國人,又是非數典忘祖而何? 民進黨的黨章,似未有任何條文,宣示該黨要信仰任何一位外國人? 中國統治者那句「數典忘祖」,是否用以形容彼輩自身反而更貼切?動輒搬出來攻擊別人,或也很符合蘇貞昌所說「袂見笑」? 作者指出,「中國共產黨章程」明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斯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一面倒無條件信仰兩位外國人,又是非數典忘祖而何?左起:馬克思、列寧。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11-13
什麼才是嚴肅使命

什麼才是嚴肅使命

  作者指出,不少高級退役將領,均不時發表願與極權中國統一的論調。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台灣有一可能是世界各國獨有現象。不少高級退役將領,均不時發表願與極權中國統一,乃至拒絕效忠本國合法政府言論,而競奔對岸參訪時,熱齊表現更一似多年遊子重返家園,也似對此時正在置身敵意國家全無感覺。 該等退將基於這一心態,對於屏障台灣安全的美國,至少潛意識中不免視之為妨礙兄弟情誼的外人,不會存有太多好感。 我目前在民報網站發表〈扔下鐵手套〉一文,曾將退將這等心態,形容為「不將敵國視作敵國,不將盟邦當作盟邦」,相信不是欲加之罪說法。 一般國人對這一奇異現象,似也並無特別感受,彷彿僅視之為另一類型邊緣人的荒唐表演,和過去有人自稱高級外省人,有人大談上流社會如何如何無甚差別,不值得多去理會。 國人恐未注意到,這一現象對台灣形象的傷害,以及隱含的國安危機。 高級退役將領公然表示,願意接受意在併吞外國統治,以及拒絕效忠本國合法政府,是何等嚴重的事?看在國際人士眼裡,是否會感覺台灣已全然失去生存意志,否則何以出現這一即連第三世界國家也不可能發生現象? 南韓退役將領,有無紛紛呼應北韓統一叫囂,有無競奔平壤和對方退將球敘餐會聯歡? 當年西德退役將領,有無公開呼籲放棄抵抗,接受東德征服統治? 退將族群欠缺敵我認知 從近年新聞報導而觀,不將敵國視作敵國, 不將盟邦當作盟邦,已不是孤立單獨事件,而幾已是退將族群的共同認知。 本年9月17日,自由時報曾有一篇社論,〈莫傳遞盟邦錯誤訊息〉,指出台灣法院對共諜輕判,易令實質盟邦美國產生錯誤印象,認為台灣並不重視國家安危。 然則上述這一眾多退將的「共識」,是否更容易讓美國產生錯誤印象懷疑台灣是否仍有戰鬥意志,一旦戰事來臨,是否也將成為阿富汗之續?台灣政府以及人民,若不思針對這一現象做出有力反應,則是否也在助長棄台論?一個阿富汗已經夠了,不須再來一個? 美國派駐台灣人員,不是只知打高球參加酒會。他們對台灣的一應生態走向,應都是在認真觀察,看到眾多退將不以敵國為敵國,不以盟邦為盟邦,乃至並不排斥所謂統一心態,或也會產生進一步疑慮,「台灣現役將領,是否也普遍擁有這一共識」? 美國人有這一疑慮不足為奇,國人是否更該有這一層警惕?事關國家安危,不能不嚴肅正視。 武備應以適用為考量 現役將領若是身居可能影響國防決策要職,莫說已存有臧幼俠式「寧可兩岸統一」心態,即使僅止敵我意識薄弱,不將敵國視作敵國,也能因而養成因循敷衍,得過且過習性,不甚將所擔重任當一回事。國人細細觀察,當能感覺這一現象或許確曾存在。 每年舉行的軍方漢光演習,例必有阻擊敵軍搶灘登陸這一項目,而且是當作重頭戲表演。但高級將領難道不知諾曼第登陸戰時代已一去不返,而中國除非確已掌握海空絕對優勢,也斷不致做此嘗試,以免重蹈席年古寧頭覆轍?軍方為何無人向統帥指明這一事實? 新型高科技戰機昂貴,而空戰中戰鬥機耗損率又極高,台灣恐無本錢打一場二次大戰英德「不列顛之戰」或持久空戰。既然如此,何不考慮將購置戰機預算,挪用於添購高性能地對空、海對空飛彈,防範國土真被炸成蜂窩?武備是否應以適用為考量,而非一味追求高科技? 以上所舉兩例,是否能多少顯示軍方將領面對戰守大計,思慮不甚認真周到,而根源也可能是不甚將敵國視作敵國,認為對方終究不致發動滅國進攻? 台灣退役將領,甚至包括現役將領,其所以有其他國家將領所無奇特現象,第一原因自是所謂黃埔精神,終於獨一政黨,其他任何政黨執政均屬僭篡心態作祟,必須努力排斥始足以言忠貞。 其次是多年黨國教育洗腦,所培育出激情民族主義,或可稱為實質部落主義,淹沒掉辨識善惡正邪能力,也是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恐也另有一國人避免多提因素。前述眾多退將的族群背景也隱隱顯示出某種特殊情結,在廣大社會雖已幾告絕跡,但在特定封閉系統,不甘於接受多數統治,仍是強有力心理因素。 行文至此,病因應已闡明,如何對症下藥,破除魅影魔障,建立起忠於自由民主價值,忠於土地人民的台灣國防軍,應是握有國柄執政團隊的首要使命。 這一嚴肅使命,應是比搶救未必很值得搶救小政客,更有益於吾土吾民? 作者指出,建立起忠於自由民主價值,忠於土地人民的台灣國防軍,應是握有國柄執政團隊的首要使命。圖為2021漢光演習,擷自國防部臉書
敏洪奎 2021-10-29
扔下鐵手套?

扔下鐵手套?

