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相關文章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今天是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的冥誕,賴和於1894年5月28日出生於彰化。 賴和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杜聰明、翁俊明和他同班,蔣渭水低他一屆。 他是一位憐貧愛眾的文學家醫師。 有一天,一位埔里的泰雅族原住民婦女久病不癒,無錢就醫,聽說彰化的賴和最同情窮人,於是從埔里步行數小時到彰化來找賴和。醫院附近圍來許多要觀看「番仔」的人,被賴和斥走。賴和細心看完這位原住民婦女的病,包了一大包的藥給她,不但醫藥費分文未取,還掏出五十元現金給這位原住民,要她坐車回家,不可再走路。五十元有多大?當時一位公學校教員的月薪三十多元,賴和竟然掏出了一個多月的教員薪水給這位困苦的原住民。 許多貧困的患者付不起醫藥費,賴和都讓他們賒欠,等到過年前,賴和把一些沒有來還錢的病患的借條通通燒毀。有人在除夕要趕來還錢,賴和揮揮手說,借條燒掉了,免還不要緊! 怪不得賴和身後,無法留下什麼家產,還欠了萬元債務。 有一次,一個小孩膝蓋部位長膿瘡,賴和彎下身子用嘴巴親口吸出膿液,自己再漱口消毒。這位小孩長大直到老年,每年在賴和的忌日都到賴和的墳前祭拜。他說:「我父親生前交代,「和仔仙」是我們的恩人,這一生不能忘記!」 賴和不僅救人,還要淑世救國。他參加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他關心農民、工人運動。 他為日本殖民統治當局所忌,兩度被捕入獄,在「治警事件」坐獄歸來時,受到鄉親的熱烈歡迎,他寫下這首〈出獄歸家〉的七言絕句: 莽莽乾坤舉目非, 此生拚與世相違。 誰知到處人爭看, 反似沙場戰勝歸。 他還創立《台灣民報》的文藝欄並擔任主編。 賴和不僅傳統漢詩寫得好,更提倡新文學。他的詩、小説創作甚豐,所以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作品充滿對社會困苦大眾的關懷,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抗!有人以「台灣的魯迅」形容他。 他著名的作品有小說〈一桿称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新詩如〈流離曲〉、〈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同志〉、〈南國哀歌〉、〈種田人〉、〈可憐的乞婦〉、〈農民謠〉、〈農民嘆〉、〈冬到新穀收〉等。 其中如〈南國哀歌〉是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抗議文學; 描寫攤販遭日警欺壓的〈一桿称仔〉曾在李登輝主政時代被收入國中的國文課本。 1932年,他與葉榮鐘、郭秋生等創辦《南音》雜誌,鼓勵有志於文學的台灣人以台灣白話寫作。 第二次入獄回來不久,身體漸衰,1943年1月31日,賴和因心臟病發作過世。 賴和曾說:「勇士當為義鬥爭」!如果這位為義鬥爭的勇士沒有早逝,像他這樣的知識份子,恐怕戰後也很難逃過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的劫難吧!  
李筱峰 2023-05-28
《寂靜的春天》瑞秋.卡森

《寂靜的春天》瑞秋.卡森

還記得DDT嗎?又寫成「滴滴涕」。曾經是最著名的合成農藥和殺蟲劑。記得小學時候班上有同學頭髮長蝨子,老師還會幫他們噴DDT,再用頭巾包起來,蝨子很快清除。但是現在想來,不寒而慄!因為DDT不易降解,是二級致癌物,而且傷害魚類、鳥類的生存繁殖,破壞生態平衡。所以1970年代以後人類就漸漸禁用DDT了。 促成DDT被禁用的,是一位女性,和她的一本書。她就是今天的冥誕壽星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她的書就是名聞全球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促動了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於1907年的今天(5月27日)出生於美國賓州的一個農家。 1932年卡森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動物學碩士學位後,在漁業管理局(United States Fish Commission)兼職,為電台專有頻道廣播撰寫科技文章,但她的部門主管認為她的文章文學性太強,不適合廣播,建議她投稿給雜誌,雜誌刊登了她的文章,出版社建議她整理出書, 1941年她的第一部著作,描述海洋生物的《海風下》(Under the Sea Wind)出版。 卡森雖然因家庭經濟因素無法讀完博士學位,但是她的工作和她對海洋的關注,使她成為一位水生生物學家。她的往後的諸多著作,使她獲得兩個榮譽博士學位。 除了《海風下》,她陸續完成的幾部書,有: 《海洋下》(Undersea,1937) 《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 ,1952) 《海之濱》(The Edge of the Sea ,1955) 《助孩子成就驚奇之心》(Help Your Child to Wonder,1956) 《變換無窮的海岸》(Our Ever-Changing Shore,1957) 《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 其中,《寂靜的春天》一書震撼了世界! 她撫養的一個外甥女在31歲去世了,留下一個3歲的兒子,她收養了這個孩子,為了給這個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還要照顧年屆80的老母親,她搬到馬里蘭州鄉下。有一天,她接到麻薩諸塞州一位鳥類保護區管理員的一封信,告訴她DDT造成保護區內鳥類瀕臨滅絕,引發她去關心這個問題。 她蒐集列舉了各地濫用殺蟲劑所造成的種種危害,造成野生生物大量死亡的證據,但她以文學性的、生動的方式寫出來,用四年的時間,完成她最重要的作品—《寂靜的春天》,促使公眾普遍關注農藥與環境污染。 《寂靜的春天》尚未出版前,卡森就受到了以殺蟲劑等化工產品生產商為首,和部分媒體的攻擊,有人罵她是「歇斯底里的婦女」。1962年《寂靜的春天》正式出版後,許多大公司施壓要求禁止該書的發行,但沒有成功,反而引起社會更大迴響,卡森收到了數百封邀請她去演講的請柬,這本書成為美國和全世界最暢銷的書。大約在1966年頃,台灣的《中央日報》副刊,也長篇連載《寂靜的春天》的中譯。 瑞秋·卡森也因此獲得許多學會、團體的獎章。更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最後,參議院調查委員會邀請她到聽證會作證。但是這卻是她最後一次在公眾場合露面,因為她在寫作期間已經罹患乳腺癌! 《寂靜的春天》出版的兩年後,1964年4月14日,瑞秋·卡森癌逝,得年僅56歲。她的生命雖結束,《寂靜的春天》一書的出版,則是深層生態學運動的開端。 瑞秋·卡森過世的8年後(1972年),美國全面禁止DDT的生產和使用。現在幾乎全世界已經沒有DDT的生產廠了。 1980年美國政府追授瑞秋·卡森「總統自由勳章」,那是美國授給公民的最高榮譽。
李筱峰 2023-05-27
「台灣地質第四紀之父」林朝棨

