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芙宜相關文章

「2024年全球自由」報告 台灣亞洲第2

「2024年全球自由」報告 台灣亞洲第2

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公布「2024年全球自由」報告,在民主去年面臨嚴峻世界逆流之際,台灣仍以94分高居亞洲第2、僅次於日本。(摘自「自由之家」網站「freedomhouse.org」)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公布「2024年全球自由」新報告,直指民主去年面臨嚴峻的世界逆流,許多選舉受暴力和操縱玷汙、加上武裝衝突與獨裁侵略威脅,致全球自由度連18年下降;台灣以94分繼續名列自由國家,高居亞洲第2,中國則只拿9分、吊車尾續列在「不自由」國家群。 台灣今年得分與過去3年持平,包括在「政治權利」獲38分(滿分40分)、「公民自由」獲56分(滿分60分),持續列為「自由」(Free)國家。台灣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的96分,同列自由國家的南韓則獲83分。 相對地,中國總分僅9分,「政治權利」為「負2」分、「公民自由」11分,再度被列為「不自由」(Not Free)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選舉受到外部勢力干預、中國政府力圖影響台灣決策、媒體和民主基礎架構,成為關注焦點。報告直指台灣今年1月總統選舉是在北京「三戰」策略陰影下進行;選舉期間,中國領導人發布訊息、靠假訊息、運用軍事演習,將台灣選舉塑造成「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旨在遏阻選民支持在兩岸關係採取更強硬路線的政黨與候選人。 報告指出,中國獨裁政權致力透過干預選舉來破壞國外民主,北京還涉嫌干預加拿大在2019與2021年聯邦選舉,加拿大已展開調查;此外,美國司法部也指控中國官員騷擾競選2022年國會議員的前中國異議人士。 這份報告針對201個國家地區人民於2023年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進行評比,全球自由度下降影響到世界5分之1人口,包括52國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被削弱,僅21國改善;選舉操縱是去年全球自由度下降主因之一,26國自由度因此下降。 報告指出,選舉普遍存在問題包括暴力和操縱,導致人民權利與自由惡化;武裝衝突與獨裁侵略威脅使世界變得更不安全、更不民主;在爭議性領土內的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剝奪,拖累相關國家自由。
楊芙宜 2024-02-29
美國會議員近年訪台「朝聖」激增 BBC:公開挺台護台

美國會議員近年訪台「朝聖」激增 BBC:公開挺台護台

美國會議員來台訪問激增,公開展現挺台保台,以嚇阻中國武力侵台的野心。圖為美國5位重量級跨黨派眾議員22日抵台後,在總統府和蔡英文總統及其他官員合影。(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22日報導,2016年以來,美國國會代表團抵台訪問的人數和頻率激增,與毫不掩飾的宣傳,不僅凸顯美中關係巨變,更反映出美台關係深厚、尤其重大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關係連結;專家分析,這是美國會議員公開展現支持台灣和保護台灣的立場,也是美方向台灣人民再次保證其言出必行的一種方式。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印太小組民主黨首席議員貝拉(Ami Bera)與共和黨眾議員狄亞士巴拉特(Mario Diaz-Balart)在1月結束訪台時就表示,「我們來這裡是為了重申美國對台灣的支持,並表達我們團結在民主價值觀的共同承諾」。 BBC報導以「朝聖」(pilgrimage)來形容貝拉等人,是在1月台灣總統大選後第一批訪台的美國國會議員團。一個月後,美國眾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2月22日首度組團訪台,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與委員會4位跨黨派成員訪台3天,他們不會是最後一批。 報導說,近年來訪問台灣的美國國會議員代表團數激增,根據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統計,從2018年有6名議員訪台,迄去(2023)年激增至32位。美國非營利組織國際共和研究所(IRI)駐台北資深顧問寇謐將(J Michael Cole)直言,美國會議員訪台行很重要,「美國一直表示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但這承諾需有公開元素」,這是讓北京感到不安,以及讓新聞記者報導的原因。 報導指出,一方面,這些訪問是美國向台灣人民再次保證他們言出必行的一種方式;另方面,前往台灣「朝聖」,越來越成為美國不分右派或左派政治人物向選民證明其反中、或對中國強硬立場的一種方式。 美國議員訪台頻率增加與毫不掩飾的宣傳,彰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已發生了多大變化。報導引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2016年之前,這些訪台行程通常保持低調,希望避免激怒中國。但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不管他們怎麼做,都會激怒中國」。 台灣和美國國會的關係深厚而悠久,從1979年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美國前總統卡特簽署成為法律後,該法支撐著美台關係,明確承諾美國反對任何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作法,並向台灣提供足夠武器以抵禦中國;迄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貿易戰、COVID-19起源爭論、美國發現中國間諜氣球之後,美國對台灣的支持現在擴散至民主、共和兩大黨;此外,美台之間還有重大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關係連結,尤其在半導體貿易。 報導說,這意味著,不同於烏克蘭,美國國會中沒有呼籲削減對台灣軍事支持的聲浪;如果有的話,那也是相反的、即增加對台灣的軍援。
楊芙宜 2024-02-23
經濟學人民主指數台灣在亞洲居冠 世界排第10

經濟學人民主指數台灣在亞洲居冠 世界排第10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今天公布最新的「2023民主指數」報告,在全球167國家地區中,台灣為「完全民主」,居亞洲之冠,在全球排第10。(擷取自「經濟學人資訊社」(eiu.com)網站)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15日公布最新的「2023民主指數」報告,在全球167個國家地區中,台灣為「完全民主」,居亞洲之冠,在全球排第10,不僅在亞洲領先南韓(第16)、日本(第22)等其他國家,也高於許多歐美國家排名,包括德國(第12)、英國(第18)、法國(第23)、美國(第29)等。 EIU是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旗下研究機構發布「2023民主指數:衝突年代」(Democracy Index 2023: Age of Conflict)報告,挪威以「9.81分」連續第14年位居「民主指數」榜首,排名第2至10名的國家依序是紐西蘭(9.61)、冰島(9.45)、瑞典(9.39)、芬蘭(9.30)、丹麥(9.28)、愛爾蘭(9.19)、瑞士(9.14)、荷蘭(9.00)、台灣(8.92)。 相對地,中國在全球167個國家地區中排名末段班,與烏茲別克並列第148名,得分僅2.12。 不到8%人口「完全民主」 威權下卻高達39.4% 根據EIU報告,今年度指數反映了全球民主呈倒退狀況,總分從2022年的「5.29」下降至「5.23」,為歷年最低;暴力衝突事件發生增加,嚴重削弱了全球民主分數。EIU自2006年起,每年發布民主指數,以10分為滿分。 根據EIU的「2023民主指數」,全球只有不到8%人口生活在「完全民主」,而生活在「威權政權」之下的人,高達全球人口39.4%,比2022民主指數顯示36.9%要多。 EIU將167個國家地區按得分區分為4大類:「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部分民主」(flawed democracy)、「混合政權」(hybrid regime),以及「威權政權」(authoritarian regime)。 根據EIU,2023年唯一「民主指數」上升地區在西歐,全球24個「完全民主」國家中,有15國位於西歐。加拿大是北美地區唯一的「完全民 主」國家,美國則從2016年起就被歸類為「部分民主」。 亞太地區有5國被列為「完全民主」,包括台灣、澳洲、紐西蘭、日本、南韓。 《經濟學人》報導指出,民主倒退的下滑趨勢自2016年開始,並在COVID-19疫情期間各地限縮公民自由,以及2022至2023年發生一系列戰 爭和衝突而進一步惡化。 報導直言,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有超過一半人口住在今年舉行選舉的國家地區,但最新發布民主指數顯示,超過70場選舉之中,僅43 場可被合理期待是完全自由且公平。 EIU年度「民主指數」評比的5大項目為「選舉過程與多元主義」、「公民自由」、「政府運作」、「政治參與」、「政治文化」。
楊芙宜 2024-02-15
中股暴跌市場低迷 MSCI指數大舉剔除微博等66家中企

