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韓歷史傷痕的驚人巧合

韓國「濟州四三事件」的前因,是濟州島人民在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遊行示威中,遭警方鎮壓而造成死傷的延續。台灣在當年也發生二二八事件,其政治效應到目前仍餘波盪漾。

台、韓前後僅差距一天的兩件慘劇,卻有諸多驚人的雷同,其本質同屬國家機器的暴力展演,軍隊以掃蕩共產黨為由的無差別屠殺平民,同時都源於戰後民不聊生、官員腐敗等經濟社會問題;此外,人民發起罷工集體要求軍警停止鎮壓,官方與民間代表協商破局之後展開更劇烈的綏靖清鄉而導致更大的傷亡,社會與罹難家屬也被噤聲數十年而只敢偷偷紀念。

所幸兩國在民主化之後,官方公布調查結果並立法平反、制訂賠償條例,國家元首亦公開道歉。

今年適逢濟州四三事件七十五週年,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特別遴選出八位教師、十位學生;在國立台南女中洪慶在校長、執行秘書李宜芳老師、研究教師王政智的帶領下組團前往參訪,並借鏡韓國轉型正義的社會工程與人權教育教學。四月三日我們是紀念儀式的唯一外國團體,並受到韓國MBC電視台專訪而登上全國新聞。今年在紀念會場的主視覺設計以粉色系為主,佐以濟州島的紅色東柏花,象徵走出怨懟悲情而迎向和解共生。

濟州4‧3和平公園 (제주4·3평화공원)

紀念儀式在國務總理簡短致詞後,接著以大提琴演奏、學生詩歌朗誦等藝術表演為主,沖淡不少政治意味。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男歌手演唱「明成皇后」主題曲「若我離去」,前半段由鋼琴與管弦樂伴奏,後半段加入最接近人聲音域的大提琴,其嗚咽琴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歌詞「我即使悲哀也必須活下去」正精準道出倖存者數十年的哀慟逾恆,而死別的悲傷回憶成為生存唯一的憑藉。同時安排七位白色花蕊、十五位紅色花瓣的舞者,在演唱時環繞紀念雕像「飛雪」,以動態呈現東柏花的搖曳姿態。

藝術是記憶的永恆形式之一,我們唯有在藝術的感動能讓悲愴得以昇華,台灣以後的二二八事件紀念儀式能否擺脫社會正反情緒對立?落實轉型正義,讓冤屈得以昭雪、讓責任受到追究,或許才是唯一解方。

(作者為臺東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起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