「台灣地質第四紀之父」林朝棨

聽過「侏羅紀」,聽過「第四紀」嗎?這是地質學名詞。第四紀的時間起自約260萬年前。 聽過「台灣地質第四紀之父」嗎?他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台灣地質學家林朝棨教授,今天是他的冥誕,他在1910年(日本明治43年)5月26日出生於台中豐原。 林朝棨畢業於第一屆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理學部地質系。1933年他完成第一篇日文論文〈台灣產哺乳類化石の產出狀態に就いて〉。1934年3月底,以《台中州豐原郡第三紀初期和冰河期生成之地層學研究》畢業論文得台北帝國大學理學士學位。1963年林朝棨以《臺灣之第四紀》論文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該論文利用碳十四定年法建立各地第四紀地層序,奠定臺灣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基礎。 戰前林朝棨曾任滿州新京工礦技術院的教授、也任教於日本勢力下的北平師範大學和北京大學,教地球科學。二戰後,回台任教於省立臺中師範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947年1 月,開始任教於臺灣大學地質系。開始探勘台灣全島及澎湖群島之「第四紀」地層。 以台灣第一把地質學家的專業,林朝棨曾協助埔里、霧社和萬大等水庫的建設,又陸續參與了奧萬大壩、霧社壩、瀧見壩等水壩設計,還有梅山、竹崎、寶山、出礦坑等油田的調查,以及大溪煤田、三峽煤田、澳底煤田的勘測等諸多公共工程。又義務擔任翡翠水庫興建時的地質顧問。 台電總工程師孫運璿邀請他協助工程時,原擬給林朝棨車馬費,但他以教授已有薪俸可領,婉謝車馬費,僅收取電力公司職員日薪30元台幣。 林朝棨不僅精於地質學,也跨界考古學、貝類學。考古學者劉益昌曾如此介紹林朝棨:「從日治時代他和早坂一郎共同發表的〈台灣の考古資料〉、〈台北市西新庄子貝塚の貝類)〉以來,他就持續關懷人類所留下的遺址,在有關第四紀研究的文章之中一再提及人類留下的貝塚之中所含的人類遣物,同時結合了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知識,在五十到六十年代之中發表了〈凱達格蘭族的礦業〉、〈台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概說台灣第四紀的地史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等重要論文,確定台灣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會自己煉鐵,且清晰地說明台灣第四紀以來地史和台灣移民之間的關係。」 林朝棨是世界第一位觀察到龍宮貝生態的學者。 臉友們還記得我介紹5月14的壽星宋文薰教授嗎?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長濱文化遺址」,就是林朝棨和宋文薰兩位大學者於1978年帶領考古隊發現的。那是地質學家與考古學家的完美結合。 林朝棨後來又發現「十三行遺址」、「番仔園遺址」、「鵝鸞鼻遺址」等重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林朝棨是基督徒,地質學有許多理論與傳統基督教教義是有衝撞的,林朝棨如何在之間平衡?請看劉益昌如此敘述:「地質學是一個談演化論的學問,而基督教義中却明顯在創世紀中,表明上帝造人物的說法。林朝棨具有雙重身份,至今仍有地質學系的學生無法在演化論和聖經之中找到平衡點,而難以完成學業,但林朝棨却在這兩種之間遨遊了近一甲子的光陰。他是否和德日進(神父、地質學者、考古學者)、步日耶(法籍神父、考古學者)等人的哲學思想有些共通之處,『是否在演化論中塗敷著目的論的色彩』,這也許是探索林朝棨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吧!」 林朝棨在1985年7月4日去世,享年76歲。
李筱峰 2023-05-26
高中生被當做教授的彼得·塞曼

高中生被當做教授的彼得·塞曼

1883年,荷蘭有一個高中生在偶然的機會看到北極光,他立刻把看到的北極光畫了下來,並描述其現象,然後投稿給《自然》雜誌,被刊登出來了! 這位高中生名叫彼得·塞曼,有趣的是,雜誌的編輯稱讚作品是「塞曼教授在天文台細緻觀察的結果」。 這位在高中時代就被當做教授的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後來不只當了教授,還和他的老師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天是這位物理學家彼得·塞曼的冥誕,他出生於1865年5月25日。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1896年,彼得塞曼使用半徑10英尺的凹形羅蘭光柵觀察磁場中的鈉火焰的光譜,他發現鈉的D譜線似乎出現了加寬的現象。這種加寬現象實際是譜線發生了分裂。隨後不久,塞曼的老師,荷蘭物理學家勞侖茲應,用古典電磁理論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他認為,由於電子存在軌道磁矩,並且磁矩方向在空間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在磁場作用下能階發生分裂,譜線分裂成間隔相等的3條譜線。」師生兩人因為這一發現,1902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由於塞曼發現原子光譜在磁場中的分裂現象,被稱為「塞曼效應」;此外,現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附近的一座古老而巨大的撞擊坑,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塞曼環形山」。
李筱峰 2023-05-25
檢驗國民黨的民主基因

檢驗國民黨的民主基因

侯友宜大言不慚說「民主自由是中國國民黨的DNA」,真是「一言見其不智」!一言知其無知! 我重貼16年前的這篇舊作,請侯認真讀讀: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4709   日前教育部將「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送立法院查照,卻在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會上遭到藍營立委抵制,表決結果「不予查照」,並要求廢止。查照案被藍委處理成審查案,真是「硜硜然小人哉」!此舉所顯示的,不是這群早已背離蔣氏反共立場的藍色政客真的那麼在意他們的蔣公不再被紀念,而是他們對民主的畏懼與嫌厭。一個過去專門蹂躪人權、戕害民主的集團,必然最懼怕民主紀念館。因為任何個人或集團,一定不喜歡他們醜陋的過去被昭彰揭露。從歷史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國民黨其實是相當缺乏民主的元素。 綜觀國民黨歷史,只有在民初由宋教仁代理理事長時,主張仿效西方民主憲政,難得具有民主政黨的性質,其餘時期,皆不具備民主性格。 一九一四年國民黨改組成「中華革命黨」,回到秘密結社的會黨性質,黨員還要蓋指模向黨魁宣誓效忠。一九一九年後,改組定名「中國國民黨」,貫徹「以黨治國」主張。一九二二年底,與俄共合作,採蘇俄列寧式政黨的形式。並創立黃埔軍校,建立黨軍。一九二四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更確立「以黨治國」的黨政關係制度。於非黨團體之內設立黨團,這是其黨團組織的濫觴。 一九二八年「北伐」後,通過「訓政綱領」,確立一黨專政之局。南京國民政府頒訂的「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明訂凡是「宣傳與三民主義不相容之主義者」皆屬打擊國民革命的反動勢力,一律處一年半以下徒刑。其排他性,可見一斑。中日戰爭爆發後,設國防最高會議(後改為國防最高委員會),授權會議主席統攝政軍,進一步規定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由中國國民黨總裁擔任,使其黨的領袖更加有權統攝黨政軍行動。 這位黨的領袖不是別人,就是靠槍桿子出身的蔣介石。蔣氏掌權後,一黨專政的國民黨,其實是蔣氏個人獨裁的機器。製造各種恐怖暗殺,民主人士如鄧演達、楊杏佛、史量才、李公樸、聞一多…個個遭殺害;張君勱、羅隆基、沈鈞儒、鄒韜奮…一一被下獄。軍統局、中統局等特務組織(外加上海青幫),都成為國民黨整肅異己的工具。其暗殺組織「藍衣社」,較諸義大利黑衣黨、德國棕衣黨,毫不多讓。此時的國民黨,是典型的法西斯政黨。 敗逃來台之後,透過戒嚴統治與「戡亂」體制,使得一黨專政與個人獨裁變本加厲。不僅領袖權力無限擴大,國會不用改選,民主憲政蕩然無存,而且對民主運動進行長期的打壓與箝制,造成血腥的白色恐怖。直到兩蔣結束,李登輝順應民間的民主運動,才在九○年代促成台灣的民主化。 國民黨雖然不得不接受民主化潮流,但究其歷史,畢竟缺乏民主元素,所以兩千年失去中央執政權之後,立刻原形畢露。黨主席連戰不僅宣稱不承認李登輝主政的十年成果,還在英國演講時,否定英國對台灣民主成果的稱讚;馬英九上月底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時,肯定新加坡不致力於民主化而注重行政效率。都可見其不好民主的心態,一以貫之。 這麼一個缺乏民主元素的政治集團,怪不得「台灣人權紀念館」被他們封殺!怪不得「台灣民主紀念館」遭他們仇視! (作者為大學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www.jimlee.org.tw)
李筱峰 2023-05-23
從500張圖入門台灣史