  退役中將高安國發表「致台灣將士」錄影,呼籲三軍領導將校,「一起推翻這個民進黨詐騙集團」、「結合統派完成中國統一的神聖使命」。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奧運選手為何未能搭商務艙,五倍券要如何發才最適當,都稱不上是國之大事,卻也都曾引發熱烈討論。純是國內社會生態使然。國人對茶杯風暴向有濃厚興趣。 但另有一則堪稱駭人聽聞,隱含國安危機重要新聞,卻未引致廣泛注意,船過水無痕,確是言之可歎。 本年7月29日《自由時報》顯著報導,退役中將高安國發表「致台灣將士」錄影,呼籲三軍領導將校,「一起推翻這個民進黨詐騙集團」,並且「結合統派完成中國統一的神聖使命」,公然煽動軍事政變,但也未見朝野有何激烈反應。 《自由時報》同一報導,指出高也曾錄製影片,祝賀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呼籲「讓我們團結起來,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該高安國也是黃埔子弟自居。他祝賀消滅中華民國的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異日死到九泉之下,或恐免不了挨上蔣校長幾記手杖? 高安國的表現不是孤立個案。退將肆意發表拒絕效忠合法政府言論,並非只有他一人。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退役中將吳斯懷,即曾表示他所效忠對象,「不是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黃復興黨部主委臧幼俠也曾被爆料,「寧可兩岸統一,也不願受民進黨統治」,他並未否認。 近年來眾多退將類似言論不少,但終究表達比較含蓄。明白露骨煽動軍事政變,應是以該高安國為第一人。這或也是一種里程碑? 退將公開挑釁合法政府 英文有一句俗語,「扔下鐵手套(GAUNTLET)」,亦即公開挑釁。高安國的號召起義,即無異向蔡政府扔下鐵手套,「看你能把我怎麼樣」。然而或許是惟一的官方反應,卻是軟弱無力,看來很能讓人跺腳。 有高檢署書記官長吳怡明表示,高安國言論若有民眾告發,會由檢察官視情節評估有無涉及內亂外患罪云云,確是典型四平八穩,不痛不癢官式反應。 吳怡明應也是一位法律人,他難道聽不出高安國是在鼓動叛變?他難道不能痛快說一句確有犯罪嫌疑? 如果政府官員從上到下都如此怕事,不願或不敢直指鼓動叛變就是鼓動叛變,又怎怪退將不把你們放在眼裡? 參訪中國興趣特濃,也是台灣退將獨有特色。對岸所舉辦明顯包含政治色彩活動,諸如所謂黃埔論壇、兩岸將軍論壇暨書畫展、77事變80周年紀念等等,退將無不踴躍參加熱情捧場,而參加者多是軍階極高,不乏總司令一級將領。而各退將在彼國言論,也是祖國統一不離口,民族血緣關係至上,對岸高官聽來,自是悅耳之至。 至於較不顯眼和對方退將球敘餐會聯誼場面,更是多到不勝枚舉。 蔑視人民將敵國當自家人 上述這一競奔中國現象,已不能稱為敵我意識薄弱,而是已將敵國當作自家人,也是對本國人民觀感的蔑視,是「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同一心態。 不少退將,也很可能另有一不便明說「共識」,即是不將美國當作同一陣營盟友,而是視為另一不相干普通外國,甚至或許視為妨礙兩岸發展良好關係的障礙。 我前此在《民報》網站發表〈還有幾人能秉春秋之筆〉一文,即曾指出馮世寬、嚴德發和邱國正,三位前後任國防部長,都曾發表區隔台美,自外於民主國家房共陣線言論,即是這一「共識」的現形。 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則是說得更直率坦白。他在陸軍官校在台復校慶祝大會致詞時,即表示「但中華民族卻仍有不少敗類,要去做美、日的走狗」,說得應很明白。 陳退將咒罵的對象,或是現任三軍統帥以及蔡政府。但實際上已將他的蔣校長也罵了進去。老蔣總統的堅定國策正是聯合美日,防共保台。依陳退將說法,他應也算是美日走狗? 國人不能將上述種種荒悖言行,都視作少數退將的離譜表演。從競奔中國退將人數之多,軍階之高而觀,這一不將敵國視作敵國,不將盟邦當作盟邦反常「共識」,在退將群內已是相當普遍。 國人應該關切的是,上述這一「共識」,是否也同樣在現役將領心中盤據發酵?若然,則後果是否可能極嚴重,將來一旦戰事爆發,台灣有無可能一如馬先生所說,首戰即成為終戰,斷送在心懷異志將領手上? 事實恐已很明顯,曾建立一支忠於自由民主價值,忠於台灣土地人民國防軍,不是純靠穿迷彩軍裝趴趴走,給死於單純交通事故將領追頒青天白日勳章一類花招所能達成。醜惡現實,必須嚴肅、勇敢面對。不知當道能有此覺悟否? 高安國悍然扔下鐵手套。如何撿起來應戰,不只是某一人或某一黨的責任,全體國人都該給他一個答覆。 作者指出,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在陸軍官校在台復校慶祝大會致詞時,即表示「但中華民族卻仍有不少敗類,要去做美、日的走狗」,這樣將敵國視作敵國,不將盟邦當作盟邦的反常「共識」,是否也同樣在現役將領心中盤據發酵?示意圖/擷自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總會臉書​
敏洪奎 2021-10-21
還有幾人能秉春秋之筆?

還有幾人能秉春秋之筆?

  前國防部長嚴德發之前談到是否准許美艦停泊太平島時聲稱:「如果是人道救援應該可以」。言外之意,若非該等情況即不准許,這種說法符合國家利益嗎?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日前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院應詢時表示,面對中國軍事威脅,台灣會絕對遵守不發第一擊。我即曾就此在《民報》網站發表〈會不會是取死之道〉一文,指出軍方死守這一原則,一旦戰爭爆發,就極有可能徹底陷於被動,而置國家安全於險境。 邱部長是職業軍人,當然知道不發第一擊的嚴重後果。不過不論他內心看法如何,既然擔任政府官員,發言也只能順應既定國防指導原則。國人對此也不難理解。 然而他發言的另一部份,卻很耐人尋味。 前此曾一度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洪秀柱,談到中國軍機近來頻繁侵擾,認為是「對付那些三不五時出現的西方艦隊」而已,台灣不須緊張。有立委質詢時提及她這段言論,並問邱部長對目前區域軍事局勢有何看法,得到的答覆是局勢有如「左鄰右舍吵架,我們在中間,磚塊、飛鏢滿頭飛」。是即他對區域緊張局勢看法。 邱部長這番話,言外之意似很明顯。近來各國在台海的軍事活動,如中國軍機貼近台灣領空飛行,如民主國家艦駛越台灣海峽,均是雙方互槓較勁,而與台灣無關。 台海緊張台灣豈能置身事外? 邱部長原意若確是如此,則他的觀點和洪秀柱似也無甚差異。進一步的推論,自然即是台灣應力求置身事外避免捲入,甚至避免選邊。 然而以邱部長的年齡和族群背景,他應也是以黃埔子弟自居並引以為榮。 但前黃埔校長,亦即台灣老蔣總統在位時,遠東地區曾發生韓戰和越戰,然而他並未視為左鄰右舍吵架與我無關。他曾擬提供了師部隊協助聯合國打韓戰,也曾派出相當規模政戰團隊支援南越。 不論國人對老蔣總統觀感如何,都不能不承認他這一立場之正確。台灣既然即連生存也需倚仗美國保障,當然應該配合支援美國防堵極權勢力擴張。世間沒有只圖享樂權利而不承擔責任之理。 邱部長的左鄰右舍論,和老蔣總統的鮮明表現可謂大相逕庭。國人或只能希望部長該段談話是無心之失,而非刻意切割台美實質盟邦關係,「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可能令國人不安的是,另一位高級將領,也曾公然有類似言論。 堪稱蔡政府紅人的馮世寬將軍,擔任國防部長時,在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回應質詢,表示反對引進美日韓三國建構的飛彈防禦體系,亦即所謂薩德系統(THAAD,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理由是「戰爭讓他們去作」,亦即心理上自外於民主國家聯盟,也無異於揚棄老蔣總統的最後遺訓「堅守民主陣容」。不久前去世的本土耆宿黃天麟先生,也曾就此投書《自由時報》,直接引述馮部長談話,「我國不會加入薩德,因為台灣不應深入別人的戰爭」,並且力斥其非。 台海戰事不是「別人的戰爭」 黃先生在文中指明這一「別人的戰爭」之說,反映的是「親中遠美」思維,將「置台灣之安全於險境」。可惜他的警告並未激起朝野警覺,也顯示出先知永遠寂寞的宿命。 但你今天選擇不介入「別人的戰爭」,異日你面臨生死存亡之戰,別人恐也不會介入你的戰爭,你恐也沒臉呼籲別人來援。 此外也另有一位高級將領,曾以較含蓄語氣顯現同一心態,等於不將美國視為盟友。 曾宣稱國軍不為保衛台獨而戰的嚴德發將軍,擔任國防部長時談論是否准許美艦停泊太平島,即聲稱「如果是人道救援應該可以」,意思應是美艦官兵若有傷病意外需要緊急醫療,台灣基於人道立場應可准許。言外之意,則是若非該等情況,台灣即不准許靠泊。 他這番話是否將美艦視同一般國家船艦,而非將來可能協同作戰國家軍艦,聽到美國軍民耳裡,又會不會心寒? 嚴前部長在同一場談話,也援引美艦停泊太平島,「要符合我們利益」。但台美是實質同一陣線盟邦,美艦停泊台灣所屬島嶼,又何致不符合台灣利益?美艦停泊日本或南韓港口,可須受到這許多清規戒律約束? 從本文所舉三例看來,三位前後任國防部長的談話,顯現的是何種心態?這種心態,在已退役乃至現役高級將領間,又是否已是普遍現象? 黃天麟先生已經仙去。今後還有幾人願意,或敢於批判類似馮世寬的奇異言論?還有幾人能一如黃先生秉春秋之筆,點出此類引人不安,而當道未必願意正視不愉快現象? 前國策顧問黃天麟曾投書媒體指出,前國防部長馮世寬不應主張「不會加入薩德,因為台灣不應深入別人的戰爭」,文中指明這一「別人的戰爭」之說,反映的是「親中遠美」思維,將「置台灣之安全於險境」。圖/民報資料照,張家銘攝 附記:我前此在民報網站發表〈應更能化解險局?〉一文,誤將英將奧親里克元帥姓名寫錯。正確拼音應是C.AUCHINLECK。謹更正並向曾閱讀該文讀者致歉。
敏洪奎 2021-10-14
會不會是取死之道?