中股暴跌市場低迷 MSCI指數大舉剔除微博等66家中企

MSCI宣布將66家公司從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中剔除。(美聯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出現長期下滑,中國股市暴跌、中股市值蒸發數兆美元之後,指數編纂公司MSCI(明晟)在最新季度評估後,宣布將其基準指數中剔除66家公司,涉及中國房地產、製藥、網路到航空等的行業,包括微博在內。 MSCI宣布將66家公司從MSCI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中剔除,剔除的中企創下至少2年來最多,也適用於MSCI全球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自2月29日收盤起生效。被剔除的中國公司股票還包括房地產開發商金地集團、綠城中國、中國南方航空、平安健康醫療科技等。 彭博報導,隨著中國地產業深陷危機並且消費持續疲軟,印度等新興市場紛紛崛起,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中的權重大幅下降。中國政府上週祭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引發股市反彈,但漲勢在春節長假前的最後幾個交易日消退,顯示投資者對中港市場仍然極度悲觀。 Capital.Com分析師羅達(Kyle Rodda)表示,「這凸顯了資金撤出中國股票的問題,因為投資者減少對中國的曝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最近基本面疲軟,以及對持續的金融不穩定、監管不確定性,尤其是國家風險的擔憂」。 羅達說,一些投資者也可能因為已經發生的損失,或因為某些公司不再屬於投資範圍,而被迫清倉。 三檔股票也將從MSCI香港指數中剔除,分別是百威亞太、新世界發展和信義玻璃。 只有5檔股票將被納入MSCI中國指數,包括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生技業者巨子生物基因、華大智造、招商局公路網絡科技和寧波三星醫療電器。 儘管如此,如此多的股票被剔除,可能對週三於春節後恢復交易的香港股市帶來壓力。
楊芙宜 2024-02-13
火箭軍貪腐案擴大 前長征七號總指揮王小軍落馬

火箭軍貪腐案擴大 前長征七號總指揮王小軍落馬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前院長、前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的王小軍,29日被撤銷中國全國政協委員資格;分析指此舉或顯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火箭軍的整肅仍在持續進行。(擷自網路)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中國火箭軍貪腐案擴大,又一軍工領域專業人士疑捲入後落馬。著名航太火箭專家、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前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的王小軍,29日被撤銷中國全國政協委員資格,晉身全國政協委員僅1年時間。 中國官媒新華社、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晚間報導,中國政協第14屆全國委員會第13次主席會議29日在北京召開,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主持,審議通過了撤銷王小軍全國政協委員資格的決定,提請第5次常委會會議追認。 王小軍(54歲)是著名的航天火箭專家,原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為前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2023年1月甫成為中國第14屆全國政協委員。 港媒《星島日報》指出,王小軍身兼國際太空聯盟(IAF)副主席,曾多次參與載人航太工程研發工作,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榮譽。 王小軍任院長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又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成立於1957年11月,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是中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 公開報導顯示,王小軍已多日未公開露面,火箭院院長也已換人,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張忠陽兼任。 在此之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董事長劉石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王長青於去年12月27日中國14屆全國政協第12次主席會議上,被撤銷全國政協委員資格。 緊接著,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天後一口氣公告,決定罷免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張振中、前火箭軍司令員李玉超等9名解放軍高階將領的全國人大代表資格。 這些行動讓傳聞已久的中國火箭軍貪腐案浮上檯面,佐證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鎖定的軍備貪腐大案以火箭軍為主。中國有消息傳出這波涉及火箭軍弊案者多達30多名中少將,顯示北京對火箭軍內部的清查工作仍在進行。
楊芙宜 2024-01-30
賴蕭民調大幅領先 中國再發出武力恫嚇

賴蕭民調大幅領先 中國再發出武力恫嚇

民進黨「賴蕭配」最新民調,擴大領先國民黨「侯趙配」。(路透)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就在大多數民調顯示民進黨「賴蕭配」領先、甚至有最新民調顯示「賴蕭配」以4成支持度擴大領先國民黨「侯趙配」達11個百分點之際,北京再次對台軍事恫嚇;中國國防部28日指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什麼『海峽中線』」、解放軍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來捍衛「領土完整」。美聯社報導直指,在台灣選前幾週之際,中國重申對台軍事威脅。 選戰倒數16天,美麗島電子報28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民進黨「賴蕭配」以40.0%,大幅領先國民黨「侯趙配」的28.9%,雙方差距拉大至11.1個百分點。 美聯社報導,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28日下午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解放軍將一如既往,「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 吳謙並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什麼『海峽中線』」、「台軍動向,解放軍盡在掌握」。針對台灣國防部近來公布多顆中國探空氣球飛越海峽中線,吳謙先稱「關於氣球一事,請向主管部門了解」,接著就轉而指控「民進黨當局」炒作「大陸介選」、不過是「慣用的選舉套路」。 吳謙在記者會上屢屢指控,美國促使台灣刻意升高對中國緊張,並針對美國對台軍售案嗆聲,聲稱華盛頓「以台制華」注定失敗、「以武謀獨」死路一條;還促美方「停止武裝台灣」,稱要正告民進黨政府「妄圖依仗外部勢力以武謀獨,終將以失敗告終」。 吳謙還抨擊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簽署的新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稱中方要華盛頓停止以任何名義,和方式武裝台灣的「以台制華」挑釁行徑,並指北京堅決反對任何國家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 在美中軍方高層破冰、恢復軍事對話後一週,代表中國國防部對外發言的吳謙,大肆批評美國新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法案,「無端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國軍隊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21日早上,甫與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劉振立進行視訊通話。吳謙指美國繼續「強化亞太軍事部署」是「冷戰思維」,並控美方「操弄」加劇國際「陣營對抗」和「軍備競賽」態勢。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28日在記者會上,直言解放軍將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美聯社)
楊芙宜 2023-12-29
法國紀錄片揭露TikTok分化手法 改變台灣認同