從500張圖入門台灣史

怕看太多字傷眼睛嗎? 或是太忙,無時間讀長篇累牘的文字書寫嗎? 過去因為政治環境特殊,沒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歷史。台灣民主化、在地化之後,我們可以讀台灣歷史了。但是基於上述的原因,還是有許多人無時間、無眼力讀台灣史。基於這個考慮,我曾編寫《60分鐘快讀台灣史》一書,方便簡單入門台灣史。但是依然有人認為還是「字太多」,於是我進一步想,那麼我來編一本以圖片為主的台灣史,不能再嫌「字太多」了吧!如果還認為字太多,那就純粹看圖片總可以吧? 只看圖片能了解歷史嗎?當然可以! 傳統歷史家習慣以文字記載歷史,甚至有些頭腦僵化的學者認為以文字記載歷史才是史學的正途。但是自從1839年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發明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將人類的生活透過影像記錄下來之後,史學的發展逐漸從過去以文字敘述為主的「書寫史學」(Historiography),擴展出透過「視覺影像」傳達歷史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 什麼是「影像史學」(或說「影視史學」)? 以美國學者Hayden White的解說,他認為「影視史學」是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來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台灣學者周梁楷則認為凡是任何圖像符號,不論靜態或是動態的,都屬於這個範圍。他指出「影視史學」可分為有兩方面:一、以靜態的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二、探討分析影視歷史文本的思維方式或知識理論。 所以歷史影像往往比文字更能讓後人理解歷史。例如,與其我以何等的生花妙筆來描述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寫真班」林秋梧們如何放映電影啟迪大眾,不如請讀者看一張當年他們放映電影的場景相片,要深刻而貼切。 基於影視史學的意義,我選編了五百多張圖片,來讓讀友貼近歷史場景,入門台灣史。 (附記:本書已由遠景出版社出版。將舉辦兩場新書發表會:台北場6/3下午在偉成大樓國際會館;高雄場7/1下午在承風青鳥書店,有興趣的人請上遠景出版社粉絲專頁了解。)
李筱峰 2023-05-23
《逃家小兔》瑪格莉特·懷絲·布朗

《逃家小兔》瑪格莉特·懷絲·布朗

當風吹起, 孩子們在睡前, 逃家的小兔,說 晚安,月亮! 這是一首童詩嗎?也算是吧! 其實這是以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繪本作家瑪格莉特·懷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的作品書名,我將之串聯而成的。瑪格莉特的主要代表作有:《當風吹起》(When the Wind Blew,1937)、《逃家小兔》(The Runaway Bunny,1942)、《孩子們的睡前書》(1943)、《晚安,月亮》(Goodnight Moon,1947)。據說她完成百部的作品。 這些書如《逃家小兔》、《孩子們的睡前書》(或譯《孩子們的晚安書》)到目前台灣都還有中文譯本在發行。 《逃家小兔》描述孩子想逃家、想獨立不受拘束的心情,和母親擔心、掛念和不捨的親情。瑪格麗特八十多年前出版的這本書,一直吸引著每一世代的親子共享共讀。逃家的小兔,逃了八十多年還在逃,真是厲害! 今天是這位美國圖畫書界的先驅瑪格莉特的冥誕,他於1910年5月23日出生在布魯克林。 1932年瑪格麗特畢業於維吉尼亞州霍林斯學院,後加入當時在美國推行先進教育改革實驗的「銀行街教育學院」(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她將自己的文學志向與兒童發展及幼兒教育的研究結合起來。她的圖畫書能透過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她一直努力站在孩子們聽故事的角度寫作,而不是大人講故事的角度。從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來畫畫,才能與童年的情感完美共鳴。 再者,瑪格麗特喜歡小動物,很多故事都以動物為主角。 她喜歡寫富有節奏和韻律的故事,有時她會在故事或詩裡面放進一個比較深的單詞,她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時刺激他們的思考。 這位極富創造力的天才圖畫書作家曾四次獲得凱迪克獎(這是由美國圖書館協會所頒發的兒童繪本大獎)。 1952年11月,瑪格麗特去法國旅行途中,因盲腸炎手術後過世。享年只有42歲。 (附記:我內人陳寶玉從事幼兒教育多年,她經常對有幼兒的父母建議,和小孩講話時,不要一直站著俯視小孩說話,最好能蹲下來和小孩的視線平行對話。或許,這與瑪格麗特的教育理論異曲同工吧?)  
李筱峰 2023-05-23
「台灣紳士」許遠東與盧修一

