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與科技制裁的差別

《經濟武器》書影(取自讀墨網頁)

 

朱敬一/中研院院士

最近在看《經濟武器》一書,還沒看完,但已經覺得作者觀念混淆,亟需釐清。作者 Nicholas Mulder 是歷史學者,《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 Chris Miller 也幫此書寫推薦。但是最近看了幾篇 Miller 接受外媒的訪問,我覺得連 Miller 自己也弄不清楚狀況。Miller 與 Mulder 兩位受的訓練都是歷史學,他們對於經濟、科技的了解終究受到侷限,因此經常混淆了經濟制裁、科技禁運、貿易戰、科技戰的觀念差異。我想用這篇貼文,釐清相關的觀念。

「經濟制裁」是一種懲罰目標國的手段,做法包括貿易禁止、旅遊禁令、金融資產凍結等。而所謂懲罰,主要是針對目標國已經做的一些措施。例如,俄羅斯去年入侵烏克蘭、古巴當年容許蘇聯設置飛彈基地等。一百年前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許多國家之間,更是有許多經濟制裁的做法。

相對於「經濟制裁」,歷史上幾乎不曾發生過類似過去五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科技對抗」。冷戰期間美蘇確實有科技管制,但是那個時候的科技範圍太窄、進展太慢,與今日不可相比。現在美中之間的科技對抗與傳統的經濟制裁有四點不同,分述如下。

一)經濟制裁的對象,是要懲罰某個國家過去「已經做」的某件事,例如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古巴同意設飛彈基地、某獨裁者殘民以逞等等。但是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目的不是要懲罰中國「已經做」的事,而是他們「還沒有做成」的事,例如高階晶片製造、量子電腦、人工智慧、6G 通訊等關鍵技術。

二)經濟制裁的手段,通常是禁止某些現有商品的運送,例如石油、原物料、軍用物資等。但是科技制裁除了若干現有商品的禁運,更重要的是阻絕「未來」某些商品的研發。例如,現在美國、中國都還沒有廣泛使用的量子電腦、都還沒有 6G 通訊、都還沒有多偉大的一般用途人工智慧,這些都還在發展。科技制裁的目的,就是要「阻礙」對手的發展。

三)經濟制裁經常被詬病的一點,就是它會傷及無辜。例如某國在經濟制裁之下民生凋蔽、人民生活困苦,因此雖然經濟制裁傷到了肇事國的統治者(如普廷),但是也傷害了肇事國的無辜人民。但是科技制裁比較沒有這個問題:由於制裁的標的是未來科技發展,而非任何現存產品,所以極不可能造成民生凋蔽之類的後果。

四)經濟制裁的目標很簡單:要被制裁國家退讓(例如俄羅斯撤軍),讓事情回復原狀(例如歸還佔領的烏克蘭土地),那麼經濟制裁差不多就結束了,頂多再多耗一兩年。但是科技制裁的目標,大概是要阻礙、延遲、擋下對方某些領域的科技發展。然而由於量子電腦、人工智慧、6G 通訊、高階晶片的技術是個沒完沒了的過程,所以我們很難想像科技制裁的「終止」。如果你問美國總統:你們與中國的科技戰總體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我猜想他會回答:We want to build a technology wall. On this side of the wall, we want to have clean and safe Internet,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privacy, protection of busines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prevention of totalitarian ab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that is their business; we just do not want them to use our technologies to facilitate their totalitarian controls.

經濟制裁與科技制裁或科技戰的差別已如前述,讀者可以思考發揮。現在,我只想戳破一個「認知戰」的論點。美國制裁高階晶片輸出,有人說「它反而刺激了中國自行研發製造高階晶片⋯,祖國萬歲」。我其實根本不相信「土法煉鋼高階晶片」這種神話,民間實際測試也證明了土法煉鋼的「晶片效能」不佳,更不用說土法煉鋼晶片在高階武器系統能否使用的問題。但是,就算老共真的土法煉鋼出某種替代晶片,而不是使用原本可以從美國進口的晶片,老美不也達成了「延遲中國科技進展」的目的嗎?美國的制裁達到了目的,一些狀況外的笨蛋究竟在歡呼什麼呢?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