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相關文章

「台灣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

「台灣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

深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對台灣人類學有重要貢獻的民族學、人類學家移川子之藏,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於1884年的今天(11月16日)出生於日本福島縣二本松市。 移川子之藏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之後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均主修人類學。 1926年移川子之藏亦親赴日本岩手縣遠野了解伊能嘉矩的遺物,並將之收購回臺,成為台北帝國大學早期收藏的台灣特藏。 1920年代移川子之藏來台擔任台北高等學校教授,1928台北帝國大學設立,獲聘為文政學部教授兼評議員。創立土俗人種學講座(人類學系前身),從事台灣原住民研究和太平洋南島民族文物的蒐集。其下有助教宮本延人和學生馬淵東一。他們三人常利用寒暑假探訪台灣原住民部落,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例如墾丁遺址,是台灣考古學早期的一個正式且有規模的田野發掘,他也曾主持發掘基隆大雞籠社、台南頭社,以及噶瑪蘭等地文化遺址,為台灣留下許多原住民與考古發掘資料。台灣原住民早期九族的分類,即出自移川子之藏等人。 移川子之藏曾對當時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所唱的歌謠,依照族人的看法加以分類,寫成〈漢治以前に於ける蘭陽平野の住民 : カバラアン族の歌謠と和蘭古記錄に遺る資料 〉(見1936年《台灣時報》三月號)。 移川子之藏也曾親自前往荷蘭拍攝有關台灣的荷蘭資料照片,回台後悉數放大編輯成冊,對台灣史貢獻良多。 其主要著作有《高砂族系所屬の研究》、《南洋に於け民族の移動》(有關南島民族的遷移)等。 1940年移川子之藏任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長,1943年擔任南方人文研究所所長。二戰後返回日本,受委託從事與駐日美軍有關文化方面之研究工作。 1947年2月9日,移川子之藏因急性肺炎去世。享年63歲。  
李筱峰 2023-11-16
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坂本龍馬

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坂本龍馬

1840年代,日本土佐藩(今高知縣)有一個小孩,在前往游泳的途中下起雨來,朋友問他說:「已經下雨了還要去游泳嗎?」,他回答:「弄溼身體和下雨有關係嗎?」然後就跳進去河裡去游泳了。這個小孩就是後來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重大功臣坂本龍馬。 今天是坂本龍馬的冥誕。他出生於1836年11月15日。幕末時期的土佐藩鄉士,位階不高。 龍馬親眼目睹美國黑船來襲,開始思考當時內憂外患的日本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開始有了高瞻遠矚的眼光。 當日本社會還在拿武士刀的時候,龍馬就懂得使用手槍;而當大家開始拿手槍時,龍馬早已經懂得拿出「國際法典」。 他以先進的公司概念,籌組具商業及保衛功能的海運事業,組織日本第一個有限公司-龜山社中(後改為海援隊)。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人物。 後來兩度脫藩而奔走促成曾是水火不容的「薩摩藩」(今鹿耳島)和「長州藩」(今山口縣)結成「薩長同盟」。「薩長同盟」這兩大倒募勢力,最後成功讓德川幕府交出政權,大政奉還朝廷。龍馬當年奔走的海陸行程加起來,足可繞地球一圈。 龍馬當年充分了解國家情勢和世界大勢。他從長崎坐船前往京都途中,將各種改革方案整理寫下著名的《船中八策》,為維新政府訂下大架構(如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等),成為後來明治維新的重要指導方針。 明治維新之後,他個人不謀一官半職。1867年12月10日,坂本龍馬遭政敵刺殺身亡,年僅33歲。短暫的生命,卻為日本帶來長遠的影響。
李筱峰 2023-11-15
《自立晚報》吳三連

《自立晚報》吳三連

今天的冥誕壽星吳三連,可以說是集報業家、企業家、政治家三位一體。 從「新民會」會員起,到《台灣青年》的作者,到反對「台灣米穀輸出管理案」的三勇士……。吳三連曾經是日治時代台灣民族運動史上的鬥士。 從《每日新聞》的記者,到《台灣新民報》的總編輯,到戰後《自立晚報》的發行人,吳三連是台灣報業史上的一方之家。 從戰後全國最高票的國大代表,到第一位民選台北市長,到諤諤直言的「省議會五虎將」,到挑戰黨禁的「中國民主黨」的召集委員,吳三連在戰後的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留下永不磨滅的足跡。 從戰前東京商科大學的畢業生,到天津合豐染料行總經理,到台南紡織公司、環球水泥公司等諸多企業的董事長,吳三連是台灣工商發展史上的見證人。 1899年(日本明治32年)11月15日,吳三連出生於台南的學甲。從吳三連89歲的生命史的背後,我們可以窺見近代以來台灣的民族運動史、民主運動史、報業發展史,與工商發展史之一斑。
李筱峰 2023-11-15
「印象派」畫家的始祖莫內

