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對照2022

 

俄烏戰爭如何收場才符合民主陣營長遠利益?習近平是否能從中取利,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獲益者?值得觀察。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俄烏戰爭如何收場才符合民主陣營長遠利益?習近平是否能從中取利,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獲益者?值得觀察。示意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1935啟示錄〉一文,指出1935年義大利入侵奈及利亞,英國未能掌握「聯合次要敵人」策略,反而帶頭發動集體制裁而開罪莫索里尼,將原本關係融洽側翼推向希特勒,等於協助鞏固她的反民主陣營。

我也在該文進而指出,現下俄烏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諸國激情支援烏克蘭,極力打擊削弱普丁勢力,結果恐也是徒然造就中國在反民主陣營無可否定,獨一無二盟主地位,歷史又將重演。

本文即就上述兩事件之後續發展做一分析。

就奈及利亞事件而言,當時英國身為西歐民主國家實質領袖,對義大利公然違反國公法發動侵略,確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但其表現方式可輕可重。

英國若是洞悉利害,認清有必要拉住義大利,大可僅以一紙表示「惋惜」、「遺憾」外交辭令宣示,一份措辭和緩抗議作為交代,避免觸犯墨索里尼,不讓事件影響雙方關係。

論者或認為如此懦弱姑息,不是民主大國應有表現。但既然要聯合次要敵人,或至少不讓對方滑向主要敵人,既不能事事以道德標準要求對方。畢竟聯合次要敵人僅只是權宜外交政策,不是在籌組民主同盟,不是在審核民主俱樂部的會員資格。

二次大戰期間,西方國家既已認定納粹德國是主要敵人,並和次要敵人蘇聯併肩作戰,即對後者併吞波羅地海三國一事避而不談,更未要求承諾戰後恢復三國自由,正是聯合次要敵人的不得已作為。然則何以對蘇聯能隱忍,對義大利即不能?

英國在奈及利亞事件所犯另一錯誤,是既已扯破臉得罪墨索里尼,但也未能得罪到底,將他徹底打趴,至少為民主陣營除去一大禍害。

當年英國主導的經濟制裁,雖然項目繁多,也盡是避重就輕花式表演,並未傷及義大利筋骨,說穿了也是意在唬弄國人和世人,不敢真正懲治對方,結果不但激怒墨索里尼也讓他更看不起。

當時英國如果敢於決定禁運石油,再對義封閉蘇伊士運河,立可使進入奈及利亞侵略軍陷入絕境,墨索里尼已隨之垮台。

英國若能採取這一果敢措施,不惟可以扳倒兩大極權勢力之一,也應很能對希特勒產生震撼作用,壓制住納粹擴張氣焰。可惜英政府缺乏足夠見識與勇氣,既不能明智務實聯合次要敵人,又不敢將之徹底整垮,徒然為希特勒製造出一隻虎倀。

將1935奈及利亞事件和當前烏克蘭戰爭作一對照,世人應該得到何種啟示何種警惕?

英國未能掌握聯合次要敵人原則,促成墨索里尼倒向希特勒,鞏固了納粹德國歐洲戰略地位。

今天以美國民主集團激情支援烏克蘭,固然是削弱普丁威望消耗俄羅斯戰力,但是否也在鞏固中國反民主陣營霸主地位?普丁愈脆弱,是否也愈需靠向習近平?

以美國為首民主集團,是否在重複英國的當年錯誤?

論者或許認為,既然事已至此,或許即應集中全力促使普丁垮台,先剷除掉兩大極權帝國之一,也讓習近平多少陷於國際孤立?然而2022已不是1935,執意繼續打擊削弱俄羅斯,只有更加凸顯中國反民主陣營的領袖地位。

1935年的納粹德國,希特勒上台執政僅僅3年,擴軍計畫也僅完成第一階段,在國際間也捨義大利而外並無可供拉攏盟友,所以一旦墨索里尼被整垮,對納粹德國確能產生震懾作用。

但今天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已是紮紮實實邪惡帝國,更有北韓、伊朗、中亞五國等非民主國家作為羽翼,不是當年納粹德國可比。在這一態勢下,若真擊垮普丁,只怕更能收到和民主陣營利益相左效應。

烏俄戰爭如何收場方稱符合民主陣營長遠利益?習近平是否將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

不容閃避的課題,正在考驗民主陣營決策人士的智慧。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