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叫紓困」的新聞素質

 

筆者最近讀到一條新聞,覺得很有意思,原先的標題是:這才叫紓困!南韓八成民眾「每人可領廿五萬韓元」最快八月發放。更有「意思」的是,後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標題「好像」又變成:紓困草案出爐!南韓八成民眾「每人可領廿五萬韓元」最快八月發放。

依據韓國國稅廳的《國稅統計年報》的資料,韓國二○二○年的平均年薪為三七九一萬韓元,也就是說,韓國民眾預計今年八月所能領到的廿五萬元紓困金,大約是該國去年平均年薪的○.六六%。

至於台灣的紓困方案,簡單來說去年投保金額兩萬四千元以下民眾,每人補貼領取三萬元,今年增加投保金額超過兩萬四千元民眾,也可領取每人一萬元補貼。筆者就取比較低的一萬元來計算,根據人力銀行調查,二○二○年台灣的平均年薪大約新台幣六十四.一萬元,也就是說,台灣民眾若符合資格,今年所能領到的(最低)一萬元紓困金,大約是我國去年平均年薪的一.五六%。兩者比起來,請問韓國是有「高」到哪裡去?哪來「這才叫紓困」的貶台措詞?

筆者不便妄加揣測某些記者下這樣的標題是基於什麼出發點,我只知道我若花個幾秒Google一下,就馬上可以知道廿五萬韓元大約是台幣六六五五元,和台灣一比,高下立見。這不是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基本功」嗎?

(作者為軟體工程師,台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