「印象派」畫家的始祖莫內

1874年,有一位法國畫家參加一次聯展,展出一幅畫,名叫《印象.日出》(Impression,soleil levant,見下圖),卻遭到學院派的攻擊,一位畫評家用「『印象』派」一詞來挖苦他「離經背道」。沒想到「印象派」(Impressionism)這個名詞竟因此成為藝術史上的重要名詞。印象派突破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色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繪畫,成為現代繪畫的起點。而這幅《印象.日出》的作者,竟成為「印象派」畫家的始祖,他就是莫內。 今天是莫內(Oscar-Claude Monet)的冥誕,他於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巴黎。 11歲時,莫內進入一家中學學習藝術,學業之餘,他以一幅10-20法郎的價格售賣自己的炭筆畫。 莫內的父想希望他繼承家裡的船具和雜貨業務,但莫內卻想做一個藝術家。母親則支持兒子的想法。幸虧莫內沒有遵照父親的意思,否則我們今天將欣賞不到他的藝術結晶。 有一次莫內來到巴黎羅浮宮,他看到許多畫家正在模仿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但是莫內卻攜帶工具和顏料,坐在窗戶旁開始畫窗外的景物。原來印象派始祖是這樣產生的。 他對色彩的創新,使他的作品在1871年春,仍遭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拒絕參展。但他仍有他對藝術創作的堅持,而不隨俗。 他的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倫敦、威尼斯、挪威,荷蘭,在各地旅行寫生,留下無數作品,(包括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及2700封信件)。 1926年12月5日,莫內因肺癌病逝,享壽八十六歲。他曾受洗為天主教徒,後來卻是無神論者,最後則又安葬於法國吉維尼教堂的墓地。
李筱峰 2023-11-14
「革命練習曲」普萊特

「革命練習曲」普萊特

她只活了25歲,她的人像曾出現在波蘭的紙幣上;二戰期間,波蘭的一支女性支援單位以她的名字命名;波蘭和立陶宛兩國的多條街道也以她命名;她還有紀念碑、博物館、多本傳記、藝術雕像,不勝枚舉。她叫做艾米麗雅.普萊特(波蘭語Emilia Plater;立陶宛語Emilija Pliaterytė)。 她到底是波蘭人?還是立陶宛人?兩國都以她為榮。 艾米麗雅.普萊特於1806年的今天(11月13日)出生於今天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當時是屬於俄羅斯帝國。但當時的立陶宛已相當波蘭化。對立陶宛或波蘭而言,俄羅斯帝國是一個外來統治者。 普萊特出身貴族家庭,在良好的教育下,她從小就有機會欣賞許多英雄事跡,包括布布麗娜、聖女貞德等女性英雄人物。她也喜愛歌德、席勒等作家的作品,並能閱讀其德語原文。此外,普萊特喜歡騎馬、射擊;她也愛好羅塞尼亞、白俄羅斯等地的民族文化。 1823年,普萊特的一名表親被強行徵調入俄羅斯帝國軍隊,普萊特極表不滿,更激發她反俄羅斯的意識。1830年,爆發「十一月革命」後,普萊特積極支持立陶宛大公國故地的反俄活動。她組建了一支小部隊,與俄羅斯帝國作戰,參與多場戰鬥。 普萊特在她的筆記中寫道:加入起義是她唯一的想法,並希望戎馬一生。為此,她剪掉了長髮。 普萊特前往杜塞托斯,慷慨激昂發表演講。她的部隊襲擊了道蓋利亞的一所驛站,獲得了一些馬匹。她的部隊曾占領扎拉賽,向帕內韋日斯進軍,她經歷了普拉斯塔沃尼亞伊戰役、希加拉之戰。 普萊特的堂兄曾建議她解甲回鄉,但她拒絕。她說,在祖國得到完全解放之前,她不會脫掉軍裝。隨後她被任命為立陶宛第25步兵團第1連連長,並被授予上尉軍階,這是當時婦女的最高軍階。在戰役中,普萊特的部隊負責保護運輸物資的車隊,但車隊遭俄軍襲擊,大約300名革命軍被殺,物資則被奪走。 這次的革命行動被嚴厲鎮壓而終告失敗,許多革命軍被捕殺,俄羅斯勢力更嚴密控制波蘭、立陶宛。普萊特則在革命行動中得了一場大病而過世,年僅25歲。 做為革命的領導者之一,普萊特的故事被廣泛宣傳,並成為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的素材。她在波蘭、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等國被視為民族英雄。 這場革名雖然失敗,但是包括普萊特在內的革命家的反抗外來統治者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為了這場革命,波蘭音樂家蕭邦也寫下不朽的「革命練習曲」。 台灣,有沒有普萊特?  
李筱峰 2023-11-13
台灣醫師文學家吳新榮

