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洪奎相關文章

交響樂隊的雜音

交響樂隊的雜音

  部份中央部會移除蔣銅像不力,轉型正義未能大幅推展,就是保守勢力頑抗所造成。 示意圖/擷自桃園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本年2月26日,《自由時報》發表一篇〈拆除威權起碼的轉型正義〉社論,指出轉型正義迄未能大幅推展,主要是受到保守勢力頑抗,並以部份中央部會移除蔣銅像不力,作為其消極抵制促轉實例。 社論觀點固然正確,然而所稱保守勢力,尤其是藏身政府機構此等勢力,又何以膽敢抵制合法政府推行合法政策?社論有一段記述,可以為解答這一疑問提供些許線索。 該段記述是中央部會有一行政首長,在立院答詢時聲稱「先總統蔣公對國軍而言,是國民革命軍之父,整個國家安危,從當初黃埔建軍至今,有一定歷史背景」。說來一本正經,又恍似在給立委上莒光日。 社論未指明此首長是誰,僅稱是一位閣員。但現政府是以清除威權遺跡餘毒自任,居然有閣員抱持這等正統威權思維,而又敢於公然發表,發表後也未聞受到糾正懲戒,當然也無怪所謂保守勢力敢於放膽抵制促轉運作。 社論所指閣員,無疑是一位退役將領。從此也可看出,正統僵化黨國思維在軍中仍是根深蒂固,未嘗被穿迷彩軍裝趴趴走所瓦解,所以常有吳斯懷型人物浮現也不足為異。所可哀者,是多數應屬本性不惡,也無重大人格缺陷軍事將領,從入伍伊始即受到長期洗腦教育,以致終身陷於近似中蠱狀態。上述該段談話即是一明證。 老蔣總統是否純係負面人物,銅像是否該一律移除乃至銷毀,都確很有討論空間。但指稱他是國民革命軍之父,再扯上當年黃埔建軍,則明顯是正統黨國教育產物。 革命軍之父困死台灣? 國民革命軍之父這一稱謂,從未見於中國本土時代,是來到台灣之後,老蔣總統多少已進入第二童年,蔣經國為哄他高興而奉上尊號,出處並不很光彩。今天軍方恐也只有遺老型黃復興色彩將官才視他如父。而經國先生恐未想到的是,他所發明這一尊號,也正如中正紀念堂巍巍巨像,反而是對其人的無情奚落。 以塑像而言,老蔣總統若真能反攻復國成功,光復故物日月重光,在南京或故鄉奉化為他鑄一銅像誌功,自是無可非議。但他是及身而敗困死台灣,在台北為他鑄像膜拜,豈不有若在聖海倫娜島放逐他為拿破崙立像,諷刺意味遠超過景仰? 而「國民革命軍之父」稱謂,細想之下,也正如紀念堂巨像,更似辛辣無情諷刺。 要知所謂國民革命軍亦即黨軍,其後身是國民黨政府嫡系部隊,是在1948年尾國共最後決戰,被老蔣總統外行指揮官斷送乾淨。所以國民革命軍之父這一稱,也是大有諷刺意味。稱他為國民革命軍終結者或更貼切。 前述閣員該段談話,是在反映他本人正統僵化威權思維,也是在冒用國軍之名唬弄國會。而這也正是惟知忠於一人一黨遺老型軍方人物,用以恫嚇要脅合法政府所用慣技。但該等人物有何資格代表全體國軍發言? 遺老型退役或現役將領,可能仍奉老蔣總統為君父,年輕世代將校則恐很少擁有這一恍似幫會或心態,或也自視為黃埔子弟。廣大士官士兵則更無論矣。所以,若真正「就國軍而言」,老蔣總統也僅只是過去時代歷史人物,談不上什麼之父。 所可惜者,是今天當政諸賢,似迄未能看破看穿這一事實,或雖已看破看穿也不敢拆穿,以致每聽到我國軍如何如何,即憚於採取果斷行動貫徹意志,不免予人以書生終是書生之歎。前述閣員敢於公然發表抵制政府決策言論,根源也即在此,也是冰山之一角。 中央級要員有類似表現,也不自這位閣員始。類似雜音,近年來早已一再出現,基本原因也皆是難以動搖國中之國心態作祟。 政務官發言應謹守分際 馮世寬擔任國防部長時,曾宣稱台灣不會加入美國所主導薩德防禦體系,因為「台灣不應深入別人的戰爭」。但有誰授權他做這一宣示?他的發言又是否符合現任政府立場?他又是否知道,台灣倘真決定不介入「別人的戰爭」,異日本身若受到攻擊進犯,是否也難以期盼「別人」來馳援? 日前甫下台的另一國防部長嚴德發,也曾在立院宣稱國軍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但台獨不台獨,攸關國家定位走向,是重大政治選擇,當然應由台灣人民以民主程序決定。而所謂國軍乃係隸屬台灣人民武裝部隊,不是自成一國式軍國集團,又何能遽然決定不保衛台獨?誰又能以整體國軍之名做這一宣示?今天由廣大本土子弟所組成的國軍,又會不會如嚴德發所宣示,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甚至寧可看到台灣被外力吞併也不保家衛國? 設若有交響樂隊,演奏時不斷傳出不協調雜音,讓熱心聽眾越聽越不是滋味,則不免影響樂隊聲譽形象。 政府執政團隊,若也不時傳出刺耳雜音,久之恐也不免讓支持者同情者心灰意冷熱情消散。但不知今之執政當局能多少有此警覺否。 作者指出,前國防部長嚴德發,曾在立院宣稱國軍不會為保衛台獨而戰。所謂國軍乃係隸屬台灣人民武裝部隊,不是自成一國式軍國集團,又何能遽然決定不保衛台獨?圖為2021.02.04 蔡英文總統視導陸軍裝甲第564旅,擷自總統府flickr
敏洪奎 2021-03-18
不能以訛傳訛

不能以訛傳訛

  作者指出,有人為文因姓氏相同,而誤將教育家杜威,和確曾代表共和黨選總統的政客T.杜威混為同一人。左圖為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右圖為1944年和1948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的托馬斯·杜威(Thomas Edmund Dewey)。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多年前,曾有知名作家在《中央日報》副刊,俗稱方塊短評園地,提及美國總統胡佛卸任,又曾主持「鋤奸」工作云云。 作者所稱主持鋤奸,是意謂出任聯邦調查局長負責保安維安。但胡佛1932連任失敗下台,未再擔任政府正式公職。當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確有一位胡佛局長,不過此胡佛不是彼胡佛。局長和總統同姓胡佛但非同一人。這也正猶當年中國有保定蔣校長也有黃埔蔣校長,但兩所軍校兩位蔣校長也並非同一人,姓氏相同而已。 短評作者當是對美國政情所知有限,而又不加查證,見到胡佛之名即想當然耳將兩位胡佛誤認為同一人,以致犯下不應有錯誤。 不意事隔多年,又有作者因同一原因犯下同一錯誤,將兩位美國名人誤為同一人而又就之大發議論。國人好作議論而疏於查證,似也是積習難改。 2020年11月11日,《自由時報》發表〈國民黨的今是昨非〉一文。作者楊閩威在文中談及1948年美國大選,聲稱當時共產黨候選人杜威是「胡適、馮友蘭、蔣夢麟、林茂生等人的老師,曾長期在中國旅居」云云。在此作者顯然也是因姓氏相同,誤將教育家杜威,和確曾代表共和黨選總統的政客T.杜威混為同一人。杜威教授何曾涉入政治選總統? 撰文者未細查 張冠李戴事件層出不窮 胡佛和杜威,在美國都是相當習見姓氏名。撰文投稿者不加細查,乃犯下張冠李戴錯誤。兩樁事件,皆是因不同歷史人物恰巧同姓而起。但此外也有兩位外國名人本姓原文拼法相近,中譯更是相似,以致讓引述經典名言時不詳加考證人士,留下同樣紀錄。 史載法國有羅蘭夫人,死於1793年所謂恐怖時代,上斷頭台前據稱曾留有後人時常提起名句「自由、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而另一位法國人羅曼羅蘭則是近代文學家,和這一名言全無關係。但國人為文引述名句,卻屢見將出處歸於後者之夫人甚至其本人。真是甚矣國人之想當然耳。本文在此即舉三例。 首先是1984年,《中央日報》一篇短評提及,是「法國羅曼羅蘭夫人有言」這段名言,誤指是出自文學家夫人之口。 其次是有作者投書《自由時報》,評論應否禁絕炫示對岸國旗,也提及「但我要引羅曼羅蘭名言」如何如何,又將各言歸於文學家本人。 曾代表新黨選市議員蘇恆小姐,更曾在一篇發表於《中國時報》作品,不僅錯植該言出處,也誤將文學家送上斷頭台。文中即云「這也是上斷頭台的法國自由主義者羅曼羅蘭說」,而接下去引述該名言。不學而好放言高論,應也是流行時代病之一。 上文所舉各例,雖均屬不該有之明顯錯誤,終究純是無心之失,並無複雜動機。但多年來也有不少未必屬實,或根本即是捏造歷史記載,背景即無比單純。國人對總統下台改任調查局長,或近代文學家18世紀命喪斷頭台滑稽錯誤,確可一笑置之。然而對後一類帶有政治目的的傳聞,則不宜因其流傳已久而貿然接受奉為正史。謠言說上百遍也仍是謊言,國人若無此警惕,很容易被時下所謂大內宣所欺而中毒受騙。本文在此也聊舉三例,已顯示所謂正史未必即是信史。流傳已久也未必即是真實。 例一是1925年孫文罹癌病危,臨終猶不段呼籲「和平、奮鬥、救中國」,聽去確很感人。但當時在他身側諸人,皆是非親屬即黨羽,並無外界公正人士在場,能見證他一生打打殺殺,臨死乃確實轉而號召和平。國人若貿然相信這一傳言,即不難將該國父奉為一代偉人矣。 例二是多年來泛統派不斷強調,當年美英中三國聯合發佈「開羅宣言」,即是台澎歸屬中國無可置疑法理基礎。而國人久受強力洗腦,對此似也未多做質疑,未多想決定領土歸屬是重大事件,依理須經由當事各方簽屬正式國際條約方稱定案,不是單方面一紙宣言,甚至僅只一紙新聞稿即能決定。 例三是1937年中日開戰不久,即有一場所謂平型關大捷。已接受「收編」一致抗日共軍部隊,據報導在山西平型關要隘,伏擊殲滅上萬日軍獲致大捷。這則新聞當時想必也造成共產黨確已不計前嫌,和國民黨政府協力共赴國難良好印象。實則被伏擊消滅日軍,僅止數百名運輸兵而已。但固定印象已然形成,至今猶有人相信所謂平型關大捷確是一場漂亮殲滅戰。 日昨有張約翰先生在《自由時報》發表〈切莫錯把娛樂當知識〉一文,提到「錯誤的資訊一旦被視為真實,並擴散開來,想再澄清糾正,要花大量的時間人力」。真是誠哉斯言,也是痛哉斯言。張文雖主要偏重於醫學,他這段話,確也適用於本文所指未必事實,或根本確是捏造歷史事蹟,也激起我撰寫本稿意願。 國人處於今日資訊發達言論自由社會,經常須面對來自各方似真未必真,甚至純屬捏造歷史記載,而其背後均有政治動機,所以必須時刻留意,有如行走在雷區,而尤其不能聽到即信以為真而又以訛傳訛,助其擴散擴大洗腦作用。 作者提醒,今日國人經常面對許多資訊,不能聽到即信以為真,又以訛傳訛,助其擴散擴大洗腦作用。如1937年所謂平型關大捷。傳說是殲滅上萬日軍,實則被消滅日軍,僅數百名運輸兵而已。圖為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型關。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敏洪奎 2021-03-06
避而不談?視而不見?

避而不談?視而不見?