「台灣紳士」許遠東與盧修一

「為何台灣人註定在『外來政權』統治下,非得過著殖民地生活不可?難道這是台灣人的宿命嗎?我絕不接受這句話。」這是前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曾經感嘆的一句話。他不接受哪句話?外來政權嗎?台灣人的宿命嗎?請再看他更清楚的敘述: 「台灣人日比一日增強了自覺的能力,終有一天,時機成熟,相信不經流血,台灣必定建立一個完完全全獨立的民主國家…。」(詳見其女許秋暘口述,盧世祥執筆《台灣紳士許遠東》) 今天是這位「台灣紳士」許遠東的冥誕,他出生於1927年5月22日,苗栗竹南人。 日治時代許遠東畢業於台北州立第二中學。戰後,1946年10月進台大政治系,讀了6年才畢業,為何讀這麼久?原來他差點在政治的洪流中滅頂!1947年1月,中國發生北京大學女生沈崇遭美軍非禮事件,台大與師大學生在台北舉行反美示威抗議,許遠東參加遊行並擔任掌旗。同年228事件暴發後,國民黨當局大捕大學生及知識份子,許遠東避難到宜蘭和鶯歌,幸免於難。然而,緊接著白色恐怖降臨,許遠東因參加讀書會,涉及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於1949年9月2日深夜被國防部保密局逮捕,直到1951年3月釋放,同年10月回台大復學,1952年6月才正式畢業。 許遠東曾與李登輝、洪遜欣、邱永漢等台籍菁英應聘任教私立延平中學,不久即開始走入金融界。 許遠東在金融界很長的時間,擔任過許多重要金融行庫的總經理、董事長。1995年出任中央銀行總裁。 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席捲亞洲多國,在許遠東的操持下,台灣未受嚴重影響。 遺憾的事,1998年2月16日,許遠東夫婦與外匯局長陳煌等高級官員赴印尼巴里島參加東南亞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年會,在回程的飛機上,遇大園空難,夫婦一同罹難!是台灣一大損失! 今天還有一位冥誕壽星不能不提,他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在民運陣營中,童顏鶴髮,樂觀進取,幽默風趣的人物盧修一。 盧修一出生於1941 年的今天(5 月 22 日),三芝人。六歲喪父,家境清寒,母親幫人洗衣為生,盧修一半工半讀,最後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 同志都叫他「盧仔」的盧修一,當過大學教授,後來從政,當過三屆立法委員。 盧修一愛開玩笑,經常笑臉迎人;但在政治立場上堅定勇往。 由於他的博士論文是《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這個敏感的題目引起國民黨的注意,成為他後來被捕入獄的導火線。 盧修一原本被視為尤清之後的台北縣長的人選,不料1994年罹患肺腺癌,未能參選。1997年蘇貞昌參選台北縣長的選舉最後一夜(11月28日),已經病重的盧修一向醫院請假為蘇貞昌站台,當著萬餘人面前下跪求票。那一幕讓很多人感動落淚!隔天蘇貞昌當選台北縣長。8個多月後,盧修一病逝,享年57歲。 (附記:我有幸與盧修一曾有數面之交,曾為他某次立委選舉站台助選。我已忘記我助講的內容,但是永遠不會忘記我講完要下台時,他親手牽我走下台階的那一幕。)  
李筱峰 2023-05-22
挑戰武士道的莫那魯道

挑戰武士道的莫那魯道

〈挑戰武士道的莫那魯道〉 「日本人的槍彈武器,多如濁水溪岸的石頭;但我們的志氣,高如大霸尖山!」這是莫那魯道對族人的喊話。 發生在1930年霧社抗日事件的領導人莫那魯道,是泰雅族賽德克馬赫坡社的頭目,今天是他的冥誕,他出生於1880年5月21日。 他曾經在大正初年被日本總督府安排到日本本土去參觀,他見識過東京的現代化,看過日本的軍校與軍事設施,他知道日本的實力。可是他為何敢帶領族人對日本的在地官憲痛下一擊? 他們是在外來政權的高壓殖民統治下,受盡屈辱、受盡蹂躪,忍無可忍,最後將生命豁出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其沒有尊嚴的活,不如莊嚴的死。 事件中充滿著「死亡的哲學」,他們讓欺負他們的日本官憲血濺霧社小學的司令台,但在敵不過日本的高砲、機槍與毒氣之下,他們選擇死亡,不受日警凌辱。他們群起上吊在樹上,去和他們的祖靈契合。莫那魯道最後進入深山自殺,讓日本總督府耗費時日才找到他的屍體。這些死亡的哲學,顯然不是曾被後藤新平譏笑為「怕死、愛錢、愛面子」的一般平地台灣人所能了解。 日本武士道中,也有一套的死亡的哲學。但是武士道,碰上了莫那魯道,顯然失色了! 今天,我們不是要鼓吹暴虎馮河,但是看到那些卑躬屈膝的媚共、降共的政客與藍民,看到那些不敢對侵略者哼吭半聲,卻譴責我們受威脅的台灣本土政府,看到那些叫喊不要備戰以免刺激中共的軟骨頭們,莫那魯道正在天上恥笑你們! (下圖是畫家施並錫教授的作品,畫的是莫那魯道)
李筱峰 2023-05-21
日治時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

日治時代農民運動領袖簡吉

日治時代極活躍的農民運動領袖簡吉,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出生於1903年5月20日,高雄鳳山人,台南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公學校教員。 他在擔任教員時,發現有時候全班學生來不到一半,他心生好奇,怎麼會那麼多人同時缺課,於是進行家庭訪問,才發現很多小孩都到田裡幫忙務農的家長搶割稻米。簡吉看到農民生活的困苦,看到幫農的孩子的艱辛,難過得掉下眼淚。 為了關心農民,簡吉索性辭掉教員工作!開始專心從事農民運動。 1925年,彰化二林的蔗農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與警察發生衝突,爆發「二林事件」,多人被捕。二林事件後,簡吉與與趙港、楊逵等人,聯合全台各地的農民組合,成立全島性的「台灣農民組合」,這是日治時代台灣最大的農民運動團體,極盛時期全台會員共有24000名,27個支部。其後由台灣農民組合領導的抗爭活動達四百多次。 1927年,簡吉與趙港同為台灣代表出席日本農民組合的大會,並向日本眾議院遞交抗議書。 1928年謝雪紅等左翼人士成立台灣共產黨,與農民組合積極結合。翌年2月12日,日本官廳進行全面整肅搜捕,簡吉也因其農運領袖身分被捕,遭判刑一年,出獄後繼續抗爭,再度被捕,判刑10年。 二次大戰後,簡吉滿懷抱負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該團高雄分團書記。並兼任新竹桃園水利協會理事。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簡吉與張志忠合組台灣自治聯軍,與陳儀政府對抗。事件後,簡吉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4月遭到逮捕槍決!時年47歲。 弔詭的是,反抗資本主義、追求共產理想的簡吉,他的兒子簡明仁後來擔任大眾電腦董事長,而且娶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兒為妻。時代的演變與進展,見怪不怪。反倒是,當年標舉反共,動輒以「共匪」的理由奪人生命、關人身體、毀人幸福的中國國民黨,而今卻與昔日的「共匪」聯合制台。 簡吉真是一個悲劇性人物!回到歷史的脈絡,俄國共產革命成功之後的1920年代,正是迷人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彌漫全球的時代。連孫文都讚譽列寧為「革命聖人」;1920年代中期的台灣社運,也受這股世界左翼思潮的衝擊而蓬勃發展。這股左翼思潮到了戰後的1940年代末期,不僅在中國成為推翻國民黨的浪潮,也在台灣讓許多知識青年因失望於國民黨白色政權,而紛紛寄望於甫崛起的紅色中國。簡吉就是這樣的知識份子。卻也因此命喪馬場町! 然而曾幾何時,他們所期待的中共的紅色中國,比起國民黨的白色中國,其殘暴、專制、腐敗,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簡吉若地下有知,將情何以堪? 而且,今天中國 1%的人口擁有全國33%的財富,這是哪門子的社會主義?簡吉若地下有知,他會不會喟嘆:「這不是我要追求的社會主義!」 撫今追昔,中國國民黨奪了簡吉的性命,中國共產黨毀了簡吉的理想!國共兩黨,你們都對不起簡吉!
李筱峰 2023-05-20
《告德意志同胞書》菲希特