台灣醫師文學家吳新榮

  「任何真善美都應該為人類而存在」 「要求文學歸屬大眾,正如呼籲政治歸屬大眾一樣」 –吳新榮 今天是台灣醫師文學家、民俗學家吳新榮的冥誕。 吳新榮於1907年(日本明治40年)11月12日生於台南將軍庄。他的父親是知名的台灣傳統詩人吳萱草。 1922年吳新榮入台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預科就讀,曾受英文科教師林茂生的啟蒙,常聆聽台灣文化協會的文化講座。 1925年赴日就讀岡山金川中學插班四年級生,開始寫作。 1928年吳新榮考入東京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不忘文學,1928年創辦了《蒼海》、《南瀛會誌》、《里門會誌》等刊物,創作詩歌、散文、論說、並自作封面圖案。時逢日本社會運動風潮蓬勃,他也受感染,1929年的「四一六大檢舉」中,吳新榮受牽連被日本警視廳拘捕,入獄29天。 1932年返回台灣行醫。有感於「殖民地台灣的民族歧視,和被榨取農村的經濟困苦」,抱持「解放台灣以求政治自由」、「改造社會以求經濟平等」的宏願。實際上,他所採取的政治行動是漸進溫和的,所以他支持「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5年與同好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並成立「佳里支部」,並帶動「鹽分地帶」的文學活動。他的〈亡妻記〉,纏綿感人,曾轟動文壇。 二戰後,吳新榮熱切歡迎國民政府,參與「三民主義青年團」曾北分會,並組織「忠義社」,維持社會秩序。 1947年2月底二二八事件爆發,吳新榮組織「北門區臨時對策委員會」,並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北門區支會」主任委員,協助解決時局。不料卻被當局列為整肅對象,吳新榮經數月逃匿躲藏,終而被捕,坐獄百日。父親吳萱草也無故被捕,所幸父子最後獲釋。吳新榮的詩作〈三月洪水〉正是對二二八事件有感而發的作品。 吳新榮的後半生,不再參與政治,致力於文藝創作及文獻整理。他對台灣民俗及平埔族,也有深入研究。1952年,台南縣文獻委員會成立,吳新榮擔任委員兼編篡組長。編輯《南瀛文獻》,完成《台南縣志稿》。 他的《震瀛回憶錄》、《震瀛隨想錄》、《吳新榮日記》,是文學佳構,更是珍貴史料。 吳新榮除了新文學創作外,也擅作傳統詩。他與父親吳萱草都曾先後擔任過鯤瀛詩社社長。 1967年3月27日吳新榮以心臟病猝發離世,享年61歲。 (附記:吳新榮和他父親吳萱草,是先祖父李步雲的詩界好友。我小時候曾看過他們父子來過我家。吳新榮笑起來的酒窩,讓我印象深刻。他嗜飲,酒量透海。)  
李筱峰 2023-11-12
請問柯粉青年

請問柯粉青年

藍、白正在苟合。黨國教育下的侯友宜是「純藍」頭腦,無疑;但柯文哲果真「純白」乎?原本號稱「白色」的柯文哲,二○一四年選台北市長時,標榜「墨綠」,受民進黨大力支持;上任市長後變身為要和紅色中國「一家親」的「紅」人;他翻雲覆雨,從白色、墨綠,轉而討好藍、紅、黃、橘…,之後又說超越藍綠,號稱「無色」。 這位變色達人受到廿歲到廿九歲年輕人高達70%的支持。民主國家投票自由,我擔心的是,這位變色達人的言行,當真是當今台灣青年認同的楷模? 請問柯粉,柯某去過中國十八趟,當起台商賣起葉克膜,卻對中國遭國際指責的活體器官移植無感。你欣賞嗎? 請問柯粉,柯某崇拜世界公認的獨裁殺人者毛澤東,還親赴延安「革命聖地」朝拜,你崇拜嗎? 請問柯粉,反民主的柯某,公然表示痛恨與議會協商,痛恨到用hate來形容。你知道嗎? 請問柯粉,柯某在台灣揚眉瞬目,目中無人,到了中國見了中共官員,畢恭畢敬,椅子只坐三分一,你佩服嗎? 請問柯粉,柯某把擁有九十四分自由度的台灣,罵得一文不值;對於自由度只有九分的中共的迫害人權、掌控全民、高壓香港、殺害藏人、「新疆」集中營…,毫無意見,你也無意見嗎? 請問柯粉,外賓贈柯某懷錶,他卻公開指「破銅爛鐵」,外賓送他禮物,他公開說「這是給窮極無聊的人玩的」!台灣若出現這種粗魯總統,你很光榮嗎? 請問柯粉,小學老師有沒有教你在公共場所打哈欠要用手摀嘴?一個想當總統的人,在公開場合經常張著大口打哈欠,旁若無人。你喜歡這種連小學生都不如的人當總統嗎? 請問柯粉,你知道你支持的人如何侮辱女性嗎?他說他不選婦科是因為「婦科只剩下一個洞」、「在女人大腿當中討生活」;他說女人「長得漂亮可以去做櫃台,不適合當市長」;談容積代金政策時,將「徵收」與「價購」之別比成「被強暴比被誘姦便宜」;他還取笑未婚女性「一個國家30歲未婚女性佔30%,會造成國家不安定,會有國安危機」;還說台灣女性外出不化妝會嚇人! 請問柯粉,柯某市長執政不到兩年,他的團隊跑掉一半以上,人和極差。他的施政滿意度始終全國墊底,你很滿意嗎? 請問柯粉,柯某曾誓言要除五弊,結果卻全部放水,你無感嗎? 請問柯粉,柯某開了很多空幻措施,什麼「無人自駕巴士」、「行動派出所」、「豪華社宅」、「實聯制神奇機台」、「鞦韆計時器」… 最終都浪費市庫。你清楚嗎? 請問柯粉,柯某訪問以色列看了大屠殺紀念館之後,他說猶太人對國際上最大的「宣傳」是猶太人遭希特勒屠殺六百萬人。你若是被殺的猶太人親人,作何感想? 請問柯粉,柯某說「什麼國家主權意識,在我看來就是屁」。你真敢選一個把國家主權當屁的人當總統嗎? 柯粉青年們,柯某還有不勝枚舉的輕佻言行,在你們未成年之前不及見聞。綜其言行,他具有以下人格特質:忘恩負義、極缺教養、自我中心、性別歧視、物化部屬、諂媚中共、崇拜獨夫、不講誠信、價值虛無、立場搖擺、推諉塞責、刻薄寡恩…。 請問柯粉,你們真的喜歡這種異常人格來當台灣總統嗎?只知道耍酷、逗趣、好玩、嘻鬧的年輕人,你不怕你的選票會害慘台灣,總該考慮一下你自己的前途吧! (作者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3-11-11
她們只是抽樣代表