會不會是取死之道?

  國防部長邱國正(右)在立法院應詢,曾表示「台灣不做任何挑釁,我們絕對遵守不發第一擊」。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本月7日《中國時報》一篇頭版新聞,提到國防部長邱國正在立法院應詢,曾表示「台灣不做任何挑釁,我們絕對遵守不發第一擊」。 邱部長這番話,是在強調空軍監控共機侵擾,必定嚴格自我節制。但他這「不發第一擊」,應也是所有軍種的共同戒律。因為這一理念,只怕已成為國防最高指導原則。 依據《自由時報》2019年2月23日報導,現任三軍統帥當時已公開表示,「在我們自己承受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全世界的其他國家可以站出來對中國譴責施壓。既然已經準備承受第一波攻擊,然後等候世界公論主持正義,自然表示放棄先發制人選項「不發第一擊」。 前國防部長嚴德發,在任時也曾在立院表示,「但我們絕對不會發動第一擊」,而是寄望於他所稱重層嚇阻,並聲稱國軍能有效實踐「防衛固守」,不懼飛彈來襲。 「不發第一擊」違反軍事常識 當時民進黨立委羅致政即向他提出質詢。我方有無足夠能力實踐他所云防衛固守?承受中國「第一擊」後,有無能力再承受「第二擊」? 羅委員質詢,可謂切中要害,點出「不發第一擊」的致命危險性。如果第一擊即將國土打爛,全國亂成一團,台灣又將如何?台灣是否寧可冒此奇險,也要堅持「不發第一擊」? 極明顯的道理。「不發第一擊」是絕對違反制敵先機,以及阻敵蠢動軍事原理。不知當初是誰把這一理念,推銷給軍事素養大概有限,戰史所知恐也不多三軍統帥。 若做一國人不論有無軍事常識也均能理解說明,假定警政署長下令,警員追緝逃犯悍匪不准先發第一擊,以免招致使用警械過當指控,而必須待對方拔槍射擊始能開槍,如此則該署長此令能否見容於輿論,民代名嘴會不會群起而攻?誰能保證警察不致未及自衛已被打死? 然則為何「不發第一擊」國防原則,至今未見有份量知名人士提出嚴重質疑,儼然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接受的政治正確,即連海洋委員會主委說出一旦中國無人機進入領空「摧毀區」即「該開火就開火」,也似說了不該說的話,招來議論紛紛? 所謂「不發第一擊」違反軍事常識,其理甚明,若對國土狹小,欠缺縱深小國而言,更幾已是取死之道。 六日戰爭 以色列先發制人 1967年埃及壓迫聯合國派駐以埃緩衝區部隊撤離,有明顯發動滅國戰爭跡象,以色列即果斷先發制人,重創阿拉伯諸國聯軍,雙方最後以停火收場,是即歷史聞名所謂六日戰爭。 當時以國若也決定不發第一擊,任由對方從容發動攻擊,而寄望於世界諸國主持正義,只怕以色列這一國家即已從地表消失。 台灣地理環境和以色列大致相似,當國者應多想想六日戰爭的啟示。 退役中將帥化民,於2020年9月24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被動還擊何苦大錢軍購〉一文,也討論不發第一擊這一議題。文中論點多數國人恐難認同。但他所稱「台灣聲稱被動還擊在政治是正確的,但軍事作戰是不利的」,倒確有道理在焉。 蔡政府團隊反覆強調不發第一擊,主要目的恐是意在安定美國之心,表示台方絕不魯莽啟戰,把美國拖下水,所以這一表態不失明智,避免美方滋生不必要疑慮。帥文所稱在政治上是正確的並未說錯。但所謂軍事作戰是不利,則並未點出這一理念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要知軍人習於絕對服從命令,少有人能思考體認命令的真用意真精神,或可謂之頭腦比較死板,以致易被命令綁死而誤事。這也不獨台灣軍人如此。 所以,一旦戰爭來臨,縱使敵方攻勢已如箭在弦上,甚至已侵入台灣領海逼近台灣海岸,實際執行作戰任務將領,很可能仍囿於不發第一擊森嚴軍令,遲遲不敢採取果斷行動制敵機先,而全然陷於被動而置國於不可挽回險境。「不發第一擊」的可能結果,可不慮哉? 本文即以二次大戰一段往史,作為結尾。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麥克阿瑟已恢復現役,在菲律賓擔任總司令。他接得華府通知珍珠港被襲,美日已處於戰爭狀態,即該制敵機先,出動空軍轟炸日方新竹軍事機場,截擊日本海上運兵船團。但他全然未採取主動而失去寶貴時間,最後全數轟炸機被摧毀在地面。 麥帥號稱名將,何以面臨危機而有這一不夠果斷消極表現?其後史家分析,有可能是陸軍部發給他的指令,提到一旦戰爭爆發,「應讓日本先採取公然軍事行動」,亦即不發第一擊之意(應是意在釐清戰爭責任歸屬),而這一段話也擾亂了他的思維,動搖了他的意志。 史家這一解讀,是否正確固不可知,但也點出了「不發第一擊」的潛在危險性。 1967年以阿戰爭,以色列即果斷先發制人,重創阿拉伯諸國聯軍,雙方最後以停火收場,是即歷史聞名所謂六日戰爭。示意圖/進入耶路撒冷舊城區,站在哭牆旁的以色列士兵(西牆的傘兵),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10-09
應更能化解險局?

應更能化解險局?