《告德意志同胞書》菲希特

18世紀80年代,德國薩克遜邦有一個家境貧困的小孩,父親是一位織繩工人,身為八個兄弟姐妹中的老大的他,要放鵝幫忙家計。所幸,他聰穎強識,上教堂聽牧師講道後,他就可以複誦。 8歲那年,有一次一位貴族因故遲到教堂,來不及聽道,就問這位放鵝童,放鵝童把牧師講道的內容一五一十複述給這位貴族聽,貴族激賞不已。這位貴族送小孩到小學讀書,想栽培他以後成為牧師。但這個小孩後來沒有成為牧師,而成為哲學家,他就是以《告德意志同胞書》聞名於世的哲學家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今天是菲希特的冥誕,他出生於1762年5月19日。 話再說回來,菲希特12歲時,那位貴族繼續資助菲希特上中學,但菲希特不喜歡學校內的一些繁瑣的宗教生活,曾試圖逃學。1780菲希特進耶拿大學,他志在修習法律與哲學,還想考法官,與那位資助他的貴族的期待差距甚遠,那位貴族因此不再資助他,菲希特生活受困,只好當家教謀生。 菲希特轉學萊比錫大學,並得到一位友人的幫助,擔任一位富豪的家庭教師,生活有了轉機,興趣也開始轉向哲學。但仍必須不斷接家教工作以維生。 有一次有人以康德哲學求教菲希特,此時菲希對康德哲學一無所知,但是為了生活,他卻大膽接下這工作,並立即臨時抱佛腳迅速研究康德哲學。這一來,他立即被康德哲學吸引,產生共鳴。後來成為自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菲希特為了拜訪他傾慕的前輩康德,特別寫了一篇《天啓的批判》面呈康德,深獲康德青睞。康德將此論文介紹出版商出版。出版時,出版社一時疏忽,漏掉著者菲希特的名字,書出版後很暢銷,許多讀者還誤以為是康德的新著作,經康德一再澄清,始知是一位青年哲學家的著作,菲希特因此聲名大噪。 此後,菲希特有許多著作陸續問世。但他個性剛烈,與人爭論時,不假辭色,得罪不少人。他在耶拿大學任教時,發表《無神論爭辯》,引起軒然大波。無法在當地立足,於是擬轉往柏林,但柏林地方政府認為菲希特是無神論者,也拒絕他入境。後來經普魯士王威廉三世出面說項,普王說:菲希特是安分守己的良民,應准予入境。至於他反對上帝的事,應由上帝和他去解決,與世人無關。菲希特終獲柏林的居住權。 1806年,柏林被法國拿破崙占領期間,菲希特很大膽在柏林的公園發表十四次的演講,這就是《告德意志同胞書》的由來。他激發了德國國家主義,文中他繼續了他早期作品中對宗教和法國大革命的辯論。因此有些人認為他是德國國家主義之父。 但是這位浪漫的國家主義者,卻陷入國族、種族的成見,他提出日耳曼民族比其他民族更為優越。在他早期作品中,他稱猶太人將侵蝕德國,公開表示希望將猶太人驅逐出德國。他還對波蘭表示厭惡,宣稱他們的文化是野蠻的。一百三十年後納粹德國的日耳曼民族優越論、對猶太人的殘害,不知是否受其影響? 我昨天的臉書介紹自由主義的羅素,今天則出現國家主義的菲希特,臉友不知是否有心潮起伏之感? 菲氏在生活上的自信,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他的狂熱民族主義,吾人戒之!  
李筱峰 2023-05-19
英國哲學家羅素冥誕

英國哲學家羅素冥誕

今天是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冥誕,他出生於1872年5月18日。 羅素是影響我極深的思想家,我在高中時代讀了很多他的著作,深受啟發。所以我在我的回憶錄《小瘋人生》中,有一小節特別敘述羅素,該節標題為「我成為羅素迷」,特摘錄如下: 受殷海光的影響,我在高中時代已成為羅素迷。 羅素(Ber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有意思的是,這位數理邏輯學家、哲學家,同時以他的自傳獲諾貝爾文學獎。他能將哲學、政論的作品大眾化、普及化,能用話家常的口吻寫作,文章淺顯易懂,且幽默善諷。 試舉一段他善諷的幽默文字,這是我在高三那年讀到的,至今印象深刻: 「幾乎人人都無法避免的缺點是自我中心主義,我們常免不了把自己的好惡視為別人行動的主要目的。當你乘火車經過牛群聚集的原野時,你會發現一些逃之夭夭的牛群,倘若這些牛群是形上學家的話,他一定會辯稱道:天地萬物為我意是從,畏與無畏之間全看自己。這隻火車雖不能損我一毛,但看他氣急敗壞的氣勢一定來者不善,我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這種敘述生動而幽默(當然翻譯者蔡伸章的好譯筆也有功勞),比起教科書那些政治教條好看多了。 再舉一段羅素的善諷文字: 「當克倫威爾在頓巴戰場與蘇格茲軍隊對峙時,曾對敵軍喊陣道:『看在耶穌基督的柔腸上,請你們善自檢討自己的過錯吧。』我認為克倫威爾這句話講得頗有見地,可惜他從不用這句話來反省自己。」 羅素提倡自由、強調平等、鼓吹和平,他的大腦標榜理性,自稱是「冷靜的經驗主義者」,但他的生活與生命卻充滿熱情與感性。我記得他有一段批判狂熱份子的話,現在找出來引用如下: 「我從來不曾相信世界上會有一種可使百病消除的萬靈藥,相反地,我慢慢地明白了,世界上煩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某些主義與學說中的教條和盲目的信仰,那些狹義的愛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都曾產生過他們頑固的狂熱信徒,他們為了偏狹的主義的利益幹下了無數不可告人的恐怖行動。...」 羅素有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也深刻影響我,他說: 「掌握我生命的動力有三:愛情、求知,以及對人類苦難命運一種無可忍受的關懷」 這就是一個知識份子的生命情調的抉擇。這句話一直到我到大學任教時,常常拿來自我期許。我認為一個大學教授,他必須扮演三種角色,三種功能: 第一個功能,他必須是一個很會教學的人,他的教學應該非常生動。(就像羅素擅長生動活潑地說理) 第二個功能,他應該有他的專業研究。(這如同羅素強調的求知) 第三個角色,他應該是個知識份子,關懷國家社會,為時代探病,做一個改革者。(羅素說的「對人類苦難命運一種無可忍受的關懷」) 當時有一家志文出版社推出一套「新潮文庫」,其中有《羅素傳》、《羅素回憶集》、《羅素雜文集》,高中時代我從這三本開始進入羅素的世界,此後我把羅素所有的出版品(如下圖)都買來閱讀,沈浸在他的智慧之中。  
李筱峰 2023-05-18
「台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