  台灣主流思維,對當前外配現象純採正面樂觀心態看待,對其重大陰暗面,以及種種潛在弊病甚至危機,多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令人憂慮。示意圖/Pixabay,網路,民報合成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建立總量管制思維〉一文,檢視所謂小明事件,亦即中配幼年兒女,因受疫情影響一時不得返台所引發爭議,並就台灣特有外配現象提出數項疑問。 文中指出,當初國人若未選擇娶中配,今天即不會出現小明事件。說來其理甚明,各位小明若非母親原籍中國,即無須有隨母赴中探親之行,也不致因疫情爆發陷身中國。所以小明困境純然是父親所做選擇之後果。 然則又為何有如許多明爸爸娶中配,或再進一步質問為何有如許多國人,熱衷於娶外配,而尤其是中配異國婚姻,以致目前在台外配已高達56萬人,而其間中配又佔37萬?大批國人娶外配是出於何種動機?台灣的外配現象,又是否有助於台灣自稱人權立國的形象? 國人談到外配,多是側重於凸顯其種種光明面。政府文宣更是大力標榜美化,引為多元、包容、開放等進步價值的具體顯現。 然而無可掩飾的是,台灣娶進外配異國婚姻,不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天作之合,甚至也不是一般正常男婚女嫁,而是普遍具有商業色彩買賣婚姻,或說得更難聽是變相販賣人口。 異國婚姻隱藏的問題 嫁來台灣外配,不論原籍越南、印尼或中國,大致都有一共同特色,即是出身於偏僻村鎮貧苦家庭。若以中國為例,多數中配也是來自東南沿海以及內陸省份農村,未見有大批北京小姐、上海小姐嫁來台灣。此外當然更沒有韓配、日配現象。 由此而觀,台灣的外配婚姻,恐是很不足以言人權甚至人道。越南、印尼或中國弱勢家庭純為聘金,倉促將女兒嫁與來歷不明,個性與品格全無所知台灣人,和早年弱勢原住民將女兒賣給人口販子又有多大不同?當道人士對這一現象難以干預,國人應能理解,但若反而大力宣揚歌頌其光明面,則恐即未免過於天真。 關心各種人權,而尤其是女權人士,又可曾想到上述等國低收入弱勢家庭女兒,被硬嫁給陌生台灣男人,心中的恐懼、委屈與不甘? 誠然,嫁來台灣各國外配,也絕不盡是家庭安排擺佈下的輸出新娘。但即使確是心甘情願正常婚姻,又有多少純是一見鍾情或情投意合愛情故事?假定今天台灣是一貧窮落後第三世紀國家,是否仍會有如許多外配嫁來台灣? 若再就這一疑問做進一步探討,假定外配是滿懷如意想像嫁來台灣,然而發現夫家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都遠不符原先期盼,又是否極可能已為家變埋下不定時炸彈? 以上所舉外配婚姻陰暗層面,不是人權、包容、多元等理想所能掩蓋,國人無論朝野,對之也應以成熟務實眼光看待才是。畢竟大家都已不是高中小女生。 行文至此,再回到本文開始所撰重點疑問。台灣有如許眾多人選擇異國婚姻娶外配,動機何在? 作者提出台灣的異國婚姻隱藏各式的問題。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正視外配婚姻陰暗層面 最容易解答的兩樁案例,一是退役老兵娶中配,目的是找一伴侶陪伴度過暮年,正好手頭存有積蓄,可以完成心願。一是家有重度身心障礙獨子,定要為他娶一媳婦傳宗接代,本國對象既不可得,即買一貧苦人家外配。但這兩類動機都極不道德,也都有損國家形象。 老兵人到暮年想覓一伴侶照應生活共度餘生,本是無可非議。但實際情形卻常是一方利用相對經濟優勢,娶來年齡過於懸殊對岸輕熟女,甚至更年輕女性,即是老不修缺德矣。若是娶來外配為身心障害兒子傳宗接代,即是要人家女兒斷送掉一生。欺負人也不能欺負到這地步。消息傳回女孩原鄉,人家會對台灣產生何種印象? 另外一類動機,應是著眼於越配、印尼配或中配來到台灣,人生地不熟而又舉目無親,比較容易控制役使,和昔時ㄚ鬟侍女無大差異。這一動機雖不似上述兩類之可惡,也是醜惡骯髒,不能向人明說心境。 我在前篇投書也曾指出,就台灣中配而論,國人尚須注意到可能存在的國安危機。如果娶來的中配沒有特殊培訓,嫁來也負有特殊任務,則該中配之來,即真是名副其實的入島入戶矣。 中國對台灣的柔性併吞,策略之一即是選擇各類免疫力薄弱,敵我意識模糊族群滲透經營,如各地宮廟團體,原住民大小聚落,乃至僻遠地區中小學校,恐均已受到影響。來台中配這一區塊,應也是無可避免成為其運作目標,但不知可有國人注意及此否? 台灣的主流思維,或應名之為現行政治正確,是對當前外配現象純採正面樂觀心態看待,對其重大陰暗面,以及種種潛在弊病甚至危機,反似多採避而不談,視而不見態度,是令人不能無憂現象。
敏洪奎 2021-03-03
建立「總量管制」思維

建立「總量管制」思維

  政府針對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婚姻移民,不妨參照美國建立「總量管制」,逐年觀察移民人數變化,給予不同的配額,不宜放任過度集中於某一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性質移民。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從2020年初開始,被統派政客以及媒體炒作長達半年的「小明事件」,曾是引發廣泛討論熱門話題。然而當時各方爭議重點,仍是蔡政府所採防疫規範是否公正合理,未見有人深入探討事件根源所在,亦即何以會出現這一小明現象。 所謂小明,原是一特定兒童,後乃成為一種統稱,是因受防疫限制被迫滯留中國,台灣人與中配所生幼年子女之代名詞。 小明事件之緣起,大致多是眾小明跟隨中配母親到中國探親,武漢疫情爆發後,因受嚴格防疫規範而暫時不得返台。統派媒體即據此大發議論,以人性、人道、人權、親情等大道理,指控蔡政府冷漠無情。統媒不惜使用「骨肉分離」、「心如刀割」煽情言語,以及秀出幾幅明爸明媽跪求泣求「感人」圖片以為佐證。馬先生等重量級人物,也紛紛加入戰局發表聲討蔡政府檄文以助聲勢。 而在支持蔡政府一方,則是指出武漢疫情凶險不說,中國資訊封閉,外人也難知其疫情嚴重到何程度,如果貿然放任眾小明,以及其他滯中台灣人返台,台灣或有可能成為另一武漢,所以嚴格執行對中防疫規範並無不當。而這一觀點是從國人安危出發,應是更能令人認同。 然而儘管雙方爭論激烈,一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聲中,多數國人似未注意到一樁無可反駁論據之存在。假定各位明爸當初不娶中配,今天即不會出現這一小明現象,統媒所描述各種慘狀也不致產生。 去年6月18日,《中國時報》秀出一幅圖片。一位中配雙膝跪地,手舉標語牌「跪求您讓我的女兒回家吧」。其情或許確實可憫,但當初台灣丈夫若未娶這位中配,這一家庭也不致面臨今天困境。(該中配所說女兒,是她和前往中國丈夫所生。中配能帶來前段婚姻兒女,似也容易形成移民漏洞。在中國一般證件都能造假,誰能確定所謂前段婚姻兒女確是親生?) 小明事件,牽扯出一起耐人尋味現象。為何有如許眾多台灣人選擇迎娶外配,而尤其是中配? 正視外配與本地文化相容問題 依據本年元月27日《自由時報》所載,目前在台外配約56萬人,其中中配約37萬(約佔66%),越配約11萬人(約佔20%)。另又報導內長徐國勇聲稱,台灣所謂新住民亦即外配及其子女已達100萬人以上。 台灣總人口約2300萬,而外配即已有約56萬。若是依此比率推算,日本人口約為台灣之5、6倍,美國則約為12倍,所以兩國外配人數應分別是300萬以上和670萬以上。但兩國是否有如許眾多外配加盟?台灣外配現象是否很突出也很奇異? 台灣男女人口比例並未失衡。一般國人除非自身條件極差,娶一位本國配偶應屬不難,而居然有如許多國人選擇近似盲婚娶外配?難不成國人凡事講究流行,即連婚姻也不例外,近年來正流行娶外配? 數年前台灣曾發生一起所謂搞軌疑案。當事台東李家至少也是小康,次子李雙全身心正常外表不差,娶一位本國太太應不困難,然而他反而先後娶來兩位越南女性,心態確很費解。他難道不知這類盲婚或異國婚姻必然是困難重重?這也正是一樁相當普遍現象之一案例。 近年來台灣風行各種進步價值,所謂多元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各路外配也稱新住民才是政治正確。而在這一「時代潮流」之下,種種美化、理想化「新住民」言論,自也層出不窮,構成美麗圖案。 有云外配飄洋過海嫁到台灣,有冒險犯難開創精神,能將優秀因子傳給第二代,有助台灣人口品質。有云外配遠嫁而來,相夫教子協助家庭經濟,所以不是外人而是我們的家人。也有云外配之來是嚮往台灣的制度與生活方式。 上述種種論述確很悅耳中聽,但也掩遮不住一樁不甚美好現實。嫁來台灣外配多是出身貧苦低收入家庭,本身也欠缺良好教育基礎。而台灣男性和外配的異國婚姻,也多不是出於志趣投合或一見鍾情,而是存有濃厚醜惡買賣色彩。這類婚姻,恐無助於維護台灣形象,更無助於提升台灣人民素質水準。 以上述李雙全娶越妻為例,他前後所娶二女,一名阮氏嬌兒,一名陳氏紅琛,兩人皆是越南貧苦人家女兒。兩段婚姻之完成,應也皆是倉猝「成交」,未曾經過正常介紹交往、求婚等程序,更談不上是否曾顧及二女意願,性質如何可想而知。這一類型婚姻,是否值得國人鼓勵縱容,執政當局又是否適宜大內宣予以美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娶中配的眾多小明爸爸,有無想到可能牽涉是國安危機?中國畢竟是意在併吞的敵意國家。如果你娶來的中配黨性堅強,時時不忘祖國統一大業的黨的好兒女,你是否再為自己國家迎進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進行種種摻石頭挖牆腳活動? 國人多少應有些危機意識。誰可曾見以色列人沾沾自喜迎娶大批伊朗或伊拉克外配? 2016年6月16日,《自由時報》曾發表一篇名為「從多元與民主的角度看中配問題」社論。文中除提及黨性堅強中配,嫁來台灣後致力串連發展地下黨之外,文尾並提出一項深具價值建立,認為政府針對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即使是婚姻移民,也不妨參照美國及其他國家方式,建立「總量管制」體制,逐年觀察移民人數變化,而給予不同的配額,不宜放任過度集中於某一國家,或同一國家不同性質移民。 《自由時報》這一「總量管制」建議,恐很值得當道認真考慮採納。以鴨子滑水方式,不動聲色耐心製造質緩以至量變,或正是柔性併吞眾多策略之一,可不懼哉。及早防範,方能杜絕蟻穴潰堤之可能。 小明事件,牽扯出一起耐人尋味現象。為何有如許眾多台灣人選擇迎娶外配,而尤其是中配?圖/擷自公視新聞資料影片
敏洪奎 2021-02-25
不能只圖安全下莊