她們只是抽樣代表

左圖是當年國民黨的保防文宣,「保密防諜,人人有責」,要我們「查誰在洩漏機密」,「查誰在分化團結」…。 現在答案揭曉,在右邊(右上是洩漏潛艦機密的立委馬文君;右下是扮演紅衛兵唱毛澤東頌歌的徐春鶯,柯黨擬提名她當不分區立委。) 請注意,她們只是抽樣代表。
李筱峰 2023-11-05
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

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林茂生

1887年的今天(10月30日),在台灣台南誕生了一個小孩,他就是後來成為台灣第一位留美哲學博士的林茂生;林茂生出生的隔天 (10月31日),在中國浙江奉化也出生了一個小孩,他就是後來掌握軍政大權的蔣介石。六十年後的3月中,中國的蔣介石下令槍殺了台灣的林茂生。 林茂生出生的八年後(1895年),台灣被滿清出賣給日本﹐林茂生自此渡過他所謂的「孤憤楚囚五十秋」的歲月。雖然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半世紀歲月,林茂生以「楚囚」自況,但是殖民統治下的林茂生,卻成就了他做為台灣社會精英的角色:1916年他從東京帝大畢業﹐成為台灣第一位文學士;1927年,他接受台灣總督府的公費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投入當時著名的教育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和門羅(Paul Monroe)門下,於1929年底獲哲學博士﹐成為台灣人獲文科博士學位的第一人;留學前,他擔任過長老教中學的教務主任﹑理事長、台南師範學校的教授、台南商業專門學校教授。留學回來後,他出任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 1945年8月中,二次大戰結束,林茂生終於告別「孤憤楚囚五十秋」的歲月,他自以為「從此南冠欣脫卻,殘年儘可付閒鷗」,沒想到,一年半後,他不但不能像海鷗一般的自由翱翔,卻在二二八事件中喪命於他所迎接的「祖國」的槍下! 讓林茂生喪命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慢他一天出生的蔣介石。歷史竟是這樣的吊詭!對於蔣介石,林茂生曾經對他有過特殊的感情,我們可以從林茂生以下這首題為〈聞南京淪陷寄懷蔣主席〉的七言律詩看出來,時間在1937年底,南京遭日軍攻陷,林茂生寫下了這首七律: 敢將隻手繫安危, 最後關頭志可悲。 遺囑未能成革命, 強鄰先以陷京師。 中山墓畔長秋草, 江左營前樹旭旗。 惆悵金陵城下道, 明公從此欲何之。 林茂生萬萬沒想到,他如此掛懷蔣介石,卻在十年後遭蔣介石下令處決。時間來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許多台灣社會精英慘遭株連。當時擔任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的林茂生,於3月11日無故被捕。在台大臥底的學生特務向國府主席蔣介石報告說,台大學生有不穩情勢,或許是受院長林茂生的影響。蔣介石於是指示「速即槍決」。(詳見吳克剛回憶錄《一個合作主義者見聞錄》) 迷信槍桿子的蔣介石,當然不知道他所槍決的是一位具有民主主義﹑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人本精神的教育家;而林茂生當然也沒有了解到曾經在中日戰爭中令他「痛心漢土三千日」的「祖國」,竟然擁有這樣野蠻的政治文化。 異族統治者的日本,非林茂生心中的鍾愛,卻反而成就了他做為社會菁英的角色;同文同種的中國,是林茂生期許迎接的祖國,卻反而奪走了他的生命。或許,他所不喜愛的,正是他們所熟悉的;而他所期待與寄望的,卻是他所陌生的。 林茂生的一生,是每個台灣子弟不能須臾或忘的歷史,我們必能從中記取教育。
李筱峰 2023-10-30
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

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

在1940年代末期,二戰之後,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是對美國公共健康威脅極大的一種疾病。其他國家,包括台灣,也受此病威脅。誰能夠發明出「脊髓灰質炎疫苗」,那真是一大救星。而發明出這種疫苗的人,申請專利,勢必致富。然而,今天的冥誕壽星,他正是發明「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救星,卻又不願意申請專利圖謀個人致富,他就是醫學家約納斯.沙克(Jonas Edward Salk)。 約納斯.沙克是1914年10月28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猶太人,在紐約的猶太移民文化中長大。 他從一個「對於工人階級移民家庭來說,代表著公共高等教育的頂點」的紐約市立學院畢業,繼續奮進,再入紐約大學醫學院,最後在密西根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47年,沙克成為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對脊髓灰質炎病毒進行研究,並於數年後成功開發出首劑脊髓灰質炎疫苗。在研發過程中,沙克在自己、家人以及其他志願者身上,成功進行了初步人體試驗。1954年,全美開展百萬兒童(6-9歲)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試驗,1955年4月,試驗證明疫苗安全有效。 發明疫苗後,沙克被譽為「miracle worker」。1956年,沙克獲得醫學界著名的拉斯克獎。 為何發明了小兒麻痺的「沙克疫苗」,卻不願意申請專利致富呢?沙克說: 「我的願望是幫助整個人類,而不是單個病人。」 為了讓疫苗能更廣泛地用於接種,沙克未曾從中獲利。有人曾問他疫苗的所有權,沙克回答:「沒有專利。你能對太陽申請專利嗎?」 1963年,沙克在美國加州的拉霍亞(La Jolla)創建了專注生命科學研究的「沙克研究所」。 1995年6月23日,80歲的沙克逝世於加州拉霍亞。  
李筱峰 2023-10-28
提倡「台灣島史觀」的曹永和

