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kj相關文章

經濟學人 對抗中國,台灣選出賴清德總統

經濟學人 對抗中國,台灣選出賴清德總統

Economist Jan 13th 2024 台灣選民在1月13日選出民進黨的賴清德作為下任總統,史無前例地讓偏獨的民進連續執政三次。這是一種關鍵的選舉,會決定這個民主島國在未來四年中,美中競爭的背景下,面對中國威脅的手段。 「台灣告訴全世界,民主和威權,台灣選擇站在民主這一邊」,賴清德在勝選之夜發表了談話。他的勝選,是台灣選民想延續現任總統蔡英文路線的訊號,也就是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 — 正如蔡英文常說的「世界的台灣」,而不是中國的台灣。這樣的立場激怒了宣稱台灣是其一部分的中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最近稱與台灣統一是「歷史不可避免一定要發生的事件」。中國官方試著威嚇台灣選民,稱這次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衰退」的選擇,並蔑稱民進黨是分裂主義者。 這些威脅並未奏效。大約有七成選民在風和日麗的周六進行投票。大多數的台灣人,並不支持立即的統一或獨立,而是維持現狀,也就是事實上的獨立。但選民對於怎樣才是保護現狀最好的方式,則意見分歧。賴清德贏得了約四成的選票,承諾會走民進黨威懾、不退讓主權的路。「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會採取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但面對中國大陸的文攻武嚇,我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 反對黨國民黨比較不相信美國。該黨希望在共同反台獨的前提下,與中國進行友善的對話跟交流,做為降低緊張局勢的方法。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拿到約三分之一的選票居第二位。 民眾黨柯文哲是新科的挑戰者,贏得了不得小覷的26%。他專注在國內議題,例如住房及薪資,而非中國。這在年輕選民中很受歡迎。但柯文哲的兩岸政策較接近國民黨。他的選票來自傳統的兩大黨,他的許多支持者都說他們受夠了兩黨的「意識形態」政治。 民進黨也丟掉了立法院中的過半優勢。現在三黨不過半,這意味著,在一些重要議題的僵局上,例如國防及兩岸貿易,民眾黨是關鍵少數。上次台灣國會出現類似情形,是在前任民進黨總統陳水扁2000年至2008年的任期內。當時國民黨主導的立法院杯葛了陳水扁政府的軍事預算案超過六十次,迫使他降低預算,從原本2004年提案的一百九十六億美金,降低到2007年最後通過的三億兩千萬美金。反對黨立法委員可能也會杯葛賴清德的軍事預算。 中國對台灣的選擇感到不開心。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在結果出爐後表示,民進黨「不代表主流民意」,中國仍持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自蔡英文八年前上台後,中國就與台灣官方斷絕對話,禁止中國散客到台灣旅遊,並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往台灣附近發射飛彈,並模擬封鎖台灣。幾乎每天都有軍機在台灣海峽上飛行,還常常跨越海峽中線。中國也往台灣送空飄氣球,並在選舉前幾周內撤銷一些對台產品的貿易優惠。 在過去,賴清德被外人所知的,是比蔡英文更敢說出台獨的名聲。但在競選過程中,賴清德承諾會繼續走溫和路線,避免類似突然宣布獨立的舉動出現(民進黨現在的說法是,台灣已經獨立,所以沒有必要再另宣布)。他的副手蕭美琴,是前任台灣駐美代表,以溫和但堅定的台灣民主捍衛者之名,在華盛頓廣為人知且受信賴。中國共產黨對此仍不放心。陳斌華在1月10日說,賴清德一定會「進一步推動分裂活動」、「是台海風高浪急的危局」。 選舉當日的陳斌華聲明中,中國並沒有立即對選舉結果做出反應。但根據中國官員對賴清德做出的各種大驚小怪的評論來看,可能會發生某些象徵性的軍事行動。一觸即發的爆發點可能很快就會到來:美國準備派出由前資深官員組成的非官方代表團到台灣,於選後拜訪當選人。拜登政府的資深官員說,這不是甚麼新鮮事。美國自2000年後都會在選後派遣類似的代表團到台灣,他們的目的是保持兩岸間的穩定。但中國可能會以此當藉口找麻煩。 另一個可能的引爆點則是就職日的5月20日。賴清德在競選過程中,曾說希望能看到有天台灣總統能走進白宮,當時引起了爭議。美國官員對於他在就職演說會不會又脫稿演出感到緊張。在此同時,中國一定會非常急切地讓台灣人民知道,他們選出賴清德會讓自己進入更危險的境地。北京政府已經無法嚇唬台灣人民選擇民進黨,他們接著會試著讓台灣人感到後悔。 原文
mlkj 2024-01-14
經濟學人 台灣選民讓中國緊張

