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放寬」而是「放棄」

不是「放寬」而是「放棄」,中國的疫情寒冬恐怕比想像還漫長。

中國在11月初經歷了全國性示威後,原本全世界最嚴格的防疫措施突然一夕之間全部取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但眼下的中國其實並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疫苗、藥物以及重症病床三大缺口,當全世界正走向後疫情時代時,中國的疫情時代恐怕才要來臨。

防疫政策其實沒有對錯,只有選擇,中國選擇開放沒有什麼問題,但他們沒有好好善用代價高昂的清零所換來的時間預先準備。不像其他國家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漸進放鬆,盡量把疫情衝擊時間拉長保存醫療量能,中國政府直接把放寬加速成「放棄」,沒有對有限醫療資源進行規劃,這是最大的風險。

台灣在決定走向開放的初期一直強調「醫療量能」這個概念,就是因為看到其他國家的經驗,即使omicron已經演化到低重症率,但高確診數帶來的醫療資源擠兌會造成真正需要的嚴重確診者無法獲得救助。而無論是醫療資源或疫苗帶來的保護力,中國的條件都無法與台灣相較,台灣開放初期的混亂情況,在中國只會嚴重幾十甚至幾百倍。

中國的疫情也讓我們看清一個謠言,專制政權的執行力確實非常高,大轉彎只需要一個晚上,但同樣的如果方向走偏就是一路偏到底,沒有轉圜餘地。其他國家三年經歷的混亂,中國全部會集中在未來幾個月上演,令人遺憾的是,人禍所帶來的傷害恐怕比病毒本身大得多,中國近代史不斷證明這一點。

< 資料來源:林俊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