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個歷史博物館

 

上週,民進黨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在立法院表示,轉型正義要堅持,但他已多次表達反對拆除中正紀念堂的「蔣公銅像」。民進黨二度執政,高喊轉型正義,但最高威權象徵如如不動。反倒是,二○一八成立的轉型正義委員會,已經在今年五月三十日解散。以蔣氏第四代之姿,蔣萬安則當仁不讓地競選首都市長,對家族歷史無愧於心。民主已成主流,威權餘緒瀰漫,並存於民主台灣。

圖為位於石門水庫蔣介石銅像。(資料照)

 

「威權時期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蔡英文總統當選後的起手式,似乎已可預見這種局面。不過,李登輝也重用李煥、郝柏村,陳水扁當選後仍拜會威權象徵人物。李扁蔡這方面的妥協,與其說是政治性格的軟弱,不如說共同體現了台灣政治時空的交錯重疊。而隨著時間的演進,交錯重疊的東西越來越多,許多問題陷入互相牽制的困境。於是,台灣成為一種歷史博物館,最特別的是,館藏品不是以遺跡存在,而是以活化石的狀態存在。這個歷史博物館,充滿不同方向的行動者。

最近,外部的行動劇場,也讓這個歷史博物館更加熱鬧。五十年前,中國對統一台灣,沒有急迫感,真相是,無能為力。但這種態度,約從中英談判香港主權回歸開始有所改變。到了習近平,某種預約時間的武統論成為主流。二○二七常被提到,那是習近平第三任結束、邁向第四任的關卡。如果,尼克森主義為中美關係奠定了「超穩定結構」,那麼,習近平顯然在挑戰這個結構。川普接收到這個訊息,中美關係開始逆轉,美中台三角關係也為之失衡。習近平,揚棄改革開放、和平崛起,導致川普到拜登也揚棄對一中原則的「認知到」、「不表異議」。隨著習近平對台灣咄咄逼人,美國也不惜亮出台灣主權中立的立場,強調台灣獨立與否由台灣自己決定,堪稱對北京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的再平衡。

這樣的現實情境,把台灣倒帶回二戰終戰後的現代史開端。一九四○、五○年代之交,蔣氏黨軍來台接受日軍投降、國共內戰失敗蔣氏政權轉進台灣、韓戰爆發毛澤東即出兵抗美援朝,瞬息萬變促使美國由放棄轉為支持蔣氏擁有中國代表權、默認其有效統治台灣、舊金山和約沒有明定台灣歸屬。一九七○年代,基於聯中制蘇,美國將台灣與中國和平統一懸為一中政策的基礎,五十年不變。到了後蔣時代,出現台灣民主化的變數。台灣民主化所激發的自決活力,經常遭到來自華府、北京的雙重壓力。

過去十年,習近平讓事情起了變化。馬英九,二○○八上任,九二共識、終極統一,成為兩岸關鍵詞,台海相對平靜。不過,二○一二,習近平大位到手,歐巴馬「重返亞洲」,也透露了美國政策調整的風向。二○一五,太陽花運動後上場的馬習會,其所吸引的國際鎂光燈很快就黯淡了。二○一八,川普發動對中貿易戰,中美「超穩定結構」正式瓦解。而二○一六,蔡英文當選,民進黨完全執政,兩岸距離漸行漸遠,台美關係漸入佳境。經過二○二○開始的全球疫情,台灣的民主防疫成功典範、可信賴的半導體供應鏈、北京趁疫謀統的軍事冒進行動,尤其是今年二月的烏俄戰爭,伴隨著習近平對內統治的「返毛現象」,終令台灣獨立又被視為一種想像。

五十年風水輪流轉。一九七一,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解決了國共的中國代表權之爭。一九七二,以發展中美夥伴關係出發的上海公報,美國「認知到」、「不表異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的重點在於,和平解決兩岸分歧。交由國共和平解決,其實是一種拖字訣。到了後蔣時代台灣民主化,台灣人民掌握自決前途的話語權,加上北京露出武統的真面目,自我否定和平崛起的假象,美國的兩岸認識論不得不隨現實而調整。美國的調整,造成西方的羊群效應,兩岸認識論又快速回到七十年前。只不過,當時的交還日本、交還中國、聯合國託管、獨立、公投等諸多想像,目前在民主台灣,這些選項已經剔除不少。

二二八、白色恐怖、林義雄滅門慘案、陳文成陳屍台大案等等,傷口尚未復原,卻有大敵當前,二三○○萬人需要在中華民國或台灣的拉扯中凝聚共識。於是,台灣這個歷史博物館,成為一種罕見的過去/現在/未來複合型進行式。這樣的總體相,也讓台灣成為二戰、冷戰結束至今「活著的歷史」。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