法國紀錄片揭露TikTok分化手法 改變台灣認同

法國公共電視一部最新紀錄片,揭露短影音平台TikTok被中國當作「統一」工具,以分化台灣人民,試圖影響總統和國會大選。(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法國公共電視第五電視台(France 5)3日播出最新紀錄片「TikTok:中國陰影」,揭露了短影音平台TikTok被中國當局用以分化台灣人民,並試圖影響台灣2024年總統和國會大選。法國專家警告,TikTok可能成為中國「統一」的工具,藉以改變台灣認同、讓年輕人轉向擁抱中國。 中國在TikTok政治宣傳鎖定攻擊被北京視為「敵人」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各種短影片都在破壞賴清德可信度。 據中央社報導,這部70分鐘紀錄片中有一節聚焦台灣,導演訪問數十位法國、英國、美國、台灣專家與記者,展現中國如何利用TikTok監視、操縱輿論與散布假訊息,並訪問年輕使用者,發現他們的確會在TikTok搜尋資訊。 報導引述紀錄片旁白說:「有史以來首見,抵抗中國的台灣,擔心逐漸受年輕人青睞的TikTok威力」TikTok台灣用戶超過550萬人,可觸及近四分之一人口。 紀錄片分析台灣大選在即,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成為中國在TikTok政治宣傳主要鎖定對象:稱若賴當選、美國將會發起戰爭;稱賴會把國家帶往災難;還散播台灣缺電、缺水、缺疫苗、缺中藥,以打造「台灣民不聊生,民進黨執政不力」景象。 紀錄片訪問了2名是TikTok重度使用者的台灣中學生,包括觀看越來越多中國內容的學生「Ja」說,他會在TikTok找新聞,「追蹤比較有名的人,有些看法是平常新聞媒體比較不會報的」、「確實有些內容顯示中國其實沒想像那麼糟」、「我不會很擔心若台灣和中國關係拉近」。 紀錄片也詳述TikTok配合宣傳中國官方論述的手法,包括散播維吾爾族歌舞昇平畫面、傳播Covid-19病毒來自比爾蓋茲或美國軍事基地的陰謀論等;並訪問TikTok言論審查員達米安和馬克,2人揭露了TikTok的內容審查機制,即依據敏感關鍵字清單(包括「台灣」、「新疆」、「香港獨立」在內),提交不適當影片後,由其他人員刪除、或以演算法屏蔽影片。目前歐洲審查員有6125人。 根據報導,在紀錄片播放後,節目邀請專家討論,法國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IRSEM)情報與混合威脅部門主管夏宏(Paul Charon)強調,最讓他反思的片段便是台灣:「我認為台灣人確實應該害怕。過去幾十年來,對中國的情感和歸屬逐漸消失、台灣認同則大增。現在或許有個工具,展現『統一』可能沒那麼糟,這是關鍵議題」。 夏宏表示,「對中國共產黨的黨國來說,首要目標就是貶低民主,因為這對他們是生存問題。若民主在中國人民眼中成為可靠的選項,他們政權就危險了」。
楊芙宜 2023-12-05
紐時:年輕選民挫折感深 成台灣大選變數

紐時:年輕選民挫折感深 成台灣大選變數

《紐約時報》報導,挫折感深的台灣年輕選票動向,可能左右2024年大選結果。圖為民進黨正副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與蕭美琴3日造勢活動,有年輕人手舉「挺台灣」旗幟。(美聯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紐約時報》4日報導,在台灣離關鍵性總統大選投票還有月餘時間,候選人聚焦在誰能處理台灣和中國的關係波動及對戰爭風險的擔憂之際,台灣年輕選民聚焦在攸關生計的日常議題,許多介於20多歲和30多歲間的選民表示已厭倦地緣政治、渴望選戰更聚焦在國內切身相關生活需求,這些對兩大政黨表示失望、挫折感深的年輕選票動向,已成為可能左右選舉結果卻難以預料的變數。 《紐時》4日以「台灣選舉外卡牌變數:挫折的年輕選民」(The Wild Card in Taiwan’s Election: Frustrated Young Voters)為題報導,在最近台北一場論壇中,台灣年輕選民對兩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問題聚焦在租金、電信詐騙和投票年齡等日常議題。在採訪中,這些年輕選民提到住房成本上漲、收入成長緩慢和職業前景受限,還有許多人對台灣兩大主要政黨民進黨和國民黨表示失望。 報導指出,這種情緒已協助推動第三勢力「台灣民眾黨」竄起,其在民調中獲得支持的原因部分在於利用民間對生計議題的挫折感,尤其這種情緒瀰漫在年輕人之間,儘管兩大黨民進黨和國民黨也推出政策方案,承諾應對這些焦慮不安。 報導分析,年輕人選票最終投給誰、及究竟有多少人會去投票,可能在明年1月13日的總統大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20年上屆總統大選中,20多歲和30多歲台灣選民的投票率約在7成,低於中年及更年長選民。政府估計,20至34歲民眾占台灣人口1/5。 報導說,年輕選民不滿挫折聲浪,也凸顯出下屆政府將承受必須解決部分問題的壓力。台灣以先進半導體產業聞名,但許多年輕勞工在小公司裡賺取相對低的收入,通貨膨脹可能吃掉小幅加薪,而許多城市房價上漲。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已連續數月在民調中領先,但他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的優勢開始縮小。近日民調中,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聲勢下滑,但仍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吸引曾投給民進黨的年輕選票。 報導引述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表示,根據他與台灣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結果,「年輕人對柯文哲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並非出自對他本人及政策的真正欽佩,而是出於挫折感」、「民進黨與國民黨同樣糟糕的想法,似乎已在許多年輕選民中定型」。 不過,「美麗島電子報」近期民調結果顯示,在20至29歲受訪者中,有29%表示支持柯文哲與搭檔副手,其支持度較先前調查的滑落;同時,在20至29歲受訪者中,有36%支持賴清德。其他民調也顯示類似趨勢,但有專家認為,這些民調結果在選前數週仍可能發生變化。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表示,這些不滿聲音並不代表台灣人不重視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風險。該協會11月主辦「2024總統大選青年論壇」,賴清德與柯文哲都在會中回答了年輕選民的問題。張育萌在會後受訪表示,「我認為年輕人仍高度關注國際議題」,與中國的關係就是一例,但「除此之外,他們確實關心多種不同的各類議題」。 《紐時》分析,過去民進黨通常贏得多數年輕選票,但在蔡英文總統執政2屆後,民進黨不再新鮮;許多台灣年輕人也將主要反對黨國民黨視為一個包袱沉重留在過去和過度親中的政黨。 台灣政治研究專家、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戴維森學院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指出,「對現在台灣年輕選民來說,民進黨就是建制派」,「不論民進黨(承諾)要為年輕人做什麼,到現在早就該做完了。有很多年輕人對經濟感到不滿」。 賴清德近來宣布了一系列青年政策,承諾增加就業機會並削減高昂住房成本,他也宣布前駐美代表蕭美琴為競選搭檔。多名專家認為,蕭美琴可能激發選民對民進黨的熱情。蕭美琴在日前記者會中矢言做得更多,以化解年輕人在就業、住屋和環境議題上焦慮。 報導總結,所有政黨都面臨如何勸選民出來投票的難題,尤其對一些年輕選民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大老遠回家鄉的戶籍地投票。家鄉在台南、目前在台北科技公司工作的林小姐就向《紐時》表示,她尚未決定是否要返鄉投票,「當我看到政黨間互鬥,有時會覺得我這一票改變不了任何事」。
楊芙宜 2023-12-04
雷根國防調查:中國若侵台 72%美國人支持承認台灣獨立