  立委陳柏惟(左)堅持以台語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右)。作者認為,本土子弟努力彰顯捍衛本土語言,無疑具備充份正當性,然而,正當性不一定能和必要性劃上等號。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立委陳柏惟以台語質詢國防部長邱國正,真正動機何在,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他此舉原非嚴重大事,後果最多也是予人不方便,自己也不方便而已。 然而在台灣凡事一涉及語言,即容易激動社會情緒,引發激情反應,此次也未例外。台語質詢消息一出各方即議論紛紛。這也是台灣特有生態,國人不以為怪。但若就此和新加坡做一比較,國人或可驚覺台灣仍不是完全正常社會。 新加坡種族複雜,語言自也多元。華語之外,另有馬來語和印度語兩大體系。即以華語也有福建話、廣東話和潮州話之分,但在多族群共聚較正式場合,大家均習以英語發言,也未聞因而惹出紛擾。 然而為何語言在新加坡能夠人皆以平常心待之,在台灣則是敏感話題?緣由所在,正是當年台灣官方對本土語言野蠻殘忍壓制,以致創傷後遺症至今未能癒合。反之,在新加坡並無這一黑暗歷史。縱在英國殖民統治時代,也未出現華裔學童因講母語被懲罰現象。台、星兩國對語言議題反應不同,理由也即在此。 號稱祖國政府,語言政策反不及殖民統治寬容,思之可歎。試想純樸庶民父母,得知小孩在學校因講從小使用語言受辱挨罰,心中會有何種感受? 當年威權政府壓制本土語言,更不限於上述這一案例。深受歡迎本土連續劇「雲州大儒俠」,傳聞也曾被指令使用國語配音上映,是很具代表性一例。似此語言政策,何能不招致難以忘懷反感? 語言正義理應相互包容尊重 今天本土子弟激烈強調本土語言,確是流於情緒化。但也何嘗不是對當年語言政策的「回敬」? 陳柏惟台語質詢,曝露出邱國正不會講台語。但就此而言,邱部長也不是稀有特例,早年軍方高級將領大都是不懂台語。郝柏村、許歷農不懂台語,陳廷寵、王文燮等較晚期將領恐也是不懂。 這一現象,正是昔年軍中語言生態。強勢語言高高在上,弱勢語言雖未遭禁,也是處於「方言」,乃至「土語」卑微地位。但軍方高層似也從未警覺到,這一現象既不符語言正義,也大大妨礙建立親愛親誠袍澤精神。本文即以邱國正不諳台語作範例,就此現象做一闡釋。 邱部長是一位軍校即官拜上將,他經歷中下級軍官階級,也大有可能曾擔任營連長帶部隊。而他所統轄士兵,也很可能多是來自小村小鎮農家子弟,縱懂國語表達能力也有限。長官不懂部下母語,部下也難以向長官清楚表達意見。這一上下相通病態現象,若和當年英國駐印度殖民地部隊軍風做一比較,應很能讓所謂國民革命軍之父臉紅。 當年英國駐守印度各地所謂土著部隊,軍官皆是統治階級英籍校尉,士官和廣大士兵則是來自各省各地,操各種語言不同種族土著,多數也僅能操極簡單英語。 英籍軍官必須學印度本土語言 然而當時英國殖民當局面對這一局面,並未採行高壓推行官方語言政策,反而規定英籍軍官必須學會一種以上本土語言,以利和下屬順利溝通建立袍澤感情。曾在二次大戰時擔任北非戰場總司令的奧欽李克元帥(C.AUCKENLECK),早年曾在印度長期服務,他即通曉數種印度土語。其他曾在印度服役將領,亦皆俱有類似語言能力。 英國殖民當局的明智決策,達到官兵上下順暢溝通目標,也建立起軍中本土語言尊嚴,增強本土士兵的忠誠度向心力。兩相對照,顯現出昔年台灣軍方的思維僵化缺乏想像力,以致明明是本土國旅,反而上下隔閡,反而像一支外來殖民部隊。 英國針對殖民地的統治,規定英籍軍官必須學會一種以上本土語言,以利和下屬順利溝通建立袍澤感情。曾在二次大戰時擔任北非戰場總司令的奧欽李克元帥(C.AUCKENLECK),即通曉數種印度土語。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行文至此,再回到一開端所提,立委陳柏惟台語質詢風波。 台灣的本土語言,過去受到不公道對待,即在今天也仍處於不利地位,甚至有漸形消失之虞。而在這一情形下,本土子弟起而努力彰顯捍衛本土語言,無疑是具備充份正當性,不能動輒以搗亂惹事視之。 然而,正當性不一定能和必要性劃上等號。正當也並不即等於明智。今天在台灣,另有不知多少讓庶民痛心疾首,甚至也影響國家形象病態現象,其重要性至少不亞於彰顯語言正義,很需要血性青年推動促進改革。先後緩急之分,應是相當明顯。 台灣的法官,時有千奇百怪判決,已成為國人笑柄。良民涉入司法案件,即有如走進雷區,遇上恐龍法官,即只能無語問蒼天,破財入獄都有可能。 台灣法律,仍有侮辱公署罪,妨礙國交罪,侮辱國爸爸罪等等正常民主國家所無,北洋氣味或黨味十足損害自由人權條例,也似仍是不動如山。 台灣警察時有任意臨檢盤查人民,對全無抗拒能力中老年女性動輒上銬,以大外割過肩摔壓制有已懷孕可能婦女反人權惡行。 以上三項經常出現報端醜惡現象,即應比測試邱國正是否能講台語,更值得真心愛台灣熱血青年介入關懷。 日前《自由時報》有讀者張惠和投書,指稱桃園有73歲老嫗,竟因忘記付30多元蔥錢被警察上銬拘捕,讀來讓人有人間何世之感。 陳柏惟若能介入為該老嫗鳴不平討公道,應能比「口試」邱國正,更能得到廣大國人喝彩,而更有助於化解他面臨的險局。
敏洪奎 2021-10-05
回顧多桑世代

