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蔡正元批侯友宜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提出一項政見,主張每年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至少二萬五千元,縮短公私立差距,遭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批評為「大撒幣」。侯友宜認為,應該是要讓學生們在所有學習中,能快速與產業連結,讓他們找到就業的機會……遠離戰場進入職場……尤其私立大學,應該多用一點力量,跟產業國際接軌云云。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痛批「這係哩共蝦毀!?頭殼壞了嗎?好想拿棒子打你頭!」

 

侯友宜顯然搞不清政策重點。眾所周知,能否接受大學教育,是未來收入的重要變數;是否讀大學,又與未來就讀研究所相關。可以說,大學畢業學歷已是就業「基本款」。然而,有些人因家庭經濟因素,可能放棄就讀大學,或轉讀軍警大學,或中途休學,或因打工需要而荒廢學業。卻常招來無法學以致用、虛度大學時光等等批評。

事實上,入學機會不均等,與考生家庭背景有關。舉凡,台大學生來源以雙北市最多,其中又以北市大安區最多;頂尖國立大學弱勢生比例最低,私立大學學費高,分得資源卻比國立大學少,且畢業後薪水較低,雖不一定失業,但幾十萬學貸,仍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公立學校收費較低、資源較多,利於就業競爭,顯而易見,這也是大家努力擠進國立窄門的原因。但,難道無法擠入公立大學的多數人就活該?

儘管賴清德政見只是補助五十%公私立學費差距,也對私校生幫助很大,何況如蔡正元所說,青年是國家青年棟樑,私校生就是家境困難、需要政府多幫忙,尤其「一年一百五十億元經費負擔並不重」,為下一代,撒幣不好嗎?

有些反對意見,不在表面政治攻防批撒幣或買票,而是認為私大學生不值得使用納稅人的稅金補貼學費。某種程度,這類價值觀部分源於階級的固化,讓既得利益者以為享有特權、資源是理所當然。

台灣社會向來不願討論敏感的階級問題,然而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資本的形式》指稱的三種型態資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哪一種不與社會階級有關?學歷與知識更佔據大部分。而以上皆非侯友宜所稱,就業後就有好工作如此簡單。

難怪蔡正元痛罵侯友宜「選舉這麼笨就不要選,回家睡覺好了,當然是要喊加碼」。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青年時評)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