雷根國防調查:中國若侵台 72%美國人支持承認台灣獨立

美國最新民調顯示,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的話,有近半多數美國民眾表示支持美國出兵保衛台灣,且高達72%支持正式承認台灣為一個獨立國家。圖為台灣國軍9月在新竹的演習。(美聯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在11月30日公布最新2023年度「雷根國防調查」(Reagan National Defense Survey)結果,顯示把中國視為「敵人」的看法幾乎已成為美國社會的共識,且逾半美國人已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如果中國入侵台灣,46%的多數人表示支持美國出兵保衛台灣,且高達72%支持正式承認台灣為一個獨立國家。 福斯新聞網報導,這項最新民調顯示美國人對中國態度的巨大變化:高達77%美國人把中國視為敵人,從2018年調查的55%持續攀升;而認為中國是盟友者只有15%,相較於5年前調查的38%。 現在有逾半(51%)美國人已將中國視為國家面臨的最大威脅,同樣2018年調查的21%、從去年調查的43%扶搖直上。相對地,把俄羅斯視為美國最大威脅的人數正在下降、僅24%,低於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調查的31%。 有關台灣,近4分之3的美國人(73%)擔心台灣可能遭到中國入侵,且美國民主、共和兩大黨絕大多數人(民主黨人、共和黨人皆68%)將台灣視為盟友。 根據調查,越來越多美國人表達支持派遣美國地面部隊保衛台灣、如果中國武力侵台的話,今年調查為近半多數、達46%,從2019年39%、2021年40%、2022年43%逐年上升;一旦美國人在了解到台灣的民主和戰略重要性(全球最大先進半導體生產重鎮)後,就有過半(52%)美國人更有可能支持美國派兵保衛台灣。 同時,為了嚇阻中國侵台,60%的美國人支持增加美國在台灣附近的軍事部署,只有25%反對;近乎同樣多(55%)的人支持美國增加軍售台灣,只有28%反對。 今年度「雷根國防調查」為10月27日到11月5日期間,委託民調機構Beacon Research和Shaw & Co就國安議題訪問2506位美國成年人,在雷根總統基金會暨研究所12月2日舉辦的雷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前夕公布民調結果。
楊芙宜 2023-12-01
華府智庫解讀民調:近8成認為台、中不同國    

華府智庫解讀民調:近8成認為台、中不同國   

中研院「美國肖像」計畫最新調查顯示,認為台灣和中國不屬於同一個國家佔近8成。(路透)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美國之音(VOA)報導,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本週對中研院歐美所和政治所,最新一波調查結果舉行線上論壇,針對有超過9成(91.4%)受訪者贊成「維持現狀」,而認為台灣和中國不屬於同一個國家者佔近8成(78.4%),學者解讀整體趨勢顯示,與中國統一在台灣沒有市場,台灣也極不可能是打破現狀的一方。 此外,該調查結果還顯示,有高達82.7%民眾認為,近幾年來中國威脅加劇,認為中國是講信用國家的台灣民眾只有9.3%。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台灣現況及國家認知方面,該計畫最新調查顯示:大多數台灣受訪者(78.41%)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不屬於同一個國家」,其中,不僅在民進黨支持者有高達95.79%有此看法,連國民黨支持者有此看法的比例也超過一半(55%)。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語堂,20日在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線上論壇中指出,即使國民黨推進它對「一個中國」的詮釋、也就是所謂「九二共識」,但在國民黨支持者當中,仍有55%的人說,台灣和中國「不屬於同一個國家」,實際上並不同意國民黨本身兩岸關係的立場。 據報導,李語堂直言,「這凸顯的事實是,看起來國民黨說什麼,不一定與其支持者所相信的充分一致⋯⋯這真是令人意外結果」、「我只是這麼臆測,不過這有可能是一個信號:長期下來國民黨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支持,或許無法持久」。 李語堂也分析了民眾黨支持者與國民黨支持者的區別,包括他們比國民黨支持者更有可能認為台灣與中國「不屬於同一個國家」,也比國民黨支持者更可能認為,台灣的名稱就是中華民國,「這其實有點違反直覺,也很有意思」。 這項調查是在今年9月14日至19日,透過電話對1211名台灣成年人進行訪問,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 「美國肖像」(American Portrait)計畫是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吳建輝,在2021年開始針對美、中、台關係發展所進行的調查,旨在理解美國對台政策對台灣人的看法有何影響。今年為繼2021年、2022年之後的第三波調查,在吳建輝主持下,與中研院歐美所研助理究員李語堂、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欽,及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潘欣欣共同主持。 潘欣欣同日在史汀生中心線上論壇中表示,在這一波調查裡,台灣人對統一與獨立的看法上,仍以贊成「維持現狀」者佔絕大多數(91.41%),這包括「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8.15%)、「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28.36%)、「永遠維持現狀」(29.19%)、「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25.71%);而贊成「盡快統一」(0.56%)和「盡快宣布獨立」(3.92%)都極少。 潘欣欣分析,「支持與中國『盡快統一』比例降到幾乎是零,所以台灣並沒有支持與中國統一的政治市場」;台灣有壓倒性的多數人,在兩岸關係偏好方面仍非常保守,此趨勢過去3年來調查一直都很穩定;在支持「盡快獨立」的比例僅3%至5%,也沒有急遽改變,「整體趨勢看來,台灣極不可能是打破兩岸關係現狀的一方」。
楊芙宜 2023-11-24
日失竊700年金銅觀音 韓最高院判歸還