經濟學人 台灣選民讓中國緊張

Economist Jan 4th 2024 習近平對即將舉行的台灣大選寄予厚望。這次選舉不僅將選擇台灣未來四年的領導者,更可能釐清「台灣問題」是否能透過政治解決,或只有用武力能迫使台灣屈服於中國共產黨之下。 在12月31日的談話中,習近平稱「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邏輯上來說,習近平會希望在不賭上政權、全面入侵台灣與美國開戰的情況下達成這個承諾。更安全的選擇,是利用棍子與紅蘿蔔的組合,包括經濟上跟軍事上,最終讓台灣的政商精英屈服。長期以來,和平奠基於美國威嚇中國侵略,以及中國威嚇台灣獨立的情況。和平還建立在共產黨領導人們認為談判解決是可能的,尤其對中國人民來說,他們被灌輸的,是台灣多數人想回到祖國懷抱的概念。 距離內戰結束,共產黨掌握大陸、國民黨流亡台灣已經近七十五年。今日,台灣是個喧鬧的民主國家,充斥著對中關係的分歧意見。如果台灣選民在1月13日將總統大位交給出身民進黨的賴清德,和平談判統一的前景將被投以問號。 賴清德的勝利,代表著民進黨將是連續第三次勝選總統。中國官員、學者已提出警告 — 尤其是對台灣的超級保護國美國 — 表示他們毫不信任賴清德,稱他是終身為台獨奮鬥的危險人物。根據中國的警告,若賴清德勝選,將不會有「觀望期」。據報,為了震懾賴清德採取激進行動,解放軍可能會採取新的演習方式來威脅台灣。這樣的演習,主要是為了向中國人民展現意志,並告訴台灣選民,他們已拒絕了和平道路。新的挑釁方式可能包括用無人機飛越台灣,或是解放軍海軍、海警找藉口檢查航往台灣的船隻。中國最近重新對一些台灣貨品徵收關稅,理由是民進黨政府踐踏了ECFA所需的承諾。賴清德的勝選可能讓ECFA被完全終止。 令人擔心的是,中國方面對拜登以及拜登政府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或假裝有這樣的期待),認為美國可以幫忙不讓賴清德當選。部分原因是,中國以蔑視的態度,堅持民進黨 — 實際上台灣選民 — 只是大國博弈中美國用來牽制中國的衰尾棋子。另一部分原因,反映了中國也覺得美國不信任賴清德。賴清德在去年8月以台灣副總統身份造訪美國時,行程被美方嚴格控制,且事前有向中國外交官告知。但中國應該要實際一點。沒錯,過去二十年中,美國官員曾公開嚴厲指責民進黨領導人,要求他們不要挑釁中國。但華盛頓的政治氛圍已經改變,如果中國霸凌賴清德,美國將會站在賴清德這邊。 中國視台灣選舉為美國誠意的測試。上海政法學院的相藍欣說,拜登堅稱他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又說當台灣有危機時,將無條件地保護台灣。他暗示,對中國來說,台灣選舉是「美國澄清立場的機會」。但另一些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在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沒有太大的動機在台灣問題上製造一場大危機。習近平必須要知道,他未來面對的是拜登,還是充滿商人性格的川普。川普對中國談話強硬,但對台灣並沒有特別厚愛。 由於三腳督,賴清德的勝選並非毫無懸念。事實上,如果是現在民調第二、代表國民黨的侯友宜勝選,他也必須煞費苦心來解釋他對和平統一前景的看法。新北市長侯友宜是前警官,要求要與大陸對話。但台灣已經改變了,十年前國民黨能給習近平的妥協,今日已經給不出了。對中國來說,侯友宜勝選,挫折感可能跟民進黨連任差不多大,只是以不同形式存在。 有威脅的和平保證 A peace offer backed with threats 除了總統大選,同時舉辦的立法院選舉也是中國領導人會密切注意的。國民黨跟較新興的民眾黨,可能會取得國會多數,即使總統是民進黨籍的賴清德,仍得以在未來四年中主導議程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至少現在看來,台灣桀驁不馴的民主,可能還會讓中國共產黨保有不發生戰爭就能進行統治的一絲希望。 學者預測,如果國民黨在總統、立院選舉中雙雙挫敗,國民黨是否還有未來,在中國大陸將引發激烈辯論。過去一個世紀中,國民黨跟共產黨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曾是戰友、內戰對手,現在則是兩岸對話中的尷尬夥伴,結合的理由出於雙方都對台灣獨立報有敵意。然後,這樣的熟悉感並未帶來尊重。當國民黨領導人訪中,抱怨中國的激進政策將讓國民黨很難獲取民心,共產黨領導人聽起來卻像是國民黨在抱怨自己的無能。中國正在學習,選舉都有其結果。但對習近平的政黨來說,這總是別人的錯。 原文
mlkj 2024-01-07
經濟學人 中國正用假訊息淹沒台灣