提倡「台灣島史觀」的曹永和

提倡「台灣島史觀」的台灣歷史學家曹永和,是今天冥誕壽星,他出生於 1920 年(日本大正9年)10月27日,台北士林人。 他的學歷雖然號稱「高中畢業」,但最後卻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以研究台灣荷西統治時期最著名,他提出「台灣島史觀」,強調台灣的主體性。他的《台灣海洋史論集》、《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論集》、續集…,都是台灣史研究者必讀的經典。 曹永和精通荷蘭文。曾榮獲荷蘭王國授勳的「奧蘭治-拿騷」(Orde van Oranje-Nassau )勳章。 1995年「台灣歷史學會」成立,糾集認同台灣的歷史學者而成,希望除了學術研究之外,也能推動歷史教育,關心時政。大家口中尊稱的「曹老師」曹永和,被推為首任會長。 2004年2月,公共電視台拍攝一部台灣歷史紀錄片《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邀集研究台灣史的學者擔任製作委員兼歷史顧問,負責劇本內容的編寫。由曹永和領軍擔任總顧問。 2014 年 9 月 12 日病逝,享年94歲。 (下圖:《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製作委員會成員合影:前排左二為曹永和,其餘左一吳密察、右一吳豐山、右二張炎憲,後排右起溫振華、李筱峰、翁佳音,另外還有戴寶村未入鏡。)    
李筱峰 2023-10-27
奔波於診療室與街頭的醫師韓石泉

奔波於診療室與街頭的醫師韓石泉

今天的冥誕壽星,是一位奔波於診療室與街頭的醫師、社會運動者–韓石泉。 韓石泉生於1897年(日本明治30年)10月27日,台南市人。 1913年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的公費生。他在入學口試時,答覆口試老師問他為何要學醫時,回答:「大丈夫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1921年韓石泉參加蔣渭水首創的「台灣文化協會」,出任理事,也是文化協會在台南的主幹,在台南積極推動文化啟蒙活動。韓石泉也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日警逮補,拘禁兩個月。 韓石泉1926年結婚時,革除傳統縟節、迷信、炫耀等民俗,以身作則進行婚禮改革。 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蔣渭水創「台灣民眾黨」,韓石泉出任該黨中央委員。後又任台灣民眾黨台南支部主幹。 1935年韓石泉赴日本熊本醫科大學深造,獲醫學博士。 韓石泉視病如親,對窮困病患常常減費或免費。 二戰後韓石泉仍熱心地方政治,1946年當選台灣省參議員,享有全島性聲望。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他採溫和途徑,期望化解衝突,但也險遭不測。 晚年逐漸對政治失望,淡出政治圈。 1963年6月30日因腦溢血過世,享年67歲。  
李筱峰 2023-10-27
我想繼續與赤藍對話

我想繼續與赤藍對話

藍營污衊民進黨政府「只搞對立,不想對話」,激發我發表〈與赤藍啟開對話〉一文(見本月十七日「李筱峰專欄」),結果赤藍陣營當然不可能與我對話,形成我在獨白。獨白也罷,對話也罷,今天我要繼續提出話題。 以下幾個問題想再與中共當局對話: 「你們始終怪罪台灣不與你們『統一』,卻不願意了解根本的癥結所在。我們雙方的根本問題,在於雙方的價值迥異,特別是民主與專制兩種制度無法融合。我曾說過,『予豈好獨哉?予不得已也!』,如果中國是一個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之國,我們何必辛苦獨立,以維護民主自由?你們若真不希望我們獨立,很簡單,快快民主化,而不是用軍機、飛彈威嚇!」 「你們既然說要『和平統一』,卻又同時以武力威脅,還恐嚇『留島不留人』!世上有一種用武力促進『和平』統一的邏輯嗎?孟子說得好:『不嗜殺者能一之』又說『以力假仁者霸…,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以德服人的現代意義,也可以解釋為以自由人權來號召。我想請問,這十幾年來,你們用飛彈軍機戰艦威脅台灣,結果有多少台灣人因此感動而心向『中華祖國』?何不評估看看?」 「有一個話題大概是我們彼此最難溝通的,那就是當我們談到民主與專制的議題時,你們就說你們才是民主國家,反過來還會批評『美式民主』正在沒落,還說你們的『中式民主』最好。我很想知道你們的『美式民主』『中式民主』之說,是根據哪一本政治學的理論?按「民主政治」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則,包括:一、政府的權力由人民同意而產生,所以透過自由和公正的選舉產生政府;二、權力分立(Separation of powers),不可集中,所以有三權分立的制度,要有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機制;三、保障所有公民的人權(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講學自由…);四、法律和程序平等地適用於所有公民…。必須具備以上條件才能稱為民主國家。所以不論在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在歐洲的英、法、德、瑞士…,在大洋洲的澳洲、紐西蘭,或是亞洲的日本、南韓、台灣….,儘管他們內部制度各有不同,總統制或內閣制也罷,他們都具備民主國家的條件。如果不具備這些普世原則的民主條件,硬要自稱『中式民主』,無異說『我們中國式的輪子是方的』一樣好笑!你們說你們才是最好的民主國家,我只要問一句,你們中國共產黨是多少得票率獲得執政權的?其他就不必多問了。」 我想和你們對話的議題還很多,但我知道你們並無意真心對話。因此,我希望我的話題,也可以請當年揚言「愛國必須反共」而今卻明言不再反共的藍營政客們代為回答。 (作者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3-10-26
小約翰史特勞斯與畢卡索

