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正勝老師的《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剛剛讀完了杜正勝老師的《中國是怎麼形成的?》覺得十分精彩。

文中考據結合新的研究,將中國兩字從西周何尊銘文上指「京師」「首都」的「宅茲中國」,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以燕北、秦西、楚南、越東做為四夷的概念,並且隨著秦統一六國後,無論之後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政權有多強大,影響力始終就是維持在這個範圍之內。

像明帝國版圖如果在國立編譯館時代的課本裡,會出現東北伸出一隻大觸手一副要戳破北極圈的版本,其實真相是有一位海西女真族裔的太監亦師哈帶了大量金銀在此對各部族進行「招撫」,但當地人有沒有認同自己屬於大明、有沒有繳稅給北京、有沒有形成有效統治?

沒有,因為之後等蒙古高原上的瓦剌崛起,太師也先輕易的就打下廣寧,並且降服了這群居民;然後也先還在一個叫土木堡的地方,將從北京出發的二十七萬名軍、號稱十四世紀全球最頂尖的火槍部隊通通殲滅,順便帶走一個紀念品,當時明朝的皇帝英宗朱祈鎮。

後來滅亡大明的女真人也崛起於此,但在舊的教材裡卻就把這裡堂而皇之的畫給了中國,大有普天之下,只要中國人去過的地方都是屬於中國的「豪邁」。

我覺得整篇論文有一段描述兩漢的文字即使放在此後中原王朝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因為太精彩了我無法改寫只能完全抄錄:

(漢帝國)在西域的經營多立基於有膽識、有謀略的梟雄人物身上,挾帝國的聲威,利用人性的善良或弱點,行「兵不厭詐」的誘騙手段,操縱於諸國之間。這種方式造成漢廷的西域經營,興衰存滅多繫於都護的膽識與才能,但人存勢力在,人亡勢力散。

 

這種模式其實不只在西域、不只在漢代,放在往後的歷代王朝裡也一體適用,所謂聖主賢君,又有誰不是耍種詭計心機、玩盡人性弱點,透過權術來進行對國家的經營?正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最後我想在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十幾年前我透過「中立客觀」的媒體認識的杜正勝,是一個發明三隻小豬、態度不佳、儀表糟糕的三流政客,我覺得當時學生會水準這麼差都是因為這個不適格的教育部長。

十年後我在讀《周代城邦》,了解西周時代武裝殖民、國野之分、禮樂社會跟編戶齊民等制度演進時,被論證之精彩深深感動。然後看了一下發表者的名字,杜正勝。

那個被媒體潑盡髒水,極力抹黑的人,其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學者。

然而十幾年過去,我並不覺得台灣社會有停止對這些真正有貢獻、有內涵的人潑髒水的行為。只要色彩與標籤貼上去,儒雅學者會立刻被進行紅衛兵式的叫囂與批鬥。

大約,這就是在台灣被保留最完整的中華糟粕。

(大家看看這張圖,東北那一塊)

論文全文:

https://www1.ihp.sinica.edu.tw//storage/publish3L/39-1.pdf?fs=e&s=cl

 

< 資料來源:李文成 一歷百憂解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