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堅相關文章

70萬私校生減輕人生負擔

70萬私校生減輕人生負擔

在副總統賴清德的倡議下,政府確定補助私立大專生每年3.5萬學費,且私立高中職免學費不再設有家庭年收入148萬元的排富條款,並搭配弱勢學生補助與就學貸款的調整,此一政策讓超過70萬名高中、大專學生受惠,明顯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這個教育平權措施,是福國利民的政策,對國家社會有整體且深遠的正面影響。但因是針對基層大眾的補助,縮短高社經地位者的教育優勢,相對不易讓頂層菁英主動支持它。但具有前瞻遠見的領導者,就是要有這種決心與魄力,凡對國家有利,哪怕動搖少數人利益,也要摒除萬難。 私立大學與私立高中,彌補了公立學校的不足。學生若是被迫必須選擇公立學校,常代表著必須離鄉背井,在節省學費的表面下,背後其實是另一筆高昂的住宿與生活費支出。這使得偏鄉弱勢學生陷入兩難,若離家到大都市讀公立學校,省了學費但增加的高昂生活支出使經濟更拮据。若選擇就近讀私校,高學費又是一筆支出。社會上有近七成的學生就讀私立大學,他們常屬社經地位弱勢,卻被迫背負著數十萬元的學貸進入社會,在學貸未還清以前,要他們考慮生養小孩,真是強人所難。 年輕人無法負擔養兒育女是少子化問題的根本原因,追根究柢,學貸負擔、通勤費用、房價高漲都是原因;通勤月票實施後,年輕人可移居市郊覓得經濟上可負擔的住房,但學貸問題也應獲得舒緩,才能讓年輕人擺脫養兒育女的恐懼。 反對政府補助私校大學生的人,論述主軸常是考不上公立大學就不要讀書,就不會有學貸問題。這是典型的菁英主義論述,以為只有菁英可以讀大學,其他人則應服侍這些菁英。但偏鄉小孩受限於資源,即使優秀,在升學考試表現也常不如高社經地位者,這種菁英主義的論述除了加深社會階級觀念,實在無可取之處。 私立高中免學費「排富條款」的移除,則可解決年收入略高於148萬臨界點雙薪家庭的困境;這些雙薪家庭,並無財富自由,未必能負擔私校學費,小孩讀私立高中若無法免學費,反而會成為最弱勢者。 政府對高中職學費有規定標準,計算基礎約略等同於公立學校的辦學成本。如果私立高中在政府的收費標準下,辦學優良而成為績優學校,為什麼不能給予補助?如果經濟條件良好的學生,因為就近入學或各種考量,願捨棄公立高中改就讀私立高中,公立高中將名額同步釋出給其他學生,又有何不宜? 這次的學費補助是補助學生,而非補助私校,私校並未因而獲得任何經費增加,它讓公私立學校站在較平等的競爭立足點,施行後,公立學校再也不能仗勢低學費的優勢而不提升教育品質。公私學校良性競爭,學費不再是競爭重點,辦學品質才是關鍵。 這個政策不易獲得自詡社會菁英者支持,但對國家的正面影響深遠,只有具備領袖特質的領導者,才願提出這樣的政策。比起譁眾取寵或是謾罵叫囂的其他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副總統確有其格局與高度,值得肯定。 (作者是大葉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汪志堅 2023-07-01
從雞蛋漲價談批評政府