不能只圖安全下莊

  時代力量提案,立法院以63:37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內政部就有無必要更改國徽,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內政部民政司長內政部民政司長與行政院秘書長的發言卻是推拖怕事表現。作者提出:共識、共識,多少推拖皆是假汝名以行?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日前在立法院以63:37票數通過決議,要求內政部就有無必要更改國徽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做一評估並提出專案報告,原係一則不致太引人注意政治新聞。 依常理而言,內政部對此只須如期完成報告交卷,無庸發表太多意見,其他政府部門也無介入必要。不意評估猶未開始,內政部已先設下路障,行政院更丟出一堆美其名為從長計議反對論據。兩部門的消極表現,倒反似和投下37張反對票一方站到同一邊。 依據報導,內政部民政司長林清淇聲稱,更改國徽具高度爭議性,即連立法院內部也須凝聚共識,實非內政部所能獨力完成。 此外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也謂立院決議具高度「政治性」,須有社會各界共識,並相信「很多人」會激烈反對,恐造成不同族群強烈爭議,所以須從長計議云云。 立法院民進黨團支持下通過的決議,反被民進黨政府中央級官員踩煞車擺路障,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觀。 官員推拖怕事無擔當 林司長和李秘書長的發言,看來是冠冕堂皇大局為重,實際仍是近五年來國人已看得習慣的推拖怕事表現。 兩人發言都提到所謂共識,意謂須先凝聚共識始能行動,言外之意應是反之即屬輕舉妄動。然而世間事往往有該做即做之必要,共識有時也真無法建立。如果必須先有共識之凝聚,則林肯恐即無法解放黑奴,戴高樂也不能任由阿爾及利亞獨立矣。因為兩者都極可能,而且其後也確實引發激烈反彈,有何建立共識之可能? 共識、共識,多少推拖皆是假汝名以行? 林司長所云提出專案報告評估更改國徽,「實非內政部長所能獨力完成」,更是尤其費解。立院決議並未要求內政部通令執行更改國徽,而僅止要求其研究討論,紙上談談兵而已,何以實非所能獨力完成? 又若依李秘書長開列條件,當年民進黨也即不該也不能成立。 年齡稍長國人應猶記得,當年所謂黨外人士醞釀成立政黨,即曾招致秘書長所稱各項堪憂現象。 要成立新政黨,自然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然而是否如此即碰不得,而任由即此一家政黨為所欲為? 成立民進黨,也確曾招致「很多人」,主要是極右派陣營激烈反對,諸如國防部總政戰部,黃埔軍人集團等眾,乃至疾風、龍旗等極右刊物皆是。 因民進黨創黨而「造成不同族群的強烈爭議」,也並非全無根據之論。當時確有不少久受黨國教育薰陶「特定族群」人民,因而產生「我們要被趕下海了」危機意識強烈反彈。(但該黨前後執政已十餘年迄未見有一人被趕下海) 如今蔡政府表現如何且不去說,當年民進黨若因李秘書長所舉各種理由,而不能或不敢成立,今天台灣恐仍是處於準訓政時期也。 以當家不鬧事當護身符 林司長和李秘書長的言論,所反映者恐是現政府奉為圭臬,也可能是奉為護身符的所謂當家不鬧事原則,刻意避開引起爭論議題。 「當家不鬧事」確是良性理念,但也不能成為不敢得罪人,不敢大力興革,只圖無風無浪混過任期藉口。 若硬是要遵奉當家不鬧事原則,當政即絕不惹麻煩上身,當年羅斯福即不應得罪強大利益集團,而推行「新政」挽救經濟,柴契爾夫人也不能瓦解癱瘓經濟極左工會,而讓英國擺脫歐洲病夫地位。說說漂亮話擺擺姿勢,等待平安下莊,天下太平豈不更好? 近五年以來,不少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現政府確是以當家不鬧事為由或為藉口,只圖安全下莊,而任由不少應有改革悄然熄火。 「侮辱國父遺像罪」、「侮辱公署罪」,何以還不能廢除?台灣仍生活在訓政時期乃至北洋時期? 政府官員就職,何須仍面向「國父」宣誓?身為總統者,想到要面對和姪女輩份女性發生不倫婚姻的國爸爸宣誓,會不會感覺窩囊? 政府機關,包括最高民意代表立法院,為何仍須懸掛該「國父」遺像? 陳文成命案真相,為何要再待50年才能公佈?(若是恐怕影響到「現在還在工作的人」,又是否意謂當年介入此案的人,仍在好官我自為之?) 達賴喇嘛曾三度來台訪問,為何近年似已不受歡迎而不能來?熱比婭原曾由台聯安排訪台,又是經由何種勢力運作而不能實現? 以上諸般反常現象,現政府是否欠人民一個交代?又是否有何不便出口難言之隱? 在任何民主國家,人民對政府只有要求,沒有所謂體諒。這是今天現政府,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藍綠橘白等各色政府,都應有的正確認識。 作者指出,近五年以來,不少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現政府確是以當家不鬧事為由或為藉口,只圖安全下莊,而任由不少應有改革悄然熄火。圖示意圖/2021.02.09 蔡英文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擷自總統府flickr
敏洪奎 2021-02-17
胡適說錯了?

胡適說錯了?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天能從我願否〉一文,評論國內媒體以及官方經常漫不經心,出現誤譯及硬譯英文用語現象,最後更指出時下到處可見之「保持社交距離」中譯欠通,而呼籲主管單位從速更改,以免讓政府繼續失面子。 ​國內對外國政府機關稱謂,以及對其政府官員職銜,常有錯譯和硬譯之失。事雖不大也仍屬不正確資訊,容易製造錯誤印象。示意圖/截取自PM's Office of Japan Twitter   但我這呼籲也是石沉大海,未見官方做出反應。不過此亦不足為異,官場作風本來即是錯也要錯到底以免損及威信。而這傳統也不因政黨一再輪替而動搖。然而這一現象非關本文主旨也即點到為止。 本文所討論者,是國內對外國政府機關稱謂,以及對其政府官員職銜,也常有錯譯和硬譯之失。事雖不大也仍屬不正確資訊,容易製造錯誤印象,所以仍以儘量釐清為宜。本文也即挑檢幾項最常見案例做一檢視。而引發我這一動機因素,是在報端所見「戰爭部長」這一誤譯。 本年元月10日《自由時報》刊載一段有關彈劾川普新聞,提及1876年美國曾有「戰爭部長」貝卡納普辭職後仍被提出彈劾往例云云。在此所謂戰爭部長應是陸軍部長之誤。 望文生義亂譯一通 要知美國早年並未以陸軍即ARMY之名稱謂現代之陸軍師,而是稱以WAR DEPARTMENT,陸軍部長亦即稱SECRETARY OF WAR。時報譯者想即是看到原文部長職銜有WAR一字,即望文生義譯為「戰爭部長」,未能想到從中國本土時代到現在,從未有媒體使用這一古怪職稱。此外部長全銜也有「秘書」(SECRETARY)一字,若遇上真正離譜譯者,或也可能將部長譯為戰爭秘書矣。 若論錯譯和硬譯之害,我本人童年即曾受到誤導,堪稱資深受難者,也具見這一流風源遠流長,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 之後才出現。而很巧者是,我當年受害事件,也牽涉到 SECRETARY這一字句。 事源我從小即是福爾摩斯迷。探案全集裡有一案件是有一重大公文失蹤,首相攜同一位「外交部秘書」拜訪大偵探求助。我當年看到書中所寫兩人交換意見,即感覺不大像小小基層職員和堂堂首相對談,心中也就此留下一點疑問。 多年之後我讀著作原文,才發現所謂外交部秘書,其實是外交部長或國人所慣稱「外相」。錯譯之產生,是英國外相稱FOREIGN SECRETARY頭銜既有外事或外交之FOREIGN,又有秘書之 SECRETARY,譯者也即不假查證譯成外交部秘書而誤我數十年。 當年在中國本土,多數國人普遍缺乏國際知識,福爾摩斯探案譯者有此類閃失,也是多少可以諒解。如今在台灣是資訊發達,類似錯譯和硬譯,實在不容其經常出現,以免損及本國文化界形象。 國內新聞報導,時常出現「高級專員公署」和「高級專員」之稱,如甲國在乙國之「高級專員公署」或派駐乙國「高級專員」如何、如何之類資訊,常讓廣大國人一頭霧水,不知是何等性質機構或何等官員,可能也納悶何以從未聞美國在他國設有該等公署,也未聞日本有派駐外國該等專員。 「高級專員公署」即是大使館 實際這兩者皆是用於大英國協會員國之間稱謂。「高級專員公署」是大使館,「高級專員」即是大使。大英國協捨此國際通用外交名詞不用,或是意在凸顯彼此關係不同,不是外人。但國內媒體仍似以採取意譯,稱為大使館及大使較為合宜,以免讓國人不知究何所指。 較諸「高級專員公署」和「高級專員」更易誤導國人者,是「國務卿」這一譯名。 1941年5月23日,時任駐美大使胡適曾在日記寫到「外長HULL約去談」,所指即是國務卿赫爾約他談話,建議把日本拉出德日義軸心聯盟。為此曾有朋友譏諷胡氏,意謂虧他還是知名學者,居然將國務卿誤稱為外長,我聽後只有暗暗苦笑。胡適並沒錯,多年來國人反而都錯了。所謂國務卿,實際也僅只是外交部長,全不等同其他國家總掌國務的總理。 國務卿只是外交部長 國務卿這一稱謂,我不知起自何時,但聽去很有大清或北洋味道。其定名緣起,無疑是原名 SECRETARY OF STATE有國事或國務之意,所以即如是命名,而不知此處之國事國務,是純指對外事務,全不涉及國防、司法、財經等各領域。 可嘆國民黨和共產黨枉稱革命政權,對這一君主時代意味頗濃國務卿之稱,仍是一路沿用不誤。而積習既成,今天在台灣要改恐也難,本文提出質疑,恐也只能是立此存照而已。 本文以及前篇〈天能從我願否〉,所談皆是針對英文名詞字句之錯譯硬譯,並非足以動搖國本嚴重現象,長篇大論,或有無聊之嫌。但這一現象也頗足顯示當今國人之處事漫不經心,得過且過心態,不是以今天處境宜有表現。本文亦即藉此以例為證,籲請國人有所反省警惕。居安猶須思危,何況今天台灣絕對遠談不上安? 2021.2.7,美國國務卿(即外交部長)布林肯(中)歡迎美國總統拜登(左)、副總統賀錦麗(右)到國務院說明美國的外交政策。圖/擷自布林肯推特  
敏洪奎 2021-02-09
誰憐站壁老阿嬤

誰憐站壁老阿嬤

  台灣地狹人稠,無力承擔各國湧來各形各色移民避風港和庇護所角色。圖/台灣移民署官網網頁擷圖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能有此領悟否〉一文,以中東裔紐國機師在台撒潑取鬧為例,建議世界各國收容移民,也應具備適度「品檢」警惕,不宜對文化背景差距太遠移民大量開放,要考量到對方能否認同本國主流社會價值,能否順利融入本國主流社會生活,以免好心收容反而製造本國社會問題。 我在上文也指出審核移民申請,也須注意到對方是抱持何等心態而來,是歸化入籍後能成為國家發展新血輪,抑是對國民素質反有負面影響的另類啃老族。 上文所用「世界各國」一詞,真意當然是指本國台灣。世界各國移民政策如何與我何干?此文所反映者,是我一貫對外來移民議題所持審慎保留態度。 確實,台灣時下正是所謂進步價值當紅。諸如教科書要為居禮夫人正名,教改機構聘請青澀學生擔任課綱主委,皆是這一精神之顯現。所以國家接納移民,也要以人道、人權、多元、包容等進步價值作為指導綱領,無保留迎接各形各色移民來歸。若反此即是政治不正確,甚至有歧視之嫌。 然而收容外來移民也是國之大事,因應得當與否影響深遠。所以必須冷靜務實檢視,不能任由天真期盼想像取代理智評估。本文即續前文「能有此領悟否」之後,就這一議題再做一延伸探討。 地狹人稠環境負荷超重 國人檢視外來移民現象,須先建立兩項基本認識,方不致被報喜不報憂一面倒時論誤導,而輕易相信熱情接納移民,不僅只是人道人權表現,也大有益於吾國吾民。 第一項認識,是台灣現下人口密度,已是必須正視嚴峻現象。 以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計,台灣人口密度應是約每平方英里1,600人,而以此一人口密度,依據國家地理雜誌世界人口排行榜,台灣是介於第六位馬爾代夫(每平方英里2,461人)和第七位模里西斯(每平方英里1,550人)之間,情況尚不算嚴重。 但若將台灣土地約75%均屬山區,適合人類居住平地僅約25%這一因素計入,實際人口密度將是每平方英里約6,500人,而僅次於首位摩納哥(45,333人)和第二位新加坡(17,528人),而位居世界人口密度第三高國家。 若再將摩星兩國皆屬都市型國家,台灣尚有廣大農田這一因素計入,則人口密度或將至少直追新加坡。而這一世界第三甚至第二記錄,對台灣恐也不是喜訊。 台灣現下的人口密度,則恐已對人民生活品質,以及土地承受能力形成沉重壓力,若再不加節制放任外來人口移入,無疑是為後代子孫製造更不友善生活環境,不負責任行為。國人不能只顧說漂亮話,而不顧及後世子孫福祉權益。 第二項認識,是不能將人道主義和開放移民混為一談。 台灣政府以及民間社團,若是能以博愛精神,對較低度開發國家提供技術、醫療等各方面援助,自然是國人樂見美事。但若是一味軟心腸,不加考慮放任形形色色貧苦移民難民入境歸化,即是在為自己國家製造紛擾。 上述這一考量,正猶你以不忍之心,對低收入戶提供經濟支援,或是對街頭遊民,贈發寒衣熱便當,確是你的人性光輝,但你若將這些人接到家中同住,即是在為自己家庭製造紛亂。善心人士也須輔之以常識和理智。 然則談到國家對外來移民的「品檢」,以及隨之而來的「品管」,除去期求彼此交往背景差距不宜過大,又應以何條件審核篩選接納?理性理智的答案,應是以高水準或至少也是中等水準移民為優先,以求保障國民素質不致下滑。 上述這一觀點,聽來確很冷酷,而且大有歧視排斥低水準移民之嫌,然而也是不得不爾的考量。台灣畢竟只是地狹人稠中度開發國家,實在無力擔任各國湧來各形各色移民避風港和庇護所角色。 開放移民需留意國民素質 韓國瑜所說現在移民是進來一堆雞,雖是出語傖俗不足為訓,卻也並非全無道理。如果在人道、人權、包容考量之下,放來歸化移民男性,多是粗工漁工,女性也只能擔任餐館洗碗工或小吃店雜工,甚至成為養生館按摩女,對台灣國民素質恐難產生向上提升作用。 不僅如此,如果台灣放任大量並無專業技能,只能從事最底層工作移民入國歸化,勢必排擠到本國最須要有一份工作維生底層國民。當政者不能只顧照料外人,而全然置本國最需要照料人民生計於度外。 舉一樁可能是最極端案例。歷來在台北市萬華區以「站壁」接客維生的年邁流鶯老阿嬤,近年來生機已漸被外來中國越南壯年女性奪去而陷入困境。誰憐同是國人老阿嬤?此非所謂「乞丐趕廟公」而何? 本文以及之前〈能有此領悟否〉一文,所表達對外來移民現象看法,恐是很不符合進步價值,而是政治很不正確。然而國家移民政策也是國之大事,有不同意見不同聲音,或也能多少防制未必正確政策走得太遠?這也是我為文一點微望。
敏洪奎 2021-02-04
能有此領悟否?

