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獲得

知識的獲得

我們常常意識不到我們的行為實際上在做什麼,我們必須憑直覺獲得某些形式的實踐知識,例如跑步、投籃、或揮棒,好像應該有什麼樣的跑步、投籃或揮棒的理論,但在進行動作時是由經驗和直覺來完成。

書本或老師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我們理解這些主要知識的同時,如果自己會動手去重複這些知識推導的過程,也會得到間接的隱性知識,所謂直覺或觸類旁通。

老師教的東西學得好可以拿到高分,但自己花時間去重新做題目,甚至完全沒有經過老師講解,直接動手去做,可以訓練結構性的思考模式,例如投籃主要專注在籃框,而非籃球身上。

隱性知識是我們無法完全說出來說的知識,如跑步的姿勢或對愛情的感覺,顯性知識則是可以明確表達和傳遞的,隱性知識扮演著基礎角色,因為所有的知識建立,都需要對某些未明確論點的預設,持信任的態度。

訊息的傳遞其實就是種知識的傳遞,能夠判斷訊息的真假,跟這種隱性知識的能力有關,有人把這種知識稱為街頭智慧,如果沒有這種知識,即使有再高的學歷往往只是被詐騙集團盯上的韭菜或羔羊。

隱性知識的獲得是透過實踐和體驗,而非僅僅書本學習來實現的,這就是德國學徒教育制度的重要基礎,透過實踐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這一過程是隱性知識轉化為個人能力的關鍵。

身體感知和行動,在形成和運用知識很重要,我們看不到有所謂的「理論運動員或藝術家」,這些是展現「主要知識」並非關鍵很好的例子。

隱性知識是所有認知活動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優越的傳統在資訊科技革命之後更加脆弱不堪,傳統的學校教育趕不上時代。老師所能夠傳遞的知識比不上一隻放在自己身邊的手機,更不用說人工智慧的App。

知識不僅是可以明確表述的事實和規則,而是一個深層次的、個人化的、與經驗緊密相連的過程。

「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的比能說的更多」,這不僅是個體層面上的認知特徵,也是人類文化和知識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的教育趕不上時代,高學歷的「白吃」舉目皆是,直覺和街頭智慧在網路時代更加重要。

想起高中數學老師講的那句話:如果你沒有曾經對一個數學問題思考過三天三夜以上,基本上你不算真正學過數學。

找老師和書本的解答來看,不是比較簡單直接、輕鬆愉快?這樣考高分倒不如不要考高分,從別人那裡學來 100個問題的解答,不如找一個困難的問題,拼命的去想出自己的答案!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