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水產看中國認知作戰

 

中國近日狠批日本核廢水排放的作為,並宣佈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但實際上,中國海、陸、空都充斥各種化學、重金屬等污染物,中國核電廠排放的氚含量甚至多達福島核廢水的七倍,食品安全也欠缺監管,中國的食物及飲用水並不安全,三聚氰胺、孔雀綠、蘇丹紅等嚴重食安問題記憶猶新,中國人迄今仍跑到香港大量採購民生用品自用甚至轉售圖利,擾亂香港社會及市場。而在嚴格言論管制下還有多少未曝光的食安事件更不得而知,多年來亦未見改善,如今藉「食安」之名停止進口日本水產,無非是政治操作。

日本政府保證排放的核廢水已經過先進系統處理,來回應民眾對核廢水中氚含量的憂慮,亦將洋流計算在內,減低對鄰近國家的影響。國際原子能總署也證實,若依日本的標準排放,並不會對環境造成顯著傷害。由於海洋是日本人民賴以為生的最重要資源之一,且日本是民主國家,在民意監督檢視下,必然竭力維護海洋環境,不可能像中國一樣無視國際規矩。

中國藉核廢水問題,企圖透過加深中國人反日情緒,轉移對國內經濟危機的視線,但中國無視科學數據大肆製造恐慌,恐會自食惡果,近期已見中國人盲目搶購沒有科學根據的食用鹽,來「防範」日本核廢水帶來的「傷害」,這股由政府挑起對「核食」的恐慌,很可能連帶重挫中國的漁撈業,使中國內需市場進一步萎縮,影響經濟之餘,也加重糧食進口的負擔。因無意義的搶購與囤積擾亂巿場秩序與供需,對社會民生有害無益,製造恐慌也是中國對台認知作戰的方向之一,例如過往對口罩、疫苗、美國豬肉的操作。而這次的福島排水更借用實際上被國安法威脅的「香港專家」過往在國際上累積的威信,企圖破壞台港與日本之間的信任。散佈危害社會安定的謠言絕非言論自由,建議政府加強應對,考慮下架抖音及小紅書等,切斷中國最直接的謠言管道。

(作者是台灣基進國際部專員,原籍香港)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