回顧多桑世代

  喬建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盜伐珍貴林木生火烤肉,引出森林大火也招致鉅額索賠。報章所載他的臉書,思路混亂,看去更像高中生的呢喃意識流表白, 該人若曾受多桑世代教育薰陶,應不致迷失淪落到此地步。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本年5月27日,《自由時報》刊載盧世祥先生悼念本土耆宿黃天麟一文,提及「多桑世代」這一名詞,應能讓不少國人滿懷感慨,憶起逝去的文明時代,早已消失的社會規範。 所謂多桑,是日語對父親和尊長的敬稱。而盧文所指多桑世代,是意謂受日本教育,具有紮實學養和人文根底老一輩台灣人。《自由時報》9月3日另有一篇沉痛檢討教育政策社論,則對這一名詞有更明確具體介紹。 該篇社論名為〈開學時節談教育〉,對時下教育走向提出種種質疑,多能切中時弊。沉醉於所謂進步價值教育官僚真該細細一讀。不過這話說了恐也是白說。 社論所談到多桑世代部份,是戰前台灣曾有嚴格的生活教育,公學校階段設有教導學生的「修身」課程,而經歷過日治時代,如今已是80歲以上,被稱為多桑世代台灣人,在人格形成階段即養成「為他人著想」、「不給他人帶來麻煩」、「舉止安靜有禮」、「不吵鬧喧嘩」、「注意衛生儀容」等習慣,以及守時、誠實、勤勉、守信、紀律、守法等現代公民德行,而能終生奉行云云。 國人看到上述描述,眼前應很容易浮現出李登輝、彭明敏、黃昭堂,以及前述黃天麟諸先生形影,但恐不易聯想到近年藍綠白橘各色政客高官。所以者何?純因前述四人是塑造「多桑世代」教育所培養,年輕一代政客高官則是老師教唆學生矇騙督學教育風氣下產物,人格從國小時代即開始扭曲,去多桑世代教育遠矣。 多桑世代守住人格道德底線 很有諷刺意味一項對比,是老蔣總統慣以「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訓誨部下,但他的黨政軍幹部能做到者恐不太多,反而是日本「奴化教育」教出的多桑世代,能夠守住這一人格道德底線。 近年以來,寡廉鮮恥似已成為台灣社會風尚,即連原來該是人格、操守典範的法官、校長、教授等級人物也紛紛淪陷。國人面對這一可哀現象,或不免猜想,今天若仍是多桑世代主導國家社會,台灣應不致爛到如此地步。 今天台灣多桑世代已凋零殆盡,今後也不再能產生新一代多桑世代。社論所希望多桑世代如能重現,「台灣社會將立即文明許多,也是斷無實現可能。若是追溯緣由,也不能全然歸咎於跨海而來的崇尚「有辦法」社會風氣。多桑世代不能再現,也另有一致命因素。是即多桑世代精神和時下官方的「進步價值」核心理念格格不相容,所以在當前大環境下,恐必是被當權教育官僚視為異端,豈有可能允許其再現? 要知今天在台灣,「進步價值」已成為官方一應文教政策指導原則,而培育多桑的教育方式,却是父權色彩濃厚,所訂為人處世規範明確堅定,有似耶和華所宣示十誡,容不得討價還價。凡此特色在進步價值人士看來,應都是威權反動,大大違反多元開放,發展個性等等進步理念。 既然如此,多桑教育何能見容於業已牢牢掌控教育體制,幾已將學校化為社運先修班的進步派學者專家? 阻斷多桑世代再現另一因素,是久已習於自由放任年輕世代,對之自必強烈排斥,而今之當道對於年輕世代,是純出以迎合取悅,不願稍有拂逆,是則又何能倡議重建多桑式教育?而這一不利因素,至少在未來將近三年不會消失。 年輕世代排斥多桑式教育 年輕世代何以排斥多桑式教育?理由也很簡單,是正如應徵入伍青年所期盼軍旅生活是綜藝式夏令營式,不願面對嚴明軍紀和辛苦操訓。 但政治領袖爭取青年的正道,應是以人格、理念、魄力作為感召,而不是大出臉書或說文青語言,和年青世代硬充兄弟姊妹,突然自貶高度。不過此論看在民調至上人物眼裡,自也是迂腐不值一顧。 很可哀的是,多桑世代價值消失,對當今年輕世代也非吉兆。所謂發展個性,正不知是朝何方向發展,又要發展到何等程度。本文即信手捻來試舉三例,以標示年輕世代迷失於價值規範荒野的群眾。 年輕世代國人喬建中,在玉山國家公園盜伐珍貴林木生火烤肉,引出森林大火也招致鉅額索賠。其人過去曾任NCC專委,顯見教育程度不低,有這等不法脫序表現,應很能發人省思。而報章所載他的臉書,也是思路混亂,看去更像高中生的呢喃意識流表白(國人可參看8月26日《自由時報》,怪文共賞)。該人若曾受多桑世代教育薰陶,應不致迷失淪落到此地步。 曾震驚社會華山分屍慘案,變態行兇者的殺人、辱屍、分屍當然無可原諒,但遇害者是否也是自走死路?年輕女性和全然陌生男人深夜獨處暢飲而醉倒,是否也是貽人以可趁之機?該女若是多桑世代教育下的女兒,應斷不致有這等豪放女式表現而招致殺身之禍,然否? 教育官僚聘為課綱審議委員的在學學生林致宇,曾被統派媒體指為見識淺薄人品可議,平日又慣於翹課。這等負面評論有無根據,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但數年前《自由時報》刊出一幅該課綱審委照片,看去很予人以稚氣未脫之感不說,很堪注意的是他所穿短袖黑襯衫所印英文「發克政府」(Fuck The Government)。發克不是什麼高雅字眼。若在昔年多桑世代,沒有子弟敢穿印有此字衣衫。而今則彷彿是不穿此衣,即不足以顯示是站在時代尖端。這一「發克政府」,象徵的是思想解放,抑是台灣社會正在走回叢林? 多桑世代一去不返,國人應該慶幸威權反動建置崩解,抑是擔心美國人所謂Barbarization,亦即「再野蠻化」正在進行?
敏洪奎 2021-09-24
以以色列為師

以以色列為師

  台灣人應以色列為師,建立自己的國家自己保衛的悲壯意志。示意圖為2021.2.4「陸軍步兵第117旅」演練。擷自總統府flickr   1978年12月底,台美斷交前後,我適因出差滯留紐約,美方宣佈決定後數日,我在一家客戶辦公室接洽業務,對方也有幾位高級職員在座。談話間不免提到近日台北社會對變局的反應。 當下該公司一位主管即帶笑告訴我,台北美國領事館已幾被擠爆,大批申請民眾希望能趕在撤館前取得入境簽證,以致連日館外大排長龍,秩序相當混亂。 雖然當時那位主管未多加議論,隨後發言幾位職員,也僅止對上述館外盛況微表訝異,未有負面批評,但我仍感受到他們言談中隱含譏諷意味,顯現出對國人表現的看不起。 上述幾位公司職員都是猶太裔,如果他們確實對國人的表現,國家處境有變而只圖出亡逃命,從而產生對台灣人民的輕視鄙視,他們是很有權利抱持這一看法。以色列人若面臨同一變局,反應斷不是擠到美國領事館乞求簽證,所以猶太人是確有資格看不起台灣人。 1973年中東爆發所謂贖罪節戰爭,阿拉伯諸國趁以色列紀念宗教節日發動奇襲。以色列則因疏於防範,初戰陷於劣勢而處境危殆,但國人只有各守崗位堅毅迎戰,美國領事館外未見驚惶失色申請簽證人潮。人家是確有其國魂,雖不是斯巴達人也大有斯巴達遺風。 再就此推想,假定以色列也面臨以美斷交,國家陷於可能遭受外敵攻擊局面,人民的表現,恐也是「去此一步,即無死所」,誓死捍衛國土的堅毅英勇,不致出現一如台北美國使館前不雅現象。 自己的國家自己來保衛 以上所述台北現象,已是40年前往事。如今威權統治早已逝去,人民應很有理由感覺國家確是自己的,而自己的國家歸根結柢是要由自己來保衛,而不能一味委外。但今天國人有此覺悟否,又有此意志否?對此恐不容過份樂觀。 本屆美國大選前後,國人種種反應所顯現,唯知期盼別人保護救援心態,看來即很令人洩氣。看在以色列人眼裡,恐也不會增加對台灣的敬意。 美國大選期間,由於川普陣營支持台灣態度較明朗,拜登團隊則未有相等堅強表示,以致國人普遍希望川普連任,以更加增強對台灣的承諾,甚至已達到全不避嫌明白表態程度,其勢大有1948年國民黨政府視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杜威為保命救星之概。 及至川普敗選拜登勝出,國人流現的失望失落,也多少有似當年杜威落敗,國民黨的徬徨恐慌,真似大家普遍相信,被放棄被犧牲的威脅又增添了不少。 很可感慨一樁案例,是拜登就任後不久,曾派前參議員陶德率團訪台,國內媒體即大肆宣揚,強調其人是拜登「摯友」。言外之意是拜登派出摯友來訪,具見他也很重視台灣,不致輕易放棄,所以國人也應可放心。這一大內宣,似也很足以顯示國內人心仍很虛弱,否則又何須服此一劑定心丸? 其實拜登和陶德曾同任康州參議員,兩人是朋友大概沒錯。至於摯友之說,似從未有美國媒體做此報導。台灣出現這一說法,固是意在安撫人心,卻也不是很光彩現象。 國人應該認清美國是否放棄台灣,不是決定於哪一黨執政或誰人擔任總統,而是端是台灣是否能展現堅強生存意志,是否能不賴在地上,等待美國來保護來救,而成為負擔和累贅。 本(5)月9日,《自由時報》曾發表一篇湯先鈍先生投書〈備戰才有和平〉,其中有一句「許多美國政學界似乎已感受到台灣社會消沉的鬥志」,是極堪重視的警語。 如果台灣人民自身都對前途漠不關心,抱持聽天由命心態,或是心存「船到橋頭自然直」僥倖念頭,則棄台論油然而生又何足為異?若連你都不關心自身死活,別人又何須替你操心? 台灣人,是否該考慮以色列為師,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自己保衛悲壯意志? 作者指出,國人應該認清美國是否放棄台灣,不是決定於哪一黨執政或誰人擔任總統,而是端是台灣是否能展現堅強生存意志,是否能不賴在地上,等待美國來保護來救示意圖/Pixabay、總統府flickr,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05-14
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要求