日失竊700年金銅觀音 韓最高院判歸還

南韓最高法院26日終審判決,有700年歷史的14世紀觀音坐像所有權歸屬日本。(歐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有700年歷史的14世紀觀音佛像,2012年10月在日本長崎縣對馬市觀音寺被竊走帶到南韓,引發的所有權歸屬之爭落幕!南韓最高法院26日終審判決,駁回瑞山浮石寺的上訴,判定佛像歸屬日本。此判決為長達7年的訴訟畫下句點,也為這尊古觀音坐像回到日本鋪路。 據韓聯社報導,這尊金銅觀音菩薩坐像高50.5公分、重38.6公斤,2012年10月從日本長崎縣對馬島觀音寺被盜走至南韓。南韓竊賊當年回國試圖變賣該佛像時被抓,佛像由南韓政府保管。 瑞山浮石寺根據佛像內部寫有「西元1330年許為供奉瑞州(瑞山古稱)寺廟而製」的文字,認定佛像被日本倭寇掠奪,因此要求物歸原主,於2016年針對保管失竊物品的南韓政府提起訴訟、主張該佛像所有權,並要求歸還。 2017年南韓法院一審初判浮石寺勝訴,表示這尊佛像被「異常」手段帶到日本,相當於「掠奪」。南韓政府隨後提起上訴,二審大田高等法院今年2月,則作出該佛像歸日本觀音寺所有的判決,主因無法證明現在的浮石寺與14世紀製作佛像的「瑞州浮石寺」為同一寺廟、而日本觀音寺持有時期已滿足民法「取得時效」條件,判定其所有權已轉移至日方,並撤銷了一審判決、駁回瑞山寺訴求。 南韓最高法院26日維持二審判決、認定該判決理由合理,裁定日本對馬觀音寺擁有該古佛像的合法權利;並指出,觀音寺自其取得宗教法人資格的1953年1月26日起,至該佛像於2012年10月6日被盜之前,該寺已持有該佛像60年之久,已滿足取得該像所有權的時效。 南韓最高法院宣告原告浮石寺敗訴,且根據日本民法,觀音寺在1973年就滿足了取得對此佛像合法權利的條件,即和平公開持有了一定時效(20年)。 南韓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尊重最高法院判決,有關歸還程序將由南韓有關機構根據法規進行。這座古觀音佛像現暫被保存在南韓中部大田市的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所。
楊芙宜 2023-10-27
美軍代訓台灣部隊 日媒:2025前在美將達營級規模

美軍代訓台灣部隊 日媒:2025前在美將達營級規模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美軍計畫在2025年前在美國軍事基地訓練台灣一個營的陸軍部隊,這將是在美國的台灣國軍首度達到營級規模、約600至800人將在美受訓。圖為今年7月漢光演習部分場景。(美聯社資料照)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日本《讀賣新聞》英文版網站17日報導,美軍計畫在2025年前在美國軍事基地訓練台灣一個營的陸軍部隊,作為其致力協助台灣強化陸軍部隊軍力的一環;此舉目的在幫助台軍在緊急事態的早期作戰階段,有能力可先自己防衛守住國土,以等待後續外來支援。 報導引述熟悉美台關係的消息人士指出,這將會是台灣首度有一個營級規模的國軍部隊、約600至800人將在美國受訓。美方藉由展現美台深化合作,希望強化對中國的嚇阻力。 消息人士表示,台灣部隊在美接受代訓的可能地點之一,在加州一處有頂級訓練設施的場所。 報導說,台灣陸軍官兵在美國受訓,最早從約10人,迄今接受美軍訓練的台灣部隊已達到150至250人的規模。 據報導,美軍代訓台灣國軍的重心在於,一旦中國軍方發動武力入侵台灣,台灣陸軍部隊在作戰早期階段能夠先自己防衛這塊島嶼。美軍消息人士表示,針對一旦中國啟動武力犯台的前幾週,美國需對「台灣能夠守住」具有信心。 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Michael Minihan)今年1月曾在內部備忘錄中預測台海戰事可能在2025年爆發,並下令其麾下軍官盡快針對可能緊急事態作好準備。 報導引述官員指出,台灣軍方成員8月甫參與在密西根州舉辨、由密州國民兵領銜的聯合軍事演習,這些演習就是涉及美國國防部的訓練一部分;此外,台灣官兵參與猶他州、夏威夷州和華盛頓州國民兵為首的演習已經長達約10年。 另方面,美軍部隊和五角大廈每年派遣來台灣人數總計達2000至3000人,以提供台灣軍隊短期訓練,教導如何使用武器,並與台灣方面人員交換意見。
楊芙宜 2023-09-18
歐央連10次升息 存款利率創歐元問世來最高

歐央連10次升息 存款利率創歐元問世來最高

歐洲央行(ECB)週四宣布連續第10次提高主要利率,存款利率上調至4%,創歷史新高,為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最高水準。圖為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歐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歐洲央行(ECB)14日宣布連續第10次提高其主要利率,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升幅超過市場預期,備受關注的存款利率上調至4%,創歷史新高、為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最高水準;主要再融資利率升至4.5%,創2001年7月以來新高;邊際貸款利率則升至4.75%。 消息出爐後,歐元匯率急貶。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14日台灣時間晚上9點,歐元兌美元下跌0.5%,為3個月低點。在國際貿易疲弱之際,歐洲更嚴苛融資條件料將抑制內部需求。 歐洲央行並下修歐元區未來3年的成長預測,目前預估歐元區經濟今年將擴張0.7%,2024年成長1%,2025年成長1.5%。 歐洲央行預估,歐元區通膨「維持在過高水準且持續過久」,並上調今年和明年的通膨預期,即2023年通膨率將達到5.6%、2024年達3.2%;但下修2025年通膨預期、預計回落至2.1%。 歐洲央行表示,根據當前評估,管理委員會考慮歐洲央行主要利率已觸及可維持足夠久的一段時間,對通膨及時回到目標將可做出重大貢獻;若有必要的話,管理委員會未來決策將會把3大主要利率維持在限制性水準夠久時間。
楊芙宜 2023-09-15
美日韓峰會登場 白宮:確保中共不侵台