能有此領悟否?

  任何國家收容移民,最起碼考量,應是對方認同本國主流社會價值,也能順利融入本國主流社會生活,不能抱持續不相容價值觀,把故國原鄉生活模式整套搬來,演化出難以融合的具體而微國中之國。示意圖/Pixabay   不久前有一紐西蘭籍機師不遵防疫規範並大鬧醫院,後又誣指台灣設計陷害他。新聞播出,應很出國人意料。 概因在國人印象裡,紐西蘭國民向具知禮守法形象,現忽發現有此一位異形,恐多不免大感驚訝。我本人當時也有此感,猜疑紐西蘭是否也已向下沉淪。幸好,其後又有報導,揭露機師不是紐國原產白人或毛利人,而是一名歸化入籍中東移民,電視上出現的他也是明顯中東形貌。 國人若只看到上段報導,恐很容易形成紐西蘭也是白人至上,來到亞非有色人種國度即任意囂張錯誤印象,讓紐西蘭蒙上不白之冤。 上述這一案例,很足以警示世界各國,收納外來移民,也應保持合理程度「品檢」,不能只圖博取人道、多元、包容等等進步價值美名,而放任形形色色外來物種輕易取得居留成為公民。 至少至少,不宜對文化背景相差太多移民大開方便之門,否則即可能是在種下禍根,有可能出現種種始料所未及,不易解決社會問題,當國者真不能不慎,不能沉迷於進步價值而貽禍社會。 國人也恐難知道,紐西蘭現已收容多少該機師類型外來移民,國民素質也正在發生微妙但也無法扭轉質變。 移民對國民素質的衝擊 台灣近年來也有大量移民以外勞外配身份湧入。國人恐也應冷靜思考,這一現象是否也有可能對人民素質,產生恐非良性質變作用。 任何國家收容移民,最起碼考量,也應是對方認同本國主流社會價值,也能順利融入本國主流社會生活,不能是抱持續不相容價值觀,不能是把故國原鄉生活模式整套搬來,演化出難以融合的具體而微國中之國。 美國當年湧來大量愛爾蘭裔、猶太裔以及南歐裔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移民,雖也曾出現族群排斥關係緊張,但均未形成嚴重社會問題。原因所在,即是上述後期移民和早期移民多數族群之間,無論宗教信仰,社會價值或生活方式,可說均無重大差異,亦即後來各族裔,基本上均如上文所指,都能認同新家鄉主流社會價值,也能順利溶入新家鄉主流社會生活也。 反之諸如早年以外勞身份移入德國定居土耳其裔,或以大英國協國民資格遷入英國印度裔族群,皆是因為宗教、文化乃至種族都有巨大歧異,而難以完成融入融合流程,結果是極易出現種種政府不敢干預,也無法改變社會亂象。 即以英國為例。在以印度裔移民居多數鄉僻聚落,所謂社區領袖常是不顧國家法律,而以原鄉宗教或村落規俗管理地方,有關單位對之似也無可如何。這一奇異現象,應不是昔年英國人所能想像。 往昔以文明法治見稱英國,如今居然出現這一英式「一國兩制」,也應是對面臨大量移民湧來國家是一警訊。 誠然,美國早年的唐人街,或猶太區、義大利區,也有類似「化外之地」、「化外之民」現象。但曾經出現的事未必即是合理的事,也不能成為可以繼續出現的依據。 任何國家制定移民政策,另一需要慎重考量關鍵,是鑑別湧來投效入籍移民,是抱持何種心態而來。是真希望來到新國家努力奮鬥,開創人生圓夢,抑是想來撿便宜,賴在新國家當寄生蟲? 移民的心態今昔有別 近年美國反移民情緒明顯升溫,川普政府也曾以之作為政策賣點。美國所謂開明派人士對此即大不以為然,而加以種種惡名,意謂你們的祖先同樣是移民,你們也是移民後裔,為何如今見不得別人移民,難不成移民純是你家專利? 該等開明派這一指責看似理由十足,然而卻忽略掉往昔移民和現代移民心態的重大差異,所以指控並非完全公正。 往昔新移民到美國,不論是中國人開餐館,猶太人開小店舖或愛爾蘭人當警察,心態上都是依憑自家努力討生活,全不期盼政府津貼救濟,不致成為社會負擔。但現代意圖湧入美國移民,多是本身並無堅強奮鬥意志,只想混進美國,依賴高檔福利制度,充當時下所謂啃老族維生,其不招致辛勤工作納稅廣大人民反彈也難。 同一現象,同一反彈,不久將來是否在台灣也會出現? 本文從中東裔紐西蘭機師,談到現代美國社會現象,所涉及內容雖均是外國有關移民政策案例,但古語有所謂前車之鑑,外國移民政策所引發不良後果,對國人也應有其警誡作用。但不知朝野諸賢能有此領悟否? 近年美國反移民情緒明顯升溫,川普政府也曾以之作為政策賣點,因現代意圖湧入美國的移民,多是只想混進美國,依賴高檔福利制度,充當時下所謂啃老族維生,招致辛勤工作納稅廣大人民反彈。圖/擷自美國移民署USCIS臉書
敏洪奎 2021-01-27
天能從我願否?

天能從我願否?

美國雷根總統名言「自由不能被COMPROMISE」,正確中譯當然是「自由不能遭受損害」。但隨行撰稿侍從反譯為自由不能「被妥協」的怪句。圖/擷自維基百科,Pixabay,民報合成   川普總統敗選後力圖翻盤,不惜激情鼓動群眾進軍「勤王」,以致引發失控暴徒攻佔國會事件,有教唆煽動嫌疑。所以有論者主張副總統彭斯援引憲法第25條修正案迫使總統去職。 但國人未臆測到,媒體報導此項新聞,對所涉及法條之中譯並不貼切。 該項所謂修正案,正如第5條不得迫令人民自承犯罪,第8條之不得對人民施加殘酷反常刑罰等條文,均僅是對憲法之進加或補充,而非針對不當條款修正,所以該「修正案」之中譯很有語病,若改譯為「補中條款」則反似更正確。憲法原無不正又何須修正? 英文動詞AMEND及其名詞AMENDMENT,原意確是修改或改善。但翻譯不能全然拘泥於原始意義,而須視情況做合理調適。若是一味「忠於原著」應譯,有時反而失去原意。上述「憲法第25條修正案」即是一例。下文茲再試舉兩例,以顯示不用大腦硬譯之不可取。 英文「親愛的」一詞,原意確是親愛的沒錯。但一般信函所稱「親愛的先生」,則並不意味親愛,而純是一種稱謂格式。中譯若依原文直譯,不免予人似不甚自然之感。反之若譯為「某某先生台鑒」或「敬啟者」等國人慣用表達方式,或反而更切合原意也更自然。這是例一。 將英文DEAR譯為中文「親愛的」使用,是始於早年中國本土而後流傳到台灣。時下國人常聽到電視節目主持人,股票名嘴等眾將「親愛的觀眾朋友」掛在嘴上。但是否真有需要叫得如此親熱?誰和你是親愛的? 老蔣總統道貌岸然,遇上這文藝腔十足「親愛的」也未能免俗。他老先生的節慶文告,也都是皆以此開端,聽來恐真不甚悅耳。我當年猶是學生時代,聽到他以濃厚鄉音招呼「親愛的全國軍民同胞們」,總不禁有脊背發涼之感,至今也仍是記憶猶新。 我對蔣老先生是有一份尊敬,但也實在不習慣他這種稱謂。我不是宋美齡也不是陳潔如,實在沒有被他叫「親愛的」心理準備。 英文裡的「親愛的」在其原產地使用於公眾場合,僅只是公式化禮貌稱謂。但若譯為中文搬到公眾場合,及不免予人似不自然而肉麻之感。這是例二。 此外,英文裡也常出現同一字句而有一種以上意義情況。譯者若是不肯用心或是程度實在不夠,即有可能想當然爾,草率選定一項不適用解讀交差了事。 例如CAPTAIN一字,至少有球隊隊長、陸軍上尉、海軍上校、船長或艦長、軍事領袖,某一階位警官等意義。一位半瓶醋或小編即很可能在筆下(或鍵盤下?)將海軍上校貶降成上尉。 英文的PRINCE和BITCH都有多種意義。鐵血宰相俾斯麥應稱王子或公爵,傳聞小布希怒罵陳前總統SOB,正確中譯英是狗娘養的或婊子養的,國人縱有興致爭辯,終究也是茶杯風暴(是茶杯,不是茶壺,引用外國譬喻也該正確轉述不宜走樣),但身居政府要津,負有翻譯英文資料任務人員,卻必須具備紮實中英文根柢,以防其誤用到不恰當中譯用語,而拖累上司乃至執政團隊貽笑國人。 COMPROMISE這一字句在英文至少有「妥協」和「損害」兩種意義。在何種情況下依前者或後者譯為中文,有賴譯者憑其火候正確判斷。之前當局出訪過境美國,即曾因幕僚閃失而在這COMPROMISE一語出一小小洋相。 美國雷根總統名言自由不能被COMPROMISE,正確中譯當然是自由不能遭受損害。但隨行撰稿侍從反譯為自由不能被妥協怪句,而當局持稿演說時,也是不假思索照稿宣讀,幾令人懷疑其中英文程度也有問題。誤讀確是拖累到老闆。事雖不大,若能避免豈非更好? 這一誤譯事件,原該讓現政府團隊有所警惕,但誰料之後此病又再次發作。 將近一年以來,台灣一直籠罩在武漢肺炎陰影下。國人走到何處,都看得到政府所頒佈保持社交距離警語。料敵從寬嚴加防範原非不當,但國人稍肯用心,看到這「社交距離」四字,怕都不免搖頭。試問大賣場或捷運或廟會人群之間,有何社交關係可言?台灣長期使用這一防疫警語,未見有官方或民間人士發現其欠通而建議衛福部更改,似也反映國人因循苟且,事無大小全不認真積習,想來可歎可哀。 這一「社交距離」之緣起,應是來自美國SOCIAL DISTANCING,亦即人群或人際距離之一語。因其SOCIAL一字有「社會的」含義,即有某首長或某科員靈機一動,想出這一「社交距離」用語,而未考慮到眾多陌生人間並無社交關係可言,也未想到原警語若譯為「保持防疫距離」或「保持安全距離」,或應更能發揮警戒國人作用。 所以這一「社交距離」起源也應是誤譯,是雖非醜惡但也並不美麗之一誤會。 依理而言,身為醫師人士,至少具有大專學歷,國文程度應能體認到使用「保持社交距離」這一警語之不妥。陳部長若是事煩而未暇注意及此,也至盼部內僚屬同仁能向他做一提醒,早早將之改換掉,以免政府團隊繼續失面子。 我本人每次在電視或坊間看到這一「社交距離」,即真有似吞下一隻蒼蠅,感覺相當不好。很希望能早日說出「社交距離再見」,不知天能從我願否? 後記:誤譯誤用英文名詞(以及動詞形容詞),也是國之亂象,國人也應認真正視。本文用意也即在此。 作者指出防疫期間,一般公共場所,眾多陌生人間並無社交關係可言,也未想到原警語若譯為「保持防疫距離」或「保持安全距離」,或應更能發揮警戒國人作用。示意圖/Pixabay
敏洪奎 2021-01-16
台版黎智英?

台版黎智英?