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要求

  「書記」一名之由來,是緣起於「總書記」這一名稱,而總書記又是列寧為史大林所創立職銜。圖為1897年2月,列寧(前排左3)和其他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成員在聖彼德堡聚會。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我在前一篇投送民報網站〈尊敬的拜登先生〉一文,提到「尊敬的」這一俄式用語幸尚未在國內擴散。但另一原產地同為俄國,也更具共產黨色彩的用語「書記」,則不僅早已現行於台灣,更已昂然入距國會殿堂,擠入藍綠等各色黨國組織名稱之內。媒體報導立院新聞,豈不常見出現「黨團書記」、「書記長」之稱? 國人若對蘇共歷史略有了解,恐會對上述這一現象不甚有好感,恍覺一股腥臭撲鼻而來。 事緣「書記」一名之由來,是緣起於「總書記」這一名稱,而總書記也者,又是列寧為史大林所創立職銜。「書記」職稱來歷如此,國人何能不聞而心生厭憎? 當年蘇共政變成功,自不免論功行賞分封諸侯,共享「鬥爭果實」。但眾同志缺乏行政管理財務控制能力,以致形成黨不成黨,政不成政混亂局面。列寧乃不得不起用具有務實組織長處史大林,以英文譯名為GENERAL SECRETARY,或簡稱GEN SEC職稱掌控黨政,此即總書記一稱之由來。 GENERAL SECRETARY雖是英譯,其俄文職稱也是此義。所以其合理,中譯是秘書長,當年中共文青譯為總書記使用,當是嫌惡秘書長之稱大有資產階級意味,「書記」則能令人想起手臂套上袖罩,趴在辦公桌上抄抄寫寫基層公務員,普魯氣息十足,所以捨秘書長而取總書記,以彰顯無產階級精神。想來此即總書記一名之由來,而其後黨委書記等稱,即是其衍生物而已。 國民黨原被共產黨滲透極深,其威權主義性向也頗多和共產極權主義相近之處,所以其國會黨團組織具有共黨色彩命名也不足為異。所可怪者,是民進黨向以自由民主人權自命,其國會黨團卻也追隨採用這類共式命名,恐不免予人以不顧形象之感。 民進黨內無論當年創黨元老,或後繼領導菁英,都未有人曾受蘇共培育和豢養,也因而染上列寧病毒,然而為何卻任由其結構其規章,陷入和國民黨如此相似境地?他有黨中央,你也有黨中央,他有中常會中常委,你也有中常會中常委,他有宣誓入黨開除黨籍,你也有宣誓入黨開除黨籍? 國人幾已不能對國民黨再抱希望或存幻想,民進黨若也不能徹底擺脫威權色彩列寧病毒,台灣何年何日才能出現健全民主? 徹底清洗掉蘇聯蘇產戴奧辛毒劑,徹底清除列寧病毒,應是台灣人民共同的希望,共同的要求。
敏洪奎 2021-05-01
透視「尊敬的拜登先生」

透視「尊敬的拜登先生」

  作者指出,4月23日電視報導習近平向拜登致候,所用稱謂是「尊敬的拜登先生」。總書記不顧對方元首身份,稱先生而不稱總統,不無輕慢之嫌。圖/擷自CCTV影片   4月23日電視報導習近平向拜登致候,所用稱謂是「尊敬的拜登先生」。總書記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任,卻以這一俄氏語言稱呼外國領袖,不惟略顯滑稽,也很能象徵今日中國,仍是滿沾來自蘇聯戴奧辛毒劑,而也無意自拔。 「尊敬的拜登先生」一語,在國際禮儀似也欠妥。總書記不顧對方元首身份,稱先生而不稱總統,不無輕慢之嫌。不知他是潛意識裡天朝上國心態作祟,抑純是對外交禮數知識不足。不過此也非大事,值得注意的是「尊敬的」這一用語的啟示。 稍有教育程度國人應皆知,在中國一向並無使用「尊敬的」作為敬語習慣,所以其為仿外用語自可斷言。然而縱在一般西方社會,無論公私往來,也並非以英語ESTEENED亦即尊敬的,作為交談禮貌敬稱。普丁和拜登通話,必稱總統先生或拜登總統,不會是非傳統的「尊敬的拜登先生」。拜登向習近平致意,也不會稱以「尊敬的習主席」,或「尊敬的總書記」。 合理的推論是,使用這一形容詞致候禮俗,應是源自俄羅斯。因為在俄國,包含蘇聯時代,確是慣以「尊敬的」稱呼對方。而早期的中共,也事事以蘇聯為榜樣,做到如孫文所說,以俄為師。蘇共以馬克斯列寧為聖人,中共也是誠惶誠恐奉為聖人。蘇共有整風整肅,中共也即有整風整肅。蘇共殘殺消滅富農,中共也殘殺消滅富農。 而在這一大氣候下,俄國既有以「尊敬的」作為社交敬語成規,中共自也很自然搬來複製使用,以顯示其「前進」。「尊敬的拜登先生」這一不合國情,也不符合國際禮俗古怪稱謂,其緣起想即在此。 很具諷刺性的是,總書記顯然未察覺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尊敬的拜登先生」用語之間,所存有不可調和的文化矛盾。 他似乎也不知道,「尊敬的」也正如「不可分割」、「神聖領土」,都早已不是現代語言,而是屬於比毛澤東時代更早逝去時代。 「尊敬的拜登先生」,恐也有其文法上的缺憾。正確的表達,是否應該是「我所尊敬的」或「眾所尊敬的」。光禿禿的「尊敬的拜登先生」之稱,是否很像一具無頭之屍? 總書記一句「尊敬的拜登先生」,所暴露一些現象,無論對他本人或中國現政權,恐都無甚加分效應。 再就台灣而言,儘管中國宮鬥劇大行其道,甚至五星旗飄揚街頭,有人公然鼓動陣前起義投敵,都似儼然屬於言論自由範疇,但「尊敬的」終究尚未成為正式外交用語,顯示台灣和內地化仍有一段距離,應是差堪告慰但也值得警惕。 要知貿然接納另一價值體系慣用語言,所顯示者即是心靈的不設防,甚至是降服歸順被同化的前奏,可不警戒哉? 本文全部篇幅,均是環繞「尊敬的」這一用語探索,也暴現習近平這位總書記不是一位現代人,而所謂中華民族縱能在他領導下「偉大復興」,恐也不是中國人之福。
敏洪奎 2021-04-30
年輕世代的致命破口

