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或歐洲

留學美國或歐洲

最近在Line群組面有些對話:

A的小孩在美國發展;

B說:在台灣的機會多,生活舒適。但在美國可以培養的眼界,是台灣完完全全不能比的。

A: 眼界、眼界、眼界、很重要!!

我加上一句:建議如果年輕時可以去歐洲住一段時間,人生觀會改變很多!

C補充說:

Americans innovate;

Europeans regulate;

B加上:Chinese imitate;

C再加上:Taiwanese reinvent.

短短的對話展現台灣人對這個世界認識的哲學觀。

去歐洲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本來我並不是像我現在這樣的人。

美國就是一直新創衝衝衝,像愛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極端的資本主義;而歐洲完全不一樣,社會主義左派的發源地。

資本主義社會強調才華出眾的人因其能力而享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認可,所謂精英主義的核心觀點。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神話,講述所有公民均為大地之子,但神給他們的靈魂摻入了不同的金屬,造成了貴賤之分。這種劃分通常通過家族遺傳,成為了構建共和國的三個社會階層的基礎。雖然理論上階級之間的流動是可能的,但是例外而非常態。

今天我們不再相信靈魂中有不同的金屬,古老的神話被一個更現代、更微妙的神話所替代——才能的神話,基於生物學中的DNA,在現代民主國家中,堅持精英主義並據此分配資源,「誰有才能,誰沒有」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關於社會金錢和資源分配的概念,我一直搞不清楚,像我爸這樣的工人,每天工作10到12個小時,幾乎全年無休,收入遠遠比不上我,我還吃飽太閒去跑馬拉松,想來想去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一句表面正義、但似乎悲觀的口號:「只要夠努力,就能獲得任何東西。」但什麼是衡量努力和表現的最佳方法?輪胎師傅、建築工人或重症護士的努力未必比教授、醫生或億萬富翁少。

我們的才能發展應該帶來幸福,我們不應該因為某人特別擅長某事或對我們的「自然」極限感到絕望,像最近幾天我都一直在擔心下個禮拜的萬金石馬拉松會被關門,這大概是我「自然」的極限,有些事情是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進展。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問自己:在什麼工作找到快樂、挑戰、和自我滿足。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社會,讓盡可能多的人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精英主義的核心觀點,即基於個人才能和努力來分配資源和認可。儘管這種分配方式看起來公平,但實際上忽略了出身和社會背景的重要性,導致了不公平和絕望。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才能。

愛蘭德(Ayn Rand)宣揚理性自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極端形式,社會的精英(創造者、發明者和企業家)因為受到過度稅收和政府干預的壓迫而選擇「退縮」,讓社會體驗沒有他們的存在。愛蘭德的哲學強調個人成就和自由市場原則,認為人應該根據他們的才能和貢獻獲得相應的報酬,而不考慮平等或社會福祉,這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最核心的哲學思想。

台灣去歐洲唸書的人比不上去美國多,而且以文组居多。我總覺得台灣應該要多一些念理工科的人跑去歐洲唸書,這對於台灣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

關於個人與社會、公正與效率、自由與責任之間,美國與歐洲有不同的價值觀。

Americans innovate;

Europeans regulate;

Chinese imitate;

Taiwanese reinvent.

真的非常貼切!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