  陳前總統(左)和黎智英(右)的遭際,是否大有驚人相似之處?他是否可視為台版黎智英?圖/擷自陳致中臉書、立場新聞影片,民報合成     香港公民黎智英鐵鍊纏身押上法庭,醜惡鏡頭,真恍似時光倒流,又回到中古宗教法庭酷刑迫害異端時代,可說讓世人大開眼界。 黎智英不是江湖狠腳色,又已年逾古稀,依理並無暴力抗拒襲警可能。鐵鍊加身嚴格「戒護」也並無必要。這一折辱威嚇黎氏動作,無疑是遵奉「中央最高指示」,傳達的訊息是「老子就要這樣幹,你姓川的,姓拜的能耐我何」。而結果也確是如此,「關切」、「遺憾」、「譴責」而外,又真能奈何總書記? 多數國人看到上述這幕中世紀式醜怪表演,自都不免感覺厭惡與憤怒。但國人也應警惕到,即使已來到21世紀開端,威權統治已然消失年代,台灣也曾發生類似可恥事件,受到可恥待遇者身份地位更遠較黎智英為高。是否「1984」的魔魘距台灣仍不太遠? 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馬先生上台後不久,前總統陳水扁即因貪腐疑案被捕入獄,遭到拘提時是當場上銬伺候。國人應猶記得當時陳前總統高舉被銬雙手向全國展示鏡頭。 黎智英是在全無必要情況下被扣上鐵鍊當作危險刑犯對待。然則陳前總統又是否有拒捕襲警脫逃可能?拘提時上銬,合理的解釋是否意在修理折辱他,先給他一記下馬威? 又為何雷震被拘提並未上銬,黃信介被捕也未上銬,陳前總統卻受到上銬「殊遇」? 誠然,法律確有明定為拘提人犯得加銬「戒護」,所以陳前總統被銬也並未違法。但「依法行政」並不表示合情合理或一定有必要。 極明顯一樁案例,是曾有六歲男童騎單車撞上「特斯拉」轎車,依法也算交通事故,前來處理的警員也即「依法行政」,為男童進行酒測。但這「依法行政」是否合情合理有必要?六歲兒童有酒駕可能?如若死抱法規依法行政,則是否即使三歲兒童撞上轎車也須酒測? 雷震和黃信介均未上銬而陳前總統上銬,是否易起國人以刻意修理猜疑? 黎案和陳案另一相似之處,是兩人保釋後所受限制,皆是政治意味十足,也是一般保釋案例所未有。 日前黎智英獲准保釋,但所受四項限制,除去不准外出可視為防範潛逃尚屬合理,其他不受訪、不撰文以及不在社群平台發言,均是明顯制止他再為香港自由人權發聲,保釋也無意於在家坐牢。 不僅如此,法庭所做四項規定是否合法,恐也很有討論餘地。但在今天之香港再談統治當局行為合法與否,恐也是未免太書生氣。 而在台灣,陳前總統保外就醫,台中監獄也為他設下「不上台」、「不演講」、「不談政治」、「不接受採訪」四項規定,和黎智英所受箝制又何其相似。黎所受政治色彩限制,無疑是來自「中央最高指示」,陳所受同一性質限制,又純是中監主管自行決定,抑是也另有文章,是否也很值得一查? 現下台灣很有人為黎智英被套上政治「緊身衣」,英語所謂STREET JACKET而大鳴不平,然則為何當初(以及現在)未見有人為陳前總統所受箝制說幾句話? 依據中監規定,彷彿陳前總統一旦違反上述四不,即顯示他的健康已恢復到不須在外就醫,保外理由也即消失,所以應即回籠「歸建」。 但若依照這一邏輯,則不論任何保外就醫人犯,其醫療行為之外任何活動,皆能被解釋為保外條件已不存在,而應將之關回去。若再將這邏輯一路推展下去,則即使保外人犯和配偶有親密行為,都能構成撤銷保外充分理由矣。所以中監政治意味十足的四不,至少在情理上說不過去。是否合法,也應有勞眾多人權律師研究一番。 而更嚴重一項疑問,是陳前總統繫獄七年,有無遭受所謂殘忍而不尋常對待?若有,則純是獄方以折磨人為快,抑是受到外方示意或指使? 陳前總統雖未必有良好運動習慣,但他多年來體能良好,又何以入獄前與出獄後,看來已是判若兩人?為何和年齡相若,馬先生等人相比幾已是一衰翁? 早期的軍統局元老喬家才,老報人龔德柏,其後的雷震、柏楊等人,雖都挨受過多年苦牢,健康似都未受嚴重影響。施明德挨過二十多年黑牢歲月,仍是生龍活虎則更無論矣。為何獨獨陳前總統健康有此令人驚訝變化? 林家血案和陳文成案去今較遠或也較難徹查。陳前總統和中監當事管理人員現都健在,要查明他在獄中真實境遇應無困難。但不知為何政黨再次輪替已近五年,對此似全無人聞問。難不成為共產黨地下黨員恢復名譽,反比替前總統討公道更值得重視? 陳前總統和黎智英的遭際,是否大有驚人相似之處?他是否可視為台版黎智英? 「依法行政」有時可能是濫權的遮羞布,也可能是握有權柄者打壓迫害異己的藉口。國人能普遍有此警惕,才能多少避免再出現台版黎智英。 作者指出,陳前總統(右2)雖未必有良好運動習慣,但他多年來體能良好,又何以入獄前與出獄後,看來已是判若兩人?圖為2018.1.15陳前總統拜訪李登輝前總統。圖/擷自陳致中臉書
敏洪奎 2020-12-31
極權社會再度降臨?

極權社會再度降臨?

各色極權主義的一大共同目標,即是消滅人民思考能力。如果年輕人紛紛自動繳械,主動成為精神紙片人,是否預示一種新型或可稱為柔性政權社會或將來臨?
敏洪奎 2020-12-30
「彭七條」是試金石

「彭七條」是試金石

  彭明敏教授年初撰文,對政府提出七點呼籲,作者認為這「彭七條」,堪稱是台灣出埃及宣言,應也是任何以本土政權自居執政團隊的試金石。。圖/擷自玉山社臉書,資料照   年初總統大選前,《自由時報》刊出一則很有趣,標題「彭明敏教授的呼籲和訴求」巨幅廣告,全文轉載彭先生1月2日發表於該報「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續文,號召國人「集中選票,讓本土政權繼續執政」。 彭先生文中提到「我們選出的領袖和代表」、「未來新政府」,他所指無可置疑必是必將勝選執政的蔡政府。但他也提出七點願望期求於該新政府。 國人檢視該所提七點願望,應可感覺到無一不是台灣要成為一正常國家所需。這一「彭七條」,堪稱是台灣出埃及宣言,應也是任何以本土政權自居執政團隊的試金石。 對岸中國曾有順口溜「忠不忠,看行動」。本土不本土,也是要看行動,不是單憑一套口號官話即可加上本土政權光環。 維持現狀 「被蝗蟲吃掉」? 國人或可再逐項做一檢視,彭先生所舉七點訴求,號稱本土政權的蔡政府,執政近四年來又如何?是已無連任壓力,可以放手一搏無負彭先生期盼,抑是只圖平安下莊,安安穩穩無風無浪度過四年即可?若是後者,則又和馬先生在位,如邱吉爾所說「被蝗蟲吃掉」,維持現狀八年又有何不同? 國人也或許認為現政府口口聲聲護主權,所謂對中國最辣,應是至少也做到「彭七條」之第一條「台灣的主權獨立,絕不可退讓」。然而近四年來,台灣是否保持住主權尊嚴,全未顯現屬國或特區的窩囊像? 所謂主權,對內而言即是不受外力干預有效統治國家。但台灣曾即連是否廢除蒙藏委員會或取消福建省政府,都是畏畏縮縮猶豫再三,惟恐招致上國變色干涉,能算得是護主權有擔當表現?大話人人會說,是否說到做到則要看行動表現也。 現下有一機會,大可考驗即將重獲人民授權新政府,有無勇氣至少就「彭七條」的第四條轉型正義部份,做一果斷表現。 近四十年前陳文成教授命案,不僅是本土派,也該是全民心中之痛一大指標性巨案。但據報載國安局迄今仍以「有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或對外關係之虞」為理由,堅持檔案須再待五十年始可全部公開,聽來真似陳岸牽涉到重大國家陰謀,一旦公開或將動搖國本。這一說辭,真不知是意在掩遮何事,掩護何人,國人能聽得心服? 身為國君者若能有勇氣下一道指令全部公開,不信國安局敢於抗命。如此則至少多少對彭先生有一交代。 作者指出,號稱本土政權的蔡政府,已無連任壓力,可以放手一搏無負彭先生期盼。圖/擷自彭明敏基金會,資料照
敏洪奎 2020-12-18
官話不能全然聽信

官話不能全然聽信

  本屆美國大選,除非出現重大轉折,拜登勝出應已是定局。 圖/擷自PBS News hour     本屆美國大選,除非出現重大轉折,拜登勝出應已是定局。但他的勝利也不是太甜美。大選結果,多少顯示他或將成為難有作為弱勢總統。國人也應本此認識,對今後台美關係,不僅不宜過份樂觀,更須對可能出現不利演變有心理準備,以免一旦形勢有變,即產生不必要挫折憂疑等反應而徒然自若。 就表面而觀,拜登以超過500萬選票勝過川普,確是相當亮麗表現。然而他並未能順勢協助所屬民主黨取得國會重大勝利,顯現他民意基礎其實相當薄弱,發揮不出美國人所謂Coattail Effect,以本身人氣讓眾多本黨參眾兩院候選人得以勝選進入國會。 國會選舉揭曉,是民主黨眾院席次反較選前減少,在新會期僅能保持脆弱多數,而在參院共和黨更是穩住陣角,未因改選席次遠較民主黨為多(23:11)不利因素蒙受重大損失,也大有可能在元月5日喬治亞州補選再增添1席或2席而成為掌控參院多數黨(現下兩黨席次是50:48共和黨居優勢)。 往昔美國高人氣總統候選人,常是本人高票當選也能帶動本黨聲勢奪得國會勝利,是即上文所述Coattail Effect,或可勉強譯為衣尾效應。但此次拜登未能發揮這一功能,不免令人懷疑他雖贏得近8000萬張選票,又有多少選民是由衷選擇他的領導,多少選民是對川普感到難以下嚥而只好投他一票。他最後得以勝出,過程也是驚險萬狀,無助於鞏固他的領袖形象。 拜登若在上述這一背景下而勝選執政,他能否擁有足夠威望或所謂政治資源,他本人又是否能保有足夠自信和意志力,以認真面對果敢應付諸多嚴厲考驗? 拜登是另一甘迺迪或卡特? 誠然,過去也曾有美國總統欠缺堅強政治基礎,而仍能大有作為。但拜登顯然不是這一類型政治領袖。從他擔任36年參議員,未見有一足以展示堅強果斷性格事蹟,平平穩穩做滿每屆任期而已,這一現象觀看,他所顯現恐不是甘迺迪所頌稱「勇者的畫像」。世人所將看到的,或是另一位卡特型僅止溫和有餘美國總統。 他就職上任後,能否堅毅對抗壓制中國全球性滲透擴張?他又能不能,甚至願不願有效嚇阻中國對台灣的打壓恫嚇?答案恐都不容過於樂觀。對此一切,國人也必須及早建樹心理準備以期處變不驚,不能全然聽信閨蜜型地下大使安撫人心報導。 至少至少,拜登執政團隊,恐將不會再有人願意公開宣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 拜登擔任總統另一可慮之處,是他有可能黨內左派挾持,而不能對赤色極權帝國做出有效反制,台美關係也回到歐巴馬時代甚至卡特時代。 自1988年開始,他曾數次想選總統但均未能獲得黨內提名,直至歐巴馬選擇他充任副手搭檔才開始轉運,足可顯現他黨內人脈薄弱,更不是實力堅強派系領袖。即就這一點而言,恐已使他難以招架黨內囂張左派挾持勒索。如若來年元月喬治亞洲兩席參議員補選,又是共和黨獲勝而取得參院勝利,則對他更會是雪上加霜處境艱難,而勢非對左派不得不更加遷就不可。這一趨勢對台灣也更非有利。 美國的所謂左派,並不意謂是蘇共或中共同路人,更不同於國內所謂舔共份子。美國(以及西歐)左派之歸類為左派,主要是基於其「社會正義高於人民自由」基本理念。國人對此也不可不察。 但美國左派也有一重大盲點,是即對一應左翼赤色極權統治都似無強烈反感,也往往不願或不忍做出道德譴責,大不同於其對右翼獨裁政權之痛加撻伐。 現已成為左派標竿人物之一的賀錦麗參議員,在前此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不肯回答「中國是友是敵」關鍵性提問,反而掉頭指責川普政府制裁中國造成美國人經濟損失,即是深具象徵意義表現。 拜登總統若真因性格軟弱受到黨內左派挾持綁架,甚至任由副總統成立其第二中央,美國政府是否仍能不受牽制,強力支援台灣維持獨立自主,不致經不起文攻武嚇而逐漸滑入中國運行軌道? 也值得憂慮的是,拜登畢竟年事已高,甚至有現出初期失智症狀傳聞。他若真因故不能完成四年任期,美國將出現一位賀錦麗總統。這一局面不僅對台灣,對美國本身也將產生何等重大深遠衝擊? 國人當然希望台美關係仍是春花似錦一片美景,本文所舉種種純是杞人憂天,但對大有可能來臨的寒流也不能全無心理準備。畢竟官話不能全然聽信。 作者指出拜登(左)若真因故不能完成四年任期,美國將出現一位賀錦麗總統(右)。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0-11-17
廢掉第五車輪?

