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是台灣民主深化的試金石

論者指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去年揭牌成立,並已第二波撤銷受難者的罪名,可謂相當程度複製了德國經驗,卻是有了面子沒有裡子,社會共識更是高度缺乏。資料照片

論者指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在去年揭牌成立,並已第二波撤銷受難者的罪名,可謂相當程度複製了德國經驗,卻是有了面子沒有裡子,社會共識更是高度缺乏。資料照片

蘇巧慧/立法委員
 
在現行有放假的國定假日當中,1995年才正式設置的228和平紀念日,是最為晚進的一個。與其他既定節日不同,228是透過公民的力量,自發性「爭來」的。如果沒有眾多前人拼搏而實現的民主社會,我們不可能設置228和平紀念日,也無從哀悼威權體制下,遭到無辜迫害與殺害的人們。
 
不過,距中央政府解除戒嚴超過30年的今日,台灣是否已經是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我們是否已經能為30年來的成果感到引以為傲?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在近期公布了2018年的民主指數,台灣較去年進步一名,成為全球排名第32民主的國家,但仍與日本、南韓同被列為「有瑕疵民主」(Flawed democracy),尚未躋身「完全民主」(Full democracy)之列。五項評比當中,台灣在「選舉程序與多元性」、「政府運作」及「公民自由度」都獲得了8分以上的高度評價,但在「政治參與」與「政治文化」卻只有6分上下。後兩者的分數,凸顯我國人民對現行民主制度的認同度與參與度都相對不足。
 
再從中研院長期辦理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的結果來看,台灣的民主前景可謂相當堪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全國堅定相信民主是最好制度的民眾比例,已經從2000年的59%,下滑到2016年的43.2%,16年來下降了將近16個百分點;認同在有些情況下,獨裁體制比民主體制更好的民眾,則是從2000年的15.8%,上升到27.1%,增加了11個百分點。這顯示:台灣在形式上雖是「自由民主」的社會,但「威權獨裁」的鬼魂,依舊在我們頭頂上徘徊,未曾遠離。
 
我們必須遺憾地承認,儘管228紀念日已設置超過20年,社會集體對於人權的捍衛、威權政體獨裁統治的痛定思痛,以及民主自由的難能可貴,皆沒有深刻且普遍性的反省與認同。即便中央政府在2016年設置「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也在2017年底通過立法院三讀,「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亦在去年5月31日正式揭牌成立,並已第二波撤銷受難者的罪名,可謂相當程度複製了德國經驗,卻是有了面子沒有裡子,社會共識更是高度缺乏。
 
轉型正義的推動有多困難,台灣距離真正自由民主的社會就有多遙遠。在部分民眾甚至主要政黨,尚且還在緬懷、甚至是吹噓黨國威權統治下「四海昇平」、「民富國強」的神話,台灣的轉型正義就仍是舉步維艱。
 
在這樣的情況下,228紀念日,不過就是另一個可以放假的日子,一個政府以哀傷莊重的姿態行禮如儀的日子。惟有透過轉型正義,讓人權、自由、法治成為社會堅定且共同的信仰,斷絕當年悲劇重演的可能性,台灣社會才能真正了解228和平紀念日背後蘊含的真諦,並迎向和平穩定的未來。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