從雞蛋漲價談批評政府

近來,雞蛋價格上漲成為一些政論節目評論焦點。然而,每斤雞蛋批發價上漲二元,每顆雞蛋平均上漲○·二元,這本屬市場機制運作的常態,卻被刻意放大批評,一般民眾聽了,若沒有仔細思索,很容易被誤導。   「蛋貴傷民,蛋賤傷農,無蛋更傷」,農產品的供需調控與價格平準,本來就是多方折衝的結果。蛋價上揚,民眾叫苦,蛋價下跌,蛋雞場無法回收成本,若刻意壓低價格,使得蛋價無法反應成本,雞蛋供應減少,反將面臨雞蛋短缺。 有些評論沒有深思論述的邏輯合理性,那種期盼政府進行價格管制的論述,其實是個災難。在自由市場,隨意的進行價格管制,很容易立刻產生供給匱乏的現象。屆時,同一批評論者,會重新從供給不足的角度批評,要求政府提高供給。若一味附和這些評論者,很容易陷入父子騎驢的困境,左支右絀。要批評,怎麼說都可以,蛋貴時,可以捍衛民眾權益,蛋價下跌,可以捍衛蛋農權益,價格平穩時,可以捍衛雞隻的動物權益。難怪有人說,批評政府,根本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如果到常見的便利商店看一下茶葉蛋的價格,就可以知道自由市場是不需要干預的。美廉社的茶葉蛋是一顆十元,兩顆特價十七元,7-Eleven是一顆十元,但某些店舖銷售的是一顆十八元的所長茶葉蛋,全家便利商店是一顆十三元,兩顆特價二十元。這就是自由市場,為了競爭,可以二顆賣十七元,平均一顆八·五元,但也可以賣一顆十八元的所長茶葉蛋。從八·五元、十元、十三元、十八元,各種選項都有,根本不需要去干預,廠商也會自己根據成本結構,以及市場競爭狀況,進行調整。 政府可以做的事情,是在養雞成本高漲的時候,看看成本高漲的理由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政府可以幫忙的地方。舉例來說,如果是因為禽流感之類的病害,是否可以協助預防,或者補貼因為禽流感而造成的雞隻死亡。如果是因為飼料供應出現青黃不接,可以幫忙看看如何加速進口。如果是大宗物資成本上升,可以看看是否仍降低關稅的空間。這些,都是政府可以做的事情。至於每日的蛋價,最佳的策略,應該是盡量尊重市場機制。 農漁畜牧產品多數靠天吃飯,產量與品質會因為季節與天候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有變化,政府調控總有極限,適度的尊重市場機制,讓生產者可以依據成本結構與收成狀況進行微調,是維持市場秩序的最佳方法。媒體更不要刻意地放大雞蛋漲價問題,造成民眾的預期心理。民眾對於物價將會大幅調漲的預期心態,才是物價上漲的主因之一。 政府的政策,有時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為缺乏公正理性的聲音,使得有心人可以引導輿論方向,以營造政府施政不當的刻板印象。政府在這一部分,應該加強溝通,讓民眾知悉適當的尊重市場機制,才是健康的市場。 (作者為大葉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汪志堅 2023-02-18
駁失敗主義

