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而預備的

會說這種話的人,其實就是想利用時空的認知差距來拐騙現在的年輕人。請問,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嗎?

民國50.60年代,房價不貴,普通一點的水泥捆鋼筋的房子約20坪,地點偏遠郊區,房價約莫75-80萬。聽起來很棒對吧?但有沒有人想過當年的物價跟薪水是多少?當年薪資好一點的工人(以當年大同的外資廠有免費伙食來算,大同當年已經上市了,員工發薪資會連帶發零星的員工股股票。),含加班一個月約莫9000千多。當年個人一位叔父在裡面當高階顧問,因此當年個人也進去產線做過一陣子小零工,賺了一陣子的學費。

當年的工資在外面普通公司(非上市櫃),一個月5000~7000元,能拿一萬的都是去做更血汗的勞力工(比方:搬家工人,貨運工人)。請問若以一間上述房價75-80萬的房屋,一個月折衷算拿7000元月薪,要多少年不吃不喝?約莫100年對吧?那請問當年有比現在不辛苦嗎?那麼當年的老一輩父母親都怎麼撐過來,怎麼養家活口的?難道時空背景不同,通膨就有比較寬鬆了嗎?沒有對吧!然後比較買到的品質,那就更不用提了。民國50.60年代的房屋(約莫40年的房子),大家去看一下。當年的建築品質光現在的建築法規可能都符合不了。當年因為臺灣還有沒有真正為了臺灣這塊土地所修訂的建築法,所有的房子跟土地都是地主找了建商合意,雙方有了共識後就成立了一個建案,跟內政部跟地方政府把公文發一發文件填一填,取得建照就開始興建了。所以當年有很多房子還被發現是海砂屋,請問現在的建築法規容許海砂屋建築嗎?不容許了吧!

只能說時空背景不同,一塊錢能買到的東西也不同。何況即便買到了,也要比較同樣用一塊錢買到的品質與數量的多寡,而不是胡亂拼湊,胡亂做數,把馮京當馬涼亂湊一塊,就當成同樣的東西來比較了。這樣不是在比較,還是故意在歪曲事實。惡意在扭曲在臺灣曾經真正存在的價值觀,跟真正存在的貨物價格跟人民生活的狀態。一直用扭曲的言論,欺騙人們說以前臺灣生活買房比較簡單的人,心裡在想些什麼,不言而知。

一分錢一分貨,這是天下不變的定理。品質要求越高,希望購買的東西的性價比越好,設計越新穎越突出,價格就越昂貴,這是現在世紀的趨勢,也是全世界創新設計的市場價格。與其嫌棄想購買的東西貴,還不如去反向思考,如何才能賺到可以買到這些東西的錢才更實際。與其天天想要跟一群鯊魚一樣的人群走同一個方向,賺一樣的薪資,期望主管能夠慧眼識英雄,主動加薪拉拔。那麼不如反問自己,你擁有了什麼可以讓人一眼看到的價值嗎?如果沒有,請問老闆、主管為何會一眼看上你,主動幫你們加薪呢?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而預備的。機會存在每個人的周圍,平等存在。但有的人可以抓住機會往上爬,而有的人卻沒有擁有這種機會,其原因大多是因為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或者能力與能夠獲得的人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死死等著同一個位子不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懂的繞道而行。也許山不轉人轉,遇上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機會。在臺灣沒有,在國外呢?或者,又害怕高飛出國外所看到的世界吧!若什麼都怕,那麼就乖乖的在舒適圈活著也是個方法。安分守己的照表操課,努力記錄每天的收支開銷,把整個月該存下的錢,一分不差的好好存下來。時間久了,也會走到心中的目的地不是嗎?至少個人的父母親,就是努力這樣走過來的。相信在臺灣,仍有許多人也是同樣的情況,都是努力存款經過仔細盤算,努力學理財,用小幸運的心態慢慢走過來擁有第一間房的。

胡適先生曾說過:『種種從前,都成今我。 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

 

< 資料來源:Proton Arundhati (綠光)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