年輕世代的致命破口

遠比改名吃鮭魚更可議的是時下所謂大胃王比賽,參賽者猛吃硬吃漢堡餅爭勝。大胃王競賽極可能損及健康,更是不惜福不環保愚昧浪費行為。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本年3月間,有日本壽司連鎖店宣佈,凡姓名有「鮭魚」同音同字顧客,可以享有免費吃兩天壽司餐優待。消息傳來,台灣即有超過三百人更改姓名以符合優惠條件而大啖鮭魚壽司。 上述這一現象,國內頗有憂時人士深不以為然,質疑時下年輕人是否有正確價值觀,甚至對國家前途是否關心在意。 然而事件恐也未必如此嚴重。年輕人搞怪起鬨,何代無之?為吃鮭魚改名,背後原因多也不過是新奇湊熱鬧,無聊確是無聊,但也不致比無聊更嚴重。再者為吃免費鮭魚改名,不過三百人左右,佔全國年輕人萬分之一或更少,國人殊不必認為即是廣大年輕人心態寫照,不須發出每一世代都有人慨歎的「年輕人怎麼變成這樣子」。 遠比改名吃鮭魚更可議的是時下所謂大胃王比賽,參賽者猛吃硬吃漢堡餅爭勝,卻未聞受到時論檢討,是頗令人不解現象。 大胃王競賽可能損及健康 為吃鮭魚改名雖非正道,終究並無大害。但大胃王競賽極可能損及健康,更是不惜福、不環保愚昧浪費行為。至少各級學校也該禁絕學生追隨這一歪風。多元也不能多到離譜。 鮭魚事件其實另有一令人不安現象。以「年輕世代」自居年輕人面對質疑,不是虛心反省或理性辯白,而是情緒化,文不對題的反擊。報載有年輕人表示,大人們「難道完全不必檢討為何自己給下一代留下這樣的未來嗎」,即是典型反應。你檢討我,我即反扣你一頂帽子。 以「年輕世代」自居年輕人,只能享受吹捧奉承而容不得批評,不是健康心態或民主風度,和威權統治者只許歌頌英明偉大,似也無甚差異。 數年前有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說出一句「年輕人很會花錢」,即招致「年輕世代」潑辣霸凌,更是很經典案例。 當時「年輕世代」並未遵奉殷海光教授所倡「講理俱樂部」精神,平心靜氣討論徐總裁所說是否有理,而是對他發動批鬥,大有鬥垮鬥臭,再踏上一萬腳之勢。國人找一份2017年4月13日《自由時報》所載「徐重仁被譙翻」一閱,當可知本文形容並不過份。 所謂「攻擊是最佳防禦」,所謂「圍魏救趙」,確是兵學名言戰術高招,但不是民主社會宜有風氣。 講理包容才是民主風度 如果有朝一日,一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議題的討論,都已只有一種聲音,抱持不同意見都怕被「譙翻」而禁聲,則國家雖是民主社會,實則只怕已蛻化為另一威權社會。 另一值得注意,也很令人痛心現象,是前述徐總裁應已是祖父級年歲,他所發議論也僅是很多家長共有的感慨,然而卻招致極粗暴也未必公正「起底」攻擊,所暴露者是對方欠缺起碼倫常理念,彷彿一亮出「年輕世代」招牌即可為所欲為。這一心態是可痛也可憂。一個可以任意羞辱長上的社會,不是一個文明社會。 誠然,上述「年輕世代」種種行徑,並不代表國內廣大年輕人,正猶時下所謂學生領袖,充其量也僅只是他那一夥人的領袖而已。本文多次以加上引號稱謂也意即在此。 但以「年輕世代」自居,浮躁青年的妄自尊大風格,對廣大年輕人也有其啟發誘引作用,甚至形成一套規範模式和政治正確,彷彿惟其如此才是時代青年,而形成某種程度同儕壓力。時至今日,年輕人講話若不帶幾句粗話髒話,有可能被視為不夠現代,即是很鮮明一例,顯現出向下沉淪壓力,確實不小。 我本人現已深深進入暮年。但本文對所謂年輕世代所持負面論述,並非緣於我已僵化為老古板,或是見不得年輕人風光,而是有其深層緣由。 我在自己猶是年輕人時期,即對年輕人有相當保留看法,深覺年輕人,或至少是關懷世事年輕人,多是具有直覺或天真的正義感,又容易受到動人口號誘惑而輕易以身相許,而後更容易以從一而終心態追隨某一旗幟而一路走到底,也很可能是一路錯到底。 而我上述這一認知,不僅是至今未變,更由於數十年來目睹種種醜惡現象,各路學閥政客利用年輕人上述三破口,所施展的逢迎吹捧,攏絡收編,而更堅定這一信念。 很希望今天的年輕世代,能放棄一應貢高自大,切實認識到心防上這三項致命破口,以期在險惡世途上減少被騙失身之恨。 作者指出,以「年輕世代」自居年輕人,只能享受吹捧奉承而容不得批評,不是健康心態或民主風度。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1-04-21
潛規則可以休矣

潛規則可以休矣

  中國不稱中國,而稱之為大陸或中國大陸,甚至稱為中共,隱含的意義均是「我也是中國的一部份」,是自我矮化的心態。示意圖/民報合成 瑞典H&M服飾品牌廠商,因禁用新疆棉招致在中國面臨抵制。廠商為保住龐大中國市場,乃發表一份近似討饒聲明。其內容依據《中國時報》綜合報導,則是凡提到中國之處均稱以大陸,如「大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如「H&M進入大陸發展30多年」等等皆是。 但H&M聲明原文當然是皆稱中國。若敢不稱中國而稱大陸,豈不反而更激怒該國網民等眾形同提油救火?大陸之稱,自是中時刻意誤譯,也正是國內新聞界避免直稱中國之潛規則產物。 往昔同性戀在西方猶是社會禁忌時代,曾被稱為不敢說出自己名字的愛。如今在台灣,中國則似也成為不能說的國名。H&M的聲明中譯,即是最新案例,類似情形,前此也曾不斷出現。 不論是報章或電視報導,常是依此潛規則出現「大陸國家主席」、「大陸外交部長」、「大陸駐美大使」等稱謂。你若不知是潛規則作祟,或真會懷疑世間確有一名為大陸之國家。 二次大戰時期,美國記者白修德曾對中國官方發佈新聞,均是稱倭寇不稱日軍感覺滑稽。今天外國駐台記者對上述各奇異稱謂,或也有類似啼笑皆非之感。 不能稱中國為中國的潛規則,也會將「大陸」之稱塞進各國新聞人物嘴裡,而製造出並不好笑尷尬笑話。 2020年2月5日,《中國時報》曾報導,世衛組織會議現場,日籍主席打斷史瓦帝尼代表發言,轉問中國代表團「中國大陸代表是否準備發言」?但該主席有可能如此擅改中國稱號?不怕中國代表憤而退席? 中時也曾報導,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呼籲菲人停止排華,聲稱「大陸對我們一直很好」,所以不應敵視中國人云云。杜總統又有無可能遵奉台灣潛規則,擅稱中國為大陸? 堪稱經典案例,是美國某藝人到中國表演獻藝,一出機門即高呼「我愛中國」搏感情。台灣也即有媒體將他這一表白改譯為「我愛大陸」,把潛規則發揮到了極致。該藝人若真是高喊他愛「大陸」,有被進入精神病院可能。 怪哉!中國不稱中國而稱大陸 然而台灣媒體何以出現這一世界各國所無現象,中國不稱中國而稱大陸或中國大陸?歸根溯源,應是國人存有種種顧忌不正常心結,而媒體的潛規則,也是在反映此類心結。 第一類心結是直稱中國,即似等同視之為外國,有自外於中國意味,又似在散播一邊一國思想。反之若稱大陸或中國大陸,即是表明台灣和中國非屬一般國與國關係,深層意義是雙方同屬一中,久之也終必歸於統一。 第二類心結,則是直稱中國,又有似承認對岸政權已具正當性代表中國,亦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代中華民國成為正統。這一顧忌對泛統派間仍居明顯多數中華民國派而言,確是一大考量因素。因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我的主權及於全中國,豈是他能取代?他若是中國,則我又成了什麼?所以當然不能稱他為中國。 前述中國不稱中國,而稱之為大陸或中國大陸,甚至稱為中共,隱含的意義均是「我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其效應也即是影響國人接受,或至少不排斥這一理念。 但可惜包括各路本土派的台灣主體意識陣營,都似未警覺到這一潛在危機,縱在今天執政團隊,也少見有人直稱中國為中國。殊不知若不做精神上徹底切割,建立起「他是他,我是我」健康心態,又何能抬頭挺胸,大無畏走向迦南許諾之地? 當年胡適反擊只能有國家民族自由,不能有個人自由之說,曾謂一個自由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隸造成。 同一道理,健全的正常國家,也不是一群心態不正常,心有千千結國民所能造成。潛規則可以休矣,國人其勉乎哉。 作者認為,對中國不稱中國,而稱之為大陸或中國大陸,甚至稱為中共,隱含的意義均是「我也是中國的一部份」。圖/擷自FRANCE 24 English影片
敏洪奎 2021-04-08
應否製造一套法規?