「台灣新劇第一人」張維賢

今天是號稱「台灣新劇第一人」,日治時代「新劇」運動重要推手張維賢的冥誕,他出生於1905年的5月17日,台北市人。 19歲於台北中學(後改稱泰北中學)畢業後,張維賢遊歷於廈門、汕頭、香港、婆羅洲等地。1924年回台,加入陳凸等人組織的「星光演劇研究會」,會員包括當時文化界的熱心人士王井泉(山水亭主人)、陳奇珍等人。這個戲劇團體是怎樣的性質?從他們首演的話劇《終身大事》當可理解。《終身大事》作者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要角胡適,描寫一個中產家庭的獨生女為爭取婚姻自主而離家出走的故事。可知「星光演劇研究會」與192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進行「文化劇」同是新文化啟蒙運動時代的新潮產物。 張維賢日後追憶說: 「台灣本是漢民族移民過來的孤島,這好像美國一樣。昔日封建時代識字的就是文化人,這種古老的社會到了日據時代才獲得了解放,才得新開眼界,青年們到了日本才得看見新鮮的世界。求自由的本能,使他們接受日本的新文化,而對台灣的舊文化抱起不滿,反抗起來,反對台灣的舊的文物制度,這就釀成了新文化運動,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從舊的覺醒過來,覓求新的。」(1954年5月台北文獻會「北部新文學、新劇運動座談會」發言) 1920年代中期,正是社會主義瀰漫全球之際,台灣的思潮也不例外,張維賢與創建「愛愛寮」收容乞丐的施乾,及創立「人類之家」的稻垣藤兵衛等人,組成一個無政府主義的「孤魂聯盟」。 張維賢在他草擬的「孤魂聯盟」宣言中說: 「孤魂就是生前孤獨,死後無寄的可憐靈魂,其悲慘哀痛恰似我們無產階級農民現在的生活,我們組織『孤魂聯盟』,就是要推動我等的光明及無產階級解放運動。」 這段宣言,可以看成在當年資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知識份子思潮的取樣代表。 1928年張維賢東渡日本學習戲劇,更受左翼劇場的影響。1930年返台,組織「民烽演劇研究會」。從民烽劇團發表的宣言,可以看出張維賢的藝術觀,也可了解在時潮中的左翼藝術團體的使命感: 「無論是過去或現在的生活,我們遭遇了太多的逆境和强權的欺凌蹂躪以及侮蔑,以致被壓制得喘不過氣來。但是我們不能因之屈服,要不斷努力,突破困境、奮戰不懈。我們衷心盼望 ,追求『真正人類的生活』,是我們奮鬥的目標,藝術即是藉此而產生了意義。 藝術的目的,即是在教育群眾以正確的觀念,來糾正人類無窮的慾望;並暗示群眾協力迎接一個嶄新的秩序之到來。而得改變傳統陋習。在追求理想過程中,正確的觀念與堅定的意志,才能喚醒社會大眾的認同,至於要建設大同社會的理想,惟有靠藝術來成全了。」 「民烽」進行周密的團訓,也演出數齣新思想的新劇,包括易卜生的「國民公敵」。台北「永樂座」為之轟動。 然而日本「皇民化」運動腳步逼近,在政治高壓下,張維賢的新劇運動漸無發展的空間,乃轉往上海經商謀生。 二戰後,張維賢雖然逃過二二八的劫數,但是試圖發展電影業,失敗;經商也受挫,不成。1977年病逝。雖抑鬱而終,但是一個左翼文化人還能再度逃過白色恐怖的災難,已屬萬幸了!
李筱峰 2023-05-17
為貧困女性奉獻的阿涅西

為貧困女性奉獻的阿涅西

財富、社會地位,是許多人羨慕的人生價值,但是對阿涅西而言,她卻不甘如此。 阿涅西,不是「阿西」,她自小就極聰明,被譽為神童。5歲時已能講義大利語以及法語;9歲時她發表了一場為時一小時的拉丁文演說,談論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並以當地方言回答台下觀眾;11歲懂希臘語、希伯來語、西班牙語、德語和拉丁語,被稱為「七舌演說家」(Seven-Tongued Orator);14歲時,她學習了彈道學和幾何學。 她後來成為一位有名的數學家、哲學家。 以她的天資,加上優裕的出身與家世,能在學術上表現突出,只能說令人羨慕。但真正令人感動的是,她悲天憫人的胸懷,將最後47年的生命奉獻給慈善事業、為窮人服務。 今天是這位偉大的慈善家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的冥誕,她在1718年5月16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的一位數學教授的家庭。她的父親不僅是米蘭的首富,還很會生小孩,總共有23個孩子,阿涅西排行老大。 18歲時,阿涅西在自己書稿中,將許多不同數學家的學說融匯在她的兩卷著作內,包括牛頓的流數術,以及萊布尼茲的微分法。 她的父親喜歡找學術界的朋友聚集在他家裡進行討論、辯論,阿涅西也被要求參與其中,時常會跟博學的權貴客人們辯論。所以20歲時,阿涅西以聚集在她家的學者們的論辯內容為素材,出版論文集《哲學命題》(Propositiones Philosophicae)。在191篇論文裡,​​阿涅西的研究涉及哲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礦物學以及婦女教育等問題。 然而,久而久之,阿涅西並不喜歡那些學術論辯的生活,對於那些辯論,她說「煩死了」!她曾經有「想去修道院做修女,為窮人服務」的念頭。阿涅西告訴父親,與社交和辯論相比,祈禱、慈善和安靜的研習,對自己更有吸引力。 阿涅西在學術上可謂得心應手,她的《分析講義》(Instituzioni analitiche)是一本上千頁的經典巨著,書中包含從代數到微積分和微分方程的原始發現。她的微積分教科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流行了60多年。她的著作被法國科學院稱作「在其領域中寫得最好最完整的著作」;阿涅西被任命為博洛尼亞大學的數學與自然哲學系主任,是歷史上第二位成為大學教授的女性。 但是不久,她所關注的焦點,卻漸漸離開數學領域,她拒絕了都靈大學數學教授們的邀請,卻接受大主教的請託,擔任慈善公會的主管。 34歲那年,她父親去世後,她把全部的心力投入救助窮人和老年婦女與神學研究之中。家裡的一些房子,被她用來安置窮苦人家。1759年,為了在米蘭租房子設療養院,她變賣了那些象徵著榮耀的物品(包括教宗贈給她的金質獎章和皇后送給她的鑽石和水晶盒子)。她為了能和修女們一起照顧療養院裡450個貧困女性病人,自己也搬進了療養院住。 就這樣,歷經47年的奉獻的阿涅西,身體漸衰,開始失明失聰。在經過數次昏迷之後,這個原本家境優裕的女子,最後身無分文,於1799年1月9日離開人間,得年81歲。 阿涅西沒有單獨造墓,她和療養院另外15名病逝的女病人,合葬在一塊無名墓地。療養院牆角的一塊石頭上,刻寫著她為貧困女性奉獻的事蹟。
李筱峰 2023-05-16
「居禮法則」皮耶·居禮

