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掃地的台大高層

 

四位台大的最高層,包括校長管中閔、教務長丁詩同、主任秘書王根樹、社科學院長蘇宏達,昨天聯席召開一場記者會。這場史無前例的記者會沒有宣佈台大的重大成就,也沒有描繪台大的願景,只是對陷入抄襲爭議的林智堅私刑拷打。

我投身北美學界三十多年,但從未見過四位大學的最高主管聯手召開「針對個案」的記者會。這在教育史上堪稱空前絕後。這場記者會的政治效應巨大且明顯。四位台大高層缺乏政治敏感,甚至甘為政治服務,我只能用「斯文掃地」形容。

我形容這四人「斯文掃地」的理由充分:台大漠視教育部的法規與當事人的權益,公然宣判屬機密調查的學術倫理案件,而且是未審先判。

#教育部法規

根據教育部的「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原則」,抄襲的「行政調查」要三審才能定案(附圖一)。台大的審定屬第一級的「學校查處」,接著是第二級的教育部「本部初審」,最後是第三級的教育部「本部複審」。

若當事人不服教育部的最終審查或懲處結果,尚可提起「行政訴訟」,官司可一路打到憲法法庭。

四位台大高層聯手宣佈的抄襲認定,只是校方的初步「查處」結果,全案必須送交教育部正式審查。四位台大高層宣佈取消林智堅的學位,也只是校方的「建議」,最後還要經過教育部的核可。

簡單講,所有的學術倫理案件,包括這起抄襲案,台大只能「查處」並「提報」教育部。台大沒有「審查」或「懲處」的權限。即便教育部的審查與懲處結果,也要經得起行政法庭的檢驗。

四位台大高層匆忙上場,漠視教育部的法規,把初步「查處結果」當成最終的「審查判決」,大張旗鼓召開記者會對林智堅「未審先判」。這四位台大高層斯文掃地。

#當事人權益

學術倫理調查攸關學生的名譽與權益,各國的大學都以最高機密處理。我在谷歌搜尋鍵入「學術不誠信機密調查」的英文關鍵字,得到近百萬筆的結果,「機密」一詞的英文四處可見(附圖二)。

我點入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網頁,發現一段對學生學術誠信資料的保密規範,我翻譯如下:

「你的學術誠信紀錄將被保持機密,除非你簽署棄權書允許資料公開,或法律規定必須公開。」(Your academic honesty record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except when you sign a waiver releasing that information, unless required by law)(附圖三)。

各國大學把學術倫理案件當機密處理,理由很簡單:學術倫理案件的判決不易,萬一出錯對當事人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害。即便最終判決正確,當事人已接受校方懲處,沒必要再接受社會公審。

聯席召開記者會的四位台大高層都曾在國外大學就讀,甚至曾在國外任教,不應對抄襲案的保密規定不熟悉。即便他們對國外的慣例無知,也要知道國內的法規。學術倫理案件保密也是教育部的規範(附圖四)。

四位台大高層聯席召開記者會,把原應保持機密的抄襲調查案件對外公開,無視當事人的權益。更嚴重的是,台大公佈的只是初步的「查處」結果,極可能在正式審查被翻案。漠視當事人權益的四位台大高層斯文掃地。

#政治動機

不論是根據教育部的規定,或考量對當事人的保護,台大都不應召開昨天這場記者會。四位台大高層蠻幹的動機何在呢?

我的善意解釋是他們的政治敏感度不足,但這個解釋的說服力很低,因為台大校長管中閔是政治人,曾任國民黨的政務官多年。

若這四位台大高層不「笨」,另一個解釋就是「壞」,甘為政治所用,充當政黨打擊異己的幫兇。

林智堅是民進黨提名的桃園市長候選人,對陣的國民黨又擅長選舉抹黑。問題是,國民黨惡名昭彰,抹黑對手的公信力江河日下。

為增加抹黑的公信力,國民黨必須借助他人出手。國民黨抹黑蔡英文的宇昌案就是一個例子,出手的是竄改公文的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即便劉憶如最後被法院判賠蔡英文二百萬,但國民黨的抹黑目的已經達成。

失去政權的國民黨不再能利用政府部會抹黑對手,於是把腦筋動到學術機構。國民黨選擇的是林智堅取得碩士學位的兩所大學。

在中華大學的例子,國民黨無法操控校方的調查結果,涉及其中的竹科管理局也不願意出手。國民黨只好放棄中華大學這條線。

所幸國民黨仍能左右台大高層。昨天出席記者會的管中閔與蘇宏達,都具有強烈的黨派色彩。果然台大出手了,而且是四位台大高層聯手,賭上的是台大的百年校譽。

根據我對本案的了解,台大的「查處」結果草率,最後極可能被翻案。問題是,教育部的審查還林智堅清白時,選舉結束了,林智堅也可能落選了。最後在一旁偷笑的是勝選的國民黨。

#結論

四位台大高層聯手召開一場「史無前例」的記者會,利用草率的「查處」資料公審林智堅,漠視教育部的法規與當事人的權益。不論這四位台大高層的政治敏感度不足,或甘為政治服務,他們已經斯文掃地,不再值得社會的信賴與尊敬。

 

< 資料來源:翁達瑞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翁達瑞

翁達瑞
曾任教多所美國大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