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力

驅動力

尼采說:「權力意志」是我們的驅動力;佛洛伊德說:不是,潛意識裡的驅動力是「享樂意志」。

這兩種驅動力是直接而明顯,在一個群體當中,表現比別人特殊,得到社會價值的肯定,感覺比別人高級,拿到所謂的「權力」,享受這種感覺,我想就是這種驅動力,讓我在每個寒冷的冬天都可以在早上4:40起床。

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生活無憂無慮,吃很好的餐廳,住很好的房子,開很好的車子,買很好的衣服,到世界各國去旅行,在社群媒體上面貼上與眾不同的照片,炫耀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勝利,這當然是一個更為普遍的驅動力。

但這兩種驅動力通常只能在「缺乏自信」或「求生存」的時候,發揮極大的作用,

人生到了某個階段之後,權力意志和享樂意志不足以支撐一個人。

好好仔細觀察用心生活的人,會發現最終的驅動力是:「追求意義的意志」。

我是一個非常慢速的跑者,但確實影響了不少人開始跑步,跑得慢是可以的,跑得慢也可以跑得很多,跑得慢也可以貼文出來告訴人家說我跑得真的很慢,我覺得這好像就是我跑步的意義。

每個能夠持續下去的跑者,都感覺到跑步對自己身體產生了許多正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覺得這樣做很有意義,否則為什麼要這樣做?

思考跑步的意義是什麼?

我人生很多事情都是 unit step function ,填鴨、唸德文、寫臉書、跑步等等,一做就做不停,跑步是我最不專長的,但我開始做以後從來沒有想說要放棄。

跑步是一件苦差事,跑得慢的更是惡性循環,馬拉松賽事從凌晨太陽還沒有起來起跑,天氣冷的不得了,一直跑到正中午的大太陽,天氣熱的不得了,一個早上的時間經歷了氣候的冷暖、人生的滄桑。

想想自己為什麼要跑馬拉松?而且一直在跑?我覺得理由很簡單:我想要成為跑馬拉松的那種人。

身體健康和活動能力都因為做了這件事情有好的回報;維持這種紀律,覺得人生沒有在老化或倒退;更重要的是旅行:修民一開始跟我說,學長在柏林唸書,那你有跑過柏林馬拉松嗎?現在我好想到全世界每個地方去跑馬拉松。欣賞風景、坐在咖啡廳靜靜的看書,或去大峽谷或迪士尼樂園之類的地方,已經再也不能吸引起自己想要坐飛機到那麼遠地方的興趣,除非去哪裡跑步。

從我過去以往的經驗,自己現在的樣子和想要成為的樣子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的關係。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是,一般人不就希望自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嗎?

因為跑馬拉松,我大概寫了幾百篇跟馬拉松有關的貼文,雖然跑得慢,但我有故事可以寫!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