「居禮法則」皮耶·居禮

1906年4月19日,法國巴黎的多菲內街正下著大雨,有一個46歲的中年人正要急著過街,卻沒注意到一輛奔馳的馬車正急駛而來,馬伕來不及反應,又加上路滑,馬車失控,撞上了這位正在過街的中年人,中年人當場喪命。 這位中年人的意外過世太令人惋惜,他和他的夫人,是影響人類極重要的物理學家、化學家。 現在位於法國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學術名人安葬地的「先賢祠」,安葬著他們夫婦的遺體。 他們就是因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而夫妻雙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皮耶·居禮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 今天是皮耶·居禮(Pierre Curie)的冥誕,他於1859年5月15日出生於法國巴黎。 皮耶·居禮於索邦大學完成學業。他在有關磁性的研究時發現,具有磁性的物體會由於溫度的增加而減少其磁性,而這樣的研究後來成為所謂的「居禮溫度」,也就是包括鐵在內的強磁性體失去磁性的溫度。著名的「居禮法則」因之而名。 婚後,他與其妻共同從事於發射性元素鐳與釙;皮耶由於接觸過量的輻射,往往晚上睡覺時都會因為劇痛而被驚醒,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1903年,皮耶·居禮與他的夫人由於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對人類的造福,難以形容。
李筱峰 2023-05-15
台灣第一位考古學家宋文薰

台灣第一位考古學家宋文薰

1968年,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了一個史前遺址,經考古學家鑑定,其豐富的舊石器階段的先陶文化,至少在一萬五千年前,甚至早到距今五萬年前。這個史前文化遺址,被稱為「長濱文化」,是台灣目前已知存在最久遠的史前文化。那一次的發現,是由宋文薰教授率領的台大考古隊的一次劃時代的成果。 宋文薰是台灣第一位考古學家,今天是他的冥誕,1924年(日本大正13年)的今天(5月14日),宋文薰出生於新竹竹東,是極優秀的客家精英。 宋文薰於戰前就讀明治大學預科,1945年返回臺灣後曾經向國分直一學習考古學。1951年畢業於台大歷史學系後,在考古人類學系擔任助教,走上考古之路。 1954年他與張光直一起提出台灣中西部文化層序系統,並推動碳十四定年法的運用。1963年起宋文勳再度與美國耶魯大學回來的張光直合作,帶領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共同進行一系列臺灣史前考古發掘,包含了鳳鼻頭與大坌坑遺址。 1968年,與地質學家林朝棨共組考古隊,在長濱八仙洞發現前述的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長濱文化。 1980年南迴鐵路台東新站進行興建工程,工程範圍包括日治時期鳥居龍藏發現的卑南遺址。隨著工程進展,發現許多古文物,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宋文薰的考古成果,促成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建立。建館過程中,宋文勳教授的門生劉益昌教授發揮不少師傳所學。 宋文薰不僅研究精實,也擅長啟發學生。他的學生林志興回憶,宋老師第一節課就捧著一顆人頭骨走進教室,開講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尊重「他」! 考古學常被視為冷門學科,宋文薫勉勵學生說:「求學最重要的是興趣,不要在乎是冷門還是熱門;只要認真學,學得好,冷門會變熱門。」 由於宋文勳對於台灣舊石器時代及史前文化層序的研究貢獻極大,因此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自台大人類學系退休後被聘為名譽教授。2016年4月過世。  
李筱峰 2023-05-14
〈最後一課〉阿爾封斯·都德

〈最後一課〉阿爾封斯·都德

法國小說家阿爾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是今天的冥誕壽星,他在1840 年 的今天(5 月 13 日)出生於法國尼姆。對於都德,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過他有一篇很有名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大家應該有印象。 不過,我今天不是要特別推崇都德,也不是要推崇這篇〈最後一課〉。倒是想以這篇小說借題發揮談一下語言議題與愛國主義。 〈最後一課〉(1873年發表)是以法國把亞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亞爾薩斯的一個村莊裡的學校教室的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故事。 普法戰爭(1870),法國失利,亞爾薩斯和洛林被劃歸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禁止該地區的學校教授法語,轉而要求教授德語。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小學生弗朗士,在當天早晨上學時遲到了,因為他怕法語課老師查問他分詞的用法。他想逃學去玩,看普魯士士兵操練,但最後決定去學校。路過鎮公所時,弗朗士見到人們圍著新張貼的公告議論紛紛,不知道出了什麼消息。到學校以後,他發現課室裡不像往日喧鬧,而是安安靜靜的。法語老師穿著整齊。教室後排坐滿了鎮上的村民。開始上課後,老師說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從此以後,大家就要改學德語了。弗郎士很吃驚,但是他很快就後悔,埋怨自己以前學習太不用功,現在已經太晚了。老師也批評「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這正是亞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結果就讓德國人有理由對他們說,他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枉稱自己是法國人。老師還告訴學生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永遠不應該忘記,因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上課了,弗郎士雖然難受,但卻十分珍惜這最後一課,認真聽講,其他村民也是一樣用心地學習。12點鐘到了,法語老師在黑板上寫了「法蘭西萬歲!」,然後就讓孩子們下課。 看過小說情節的大要,不知實際情況的人可能為作者的愛國情操感動。但是,站在亞爾薩斯人的立場來了解,可能有得爭論了。這個數次擺盪在法、德之間的亞爾薩斯,他們講的話是亞爾薩斯語,也不是法語。他們被法國統治時,被要求學法語,割給德國時又被禁法語,要講德語。〈最後一課〉描寫不能再上法語好像是亡國之痛,那是作者都德站在法國立場的成見。其實,亞爾薩斯語,比較接近德語,屬日耳曼語的系統,反而距離法語較遠。 從這個情節,讓我們聯想台灣的語言狀況。日本統治時代,皇民化時期不准台灣人講母語,要以日語為「國語」;中國國民黨來了,也不准台灣人講母語,要以北京語為「國語」。台灣人的「國語」變來變去,透過「國語」的轉變,台灣人的國家認同也擺盪不定。 我今天沒有要推崇都德什麼,但從他的名作〈最後一課〉,我們也許可以反思,台灣應該有自己的主體地位,我們應該是個多族多語的獨立自主的國家,各種語言一律平等,我們不要有「最後一課」!
李筱峰 2023-05-13
「國際護理師節」南丁格爾