經濟學人 中國正用假訊息淹沒台灣

Economist Jul 26th 7月時,台灣銷售量前幾名的《聯合報》,刊登了一篇報導,來源是據稱的秘密政府會議紀錄。該報導聲稱,美國要求台灣在台灣國防部的實驗室中製造生化武器。台灣、美國官員都迅速否認。事後發現,這份據稱是外洩的會議紀錄,並非台灣政府的慣用格式,而是充滿著中國的官方用語,而台灣不使用這些時會。台灣官員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的假資訊。然而,這份報導被談話性節目跟網紅大肆引用。幾個星期後,演變成更加荒謬的說法:台灣準備收集十五萬份台灣人的血液樣本交給美國,讓美國得以製造一種用來殺害中國人的病毒。 這類的假訊息在台灣非常普遍,分析師給了它一個名字:「疑美論」。明年1月將舉行非常重要的總統大選,這樣的論述造成台灣政府跟公民社會極大隱憂。明年選舉,台灣選民實際上是在「繼續與美國合作,加強抵抗中國可能的入侵」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間做選擇。反對黨國民黨稱,這次投票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意味著執政黨對中國的敵意,將引發中國攻擊台灣。中國官方支持這種論述框架,描述美國才是台灣最大的威脅,而不是中國。許多假訊息是為了強化這樣的錯誤觀點。 政務委員羅秉成,從2018年開始就帶領著政府團隊對抗假訊息。他說假訊息已「嚴重滲透」台灣社會。「過去我們認為選舉時假訊息較多,但現在已經變成常態了,每天都有。」多數台灣選民並不了解。台灣民主實驗室最近做了一份調查,發現僅有不到20%的受訪者相信,在台灣選舉期間傳播的假訊息來自海外。沈伯洋是台灣民主實驗室的主持人,擔心那些認為自己不屬於於任何政黨的20%選民可能會成為決定性的群體。他說:「即使只有15%的選民受到中國假訊息的影響,但只要7%的選民就可以改變選舉結果。」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最近做有關疑美論的研究發現,大部分假訊息,由中國行為者協助散播,但這些行為者中,有過半出自台灣。研究報告的主筆人游知澔認為,中國正在搭台灣社會分歧的「便車」。他說許多台灣人有種「孤兒心態」:因為台灣在70年代曾遭美國斷交,因此很怕再度被外人拋棄。 中國行為者利用這樣的恐懼,正如俄國假訊息在2016年美國大選時,利用美國的種族、文化裂痕使得川普得利勝選。台灣的中國假訊息,也跟烏克蘭的俄國宣傳機器相呼應,稱美國是衝突的幕後黑手(並在烏克蘭實驗室製造生化武器) 前記者簡余晏出版了一本有關中國資訊戰的書,她表示中國系統性地在台灣散播假訊息。她指出有一項假訊息是美國想炸毀台灣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而這個說法最早出現於抖音 — 中國版TikTok — 說一位美國議員在討論這樣的可能性。第二天一早,一間台灣報紙便刊登了對該短影片的報導。反對黨國會議員跟政論節目煽動憤怒情緒。簡余晏說:「才不到半天,就從中國抖音傳播到台灣的媒體、網路影片、報紙和電視」。中國國營媒體又放大了這樣的論述,好像只是從外部評論台灣內部的辯論一樣。 台灣官方相信,許多發布疑美論論點的台灣人是「在地協力者」,接受中國的指示跟款項。但這很難證明,因為可疑的中國資金可能透過台灣商人或各種公關團體進入。王崑義是一位台灣評論家,常在中國媒體與台灣親中媒體上發表疑美觀點文章。他捍衛自己,說這只是一份商業上的工作。王崑義說,台灣記者都服從報社老闆的政治立場,他自己就在偏獨、偏統的報社都工作過。「大家都把這些看成工作而已」、「餵飽自己的工具」,王崑義說。 台灣有針對外國滲透和選舉影響的法律,但僅限於已被證明背後有國家支持的活動。也有針對在廣播媒體中散播假訊息的法律,但沒有針對傳統印刷媒體或數位媒體做規範。2020年台灣政府不予親中媒體中天新聞換證,理由是多次未能核實訊息。而中天新聞就改在網路上活動。 這個案件,引發了言論審查的指控,而台灣希望避免這種情況。因此,台灣政府已採取更自由派的方式來對抗假信息。台灣政府試圖提高媒體素養,提供更快的官方澄清訊息、促進事實查核組織的發展。但這樣的方式,比不上中國宣傳的速度。今年8月,臉書移除了散播中國假訊息的七千多個帳戶、頁面和群組。但建立新帳戶很容易;羅秉成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發展,建立新帳戶的速度只會更快。 中國假訊息已扭曲台灣的公眾對話,會影響到選票嗎?臉書注意到,被移除的中國假訊息網絡,儘管把外觀包裝成受歡迎的樣子,但其特性是「大量、低覆蓋率」。一項有關俄國假資訊在美國的研究發現,假訊息對選民偏好幾乎沒有影響。儘管中國媒體跟台灣媒體充斥著貶低民進黨的訊息,但其候選人賴清德還是在民調中領先。儘管有疑美論的存在,台灣還是更警惕中國。中研院在2022年的一份調查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可信賴」的國家,而只有9%認為中國是可信賴的。 這點中國要怪自己。即便中國近期釋出台灣人定居福建的好處,仍不忘用戰機、軍艦包圍台灣。多數台灣人知道真正的威脅來自哪裡,但中國正加大誤導的力道。 原文
mlkj 2023-09-27
 經濟學人 失敗的習近平經濟模式