小約翰史特勞斯與畢卡索

今天要介紹的兩位冥誕壽星,一位是音樂家,一位是畫家。他們的成就,都自小和父親有關係,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關係。 #壽星之一 大約在1930年代,維也納有一位音樂家,有感於音樂工作很辛苦,因此他不希望他的兒子也當音樂家,而是希望兒子當銀行家。偏偏兒子卻喜好音樂,偷偷找爸爸的管弦樂團的提琴手學小提琴,屢受父親勸阻。直到17歲時,父親與小三私奔離家,他才能專心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他就是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的作者,被稱為「圓舞曲之父」的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 由於他父親也叫約翰史特勞斯,所以為了區隔,他被稱為『小約翰史特勞斯』,以別於父親『老(大)約翰史特勞斯』。而且他的成就超過父親,比父親更有名, 小約翰史特勞斯出生於1825年的今天(10月25日),奧地利維也納人。 小史特勞斯在政治上和父親也很對立。1848年2月24日維也納爆發了市民革命。小史特勞斯與他的父親壁壘分明,父親是效忠哈布斯堡王室的保皇派;而小約翰史特勞斯則加入革命派陣營,創作了不少同情革命的作品,如《自由之歌圓舞曲》、《革命進行曲》和《學生進行曲》等。他曾因為公開演奏了《馬賽曲》而遭維也納警方拘捕。出獄後他還刻意把《馬賽曲》的部分曲調放入他的作品《鞭打波爾卡》。奧地利皇室因此兩次拒絕他出任皇家舞會的指揮。 1899年,74歲的約翰.史特勞斯還在努力創作芭蕾舞劇《灰姑娘》,但還未完成,卻於6月3日因肺炎病逝,葬於維也納中央公墓。 #壽星之二 1891年,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的一位美術學校的教授,畫了一張鴿子的素描,尚未完成。幾天後他卻發現他的13歲的兒子在他尚未完成的鴿子素描塗上顏色。他覺得兒子的筆法已經超越他,他從此不再繪畫,讓兒子去發揮。這個兒子,就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畢卡索。 1881年10月25日,畢卡索生於西班牙王國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的馬拉加市。 和約翰史特勞斯一樣,畢卡索也關心政治。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戰,畢卡索畫了一幅《佛朗哥的夢與謊言》,批評西班牙國民軍領袖獨裁者佛朗哥;1937年,在佛朗哥的要求下,納粹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格爾尼卡。為了紀念這場在內戰中的災難,畢卡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展示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中。戰後他的作品《和平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 然而,畢卡索畢竟熱情過度,盲點不清,1950年韓戰爆發時,他反對聯合國和美國介入韓戰。因為畢卡索是共產主義者,同情北韓共產政權。畫筆細緻的畢卡索,不保證對政治的理解都很清晰。如果畢卡索今天再世,看看今天大韓民國的自由度84分,而北朝鮮的自由度只有3分,畢卡索會做何感想? 1973 年 4 月 8 日,92歲的畢卡索逝世於法國穆然,遺作逾兩萬件。    
李筱峰 2023-10-25
這群貪腐集團正在進行抹黑

這群貪腐集團正在進行抹黑

侯友宜的競選標語很有意思,他們說「反抹黑,反貪腐」。 他以為「批評」就是「抹黑」嗎?抹黑是無中生有,顛倒黑白,與事實不符,才是抹黑。人家批評你,不叫抹黑。 舉一個抹黑的實例,就像你們標語的另外下半句-「反貪腐」,你們罵民進黨貪腐,去法院查資料出來看看,那些貪污案、賄選案、逃匿海外的經濟犯…,絕大部分都是中國國民黨!(參考下圖,只是一部分)。你們喊著反貪腐,我聽起來好像老鴇在反色情。 你們喊著「反抹黑,反貪腐」的同時,你們這群貪腐集團正在進行抹黑。
李筱峰 2023-10-24
《台灣原住民族圖譜》鹿野忠雄