「國際護理師節」南丁格爾

今天是「國際護理師節(International Nurses Day),以前叫「國際護士節」。是以一位女性的生日為節日,她就是近代護理學和護理教育的創始人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年的今天(5月12日)南丁格爾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個來自英國上流社會的家庭。 在南丁格爾之前,護士在社會上並沒有地位,被視同僕人的身份。而南丁格爾年輕時,家世很好,她過著優渥的上流社會生活,隨時有人服侍,活在舞會、沙龍,以及與貴族的周旋之中。但南丁格爾卻覺得如此生活毫無意義。 她會走上護理之路,是因為她有一次在花園為一隻受傷的流浪動物包紮傷口,啟發她認為受傷生病的人類也應該受到好的照顧,因此她決定從事這項工作。但是這種工作,是只有貧苦低下階層的女人才做的工作,所以父母極力反對。但是南丁格爾意志極為堅定,認為有意義的工作,不該受社會價值所拘。因此不顧父母的反對,她到德國學習護理後,前往倫敦的醫院工作。 她一直照顧著窮人。在1844年12月,一個窮人在倫敦的一所工廠醫院死去,引起了公眾對該醫院的責備,這時,南丁格爾成了促進醫院改善醫療環境的倡導者。 1853年南丁格爾成為倫敦慈善醫院的護士長。 在1854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她率領38名護士赴前線參加傷兵的護理工作。 到前線時,斯庫台(Scutari) 這地方有4,077名士兵死亡。士兵死於斑疹,傷寒,霍亂,是戰死人數的十倍。在臨時軍營醫院的極差的衛生是致命之因。南丁格爾和她的護理助手設法改善飲食和醫療衛生等,被傷兵們稱為「上帝派來的天使」。由於南丁格爾每個夜晚都手執夜燈巡視傷兵,傷兵們稱她為「提燈的女神」。甚至還有一次有一位傷兵不顧自己的傷勢,下床曲膝跪在地上親吻著她的影子。 南丁格爾建立了醫院管理員制度,提高護理品質,使傷病員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在倫敦創建了英國第一所護士學校,使護理事業逐步走向專業化、科學化,並且推動了西歐各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護理工作和護士教育的發展。 南丁格爾把其護理經驗寫成了專著,其中包括著名的《護理工作記錄》(Notes on Nursing)。 因為南丁格爾,社會對護士(現在稱護理師)的形象大大改觀。她成為人類護理師的形象代表! 1907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將功績勳章頒授給了南丁格爾,是首次授予女性。 1912年,為紀念南丁格爾對護理工作的貢獻,國際護士理事會將南丁格爾的誕辰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理師節。  
李筱峰 2023-05-12
「海山學」研究先驅王世慶

「海山學」研究先驅王世慶

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極高學歷,就不能成為學術大家嗎?這當然是一個無知的蠢問題。就研究台灣史的學者中,起碼有兩位學歷不算高,卻是備受學界推崇、敬重的大師:一位是人稱「曹老師」的曹永和教授;一位是「海山學」研究的先驅,今天的冥誕壽星–王世慶教授。 這位海內外知名的臺灣史學家王世慶教授,於1928年(日本昭和3年)在台北板橋溪洲出生,後遷居樹林。 1941年,王世慶考入新竹州立桃園農業學校。二戰結束前(1945年),王世慶再考取台灣總督府立台北師範學校。不久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因學制不同,師範學校被降了一級,所以1946年4月王世慶畢業的資格是「高級師範普通科」。 畢業後,王世慶到小學任教兩年,1949年2月轉任職台灣省通志館,進行文獻調查與歷史研究工作,開始走上臺灣史的學術旅程。台灣省通志館後改為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王世慶曾任編纂、委員。 王老師的研究逐漸受學界重視,不僅曾應邀赴美研究一年,並於1993年9月受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1996年又擔任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王世慶治學嚴謹,研究內容豐碩,不僅在台灣的古契文書、檔案、族譜、方志等文獻研究極深,對於臺灣區域史、社會史、宗教史、族群史、經濟史、水利史等領域也有相當成果。 他曾於1960、70年代起協助美國人類學者武雅士(Arthur P. Wolf)、邵式柏(John R. Shepherd)等人於海山地區從事田野調研並完成重要著作,深獲學界景仰。 所以2002年王世慶終於獲第25屆吳三連獎「人文社會科學獎歷史學類獎」;2008年又獲頒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終生文獻貢獻獎」。 學養深厚的王世慶老師,為人誠懇,謙和溫厚,對於後進晚輩關懷備至,照顧有加。下圖就是王老師送我的他的大著《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的簽名題字。 數十年前,我曾有一場關於二二八事件的主題演講,王世慶教授親自蒞臨現場,從頭聽到尾,會後還來鼓勵我,令我感念不已。 說到二二八事件,王世慶教授當然是親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他曾經很感慨地講過這樣的話:「二二八那個時代,有路用的人都被殺光了!像我這樣無路用的人,才能存活下來。」王老師自稱「無路用的人」當然是客氣話,但是他這句話,道盡那個時代的台灣人的悲哀命運! 王世慶教授於2011年1月16日病逝。 我永遠懷念他! (附記:王世慶教授的哲嗣,即中興大學已退休的王孟亮教授)
李筱峰 2023-05-11
「波動光學理論創建者」菲涅耳

「波動光學理論創建者」菲涅耳

在法國的艾菲爾鐵塔上刻有72位法國知名人士的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叫Augustin-Jean Fresnel,中文譯名菲涅耳。他是法國物理學家,波動光學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 今天是這位專門對光的屬性做理論與實驗的菲涅耳的冥誕,他出生於1788年的今天(5月10日)。 但是我們很難想像,菲涅耳年少時在學習方面較遲鈍,直到八歲還不會閱讀。更遺憾的是,他年僅39歲就過世了。因此他能有效學習、研究的時間並不長,但卻有非凡成就! 原本學習遲緩的菲涅耳,後日卻表現出他的天份,十六歲多進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成績優異;繼而從國立橋路學校畢業後,在政府機關擔任見習工程師,協助建造連接西班牙與義大利的皇家高速公路。但因為他支持波旁王朝,因此1815年拿破崙百日王朝期間,他被解僱。索性利用失業時間研究光學,寫了一篇關於光行差的論文,但卻未被發表。 波旁王朝復辟後,他在巴黎重獲工程師的工作。之後,他開始寫關於繞射的研究報告,獲得法蘭西學術院的大賽獎。1819年他發明了一種特別的透鏡,可以用來替代燈塔的鏡子,被稱為「菲涅耳透鏡」(又稱螺紋透鏡),他被提名為「燈塔委員」。 1827年,39歲的菲涅耳因結核病在巴黎附近病逝。在他有生之年,他在光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普遍了解。直到他過世後多年,他的許多論文才開始被法蘭西學術院發表出刊。 求知好學的菲涅耳,不尚虛榮。他說: 「深藏在我內心的那種感覺或虛幻,即世俗對於榮耀的追尋與愛慕,是何等的單調乏味;所有加諸於我的讚賞,遠不及我因發現大自然的理論真締,或做實驗確認計算的結果,來得喜樂。」  
李筱峰 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