駁失敗主義

從俄國入侵烏克蘭開始,就出現一種檢討受害人的說法,認為只要烏克蘭不加入北約、歐盟,就不會被入侵;甚至用這種檢討受害者的講法,對於台海局勢說三道四,實在居心叵測。 這種小國不該與大國對抗的論述,就是一種失敗主義。如果依同樣的邏輯,只從軍武的強盛與否決定是否順從,那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應該是德國納粹、日本軍國主義、義大利法西斯共同宰制國際社會,各國都臣服在這些獨裁狂人之下,何來今天的民主自由世界? 法蘭西斯.福山希望台灣要認知到,自己要像烏克蘭一樣備戰,不要太早成為失敗主義者。(路透)     簡單的說,既然無人能保證烏克蘭對俄羅斯低聲下氣就能免遭毒手,那怎麼會推導出烏克蘭應該低聲下氣、應該臣服的結論呢? 就像面對歹徒的威脅,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加強安全措施,避免歹徒有可趁之機,而絕不是一開始就抱持失敗主義,要大家放棄抵抗,自動卸除防衛。 烏俄之戰,美國與北約雖未能派兵援助烏克蘭,但事實證明,只要烏克蘭人自立自強,各國的奧援就會接連湧入。因此,烏俄之戰不是一對一的戰爭,而是自由社會與獨裁政權的戰爭。 這也更加證明台灣要自立自強,要有足夠的國防實力,讓對岸無法輕舉妄動,才是正途。未來台海若有戰事,也絕對不是一對一的戰爭,而是自由民主與專制政權的戰爭。只要台灣人民齊心保台護國,相信自由世界各國就會提供我們捍衛國土所需的武器與補給。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不能作為俄羅斯侵略的合理化藉口。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也不能是中國拿來做為併吞台灣的理由。世界各國難免都有種族與歷史淵源的議題,但尊重現狀並和平看待這些種族課題,是現今世界的普世價值,不能以過往的種族與歷史淵源,作為侵略他國的藉口。 這些檢討受害人的聲音,在台灣享受自由民主與言論自由,卻又主張犧牲自由民主與言論自由來交換和平,這種論述完全是邏輯不通。台灣當然要積極尋求和平,但這不代表我們不必備戰,不代表我們可以怯戰,不代表我們需要犧牲國家主權,更不代表我們需要犧牲自由民主。 對於獨裁者的姑息,會讓獨裁者食髓知味。烏克蘭的災難,給我們的啟發,就是預防兵戎相見的最主要方法,就是堅強的國防實力與全民抵禦外侮的決心! (作者為台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
汪志堅 2022-03-18
從福島核廢水正視核電廠的風險

從福島核廢水正視核電廠的風險

日本政府將在兩年後,開始把福島核電廠的含氚廢水排放到大海。反對者擔心海洋受到污染,東京電力則表示,核污水經過多核素去除裝置處理過濾掉六十二種放射性物質,只有氚無法被去除。據稱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廢水在排放前會先經過稀釋,將濃度降低至日本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飲用水標準七分之一,才進行排放。但畢竟這是含有核污染的廢水,因此仍然引起各國的關切或抗議。 國家海洋研究針對福島核廢水流向,進行模擬分析。(國家海洋研究院提供)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的九級強震及伴隨而來的海嘯,使福島第一核電廠嚴重受損,此事故至今仍是現在進行式,必須持續用冷水降溫。降溫用的冷卻水,進行處理後,除了一部份回收繼續用於冷卻,其餘廢水被儲存在一千多個巨型儲水槽。廢水持續增加,這些巨型儲水槽容量陸續被填滿後,已難以覓得空地無限制興建新的儲水槽,這使得日本一定需要選擇一種處理方法。 福島核污染廢水難有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以致被迫要從排入大氣、排入土壤、排入大海等幾個都很不好的方案中選擇,這確實是非常困難的決策。各界除了責難日本之外,更應該思考核電廠的安全性。 目前對於核電廠安全的論述,都是說福島事件不會在台灣重演,但一九七九年三哩島事件發生後,各國也都是說已經記取該事件教訓,不可能再發生類似事件了。但在一九八六年還是發生了車諾比事件。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事件後,人們一樣說,已經記取該事件教訓了,不可能再發生類似事件了。但二○一一年還是發生了福島核電廠事故。核電廠確實是個重大的風險因子,一味地說核電廠安全無慮,是故意忽略了萬一發生始料未及的天災人禍所將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一面質疑日本將核廢水排入海中,一面支持核四重啟,這中間的邏輯,未免太跳躍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事故,正是核電廠的風險;支持核四重啟,又不願意接受萬一發生事故,就是這樣災難性後果,這種只要核電好處、不考慮核電危險的思維,實在令人難以想像。或有論者認為台灣已進行改善,不可能發生類似福島事故,但這絕不代表不會有其他形式的天災人禍危及核電廠。 支持以科學的精神來討論核電廠存留問題,但面對福島核廢水排放問題,也需要用科學的精神來討論。可以確信的是,核電廠的風險確實存在,也必須正視。 (作者為台北大學資管所特聘教授)
汪志堅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