美日韓峰會登場 白宮:確保中共不侵台

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十六日重申,拜登的目標是確保不會有中國入侵台灣那一天的到來,沒有人願見到台海發生衝突、這也沒有理由發生。(歐新社)   首次單獨舉辦 討論重點預料包括台海安全議題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日韓三國領袖美東時間十八日將於華府近郊大衛營召開首次單獨舉行的歷史性峰會,旨在加強三國於關鍵領域合作、包括彈道飛彈防禦,以嚇阻中國和北韓,會中討論重點預料包含台海安全議題。白宮國安會戰略溝通協調官柯比十六日重申,拜登的目標是確保不會有中國入侵台灣那一天的到來,沒有人願見到台海發生衝突、這也沒有理由發生。 柯比在華府對外媒簡報時,被問到中國對台威脅是否納入峰會議程,以及對台海安全的評估,做上述表示。他並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不變,不樂見台灣獨立,不希望見到片面改變現狀、更不希望見到武力改變現狀。 聯合聲明將載入「維持台海和平穩定」 路透本週報導引述華府不具名資深官員透露,美日韓峰會將發表聯合聲明,載入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的文字,但確切措辭仍待協商敲定,以避免與北京在言辭上的對立急遽升級。 柯比說,美國總統拜登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十分重視恢復與重振聯盟及夥伴關係,以阻止衝突發生。這次峰會將討論經濟、外交與安全等一系列議題,就是要採取積極措施,以鞏固三邊合作的未來,也將彼此關係提升至全新層次,標示著美日韓進入三邊合作時代。 坎貝爾:將建立美日韓領袖三方熱線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十六日在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研討會指出,拜登將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建立三國領袖三方熱線,及舉行三國聯合軍事演習,做為三邊協議一環。 對於北京抨擊美國正建立針對中國的亞洲版「小北約」,坎貝爾表示,華府此舉是回應亞太地區國家希望因應中國經濟、外交、軍事巨大壓力的需求,大衛營峰會只是美日韓三國意識到面臨著共同安全威脅的第一步。 白宮國安會東亞暨大洋洲資深主任芮普胡伯在同場研討會上透露,台海的和平穩定是三國峰會重要議題之一,美日韓領袖去年十一月柬埔寨會談已在台海議題上採取了三邊立場,「這是很明確的」;拜登每次與密切合作夥伴會晤時也都會提到相關議題,各國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都有其明確立場。 南韓國家安保室第一次長金泰孝表示,美日韓領袖預計在峰會上確立三邊合作架構,通過「大衛營原則」及「大衛營精神」等文件,寫入促進印太區域及世界和平與繁榮而加強合作的原則,以及峰會共同願景和主要成果的聯合聲明,包括成立旨在實現共同願景的協商機制、加強延伸嚇阻和聯合軍演,以及推動經貿合作、經濟安全發展等內容。
楊芙宜 2023-08-18
因應台灣有事 日本官房長官訪與那國島

因應台灣有事 日本官房長官訪與那國島

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日本共同社和富士新聞網報導,考慮到「台灣有事」(台灣突發事態),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於廿三日前往日本國境最西端、也是最靠近台灣的沖繩縣與那國島訪問,這是官房長官首度就「保護國民」的民防問題造訪日本西南諸島。與那國島距離台灣僅約一一○公里,一旦中國武力侵台,日本各界擔憂西南群島恐受波及。 負責緊急事態下「民防」的松野博一,週末兩天都在先島群島進行視察,廿三日上午視察與那國島時,與町長糸數健一舉行會談,就台灣發生緊急狀態時如何保障島上居民安全與疏散居民,交換意見。 日本政府編列經費 應對台海情勢 松野在會中直言,「隨著日本周邊的安全環境變得更加嚴峻和複雜」,攸關公民保護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重要性大幅提高。松野並參觀與那國島北部的祖納港,聽取有關港口設施的說明。本月初,立法院長游錫堃率領的蘇澳破冰直航日本與那國島觀光踩線活動,從宜蘭蘇澳港搭船航行兩小時後,即抵達與那國島祖納港。 另外,讀賣新聞報導,日本政府決定在沖繩縣宮古島協助修建防空避難所,並計畫在新年度預算案中編列相關經費,以因應「台灣有事」。日本政府計畫在今年底前制定有關防空避難所抵禦攻擊能力的指引,最快將在夏天開始聽取專家意見。 日本政府去年十二月修訂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中,提出強化保護國民的體制,並載明聚焦於包括宮古島在內的西南群島,確保「各種避難設施」,主要目的是保障難以在事前避難的地方政府職員等人安全。宮古島市政府計畫運用體育館地下室做為避難所,六月已向防衛省尋求補助經費,將在內部設置儲藏室及發電機,以供約四五○○人在避難所度過三天。 宮古島以外,日本政府也將加速在與那國島和石垣島上修建防空避難所。松野廿二日訪問石垣市,在與石垣市長中山義隆會談時強調,「日本周邊安保環境變得複雜且不穩定,國民保護是一大課題」,一旦「台灣有事」,將協助疏散離島居民。日本內閣官房已制定計畫,設想出現突發事態時,將石垣居民約五萬人和在當地的遊客等疏散到九州和沖繩本島。
楊芙宜 2023-07-24
德轉向印太 將首度派兵赴澳軍演

德轉向印太 將首度派兵赴澳軍演

  德國海軍布蘭登堡級巡防艦「巴伐利亞號」2021年泊靠日本,時任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登艦參觀。(歐新社檔案照)   下週末登場 劍指中國 13國3萬多名官兵參與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路透十日報導,美國和澳洲兩年一度的「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聯合演習,將於七月廿二日至八月四日展開,德國將首度派遣部隊前往澳洲,參加這場與其他十二國三萬多名官兵共同舉行的大規模聯合演習,凸顯中國軍事挑釁引發區域緊張之際,柏林日益將焦點轉向印太地區。 就在第一批德軍出發前往澳洲的幾小時前,德國陸軍司令梅茲(Alfons Mais)接受路透專訪。他表示,二四○名德軍官兵、包括一七○名傘兵和四十名海軍陸戰隊員,將參加「護身軍刀」演習,與來自印尼、日本、南韓、法國、英國等十二國的部隊,一起展開叢林戰和登陸作戰訓練。 被問到德軍首次部署至澳洲,旨在向中國傳達何種訊息時,梅茲表示,柏林無意引發任何人的敵意,當前的安全挑戰比一九九○年之前更不明確,「冷戰(反而)是簡單的,它是一個兩極世界。今天,我們不再能夠只關注歐洲…我們必須更廣泛地部署自己」,「我們的目標是證明我們是可靠、有能力的合作夥伴,可貢獻於穩定本地區基於規則的秩序。」 近年來,德國持續強化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這意味著在其安全和經濟利益之間走鋼索。中國是柏林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歐洲四十%的外貿流向經過南海,而南海是印太地區領土爭端的焦點。二○二一年,德國海軍巡防艦「巴伐利亞號」近廿年來首次駛入南海。去年,柏林派出十三架軍機前往澳洲參加「二○二二漆黑行動」(Pitch Black 2022)聯合演習及「卡卡杜軍演」(Exercise Kakadu),這是德國空軍在和平時期最大規模部署。 梅茲計畫七月中旬視察在澳洲的德軍部隊,以及為德國和澳洲兩國陸軍組裝「拳師」(Boxer)裝甲運輸車的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工廠,然後前往日本和新加坡。 與此同時,「澳洲金融評論報」報導,德國和澳洲軍事合作深化,反映出澳洲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更親密關係。澳洲總理艾班尼斯十日在柏林參加德澳防衛合作協議的簽署儀式,澳洲將向德國陸軍出售逾一百輛「拳師」重型武器裝甲車。
楊芙宜 2023-07-11
賴清德台海和平4支柱受關注 國際媒體報導一次看

