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礦工的故事留傳下去!

「有一種工作是,沒有一個禮拜不會X人的……」

「每35000噸,就要X一個礦工…」

昨天網友介紹我看了一部影片,影片的主角周朝南先生,1944年出生,從14歲就當了礦工,做礦工做了一甲子。

他當年曾是考上基隆一中的高材生,但他爸爸當礦工受傷、生活重擔都落在媽媽身上後,他14歲輟學也去當了礦工。

整個影片,周先生都是用輕鬆的語氣說著每一段故事,但讓我看得眼淚止不住。

(所以,我懂為什麼賴副講到這段歷史會掉眼淚,我們這些外人光聽那些血淚史都忍不住哭了,何況他的父母親是當事人。那些批評的人,真的太冷血了……)

周先生在導覽時說:

「當年台灣的煤炭支撐著整個台灣的經濟,如果沒有這些礦工去做,台灣經濟不能穩定成長、經濟沒有辦法起飛。往小了講,礦工就是賺錢讓家裡妻小有飯吃;講大一點,就是為了國家能源而打拚!」

「早期的台灣煤炭,不管是對台灣的國防、經濟、交通、民生……都有很大的貢獻,因為煤炭都在地底下,等於台灣的這些發展都是用礦工的生命跟鮮血去換出來的!」

因為覺得礦工犧牲這麼大,所以他覺得一定要讓礦工的故事留傳下去!於是他從14歲開始保留、搜集這些屬於礦工的歷史文物,當時他花了二天的工錢買了相機,努力拍攝一些現場的照片,讓這些珍貴的資料留存下來。因為他說:「如果我不做,會對不起台灣的人民!」、「因為只有我有這些東西,如果我不做,這些歷史、這些往事,就被社會上遺忘掉了。」於是,他們幾位老礦工,用他們的老人年金,合力打造自己的文史館,還親自擔任解說員。(還好在他們做了三年之後,現在有很多人支持他們!)

當年從事這個工作的不只男礦工。周先生講到的女礦工故事也真的讓人鼻酸。她們做著跟男礦工同樣的工作,但是賺的錢卻只有男礦工的60%。回去後,男礦工可以等著吃飯,但女礦工回去還有忙不完的家事,要煮飯、打掃、照顧孩子……

周先生說他媽媽就是女礦工。她在生他弟弟的時候,白天去工作,晚上回來生產;當時也沒有叫助產士來、也沒有上醫院,他媽媽自己生、自己剪臍帶的把他弟弟生下來。

另一位阿嬤,白天做工做到肚子開始陣痛。本來陣痛了就應該要回去生孩子,但是她忍著痛把她那台煤炭車挖滿再出去。因為如果她沒有把煤炭挖滿,她就沒有工錢。最後,她痛到不行、羊水破掉,然後捧著肚子跑回去,一邊洗澡,孩子一邊就滑著生下來了……

另一個阿嬤,因為做這個工作,讓她有了塵肺症,心肺狀況一直不好。現在她睡覺的時候,還要用氧氣機才能睡……

這些女礦工的血淚史,如何讓人不跟著心酸落淚?

周先生在講到自己同伴時也忍不住哽咽。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工作,二分鐘前還在一起工作,二分鐘後就死掉了。他說,他把同伴清(拉)出來的時候,已經血肉模糊了……但不能丟下同伴、必須把同伴帶出去,所以他抱著同伴,跑了3 公里才跑到坑口。當時,他抱著同伴、邊跑邊哭,他至今還記得那滾燙的血滴流在身上的感覺……

看了影片,也知道了一些他們當時的工作環境和內容。像是:

台灣礦工為什麼會那麼危險?因為台灣的煤層是很薄的!

礦工大部分時候都要躺著挖。環境也很惡劣,溫度約38~40度,濕度180%,PM2.5是3000!

所以礦工為什麼不能戴口罩?因為氣溫40度,濕度又高,戴了口罩等於整個口罩是泡在水裡面,加上坑道的灰塵非常多,口罩被灰塵全部悶住,就無法呼吸了……

礦工不是算工資的,是你挖多少台煤車,給你多少錢。每個人每天至少要挖 #5噸的煤炭!一台滿滿的車,100元,但是經過7~10公里的運輸會掉落,掉了就扣分;煤炭中間有小石頭,再扣分……所以通常礦工挖了一台滿滿的車,最後只能拿到80元。

礦工們因為有與死亡為鄰的心態,不只同事們都是拜把兄弟,連在礦坑裡面的蟑螂、老鼠都是他們的好朋友,除了對生命價值的仁慈外,也是因為當礦工們看到牠們竄來竄去時,就知道有狀況了:是不是有石頭要掉下來?是不是瓦斯超量?……因此,礦工吃飯的時候會刻意留下幾口,讓同樣生存不易的牠們有口飯吃。

為什麼照片裡的礦工都沒有穿衣服?除了很熱之外,因為煤炭很刺,如果穿衣服,煤渣在身上會非常不舒服。那些有穿褲子的,是為了保護小弟弟;部分照片沒有穿褲子,是因為那是推車工,他只是在推車,裹在身上的煤炭比較少(但一天也要推十幾噸)。

挖煤炭時,支撐都是靠相思木把石頭撐起來的。相思木要斷之前,它會發出聲響,台語有一句話說:「相思木在哭(響),我們得快跑;若我們不跑,晚上家人哭。」因為不跑,人就被壓X了。

礦工們早上七點進坑前,是沒有表情的,因為不知道今天進去能不能活著出來;經過八個小時惡劣環境的煎熬,拖著疲憊的身體3點下班出來,但是臉上是笑咪咪的,因為「我今天賺到錢,命又撿到了;家裡妻兒也在等我吃飯!」這就是礦工人的幸福。

我看完,真的覺得很感動。

謝謝周先生他們留下那麼多珍貴的照片和記錄,做了這麼一個文史館。

選舉,真的還是要有人性!看完這個影片,還說得出那些冷血的話的人,真的讓人不齒。

 

< 資料來源:Bean Bean (豆哥)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