廢掉第五車輪?

  天佑美國,自20世紀以來,5位因總統去世或辭職而繼位副總統,至少也是夠格人選,政局均未陷入混亂,但備位元首的德望能力仍待檢驗。圖為2020.10.8美國副總統辯論。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本屆美國大選,循往例有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並已於日前舉行,由副總統彭斯和參議員賀錦麗參加辯論。 該場辯論會有一令人易生反感,也應啟人深思場面。賀錦麗數次面向彭斯發言,臉上均是一副不加掩飾鄙夷、厭惡表情,顯現出激情左派的道德傲慢。川普和拜登在辯論中口出惡言對罵,也未有如此醜惡情緒表現。但依據美國憲法,這位激烈左派政客,是有可能成為第47任總統。 假定此次拜登勝選但未能完成任期,依據憲法即由賀錦麗接掌職位。經過這一轉折,選民原本投票選擇的是溫和派拜登,結果反是成就激進左派賀錦麗入主白宮,推行她的所謂進步價值政策。 國家出現未經選民授權,甚至不是選民所願見正當性不足總統,可謂形同對總統制度的嘲弄,但也正是在設有備位元首憲政體制下,一旦總統去位必然出現的局面。而如此一來,選民等於備制度擺了一道,不過縱然再不滿不甘也只有暫且忍耐,等到下次大選再說。 但設置副總統職位這一制度,其缺失或可謂之弊害者尚遠不只此。近年以來國內修憲制憲呼聲大起,將來若真進行或修或制,副總統一職應否保留,恐也須列為重要考量。本文也即是意在就此提醒國人。 台灣現行憲法設有副總統一職,一如民國初年即有法定副總統,皆是仿效美國憲政制度。然而無論在美國或昔日中國本土,制度原意均是選出一位具備足夠治國能力,德望足以服眾備位元首,以期在必要時接掌國政,能夠順利接軌,維護政局穩定以及延續內外既定政策。 備位元首德望能力待檢驗 但不幸良好理念,也未能保證開花結果實現。無論在美國或台灣,挑選副總統都難以達到上述這套標準,而只能取決於種種現實考量。 即以美國為例,彼國兩大政黨提名副總統候選人,都必是基於選票考量,取決於地域、宗教、年齡以至派系色彩等各方面所謂平衡。而在這一複雜背景下產生的副總統,其能力與德望是否夠格在必要時接掌大位,自是全無保證,偶而出現全不夠格副總統也是不足為異。 一起鮮明例證,是威爾遜總統第二任上中風病倒,夫人藉機擅權幾成為實質總統,當時國會本可宣告總統已不能視事應依憲法改由副總統接掌大位,但因在任時的副總統馬歇爾太不成材,由他掌權恐比夫人干政更不成體統,所以終未敢採取這一步驟,而只好拖到威爾遜任滿卸職。然而他若不幸不能完成任期,美國即會出現一位全不成材馬歇爾總統。 老布希任內的副總統奎爾,也很能凸顯上述這一潛在危機。奎爾其人本是一位紈褲子弟,藉藉無名小參議員。世人恐難想像假定老布希上任不久即死,他繼任後將如何應付蘇聯解體,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重大變局。 也終算天佑美國,自20世紀以來,5位因總統去世或辭職而繼位副總統,均至少也是夠格人選,政局均未陷入混亂。 若再就台灣而論,蔣經國幸好是死於第二任內。他若是第一任上即死,而由好好先生謝東閔繼位,則真不知他有何能力壓制黨內反動勢奪權亂政,將國家帶上不同道路。 2016年國民黨推舉出王如玄選副總統,是另一樁可能讓國人思之猶有餘悸不智選擇。 如今蔡英文女士任期猶有將近四年,一生功過論之尚早。但他四年前擊敗朱立倫,徹底封殺掉王如玄可能繼任總統之機率,不能不說是她對台灣的一大貢獻。國人或很難想像,假定朱立倫獲勝但未能完成任期而改由王如玄繼任,國家將是一種何等局面,王總統將是以何種風格治理國政,以何種方式處理內外重大議題。 但縱使王如玄意外成為總統,不利影響或能僅止於國政亂套而已。若是另一副總統連戰因總統不能完成任期而繼任掌權,後果恐會更為嚴重而深遠。連先生是以自命為中國人誇耀,他若當上總統權柄在握,又能否堅守李總統台灣主體意識立場?他會將台灣帶向何方? 副總統制的缺失和潛在危險尚多。本文限於篇幅,也只能聊舉數例作為佐證,以提醒國人正視而已。 和美國或台灣不同,法國第五共和憲法並未設有副總統一職,而是規定遇有總統出缺即由國會議長暫代,並在極短期內選出新任總統。該國1969年戴高樂總統辭職,1974年龐皮度總統病逝,都是依賴這一制度順利度過變局完成無縫接軌,具見副總統制也並非民主國家所不可缺,甚至可能是一亂源。 將來台灣修憲或制憲,是否也可仿效法國,規定於總統出缺時,即暫由立法院長或行政院長兼代,以俟儘速選出新任總統,而根本廢除掉這一早被國人譏為第五車輪的副總統制? 作者分析,過去美國提名副總統候選人,都必是基於選票考量,其能力與德望是否夠格在必要時接掌大位,自是全無保證,偶而出現全不夠格副總統也是不足為異。圖/擷自公視新聞影片
敏洪奎 2020-11-04
美國不是蜜糖老爹

美國不是蜜糖老爹

  沒有任一國家面臨重大國安危機,仍繼續實施募兵制。若要加強、重建台灣防禦戰力,徵兵制勢在必行。圖為2020漢光演習。圖/擷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此次美國大選競爭激烈,也成為國內輿論最熱門話題。各路意見領袖也各自引用不同指標論據,評估大選走勢乃至選舉勝負。但雖然眾說不一,多數國人顯然認為川普勝出連任對台灣更有利,更能衛護台灣安全,所以不免暗暗期盼他能獲勝。 日前我和幾位政治色彩不強,應屬中間選民朋友聚會,也無可避免談到美國大選。諸友幾乎一致希望川普連任,認為他願意保衛台灣力場鮮明,另一方面也為他看似民調落後感到憂心,恐怕如果拜登當選一切就很難說。 幾位朋友這一共識,明顯也反映多數國人的希望和憂慮。但若仔細一想,國人這一寄望川普心態恐不是很健康或很光彩。任何國家面對外敵威脅,是否至少應該有自己的國土自己來保衛的堅強意志?過份指望,甚至想一味倚賴別人來救援,是否是一種沒志氣的表現? 國人這一普遍寄厚望於川普相挺,真似將他視為守護神現象,很讓我想起四十餘年前,在新加坡和一位美國外交官的對談。 1979年初我因事到新加坡小住,經由朋友介紹認識一位美國使館二秘或三秘外交官,和他相約在香格里拉飯店咖啡廳午餐小敘。當時距年底美國宣佈對台斷交、廢約、撤軍不久,我二人也談到此後美國對台態度。外交官即表示美國必會繼續關注,運用影響力防阻中國對台灣動武,而且也可能向鄧小平口頭取得不動武承諾,但不是他這一階層外交人員所能知。 然後,外交官又補上一句我至今難忘的話,「但是台灣人民不能把美國當作蜜糖老爹」。 「蜜糖老爹」是我的中文翻譯。外交官的原語是Sugar Daddy。這一名詞是意指慷慨提供金錢,任由放浪少女揮霍的中年老人。他使用此語含義是台灣面對新局面也應自立自強,不能光想一頭靠在美國身上尋求保護,自助才能期盼人助,美國不能無限期無條件擔任保護。 靠川普自己也要爭氣 外交官指稱台灣不能把美國當蜜糖老爹,雖然語近刻薄,也是苦口良藥。今天也很值得一味祈禱川普連任保護台灣朝野人士深思。畢竟若是一味賴在別人身上,到頭來必然引致人家輕視厭棄。自己也要爭氣才是正道。 美國支援保護其他國家,不論是基於何種動機,對方都必須具備堅強奮鬥求存意志和具體表現,雙方才能建立健康穩定同盟情誼,美國能心甘情願大力協助,對方也才有資格,或說得更白是有臉要求美國支援。 今天台美兩國共同面臨極權帝國擴張威脅,台灣有權要求美國提供有效支援,但台灣不能把美國當作可以一頭靠上去的蜜糖老爹,可以盡情撒嬌耍賴,自己不圖長進而只想混日子。 1949年失去中國的國民黨政府,1975年淪亡的南越,都曾把美國當成蜜糖老爹,而不力圖自我整頓面對險局。今天台灣不能重蹈覆轍。自己若不長進,最後是誰也救不了你,混日子混到最後,終有混不下去之一天。 今天台灣與其揣測美國何人當選更好,不如先認真自我檢視一番,是否夠格作為牢靠戰略夥伴,乃至並肩作戰盟友,是否不致被看到憂心甚至灰心。 略為留意國防國安國人,都應知道就此領域而言,必須填塞的蟻穴和必須矯正的現象,都能輕而易舉列出不少案例。本文限於篇幅,只能聊舉兩項作為佐證,讓國人照照鏡子。 其一是世間恐無其他國家,雖面臨重大國安危機,仍繼續以鴕鳥心態實施募兵制。今天幾是國人皆知,若要加強甚至可說重建台灣防禦戰力,徵兵制是勢在必行,美國軍方以及戰略專家也曾多次就此提醒。但朝野頭面人士面對這一議題均似是避之惟恐不及,被問到時也僅止含混其詞說幾句場面話,未見有一人大聲疾呼事關國之安危存亡,徵兵制必須恢復,更未見有文武大員重臣,為此而不惜以去對力爭。國家難道不也是你們的? 其二是台灣特有景觀。台灣大量軍事將領,退役後甚至甫退役即如飛鳥投林,奔赴中國聯誼聯歡,其中更不乏前總司令級最高軍職退將。更有退將揚言寧可被統一,也不甘接受合法政府統治,或「不願為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而戰」,甚至聲稱聯美防共是民族敗類,「要做美日走狗」。 國人看到這一幕幕匪夷所思表演,很可能聯想到今天現役軍方,會不會仍有不少陳廷龍、臧幼俠式心態將領?若然,則來日一旦真爆發戰爭,該等將領立場動向是否很值得憂慮?而在美國人看來,也會不會感覺台灣軍方心態如此,移交武器又會不會完完整整轉交到「解放軍」手裡? 台灣若想保國求存,必須有自己的國土自己也要保衛的認知,不能純然寄望於蜜糖老爹。自己若不認真自我整頓,人家當蜜糖老爹也有當膩的一天。仍是前外交官那句話,台灣人民不能把美國當作蜜糖老爹。 美國大選競爭激烈,是國內輿論最熱門話題,多數國人認為川普勝出連任對台灣更有利,作者指出這種寄望川普的心態並不健康。示意圖/美國之音,Pixabay,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0-10-30
使我想起從前