賴清德台海和平4支柱受關注 國際媒體報導一次看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倡議台海和平4大支柱觀點,受到國際媒體矚目。圖為賴清德、蔡英文和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6日出席AIT慶祝美國獨立紀念日酒會。(路透)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台灣明年總統大選可能影響到地緣政治改變,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持續、中國不斷武力恫嚇台灣之際,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5日投書《華爾街日報》所倡議的台海和平4大支柱觀點,受到國際媒體矚目,包括彭博、路透、德國之聲、南華早報都跟進擴大報導,也獲得美國華府智庫學界的好評,白宮前國安會官員、現任喬治城大學兼任教授簡以榮受訪給予高度肯定,他和華府兩岸專家葛來儀都指出,這顯示賴將延續和堅持蔡英文總統的兩岸路線,無疑會受到華盛頓歡迎。 路透(Reuters)以「台灣總統領先候選人說他可以與中國保持和平」為題,報導賴清德持續在民調上領先,他5日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中表示,如果當選,他可以與中國保持和平,並重申願意在互惠與尊嚴的原則基礎上與北京進行無條件對話;即使面臨中國軍事和經濟挑戰,包括中國軍機幾乎天天侵擾台灣領空,他首要任務仍維持務實與一致性。 路透並引述賴清德闡述立場:「我將支持兩岸現狀,這也符合中華民國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最佳利益。我不會排除在對等和尊嚴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無前提條件對話的可能性」、「我將尋求與民主夥伴和盟友更廣泛的合作,尤其在訓練、部隊重整、民防、資訊分享方面」。 路透指出,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國際支持友人和武器供應者,外交圈消息透露,賴清德預計下月將訪美。台灣總統候選人傳統上都會赴美訪問,以討論其政策議程。 彭博(Bloomberg)以「台灣候選人向美國示意,矢言維持與中國的現狀」為題報導,指台灣副總統賴清德作為執政黨候選人矢言,如果當選,將維持與中國的現狀;他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闡釋立場,旨在讓選民和美國放心,相信他能夠處理與北京的困難關係。 彭博報導,賴清德撰文表示,他將增強台灣的軍事嚇阻力、確保經濟安全、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並進行「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並引述文章:「我將支持兩岸現狀」、「我將永遠為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來努力奮鬥」。 彭博指出,賴的文章向美國及其盟邦示意,表明他贊成它們在台灣的關鍵立場之一,即維持台海現狀。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上月表示,「美國仍然堅定致力於維持現狀」,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在5月的聲明也發表了類似評論。 德國之聲(DW)大篇幅報導,賴清德投書支持兩岸現狀,強調自己堅定捍衛台灣和平穩定和民主成就,並重申應維持兩岸現狀,但也不排除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 德國之聲援引賴清德文章:「對民主的關照必須要從自家開始。作為醫生,我從不會在沒有治療計畫的情況下醫治病人。」並報導醫師出身的賴清德為兩岸和平提出「4大支柱」解方:提升台灣的嚇阻力;強化供應鏈安全;建立與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推動務實、一致的兩岸政策。 德國之聲指出,賴清德投書中的主張,很大程度上延續了蔡英文的政策,兩人皆強調國防改革,並認為應透過與民主盟友的頻繁往來,提高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並引述中央社報導,華府「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賴清德說願意以互利、尊嚴為基礎跟北京對話,這樣的主張「會受到華府的歡迎」,因為這代表賴清德將堅持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核心原則,此文「應只是賴清德政策議程規劃的第一步」,可能在他未來過境美國時,會提出更多有關兩岸關係、台灣的國際角色等願景。 《南華早報》(SCMP)以「台灣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強調兩岸現狀以安撫美國和北京」為題,大篇幅報導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投書,一開頭就說台灣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賴清德向國際媒體強調,如果明年1月當選台灣下一任領袖,他沒有計畫宣布台灣獨立。 《南早》報導援引台灣國關學者李大中和專家王崑義表示,賴清德這篇在7月4日美國國慶日發表的文章旨在讓華盛頓放心、若當選後不會惹麻煩,並向北京傳達訊息,而北京先前多次警告台獨勢力將會失敗。 白宮前國安會官員、現任喬治城大學兼任教授與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非常駐研究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6日接受民視專訪時,對賴清德投書內容讚譽有加,他分析賴清德所提及「和平四大支柱」顯示將遵循總統蔡英文的兩岸路線,這點無疑深受華府各界肯定。
楊芙宜 2023-07-07
五角大廈:美軍強大 北京擔不起台海衝突

五角大廈:美軍強大 北京擔不起台海衝突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26日在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典禮上告訴畢業生,他們將加入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海軍。奧斯汀並特別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具有強大海上軍事力量。(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廿五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討會上強調,台海衝突並非無法避免或迫在眉睫,美國當前的嚇阻力真實且強大,將使中國無法承受台海衝突的代價,美軍會在明天、下週、明年或未來維持這種態勢,「北京不會願意承擔開戰所產生的鉅額成本,我們會確保這樣的態勢持續」。   印太助理部長:美軍會持續確保強大   瑞特納指出,依據「台灣關係法」,美國有義務提供台灣自我防衛所需的武器,法案也要求美國維持得以抵禦中國脅迫的能力;美國會持續透過調整軍隊態勢,並與盟友夥伴致力開發新概念,以建構新能力。 瑞特納還提到,印太安全事關美國和地區國家利益,北京卻關閉幾乎所有與美國軍方對話的管道,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希望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本週末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場邊舉行會談,但中方仍未回應,難道「我們需要等到重大危機發生,才嚴肅看待事情」?   奧斯汀:美軍能在世界各地投射力量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廿六日在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畢業典禮致詞時,則強調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強大海上軍事力量,鼓勵應屆畢業生準備好「將前沿部署」,並到全球各地「捍衛我們的民主」。他意有所指地說,美國競爭對手正公開挑戰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於規則和權利的全球秩序,「他們想以專制和侵略、不受法律控制的世界」來取代。 拜登政府最新國防戰略聚焦中國、俄羅斯威脅,並將中國視為頭號安全威脅及戰略競爭對手。在美中關係緊張加劇之際,美軍正在印太地區增加部署,美國海軍官校今年有逾一千名學生畢業,最終部署到海軍或陸戰隊。 奧斯汀強調,美國海上力量讓美國能與盟邦夥伴一起航行、飛越和行動,從南海、亞丁灣至加勒比海,「讓我們可在世界各地投射力量」;美國陸戰隊今日正展示團隊合作力量,與日本和菲律賓的盟友一起訓練,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嚇阻力。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日前也公開強調,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長授予他兩項任務:第一,防止中國武力侵台發生;第二,如果第一項任務失敗,那就做好準備進行戰鬥,並取得勝利。
楊芙宜 2023-05-30
習治國無方重創威信 抄襲毛澤東挽救頹勢