《台灣原住民族圖譜》鹿野忠雄

1929年,台北高等學校(今台灣師大前身)有一個學生經常曠課,遭校方留校處分,可是他仍繼續缺課,連期末考都沒參加,學校準備將他退學,但是校長卻出面做保,他最後如期畢業。他曠課的時間,不是去玩耍,他正在攀登卓社大山、能高山、奇萊山、中央尖山、南湖大山、合歡山群峰、畢祿山...,他正開始對台灣地理、地質產生高度興趣。而且他因自習英文、希臘文,並已發表多篇論文。校長以他自行田野調查的研究成果,准其畢業。 他就是來自日本,對台灣的昆蟲、植物、地理、地質、原住民...有深入研究的博物學家、探險家、昆蟲學家、文化人類學家暨民俗學家-鹿野忠雄。 今天是鹿野忠雄的冥誕,他出生於1906年10月24日,日本東京人。 十六歲時,鹿野忠雄就在日本學術刊物《昆蟲世界》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研究的是蝴蝶,他將從小收集的日本蝴蝶,依照綱目科種分門別類,分析出種類65種。 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後宣佈戒嚴,右翼軍國主義勢力抬頭,鹿野忠雄感到不安。1925年,中學畢業後,他來台考上初創的台北高等學校就讀。 經常翹課的鹿野,原先仍繼續採集台灣山地的昆蟲,繼而對台灣原住民開始發生興趣。1926年足跡開始走入山區,中台灣的布農族、鄒族等勢力範圍。1927年 8月前往紅頭嶼(今蘭嶼)。翌年,他還將有關達悟族大型漁舟的調查報告發表於日本的民族學專門雜誌《民族雜誌》。 愛蹺課的鹿野忠雄,顯然比乖乖上課的同學的學習成果多很多,他如期畢業後,順利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地理科,於1933年畢業。 大學畢業後,鹿野應台灣總督府之邀,再度來台擔任文化研究相關部門的雇員。因此他又繼續他對台灣的研究。1931年他三度登上台灣的雪山,1932年發表了台灣雪山和南湖大山的「末次冰期」或冰蝕地形的研究論文。1941年,他以論文《次高山彙に於ける動物地理學的研究》(雪山動物地理學研究),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直到今日,台灣學術界進行高山地形研究,仍大多引用他的論點。 1943年回到日本東京的鹿野忠雄,繼續編寫《台灣原住民族圖譜》,並在歷史民族學刊上,頻繁介紹了日治時期以來,台灣的考古遺址的調查情形,包括圓山遺址、東海岸的巨石文化、墾丁石棺遺址、蘇澳新城石棺遺址、埔里烏牛欄石棺遺址等等。 1944年之前,鹿野忠雄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與台灣研究有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他的台灣研究被迫中止。翌年,他被軍方指派前往菲律賓。他發現菲律賓巴丹島與台灣達悟,其族民、語言與文化極為相似。 然而,1944年6月,鹿野以日本陸軍雇員身分赴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從此一去無回,消失在南洋戰場!他所厭惡的軍國主義挑起的無情戰火,摧毀了這位精英學者!  
李筱峰 2023-10-24
《送別》弘一法師李叔同

《送別》弘一法師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著名的《送別》,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留學日本時聽到日文版本的《旅愁》的旋律,改填的中文歌詞。(原曲是美國音樂家約翰.奧德威的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李叔同還有《憶兒時》廣為流傳至今。另外他作詞作曲的《春遊》,是中國音樂史上最早的多聲部音樂作品之一。 今天是李叔同的冥誕,他於1880年10月23日出生於中國(當時是清帝國)天津。 他一生的成就集各種「家」於一身:畫家、音樂家、劇作家、書法家、篆刻家、詩人、藝術教育家,最後入佛門成為漢傳佛教(南山律宗)僧侶。 李叔同的父親是前清進士,但在李叔同5歲時病逝,但李叔同仍有機會受古典漢學教育。十分喜愛貓的李叔同,15歲時竟能吟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等詩句,仿似對人生已有感悟。 1898年,他前往上海,參與「上海書畫公會」、「滬學會」等組織,並曾就讀於南洋公學;1905年他赴日本,進東京美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06年,他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 1910年李叔同娶了日本籍妻子春山淑子回中國,這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他曾任教於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上海城東女子學校,擔任音樂教師。 1912年中華民國已成立,李叔同先後於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等校擔任音樂及美術教師。 1918年,他忽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法號弘一。他的日籍妻子則黯然神傷回去日本。 弘一法師拋棄兩任妻子,無情?絕情?抑或「恰似有情」嗎?遺憾歸諸天地。 不過他一生才情出眾,擅長書法、詩詞、繪畫、音樂、篆刻、文學、金石學等。他將油畫、鋼琴、話劇等引介入當時保守的中國,是藝術界早期先驅之一。而於佛學,更有多部作品。 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師於泉州開元寺之溫陵養老院揮筆寫下『「悲欣交集 見觀經」(見下圖),三天後於當地圓寂,享年61歲。    
李筱峰 2023-10-23
「民族自強曾努力」林獻堂

「民族自強曾努力」林獻堂

今天是日治時期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的冥誕。 出身霧峰望族的林獻堂,於1881年(清光緒7年)10月22日出生。15歲時(1895)台灣被清帝國割讓日本。註定了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民族自強曾努力」的志業。 無論從台中中學(今台中一中)的創設,到「新民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到後來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一連串的社會運動,林獻堂皆居領袖地位。 二戰後,他歡迎新來的國民政府,然而迎來的,卻是貪污腐敗、民生凋敝,讓他感慨萬千,他這首七言絕句,反應他對時局的擔憂: 軍政紛紜似亂絲, 黎民飢餓苦安之。 風濤萬里重洋隔, 欲吐哀音只賦詩。 更讓他訝異的,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他曾吟哦著「祖國我欲乘風歸」,詎料,戰後卻被他迎接的「祖國」打成「漢奸」,他不禁感慨: 民族自強曾努力, 廿年風雨負初心。 1947年228事件爆發!林獻堂當時正在舉辦彰化銀行開幕,接待財政廳長嚴家淦,竟然被陳儀當局扣上「暴動首謀」的帽子!最後雖倖免於難,但他的諸多昔日好友同志,如陳炘、林茂生、廖進平、楊元丁...等多人都遇害,令他傷心欲絕。 1949年三七五減租時,台灣省主席陳誠親臨霧峰林家「拜訪」,卻在他面前亮出手槍顯威,林獻堂自知台灣已非他安居之地,於是避居日本,留下令人喟嘆的詩句: 異國江山堪小住, 故園花草有誰憐? 1956年9月林獻堂病逝東京寓所「遁樓」。  
李筱峰 2023-10-22
【論國民黨對中共的貢獻】