使我想起從前

  「勞軍捐」也者,顧名思義,所有收入應是純粹用於軍人福利,嚴格說來更應是僅限於現役軍人福利,有何依據耗資興建美齡樓,以取悅逢迎宋美齡一人?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首我已忘記其名老歌,有一句歌詞「使我想起從前」。日前一則新聞報導提到「勞軍捐」和「美齡樓」,也使我想起從前,想到昔年,我也曾經手繳納「樂捐」的勞軍捐,以及我在中學時代即感受到的宋美齡第一夫人威風。本文即就此作一討論。 該項新聞報導,標題「黨產會:美齡樓為不當黨產現存利益」,見於本(10)月8日《自由時報》,內容是行政院黨產會和婦聯會之間,有關美齡樓建物是否不當黨產,應予沒收之爭議。 根據上項報導,現屬「婦聯社福基金會」名下的美齡樓,乃係婦聯會向基金會捐贈6億購得土地,再捐4.5億興建而成,而依據婦聯會表示,捐款資金來源係勞軍捐款及孳息,而勞軍捐又係出於自由樂捐,並非不當取得黨產,所以該美齡樓不能如黨產會所指控,視為所謂不當黨產現存利益云云。 《自由時報》所報導,對事件來龍去脈有頗詳盡介紹,本文不擬多作引述,以免佔用篇幅,否則不僅事涉重複,更壓縮到本文對所提勞軍捐和美齡樓的論述空間,違反我撰寫此文原意。所以在此即先就勞軍捐談起。 談到這一勞軍捐,依據《自由時報》該篇報導,婦聯會辯稱美齡樓非屬不當黨產的核心論據,所謂「勞軍捐」來自民間自由樂捐,是全非事實,明目張膽的扯謊硬拗。令人難解的是,婦聯會為何要舉出這一絕對站不住腳論據,作為捍衛美齡樓的法理依據? 該婦聯會是否知道,當年實際參與所謂自由樂捐,明白勞軍捐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尚未完全死光? 1960年代中晚期,我在一所中型紡織公司任職,主要工作是辦理原物料以及機器設備進口申請事宜。當年猶是外匯管制年代。我依循的作業程序,是先填具一式若干份「輸入許可證」,送呈經濟部國貿局核准後,再持向銀行辦理進口結匯手續,同時也須依「進口金額每一美元,繳納0.5元台幣」規定,備妥支票繳納勞軍捐而由銀行代收。凡此一切,我也是至今記憶猶新。 鉅額勞軍捐流向無人敢問 依據上述繳納規定,廠商若須進口100萬美金原物料等物,即須繳納50萬台幣勞軍捐。若依此推論,台灣大小廠商歷年所繳勞軍捐,金額應是以億兆計。然而這一勞軍捐也者,鉅額資金是流向何方,由誰人掌控支配,使用於何種用途,都不是大小廠商所知,所能決定或所能過問。 誠然,這一制度之出現,起始也似非政府硬行制定,而可能是出於進出口公會之類同業組織「主動」發起建立。然而縱是如此,同業公會之「主動」又是真主動或被主動,動力是來自何方,自也不難揣測。而該等公會所屬廠商,自然也只有乖乖配合。在當時政治氣氛下,自也沒有廠家敢提出質疑拒繳,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我服務的公司當然也只有「選擇順從」,申請輸入許可時乖乖奉上這筆買路錢。 以上所述,即是婦聯會所主張,所謂勞軍捐來自自由樂捐的真相。婦聯會也真不該忘記,當年已了解到這一真相的過來人,今天也尚未死光,硬要硬拗,只有更令人看不起。 而所謂「勞軍捐」也者,顧名思義,所有收入應是純粹用於軍人福利,嚴格說來更應是僅限於現役軍人福利,有何依據耗資興建美齡樓,以取悅逢迎宋美齡一人? 如前所述,美齡樓這一名稱,也「使我想起從前」,憶起早年中學時代,即已對宋美齡這位第一夫人不容涉及絲毫不敬的威風,建立起我的認識。本文即舉一例作為說明。 當年台北市國際戲院,曾準備上映一部描述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夫婦之悲劇影片,英文原名即是「總統夫人」。而戲院在報章刊登預告,片名也即直譯為總統夫人。我當時雖僅是高中生,看到該中文片名仍頓覺此事不妙,影片命名總統夫人,恐已觸犯忌諱可能遭致禁演。 結果我的顧慮並未成為事實,但也不全然是杞人之憂。該部影片雖未遭到禁演,上映時片名已改為「傑克遜夫人傳」,具見當年總統夫人一名,是只能專用於特定一人。夫人之威風,確不遜於老蔣總統也。 作者回憶,當年台北市國際戲院,曾準備上映一部描述美國第七任總統傑克遜夫婦之悲劇影片,英文原名是「總統夫人」,雖未遭禁演,但上映時片名已改為「傑克遜夫人傳」,具見當年總統夫人一名,是只能專用於特定一人。。圖/擷自維基百科,網路,民報合成     即使來到兩蔣已逝,時序來到李登輝時代,宋美齡餘威仍未多減。不僅她已不具第一夫人身份而仍然佔據士林官邸,藍綠政客無人敢說該請她遷出,甚至總統夫人這一稱號,也仍是她的專利,他人不得僭越。 國人應猶記得,當時李先生已是名正言順國家元首,但夫人曾文惠仍不可逕稱李總統夫人或總統夫人,而須稱以「李總統登輝先生夫人曾文惠女士」,聽去倒頗似帝王時代臣下對皇上所上稱號。何以有此怪現象?原因無他,純是老夫人猶健在,總統夫人這一尊稱只能由她獨享。由此也似可看出國人,或至少是藍營頭面人物奴性仍強。一切按規矩來,時代何時曾能出現? 宋美齡其人,無疑是蔣家最具負面形象之人。依據已解密《蔣經國日記》也可看出經國先生也深有此感,厭惡到乃至改以代號「紐約」稱呼她這位繼母,很令人想起雍正帝也曾以「阿其那」、「賽思黑」滿語惡名,稱謂和他對抗兩位御帝。 但不知泛藍遺老遺少,是否仍是視「紐約」為國族之光,永遠的第一夫人?
敏洪奎 2020-10-19
典型在夙昔

典型在夙昔

  就台灣歷任總統而言,李登輝無疑是最有人君之相的一位。他行路龍行虎步,坐立姿態大方自然,輔以爽朗開懷大笑,誠懇談吐,能在在與國人以信賴放心之感。圖/擷自李登輝基金會   本月19日舉行李前總統告別禮拜,有一覆蓋國旗儀式。7位當今要人將一面現行國旗覆上先生靈罈,場面莊嚴,堪稱備極哀榮。但也令人產生些許複雜感受。先生是否樂見這面旗幟覆蓋在他身上? 上述這一問,或可藉由反問方式,得到應是正確答案。 試問數年前去世獨盟黃昭堂主席,願不願見一面青天白日旗覆蓋他的遺體,達賴喇嘛將來示寂,又是否願見這面中國旗蓋在他靈柩? 李先生未必對青天白日旗有認同感,卻不能不讓這一不屬於台灣外來國旗蓋上他的靈罈。這是否也可稱為台灣人的悲哀? 我本人對李先生的認識和觀感,純是始於經國先生去世,他繼任總統當日。在此之前,我對他僅有極粗淺的印象。但我在電視報導看到他神采奕奕,在林洋港監誓下宣誓就職,頓有如釋重負之感,欣喜國人已不須再為總統健康懸念憂心。這是我對先生第一印象。 年紀稍長國人應猶記得,兩蔣在位末期健康都極度惡化。老蔣總統長期昏迷,國人幾已不知他是生是死,經國先生則是宿疾纏身,最後也形同廢人。兩者都曾讓國人陷於國運不確定陰霾,不知政局正在走向何方,甚至不知是誰在統治國家。 1978.6.1前總統李登輝於就任台北市長時接受媒體聯訪。圖/擷自總統府直播影片   黨國勢力包圍不屈不撓 但當時年歲雖已不輕,依然保有運動家體格身段,而又性情開朗李先生上任,即至少也為國人驅除掉這一魔魘。這應是他對台灣人民第一份貢獻,也是我對他產生好感的開始。 李先生繼任初期,身在婆羅門種姓反動勢力環伺下,所受輕慢、羞辱乃至抵制,也不能不讓多少猶有公正是非觀念國人,更增添對他的同情與尊敬。 一樁典型案例,是一場新國民黨連線,對李先生恍似公審的問難。 所謂新國民黨連線,是黨內主要由年輕一代外省政客所組成次級團體,亦即今天統派新黨前身。 當年該場會談,是由連線成員向總統而兼黨主席李先生提出種種質問,而似是由現代很活躍的趙少康擔任「主投」。 我當時對李先生並無特殊好感,也不清楚雙方論辯內容,但在電視所見趙少康咄咄逼人架式,口口聲聲的「你」(即連「您」也吝於出口),卻激起我強烈反感,也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李先生在國是總統,在黨是主席,論年齡也夠格當新連線諸人父親。政壇有不同意見可以討論爭辯,但受過高等教育,所謂高級知識份子,確真不宜有這等失態表現。 一則苦澀的聯想。以李先生當時顯赫地位,假定他也同屬婆羅門種姓,則新連線趙少康等眾,又會不會,甚至敢不敢以同一態度對待他? 相信具有公正心態,多少知道誰是主,誰是客,外省籍國人,多少也會產生類似疑慮。 上述這段電視報導,也讓我在不平之外,更增添對李先生處境的同情,也由同情逐漸演化為尊敬。 19日上午告別禮拜,莊嚴隆重進行,電視機前廣大國人,不難一幕幕追憶先生執政12年的風範特色,也不免油然產生「哲人日已遠」失落感。 作者指出,李前總統未必對青天白日旗有認同感,卻不能不讓這一不屬於台灣外來國旗蓋上他的靈罈。這是否也可稱為台灣人的悲哀?圖/擷自總統府直播影片   開朗自信備受國人信賴 李先生的一大特色,是他就台灣歷任總統而言,無疑是最有人君之相的一位。固然身形魁梧純是天賦,但他行路龍行虎步,坐立姿態大方自然,輔以爽朗開懷大笑,全不咬文嚼字,誠懇談吐,能在在與國人以信賴放心之感。這應是他前後歷任總統所不能及一大特色。他也用不到口口聲聲只要有我在,台灣即不用怕。 李先生這一特色,也是他腹有文史詩書,心有堅強信念之自然反映,不是倚賴綜藝式表演,或是矯揉坐空洞語言所能塑造。 李先生另一極珍貴特色,也是現任以及未來當政者應該注意遵奉要領,是他在各種公眾場合極少語及國政以外課題。他從不大談四維八德、陽明哲學,或滿嘴進步價值、多元包容,讓國人不能不當他的聽眾。因為他知道他不是公民老師,而國人多已成年也各有價值觀,不需要他來教誨。 李先生本身是基督徒,但他從未利用職權假借精神訓練之名,強塞「荒漠甘泉」一類宗教色彩書籍,強迫軍中官兵閱讀。他對具有高度爭議性社會議題,想必也有他的固定看法,但他也從不表態支持或反對任何一方,因為他胸有定見,知道宗教和社會問題,不是總統該介入的領域。 李先生執政12年所留下典範,應是他極珍貴遺緒,或英語所謂Legacy。如今先生已矣,所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台灣人民何年能再有一位「李登輝」?
敏洪奎 2020-09-24
武林高手與老夫子

武林高手與老夫子

  捷克參議院議長率團訪台,招致王毅不滿丟下狠話,要捷克付出沉重代價。圖為2020.9.3台灣捷克(台捷)聯合記者會,韋德齊議長(左)、吳釗燮(中),游錫堃(右)。圖/擷自外交部臉書   「願聞其詳」這句文言文,譯為語體式語言即是「請說得詳細些」,或不很客氣的「有話請說」,也即不要吞吞吐吐吊人胃口。日前中國外長王毅的一句「沉重代價」,即應很能引來這一要求。 事緣捷克參議院韋德齊議長率團訪台,招致該外長不滿丟下狠話,要捷克付出沉重代價,而很想「願聞其詳」,說給大家聽聽。 中捷兩國領土不接壤,中國無法仿效1968年蘇聯鎮壓行動,揮軍進入布拉格綁架韋議長等人,應也不敢狠到宣佈斷交,切斷一切往來。然則中國究擬如何迫使捷克付沉重代價,外長能否做一具體說明? 昔年中國北方市井小角色,和人發生爭執又不敢真正動手,會丟出狠話「你等著瞧」,「有你好看的」以強撐顏面,過後自然也沒有任何具體行動,唬人而已。王外長的沉重代價說,應也作如是觀。 往昔1950年代中期,中國官方也曾多次指控美帝侵犯領空,而不斷提出所謂「嚴重抗議」。然而儘管嚴重抗議多達數百次,也未見有任何後續反制行動。當時香港媒體曾套用白居易長恨歌詩句譏諷,「天長地久有時盡,抗議綿綿無絕期」。 不論當年是否確曾侵犯領空,「美帝」並未被數百次所謂嚴重抗議唬倒。今天捷克朝野恐也無人被王外長嚇到失魂,認為韋議長即將為國家招來不測之禍。 言語恫嚇空有雷聲 依據常理,隆隆雷擊之後幾必有暴雨。但王外長的沉重代價,恐也將正如當年數百次嚴重抗議,空有雷聲而已。 關心國事廣大國人應能注意到,自近年本土政權上台以來,類似沉重代價說的台版唬人預言即不斷出現。本文即信手捻來,聊舉數例。 有謂政府調整學校課綱,有可能刺激中國提早出手武統。 有謂當局不稱中華民國改稱「中華民國台灣」,可能招致中國採懲罰式軍事行動。 有謂台灣若膽敢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列「國家統一前」語句,有可能「掀起台海滔天巨浪」,或兩岸(語誤,應稱兩國)關係面臨所謂極限爆炸。(但刪除論最後被提出者撤回,原因不甚明)。 有謂招惹對岸上國,有可能導致台灣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也有謂自本年8月以迄11月初美國大選,是台灣最危險三個月,有可能被該國推上火線成為犧牲品。 上述沉重代價式聳聽預言,或能令年長國人憶起當年廢止萬年國會,曾有一老國代被逐時面帶冷笑邊走邊唸,「快要打過來了」,意謂台灣膽敢破壞法統,對岸上國必不坐視,必然興師討伐武統。 然而老國代的預言(或應稱為願望?),也正如近年來泛統派恫嚇國人種種警告,都全然未成事實。上國不願配合演出,讓彼輩都成為假先知。 但不獨各形各色泛統派,即連廣大台灣人民都可能未想到的是,中國雖不斷丟出狠話卻無具體行動,不是心存仁厚以大事化小期盼台灣醒悟,而是有其不能說的顧慮。即使其殺氣騰騰奪島演習或戰機繞台,應也純是死要面子花式表演,和王外長的沉重代價說屬同一性質。台灣料敵從寬,嚴加防範自有必要,也不能不認清對方內心的徬徨,以免被裡應外合的虛聲恫嚇唬倒。 對台動武禍福難料 要知今天中國已非當年可比,已是世界級巨強,然而其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問題多多,如若貿然發動台海戰爭而又不能達成其首戰即終戰,甚至遭致台灣強力反擊導致重大損失,有可能引起內部矛盾爆發,導致不可測崩潰。若然,則所謂首戰即終戰即以全然不同另一型式實現。 中國歷史有名淝水之戰,苻堅大帝前秦帝國武力強大,誇稱投鞭足可斷流,卻也是內部種族派系複雜,兵臨淝水初戰不利,即引發雪崩式大潰敗,苻堅帝國也隨之解體。今天中國現政權內部形勢矛盾之深,也與當年苻堅帝國無異,總書記又豈敢輕冒淝水之戰現代版之險? 當年轟動一時的老夫子漫畫,有一段內容足堪形容今天中國與台灣之對峙。故事是有一武林高手意圖嚇倒老夫子,乃圍繞他不停打轉,不斷展現各種招式身法,卻又不真正出手進攻。老夫子則只是盯住他而全無動作,純然以靜制動。漫畫的最後情景,是高手演出過於賣力而累倒在地,老夫子則仍是一臉漠然站在當場。 總書記和泛統派文攻武嚇招數使盡,效果恐也只是徒然累倒自己。該篇武林高手與老夫子,也確是意思深遠寓言。 當年轟動一時的老夫子漫畫,有一段內容足堪形容今天中國與台灣之對峙,總書記和泛統派文攻武嚇招數使盡,卻又不真正出手進攻,就如漫畫最後情景,高手演出過於賣力而累倒在地,老夫子則仍是一臉漠然站在當場。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敏洪奎 2020-09-16
更該不提為妙