習治國無方重創威信 抄襲毛澤東挽救頹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模仿毛澤東的危機因應劇本,發起一場大規模學習運動,透過灌輸「習思想」,下令各級官員進行「調查研究」,以挽救頹勢。(歐新社檔案照)   發起大規模學習運動 灌輸「習思想」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去年十一月遭到全國多地抗議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突然棄守嚴格的武漢肺炎「清零」政策,引發大量死亡,導致民眾信任下降,加上疫後經濟不振、美中關係緊張加劇,一連串錯誤政策重創其威信;習近平正模仿毛澤東的危機因應劇本,從三月底開始,發起一場大規模學習運動,透過灌輸「習思想」,下令各級官員進行「調查研究」,以挽救頹勢。 進行「調查研究」 學毛推卸責任 報導說,習近平三月底高調啟動這場包括宣傳他政治思想的大規模學習運動,範圍涵蓋學校、醫院、銀行、法院、警方、軍方和宗教場所,並指此乃對所有共產黨員的「精神洗禮」。與此同時,習近平還下令各級官員進行「調查研究」,並引用毛澤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的口號。學者認為,習近平此舉直接呼應毛澤東一九六○年代初期為了推卸「大躍進」造成災難性後果的責任,發起黨的幹部「調查研究」運動。 習近平過去曾引導過思想灌輸活動,但很少展開規模如此龐大的這類活動,也很少如此直接地借鑑毛澤東時代的運動。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齊慕實(Timothy Cheek)表示,和毛澤東一樣,習近平的「調查研究」運動是「間接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同時承諾糾正錯誤並做得更好」。中國獨立政治分析師吳強指出,習近平這場學習運動的熱度,反映近來連串事件對自身形象的打擊有多嚴重,其目的是重新控制公眾輿論,掩蓋自己的失誤。 據報導,這場運動在四月進入第二階段,習近平下令高層官員準備一個新的「主題教育」活動,要全國二八○○多個縣級地區幹部帶頭貫徹「習近平思想」,地方政府及各個中央及國家機關單位、大型國企、金融機構都啟動「習思想」宣傳計畫,包括中共出版機構發行習近平講話的新選集,做為政治教科書使用;國企和大學則舉辦文藝演出和詩歌比賽,以藝術方式宣傳習思想;中共中央更向各地派出多達五十八個指導組,以求全面貫徹落實。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廿二日在北京出席「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二卷出版座談會,聲稱要將此事視為「重大政治任務」,要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安排好學習工作,推動習近平思想「入腦入心入魂」。該座談會由中共中宣部長李書磊主持,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各省區市黨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楊芙宜 2023-05-23
侵略以來最慘 4架俄機遭擊落

侵略以來最慘 4架俄機遭擊落

  俄羅斯一架蘇愷-34戰鬥轟炸機、一架蘇愷-35戰機和兩架Mi-8直升機組成的突擊隊,十三日對烏克蘭切爾尼戈夫(Chernihiv)地區目標進行飛彈和炸彈攻擊,卻在俄國西部靠近烏克蘭邊境的布揚斯克(Bryansk)地區被擊落,四名戰機駕駛全數罹難。(路透檔案照) 俄軍罕見坦承 指揮官2死 〔編譯陳成良、張沛元、楊芙宜/綜合報導〕兩架俄羅斯戰機和兩架軍用直升機十三日傳出在靠近烏克蘭邊界的地區遭到擊落,堪稱俄軍侵略烏克蘭一年多以來,最難堪的重大損失。另外,烏軍兵分兩路,在東部前線交戰熱點巴赫姆特推進,俄軍十四日也罕見地坦承,兩名指揮官在巴赫姆特附近陣亡。 澤倫斯基︰最快今年讓俄「不可逆轉」戰敗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十四日訪問德國,他在柏林表示,基輔當局和其西方支持國家最快今年可讓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敗「不可逆轉」,他並對德國作為烏克蘭「真正朋友」表達感謝。 俄國「工商日報」報導,一架蘇愷-34(Su-34)戰機、一架蘇愷-35(Su-34)戰機負責執行對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地區目標的飛彈和炸彈攻擊任務,兩架Mi-8直升機應負責支援,卻在俄國西部布揚斯克(Bryansk)地區的一次伏擊中「幾乎同時被擊落」,四名飛行員全數罹難。 工商日報並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俄軍軍機是被烏軍擊落,但若干軍事部落客斷言此為烏軍戰果;俄國國防部則未回應置評請求。烏克蘭空軍發言人尤里伊納特則說,十三日俄軍共有兩架戰機和三架直升機,在布揚斯克被自己的防空部隊擊落,而不是此前報導的四架。烏克蘭總統府顧問波多利雅科則推文表示,此事體現俄國「現世報」。 傳想攻擊俄境內 烏總統否認 戰況方面,俄軍近日從巴赫姆特北部後撤重整,烏軍擄獲俄軍大量裝備。烏國國防部副部長馬里亞爾十三日表示,烏軍從巴赫姆特郊區朝兩個方向推進。俄國國防部十四日坦承,十三日至十四日有兩名上校指揮官在巴赫姆特附近陣亡。 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十三日獨家披露,美國攔截到情報顯示,曾承諾不會利用西方軍援武器攻打俄羅斯境內目標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私下曾數度建議直接攻擊俄國境內目標,甚至揚言炸毀一條俄國對外輸油管。對此,在德國柏林訪問的澤倫斯基十四日表示,烏克蘭沒時間、沒實力也沒武器攻擊俄國境內目標,「我們正準備反擊以收復遭非法佔領的領土」。 華郵消息來源,是上月爆發被外流於Discord平台上的美國國防機密文件,外界因此得以一窺澤倫斯基在烏戰中的謀略盤算。外洩機密詳述澤倫斯基與其幕僚及軍事領袖之間的往來文件,包括澤倫斯基曾提議對俄國直搗黃龍,例如佔領俄國村莊以要脅莫斯科當局、炸毀一條通往匈牙利的俄油管,以及渴求以長程飛彈攻擊烏俄邊境目標等。 外洩機密文件顯示,澤倫斯基一月曾建議調派烏國地面部隊進入俄國領土,以「佔領某俄國邊境城市」;二月下旬與軍事將領的另一場會議上,澤倫斯基對烏軍欠缺能打到「俄國境內的俄軍部隊」的長程飛彈等武器感到擔憂,隨後建議改以無人機攻擊俄國西部羅斯托夫(Rostov)地區的俄軍部署地點。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十四日抵達柏林,與德國總理蕭茲舉行會談,會後並召開聯合記者會。(法新社)
楊芙宜 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