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目標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避免不了被問到: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呢?幾乎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個問題的壓力。這個問題觸及了我們存在的核心,暴露了我們最深的慾望及恐懼。

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怎麼辦?如果還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怎麼辦?最重要的是:如果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限制我的生活並讓我不快樂呢?

當談到人生目標的問題時,積極和消極會彼此產生衝突。積極的想法要擁有持久、有意義以目標為導向的生活;而消極的想法是在一種令人愉悅的寧靜中,深度放鬆的存在。

我算是一個喜歡跑步的人,每次在國外陌生城市的街道,早晨起來在市中心慢跑,有時候會準確的計劃想要經過哪些景點:大教堂、博物館、運河、以及著名的咖啡館。有時候漫無目的的隨便亂跑,不知道要怎麼跑、跑到哪裡,就是隨性的閑逛。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兩種截然不同類型的旅行者:漫無目標和景點打卡。在我們人生的旅途,我們也常常在這兩種類型的生活中度過。

唸完國小、唸國中、大學、研究所、博士班、工作、結婚、買房子、生小孩等等,大部分的人就是跟著這些景點打卡。如果不這樣做,好像有些不太習慣,脫離了常軌,這通常就是涉及存在主義本質的地方。

人是一種你必須向其解釋情況的動物,如果我們抬起頭並超越顯而易見的邊緣,我們就會被開放事物的不適所壓迫,在這種世界就意味著黑暗。

在我們的文化中,處理這種對開放的不適的主要方式無疑是設定目標,這似乎說明了專注於特定目標生活的必要。

首先,目標——這是它們的主要功能——產生意義。每一個有意義的行動都有一個目標,否則就不是一個目標。

由於像我們這樣的生物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生存的意義。 特別是具體的目標可以讓您體驗和衡量自己的進步。這樣你就可以帶著目標成長。它們降低複雜性,提供支撐和結構。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是,設定人生目標可以增強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痛苦和抵抗失望的能力。

尼采說:「知道為什麼活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生活的方式。」還有比用自己的力量實現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更令人滿意的感覺嗎?

然而也並非沒有值得考慮的反對意見。首先,設定的目標嚴重限制了一個人對生活的感知範圍。它們限制了我們的相關性意識,並且在野心勃勃的精神下,常常使我們對世界、其他人的需求幾乎視而不見——最終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

由於目標總是存在於未來,它們也貶低了唯一的形式毫無疑問真實的經驗就是當下。在目標的魔咒下,一切、每個人都只能被理解為通往遙遠終點的手段和舞台。任何時刻或經歷都不能孤立地享受。

更糟的是,人生中最偉大、最高尚的目標通常都被悲慘地錯過了。只有那些將人生意義建立在目標上的人,才會將自己視為失敗者。不知道有多少人對自己未實現的目標深感不滿?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可能從來沒有哪個時期的人生目標的選擇比今天面臨更大的壓力。原則上,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任何人。但特別是在最有才華的年輕人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情況:他們擁有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技能和知識水平,但同時又對現實幾乎完全視而不見。

沒有自我認識的自我實現是盲目的,正如沒有自我實現的自我認識,仍然是空的一樣。

投資理財的書,常常告訴大家一個觀念,所謂延遲的滿足,當我們有一塊錢,基本上不要衝動的把這一塊錢花掉,要忍耐一下,然後把它拿去投資,之後就會變成10塊錢,然後這個理論最後我們會變成有好幾千萬。

這個理論不能說是不對,也有實踐的例子,不過失敗的例子更多,然後現實可以保證的是推廣這種理論的人,包括銀行跟從業人員賺到了管理費和手續費。

只有未來沒有現在人生無法享受當下,有目標是很好啦,沒有目標可能是更好。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