更該不提為妙

  所謂「中華民國憲法」,是國民黨盜用「全體國民」稱號,所炮製黨味十足黨版憲法,所以少提為妙。圖/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本年5月初,台獨聯盟陳主席曾呼籲當道,520就職演說勿再提「中華民國」這一稱號。其後我也在《民報》網站發表〈中華民國不提為妙〉一文,呼應他的建議。 我在該文所舉理由,是口口聲聲中華民國,容易誤導國際,認為台灣實際是一中國政治實體,進而達到台灣這塊土地屬於中國,無可避免的結論。我在文中未曾舉出的另一理由,是「中華民國」作為國號,是只能純供內銷虛幻名號,滿嘴中華民國,也容易予人似也仍在夢中不良感受。 但是比「中華民國」更應該儘量少談,不提為妙的是「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即就此作一檢視。 「中華民國」雖然已是過去年代國家稱號,終究沒有出身不正汙點,是外來政權大清帝國覆滅後,中國人,或應更正確稱為漢民族復國成功,所建立新國號,並無見不得人之處。 「中華民國憲法」黨味十足 所謂「中華民國憲法」,則是國民黨盜用「全體國民」稱號,所炮製黨味十足黨版憲法,以遂行其中國空有憲政美名,仍牢牢控制在訓政精神下意圖。所以可謂該「中華民國憲法」,出身來歷並不很正當,台灣有此憲法也不是很光彩。現時國人縱不敢如辜寬敏先生所呼籲廢憲、制憲,至少也該儘量避免作為論據引用,為國家保留顏面。 何謂訓政時期,時下多數國人恐未必了解,在此有必要小作介紹。訓政時期也者,是遵照孫文意旨,以中國人民多屬愚民,有必要先以黨治國,訓導人民認識民主政治,作為進入憲政時期之準備。然而實際表現都是厲行黨化,以黨亂政。胡適即曾譏刺之謂所行多不足為訓,又何足以言訓政。 今天中華民國憲法,是脫胎自1936年在中國本土擬具的所謂「五五憲草」(該憲草是該年5月5日公布,故名)。 憲法阻礙台灣人民表達自由意志 然而1936年正是黨意橫行,所謂「黨權高於一切」,「黨外無黨」,違反國父遺教即是大逆不道時代,此一憲草出爐,自也是黨味十足。其後雖也經學者張君勤整修粉飾一番,也終未能收到使其脫胎換骨,根除黨味效果,以致該憲法於七十餘年後,仍在台灣阻礙人民表達自由意志。 其後於1946年11月15日,在南京召開所謂制憲國大,出席代表有云是1355人,也有云多達2000人。人數龐大,絕大多數屬國民黨籍該批制憲國代,出席惟一任務,即是擔任投票部隊,「表決通過」該一換湯未換藥五五憲草,讓多年來雖不斷向人民強迫推銷,究竟仍屬走私貨的黨義教條「三民主義」,得以堂而皇之寫入憲法,從此成為不容質疑國家典章。此所以難怪當時的蔣主席於閉幕典禮致詞時,即得意洋洋聲稱該部憲法「使我們中華民國,成為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國」。 私菸私酒經公賣局認證成為合法商品,豈不可喜可賀? 但當時黨籍制憲國代,似不以僅將三民主義塞進憲法為滿足。依據青年黨元老李璜先生回憶錄,該等代表曾強力主張憲法開宗明義第一章,應宣示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共和國」,具見其黨性之堅強。但也幸好該一主張未獲通過,否則其後在台灣大家呼口號,即須高呼「中華三民主義共和國萬歲」矣,豈非更令人叫不出口也聽不下去? 不幸擅長考證作家李敖已死。他倘若尚在人世,則煩他就當年黨籍國代來歷背景做一詳細查證,定可有不少極有趣發現,也更能了解到憲法「前言」所稱國民大會係受「全體國民之付託」,可信度究有多少。 所以綜上所述,應可謂中華民國這一稱號,至少沒有出身不正汙點,但國人對這一黨版中華民國憲法,則恐很難也能如是看待。 很令人擔心的是,時下朝野藍綠要人對外談話,都經常提到這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或以之作為例行官話內容,或引以捍衛自身所持主張。這一現象其實很具有潛在危險性,頗能危及台灣國家形象。 作者提出:依據青年黨元老李璜先生回憶錄,該等代表曾強力主張憲法開宗明義第一章,應宣示中華民國為「三民主義共和國」,具見其黨性之堅強,幸好該一主張未獲通過。圖/民報影像處理   國人應避免提到憲法為妙 假定某來訪外賓(如捷克參院韋德齊議長)眼見藍綠政要動輒中華民國憲法。因而好奇心發,要一觀憲法內容,結果發現民主台灣的憲法,居然是要依據某一特定人物遺教,又要基於某一特定政黨理念,則恐會大感驚奇,而認為台灣不是正常國家。 我在三年多前曾撰有〈憲法與老姑媽〉一文發表於《民報》網站,以精神失常老姑媽比擬台灣現行這部憲法,諷示國人實在避免提及為妙。現即將所引用譬喻重複一敘,作為本文結尾。 昔年美國中等家庭,若不幸有一獨身精神失常老姑媽,基於倫理考量,又不忍將她送入精神病院。遇有賓客來訪,即只有將她領入二樓臥室,以防她出現在客廳有怪異表現,而損及該戶人家聲譽。 國人對於現行黨版憲法,若不敢如辜寬敏先生所示廢除,沒有辦法的辦法,也即是儘量避免提及,以免引發國際人士好奇注意,也可謂仿效美國家庭對待老姑媽之故智也。
敏洪奎 2020-09-10
台灣應該「洗門風」

台灣應該「洗門風」

  2020.9.1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站在台上發宏論鼓吹民主,身後卻懸有國人至今不敢移除的孫文遺像是作者認為很諷刺的景象。圖/擷自國會頻道直播影片 捷克參院議長韋德齊,日前在立法院發表闡揚民主演說聲援台灣,雖然發言內容純屬精神激勵,對自立自強信心嚴重不足,唯恐不被國際社會正視廣大國人而言,終究仍是值得慶幸喜訊。 但韋德齊議長發表這場演說,現場也出現兩樁深具諷刺性現象。一是他站在台上發宏論鼓吹民主,身後卻懸有國人至今不敢移除孫文遺像,一是他結尾時以漢語說「我是台灣人」,依據報導,台下反應是朝野立委紛紛起立鼓掌歡呼,既云朝野,當然包括國民黨籍立委。 國人細細思考,不難發現兩樁現象隱含的矛盾和諷刺意味,也隱隱顯示台灣仍不是正常國家。 韋德齊議長身為捷克人,對曾經踐踏捷克的前蘇聯,應不會有太大好感。他若知道身後肖像所展示這位人物,生前曾大力麻吹捧蘇聯要「以俄為師」,化中國為列寧式極權國家,他恐會訝異何以台灣以民主國家自居,國會殿堂卻懸掛鼓吹反民主人肖像。 蘇聯於1968出動武力,殘酷鎮壓捷克萌芽民主運動,連該國總理杜比契克也綁架到莫斯科。而在更早1948年蘇聯也是唆使捷共發動政變,將原係民主國家捷克化為極權附庸國,高壓統治長達40年。即連勉強與赤色新政權合作,擔任外長的小瑪撒立克,最後也以墜樓身亡收場,也極可能是死於被自殺。 所以對捷克而言,蘇聯絕不是如「國父遺教」所稱「以平等待我之民族」。韋德齊議長對蘇聯的認識,應也遠高於孫文似少女懷春式浪漫景仰。 韋德齊議長若再發現,台灣政要口口聲聲自由民主人權,然而此國政府官員自總統以次,就職時須面對主張黨化極權人物遺像宣示,他恐會更覺驚訝,甚或懷疑台灣患有嚴重集體精神分裂,不是正常國家。 綜上所述,國人應不難發現韋議長站在「國父遺像」前發表力挺民主演說,這一場景的諷刺意味。 而韋德齊議長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演說結尾,國民黨籍立委也隨之起立鼓掌歡呼,即更具諷刺意味。因為就正統國民黨思維,或至少也是綁架國民黨的黃復興式思維而言,韋德齊議長的「我是台灣人」應是絕對政治不正確,理應嚴加糾正焉能隨之起舞鼓掌歡呼? 國人應猶記得,往昔國民黨當政威權時代,「台灣」曾是嚴重社會禁忌。台灣人不能稱台灣人而須名以「本省人」,以彰顯台灣僅是35行省之一。台語也須稱為「閩南語」,以提醒台人其先世來自中國本土的炎黃子孫身份。一應民間社團也必須冠以中華民國之名,若稱台灣即不能通過內政部審核。 上述這類禁忌之設立,皆是意在防範台灣本土意識興起,違背民族大義。 捷克韋德齊議長以「我是台灣人」作為演說結尾,國民黨籍立委也隨之起立鼓掌歡呼,但以正統國民黨思維,這句「我是台灣人」應是絕對政治不正確。圖/擷自國會頻道直播影片     最極端一項案例,是蔣經國晚年宣稱他也已是台灣人,居然也有某統派撰文發表於當時《中華雜誌》,譏刺他放棄祖先給予他的籍貫。言下大有指控他也數典忘祖之意。 所以在當年國策,或至少也是潛規則之下,若有人敢於公開自稱「我是台灣人」,恐會輕則招致有關單位異樣眼光注視,重即不免被約談關切,成為黑名單人物。 然則又何以昔非而今是,一句「我是台灣人」也博得國民黨籍立委起立致敬? 依據某種正統思維,韋德齊議長的「我是台灣人」,是否也大有挑撥台灣族群,撕裂台灣社會鼓勵台獨嫌疑? 韋德齊議長是否應該嚴正宣稱「我是堂堂正正中國人」,或「我是中華民國人」,或至少也是「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才算政治正確,才有資格博得黨籍立委起立致敬? 所以,韋德齊議長一句「我是台灣人」,國民黨籍立委起立致敬,也確是深具諷刺意味。 今後台灣若能確如蔡政府所稱,也是廣大國人所希望,民主國家重量級人士紛紛來訪,則當然是可喜可慶。但該等人士來到台灣,若又一如韋議長,身歷目睹種種全不正常,近似精神分裂現象,則恐不是台灣之光。 所以,蔡政府若真希望樹立台灣正常民主國家形象,即該鼓起勇氣,發起一項「洗門風」運動,將威權時代遺留種種不正常現象,一一掃除乾淨,建立良好迎賓環境。 而洗門風,或應先以移除國會殿堂孫文遺像作為開始,不知蔡政府諸賢以為然否?
敏洪奎 20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