應否製造一套法規?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搭機赴喬治亞州,登機時連續摔倒三次,其事頗不尋常,也應啟發不少聯想。示意圖/擷自白宮flickr,資料照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搭機赴喬治亞州,登機時連續摔倒三次,其事頗不尋常,也應啟發不少聯想。 依據白宮幕僚解釋,總統跌倒是因風力太強。不過此說很不易令人信服。連摔三次,不免啟人疑竇,懷疑78高齡總統的體能衰退,健康亮起紅燈。 不僅如此,拜登的心神狀況也似堪憂。前此他曾誤稱是在選參議員,也曾指稱副手是總統當選人,日前又想不起國防部長姓名而出洋相。一連串尷尬事件,令人擔心他腦力也在退化,或許已出現失智初期現象。 有關拜登身心健康疑慮,令人想起一樁世人基於禮貌不願多提,却很有必要認真面對話題,是即國家領導人的身心狀況,是否也該完整透明化,讓國人能充份認知知曉,不能受一般隱私權觀念拘束? 去年8月14日,《自由時報》曾報導,有被中國吸收充當共諜國人,企圖竊取最重要人物病歷資料而未得手。由此具見中國之滲透情蒐,是全方位無孔不入,「匪諜就在你身邊」,在今天也不是危言聳聽,各界人士真該多有些警覺才是。 這一病歷事件,也應啟動國人細思,總統的健檢記載,是否也應視為個人隱私,甚至列為國家機密,抑是該開放公諸社會,方始符合國家利益? 關注國家領導人健康 所有國家領導人,不論是總統、總理或國王,其健康狀況都能深深影響國家利益乃至國家安全,所以其健康也是國家安全一環,國人有權利知道其真實狀況,所謂隱私權在此也不應存在。 民航客機駕駛和客運公車司機,都須定期接受體檢,因為乘客的生命安全掌握在他們手裡出不得差錯。全體國民之生命安全乃至國之安危,也皆是在當國者掌握之中,則其健康狀況,是否更該受到具備公信力醫療團隊嚴格監控,並將結果定期向公眾宣佈? 國家領導人的健康能危及國家安全,可以從兩蔣在位時往史,得到鮮明印證,也應讓國人引為警惕。 兩位蔣總統當政晚期,健康都已極度惡化,也令人懷疑是否仍有足夠意志力,以應付可能來臨國安危機。 老蔣總統第五任開始未久即陷入長期昏迷,醒後恐也已無力掌控突發國安狀況,但當時終究有蔣經國在側,為他撐住局面。乃至經國來到生命末期,百病纏身奄奄一息,此時若有外敵發動滅國攻擊,他是否能有堅強意志,及時下令全力反擊自衛?他若已無此決斷能力,又有誰敢越權做出這一重大決定,台灣是否即就此坐待併吞?這一可能出現景況,至今想來應仍能令人心有餘悸。 當年若是民主時代,國人又能得知總統真實健康狀況,蔣經國或已不得不去職,台灣也即不致面對危機出現時,不能及時反應險局。 作者指出,國家領導人的健康會危及國家安全,也應接受公信力心理醫師團隊監控評估,歷史已證明,任何國家都有必要設計出一套嚴密法規,以監控領導人身心健康狀態,以便於人民行使權力決定其去留。圖為任期中逝世的總統。左:羅斯福、右:蔣經國。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為私利封鎖總統病情 隱瞞國家領導人健康實情,也是對國人極不公平形同詐欺。1944年美國羅斯福總統已是病體支離去死不遠,依理他即不該再選第四任。但其家屬和近臣基於自私動機,刻意封鎖實況而製造總統健康良好假象,結果也騙過人民而羅斯福也順利獲勝連任。但當時選民若能得知總統已是垂死之人,應不會再把他送回白宮。美國人民上當了。 也幸好羅斯福就任不足百日即死。他若真能不死不活再拖四年,政府也勢將也陷入癱瘓四年,屆時會對國安世局產生何等影響? 此外,國家領導人的精神狀況,也應接受公信力心理醫師團隊監控評估,發現異狀即提出警告。領導人精神失常,為害之深,常是猶甚於健康衰退。 史大林和毛澤東兩人,都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當年蘇中兩國出現恐怖統治,雖是制度使然,兩人的病態心理也是重大因素。假定當年兩國是分由托洛斯基和周恩來統治,極權固也是極權,但也不致出現千百萬人民不正常死亡奇禍。兩起案例雖是發生於極權社會,民主國家也不能不引為警惕。 去年美國大選期間,眾院議長佩洛西曾以川普言行怪異為由宣佈將成立委員會,評估他的精神狀況是否適任總統。議長的宣示雖是出於黨派動機,也顯現出美國缺乏法源有效監控總統精神狀態。 歷史應已證明,任何國家都有必要設計出一套嚴密法規,以監控領導人身心健康狀態,以便於人民行使權力決定其去留。而此在處境險峻,時時面臨入侵併吞威脅小國而言,更是有其需要。小國常是一步也不能走錯。 台灣70餘年以來,尚未出現過一位明顯精神失常總統,也未曾因總統患重病陷入重大危機。但過去未曾發生過的事,不保證未來不會發生。未雨綢繆超前佈署是有其必要,莫要一似眼前案例,等到飛行員失事喪生,才想起加速更換老舊彈射椅。台灣不乏法理法規專家,何妨從速就擬制有關法案努力? 若是擔心製定監控總統身心健康,或有針對現任特定人士之嫌,則又何妨明定有關法規自下屆總統就任開始生效,以免引致反彈抵制?
敏洪奎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