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造成中產階級變窮了

這個議題我聊過好幾次,全世界開發國家的年輕人都買不起房,甚至繳不起學費,這是全球化造成的現象。

二三十年前所有人都在歌頌全球化,認為它帶來公平,而且未來的世界會越來越公平,可是現在很少人再這樣講了。

因為全球化打破了大部份國家與階級的界線之後真的帶來了更多公平,可是這種公平並不是當初大家希望看到的。

一般人想像中的公平,是我跟對街的地主老陳的財富公平,可是全球化帶來的,是你作為台灣人的財富跟中國人變得公平,現在正在跟東南亞人變得公平,未來還會跟非洲人變得公平。

這是因為全球化以後,所有國家之間不存在國界的貿易壁壘,原料與加工都可以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方,殖民時代富裕國家掠奪貧窮國家的遊戲規則,被另一套精算成本的無國界規則替代,窮國得到發展機會的同時,也表示富裕國家把一部份的機會讓出去。

剛開始的時候一切看起來都在朝童話故事般的互助友愛美好世界實現,窮國與富國的差距正在變小,產品變得越來越廉價,每個普通市民都買得起上一代需要省吃儉用狠下心才捨得消費的奢侈品,本來即使在富裕國家,普通人之中都有一大半在孩童時期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現在變成肥胖是兒童的重要問題,肉類食品從不捨得每天吃變成了可以隨意浪費,人類世界進入了一個以前的人連想像中的天堂都比不上的空前富裕時代。

可是中產階級卻變窮了。

這是因為全球化以後不只貨物可以轉移改在原料更加廉價的地方生產,連人也可以在更加便宜的地方僱用,網路的發達更使得公司在僱用人力時更加彈性,例如台北的公司如果願意也可以讓員工在高雄上班,甚至在巴基斯坦上班,因此相較於美國的員工來說印度跟中國的員工似乎更加划算,當人力也沒有國界之後,富裕國家的高工資反而變成了負累,跨國公司更加樂意使用能力相近可是薪資要求只有一兩成的貧窮國家員工。

所以這個世代的富裕國家年輕人呈現一個矛盾現象,一方面收益於全球化他們越來越富裕了,另一方面受困於全球化他們越來越貧窮了。

富裕是因為收益於全球化所以消費產品越來越廉價而且充裕,在消費上他們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富裕的一代,他們消費的消費產品放到古代連小國的王公貴族都比不上,貧窮是因為他們與貧窮國家的人之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公平,因為全球化的關係所得跟消費能力越來越拉近,可是富裕國家的硬性資產不會因為全球化而變得便宜,所以相對之下他們變得越來越貧窮。

簡單說,實際的薪資因為全球正在平均化,所以貧窮國變多的同時富裕國等於相對變少,可是生產成本不停降低使得消費變得廉價,因此只看消費能力的話放在整個人類歷史仍然是空前富裕的,然而富裕國家的硬性資產例如土地並不會因為生產成本降低而變便宜,所以放到房地產作為量尺的話,富裕國家的一般市民是越來越窮的。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沒有辦法用一個國家的政策去改變,因為一個國家窮盡財力也不可能跟全球經濟傾向對幹,只會車毀人亡。

我能看到的解方,只有在情況惡化以前儘量拉高公租房跟社福房的比例,讓未來無力買房的人也有廉價的地方可以居住,至於人人買得起房這種事情,客觀上看就不符合經濟常識,要用道德勒索那就沒法談了。

最後我的想法是,公平正義是相對的,它是一個讓上下均等的概念,而所謂的均等,就是有些人會變多有些人會變少,有一些人會變富而有一些人會變窮,大部份人都會把自己想成是弱勢一方,應該在公平正義之下收益的一邊,可是台灣其實是沾在富裕國家標準以上的地方,在全球化讓世界更加公平的過程,你我其實是要跟中國人、東南亞人、非洲人平均的那一邊,是要拿一部份財富出來跟人平均的那一邊,那麼你有心理準備為了公平正義而變窮嗎?

那個大安區的會引起討論也是因為這樣,在居住正義的實踐之下,他是應該被政府課稅收走大安區的房子的那一邊,他做好心理準備把房子交出來了嗎?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