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歷史課本沒有說的事

 

一○八課綱實行以後,中小學歷史課本在內容上有著較大的變革,以往的夏商周秦漢已被台灣史取代,身為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一份子,這當然是一種好事,所謂:汝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但是課本呈現的真的是歷史的全貌嗎?

如果仔細檢視歷史課本的內容,無論是從台灣史的角度,或是世界史的角度,會發現有一些重要史實並未被放進課本中,如日治時期米糖比價法(一稱米價比準法),此法令的緣由包含日本本身稻米生產的不足,以及一次大戰歐洲對蔗糖的需求,最終引起二林等地的蔗農抗議,是一個很適合放在歷史課堂上討論的議題,含括經濟、政治、民生等層面,但現行課本卻只是草草帶過,有些版本甚至根本未提,如此將限制學生世界史觀的培養。

另外在國民政府時代,雖然提到白色恐怖,但相關重大事件亦未曾提及,如澎湖七一三事件,此事件甚至被稱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希望課本列入此事,並不是希望挑起族群對立,而是希望能讓學生了解一般庶民在當時政治壓迫下的生活,無分本省籍或外省籍,其實都是身處在一個比現在不自由的環境。直至民國七十六年,金門地區尚有東崗事件,在軍令的要求下,人的自主性是那麼的渺小,這些其實也可以讓學生知道。

而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當時曾經發起大規模的捐款活動,但這些捐款最後流向何方?如果歷史是轉型正義的一種方法,那麼我們更應該藉由歷史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不該只是史實的背誦。

(作者從事教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