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不足懼﹐內憂才可悲

23年前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阿扁上台的11天後,我發表了以下這篇文章。請檢視一下今天的情勢有何變化?台灣的國際處境有更困難嗎?台灣的籌碼是增加或減少呢?中共的經濟發展有更穩固嗎?而台灣內部的媚共集團有收斂還是更猖狂呢?台灣最大的危機是不是還在內部呢?

〈外患不足懼﹐內憂才可悲 〉

【原載2000.5.31 自由時報「李筱峰專欄」】

從中國歷史看﹐台灣做為中國的一部份的時間很短﹐誠如清朝雍正皇帝說的「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從台灣歷史來看﹐台灣社會與中國社會在近代的發展上﹐也有著相當不同的歷史軌跡﹐而且﹐也誠如歷史學者黃富三教授說的「在台灣與大陸分分合合的過程中﹐我們悚然發現﹐合併時竟是進步最小而社會混亂的時代﹔反之﹐分離或發展自我性格時﹐卻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兩個體質不同的社會強行合併﹐很容易產生摩擦 ﹐這對雙方都無益處。

因此﹐「和平統一」很簡單﹐可是「和平統一」之後﹐要和平相處就不太容易了。戰後台灣人熱烈迎接「祖國」﹐卻得到二二八事件的後果﹐便是最好的說明。所以我們不敢冒然「統一」。

但是﹐北京說﹐你不接受我的「和平統一」﹐我就用武力打你。既然用武力強迫對方接受「統一」﹐怎麼叫做「和平統一」呢?這好像一個惡漢拿著刀槍對一位女人說:「你還是乖乖跟我上床吧﹐免得我強姦你。」

面對這樣「以力假仁者霸」的政權﹐阿扁在就職演說中﹐儘量放低姿態﹐提出「五不」以示善意。我不反對阿扁總統用「五不」來「放屁安狗心」﹐暫時給他們一點面子﹐但是長此以往﹐問題仍然存在。根據北京的「一個中國」的白皮書﹐長期不接受統一談判﹐他們也要用武力解決。所以老是順應他們﹐他們只有得寸進尺﹐他們的慾望就像無底洞﹐永無滿足之日。所以﹐對於阿扁總統的「五不」﹐有人認為無須如此讓步﹐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也期勉阿扁在面對「欺善怕惡」「軟土深掘」的中國政權﹐不要過於軟弱。

我們期勉自己不要太軟弱﹐不是要暴虎憑河。思考台灣的國家安全問題﹐當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台海雙方的單純關係來看﹐而應該著眼於國際秩序來審視─台灣海峽是國際自由通行的水道﹐每天有500艘的各國船隻通過﹐其中包括200艘日本船。亞洲又是美國的主要市場﹐約有40萬美國公民在此一地區進行各類活動﹐有超過1500億美元的投資﹐以及每年5000億美元的貿易活動。再說﹐美國的貿易夥伴﹐第一是日本﹐第四是中國﹐第六是台灣。(詳見陳國雄《危機2005》)所以﹐北京如果攻擊台灣﹐那不只是對台灣的攻擊﹐而是立刻破壞國際的貿易秩序﹐等於向國際秩序挑戰。國際社會豈能容許他們這樣撒野嗎?台灣在這樣的國際安全體系裡面﹐才有國家安全的保障。職是之故﹐海峽雙方朝國際化發展﹐或是朝中國的內政化發展﹐何者對台灣的安全有保障﹐答案不是很清楚嗎?把台灣朝中國的內政化解釋﹐等於是斷絕國際社會箝制中國侵台行動。況且﹐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以放棄國家的獨立主權來換取國家安全的。

雖然美國向中國表示不支持台獨﹐美國也誠然擔心台灣宣布獨立。既然不支持﹐就不要支持﹐這不是樂得輕鬆嗎?美國幹嘛如此擔心而緊張呢?因為﹐台海一旦發生狀況﹐他們不能不管﹐這是他們頭痛的地方。國際社會的頭痛﹐正是我們的籌碼。我們應該趁現在還有籌碼的時候﹐讓世界頭痛﹐讓國際社會不能不正視台海之間的問題﹐而不是幫世界解決他們的頭痛﹐卻把問題攬到我們身上來讓自己頭痛。

所以﹐面對中國的威脅﹐台灣不是完全沒有抵制的條件(況且還有自身的軍事國防力量)。問題出在即使有了國際籌碼﹐但是台灣內部如果無法凝聚團結保台的決心﹐則一切都是枉然。有時候﹐我寧可這樣想﹐阿扁總統的柔軟言行﹐與其說是為了應付北京的霸道﹐毋寧說是為了安撫台灣內部一些不願認同台灣主體地位的大中國派勢力。誠如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先生向阿扁總統指出的「認同錯亂與沒有根﹐是國內最大的問題與危機」。誠然﹐台灣的更大威脅﹐在內不在外。台灣內部存在有一股瓦解民心士氣的勢力。這一股勢力﹐其中有許多人以前要我們反攻大陸﹑消滅共匪﹐要我們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現在卻扮演著與北京裏應外合威脅台灣的角色。

中國怪罪台灣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是在破壞和平。沒想到國內這一股瓦解民心士氣的統派份子也幫中國來怪罪台灣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用武力脅迫人家就範的人﹐沒有受到譴責﹐受脅迫的人反而被責備沒有接受脅迫。這股吃裡扒外的勢力﹐正是台灣最大的隱憂。

這些人不認同台灣也就罷了﹐如果他們真愛中國的話﹐請他們當中經常有機會回「祖國」朝聖的人﹐提醒他們的祖國─中國城市失業人口超過1500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的盲流超過1億人。一旦發動戰爭﹐外資必然撤離﹐失業人口必定急劇竄升﹐沿海經濟必然大受破壞﹐萬一台灣沒有打下來(台灣又不是死豬﹐他會靜靜讓你打嗎?)﹐結果打垮自己的經濟﹐也破壞了這幾年好不容易跟國際社會建立起來的關係與秩序﹐該怎麼辦?

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問題重重﹐他們不把財力精力放在自己內部問題的解決﹐卻寧可用來對付台灣﹐要台灣非跟他「大一統」不可。這完全是擺脫不掉中國傳統的歷史意識使然。中國的傳統歷史意識只在乎是否「天下一統」,只要「大一統」,即使人民生活水準降低了,也無所謂;如果列國並立,即使生活較好,也不應該。「大一統」下的中國,幅員廣大,南北東西,差異極大,加以厲行中央集權,結果往往抹煞了地方特性,阻礙各地方的創造潛能。政治學者白魯恂(Lucian W.Pye)就曾明白指出﹐歷史上的中國為了滿足「大一統」的政治迷思,寧可浪費許多資源和精力,賠上人民無數的生命,以促成「大一統」﹐這是中國積弱的因素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雖把「人民」的字眼寫入國號﹐卻一直學不會把人民放在心中。愛中國的人﹐就應該幫中國早日跳出這種舊帝國王朝的格局﹐建立主權在民的現代國家。不要老是要求現代國家永遠向不知長進的舊帝國妥協。不要老是要求追求新國家的人要向沈醉在舊國家的人妥協。

< 資料來源:李筱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筱峰

李筱峰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曾任《八十年代》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