【論國民黨對中共的貢獻】

看到中國國民黨的立委馬文君、吳斯懷等人最近與中共裡應外合的言行,我想起以下6年前的舊作,現在竟然更具時效! 【論國民黨對中共的貢獻】 李筱峰 (原載2017.11.27 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 蔣介石主掌的中國國民黨,在政治學上被定位為法西斯政黨。法西斯主義有幾個特色:1.狂熱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集體主義;2.神格化的領袖崇拜,絕對威權的個人獨裁;3.反共;4.強調戰鬥。逃離中國本土的中國國民黨在兩蔣君臨台灣時期,更發揮以上特色,以之做為「教育」台灣人的標準。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民族(或國家)至高無上,為全部歷史與生活的中心,而不是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礎的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與自由主義,不在培養現代公民的民主、人權價值。 偏偏其民族主義並非立足台灣的「台灣民族主義」,而是以實際已管轄不到的故國山河為認同的「中華民族主義」的政治迷思。按「中華民族」一詞乃辛亥革命之後所「後設建構」的政治名詞,而非可以實證或有具體指謂的學術名詞。早已脫離母土來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卻仍要台灣子弟認同這個政治迷思,灌輸「地大物博」的「大國意識」。要之,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去台灣化、虛幻的「大國」意識、輕視自由人權。 記得45年前我在政大教育系就學時,在班上提倡民主教育,呼籲言論集會講學自由,卻受到班上「欠教育」的教育系同學群起而攻,說為了國家,不能太講求個人自由。後來我遭退學,同學多當了老師、校長,繼續「教育」我們下一代。 現在兩蔣領袖已去,「消滅共匪」的誓詞也破功,國民黨就剩下中華民族主義。 本來極右的法西斯主義,與極左的共產主義是對立的,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交集,亦即強調集體主義,反對個體自由主義。所以有人說法西斯與共產主義只是一線之隔。 原本靠「世界無產階級大團結」的「第三國際」崛起的中共,早就不再標榜「工人無祖國」了,而且也已偏離原本共產主義理想(試問:1%的家庭占有全國33%財富;底端25%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1%左右,這是哪門子共產主義?)。原本被中國國民黨罵為「漢奸」的中共,現在卻以「中華民族主義」的大旗向台灣召喚。這支大旗不就是中國國民黨長期向台灣人民洗腦的標竿嗎?偏離共產主義的中共,以及不再反共的中國國民黨至此一拍即合!難怪許多曾經誓言「消滅共匪」的退將,跑去朝「共」聽訓,還有人改口「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 台灣已被Freedom House列為自由國家,但卻仍有人不珍視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而去追逐大國迷夢。最近有台灣生長(也是政大畢業)的盧某,加入中國共產黨,要去為「祖國」效忠。這不正是長期國民黨教育的發酵嗎? 台灣獨立運動是世界上最容易進行的獨立運動,因為台灣已事實獨立於中國之外;但是台獨運動也是世界上最難進行的獨立運動,因為受國民黨長期「中華民族主義」「大國意識」的制約,許多人還迷信著「中華大國」,不在乎自由人權的現代國家,佛洛姆說的「逃避自由」。 本文題目原擬〈論國民黨對中國的貢獻〉,但考慮國民黨的本質無助於中國的民主化,對中國何貢獻可言?(中國若不民主化,徒有經濟崛起終不利長遠發展)。故曰國民黨對中共有貢獻而非中國。 民主自由的獨立台灣,有助於中國的民主化;但是中華民族主義的中國國民黨,倒是為中共一黨專政的中國,做出偉大的貢獻!
李筱峰 2023-10-21
「諾貝爾獎」創始人諾貝爾

「諾貝爾獎」創始人諾貝爾

今天要介紹的冥誕壽星,是聞名全球的「諾貝爾獎」創始人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 這位具有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也是武器製造商等份的諾貝爾,在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他曾經留學過俄國、美國、英國。精通瑞典語、法語、英語、俄語、義大利語、德語等六種語言。他一生擁有355項專利,最著名的發明是炸藥(矽藻土炸藥)。 19世紀末期,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的能力,改良引爆後的煙霧,他的產品引起軍方的重視,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交戰的國家中。諾貝爾因為他的發明,讓戰爭更加殘忍,他開始後悔,十分痛心!他極力反對戰爭,更加信奉和平主義。因此他遺言要將其遺產設立諾貝爾獎,除了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醫學獎、文學獎之外,他還特別設「和平獎」,頒發給「為國際友誼、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者」。 諾貝爾獎之中設有文學獎,因為他生前即愛好文學,曾撰寫戲劇、詩歌;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為紀念諾貝爾,又新增了第六個獎項「經濟學獎」。 1896年12月10日,63歲的諾貝爾在義大利聖雷莫過世。歸葬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北墓園。
李筱峰 202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