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比政府聰明 但也比政府殘酷

 

日前中央銀行再度提起最低工資法之制定議題,引起討論,該法如何制定、以什麼標準定、產業適應期多久,以及租稅優惠誘因如何配套等,都是必須整體考慮的政策環節。畢竟,台灣一千多萬勞工,從最傳統的製造業產業、服務業,到最高端的科技業,乃至世界各產業中的隱形冠軍等都有,要制定一個最低工資法來有效適合全台灣,有其一定的難度存在,但這卻是必經之路,絕非一般論者以為放任勞動市場自動達成均衡那麼簡單。

首先,對於像台灣這樣高度依賴貿易的國家,即使勞動市場是完全有效率的,仍然會有失業率上升,而實質薪資停滯甚至倒退的問題,其理論並不難懂,就是薪資均等化(或稱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The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現象。

所謂薪資均等化,就是兩個貿易國之間,會因為長期貿易的關係,讓資本的報酬、勞動的薪資,在兩個國家有高低差異的情況下,使得差異逐漸消失,簡單地說:高薪資的國家薪資會停滯甚至倒退,而低薪資的國家薪資會提高甚至暴漲,感覺很熟悉嗎?

再直白地說,就是台灣會跟主要貿易國的薪資趨於一致化,而我國目前最重要的貿易國,就是中國,我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全世界最高(以地區分則為香港),因此,當然台灣的薪資停滯,而中國薪資一直追趕上來。

而其中,中國的資本很多都是台灣三十年長期投資所累積下來的,所以台灣的資本家越來越有錢,而台灣勞工的薪資卻一直停滯,這個結果並不難想像,這也造就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當然,這跟過去國民黨一味依賴中國的政策脫不了關係。

在台灣的特殊條件下,若依著資方角度,認為完全讓勞動市場來決定薪資水準,是所謂尊重市場,因為市場比政府聰明,這樣的論點感覺好像很理直氣壯,但其實掩飾不了這些論者以及支持者們,其內心的菁英心態兼對現代經濟學的無知。

台灣的資本與勞動長期分配不公平的問題,以台灣經濟依賴貿易的特殊性,本就應該由政府提出適當的政策,來重新分配資本與勞動所得,因為市場也許真的比政府聰明,但市場對人也是非常殘酷無情的,故蔡政府應該堅持立場,把基本工資法推出,以免有負選民所託。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台中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