經濟學人 失敗的習近平經濟模式

Economist Aug 24th 2023 出了什麼問題? 1978年中國重新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後,成為了歷史上成長最多的經濟體。農村改革、工業化以及收入的增加,讓將近八億人擺脫了極端貧窮的情況。中國的GDP在1980年時,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現在已經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但中國政府在2022年底放棄清零政策後,經濟並未如預期地回升,而是在一個又一個困境中掙扎。 今年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2%,這令人失望的數字,在美國經濟成長率可能接近6%的情況下看起來更糟。房價下跌,而傾向出售預售屋的房地產開發商已陷入困境,這又嚇跑了買方。消費支出、企業投資和出口均未達到預期的數字。而在全球許多地方因為通膨導致抗議時,中國卻面臨了相反的問題:截至7月,消費者物價都是下降。一些分析師警告,中國可能會陷入類似日本1990年代所經歷的通縮困境。 但如果用「日本化」來開解藥的話,對中國來說可能太過溫和。因為中國人民較貧窮,所以長期的經濟成長不足對中國來說是更糟的。而1990年代時,日本人民的平均生活水準是美國人的60%;但今日中國人民生活水準只有美國的20%。而且,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比需求疲軟、龐大債務更加嚴重。中國的許多挑戰,源自經濟政策制定的失敗 — 而隨著習近平集中權力,這些失敗正在加劇。 大約十年前,中國的技術官僚被視為專家。首先,在他們主政下,產生一場經濟奇蹟。接著,中國是唯一一個對07年至09年全球金融危機做出足夠刺激的大型經濟體 — 一些評論家甚至認為中國拯救了世界經濟。在2010年代,每次經濟出現波動時,中國官員們都藉著降低信貸成本、基礎建設或刺激房產市場,來擊敗災難性的預測。 但在每次事件中,公共、私人債務都持續增加。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可持續性、基礎建設的必要性,也引起懷疑。現在,官員們陷入了困境。明智的是,他們已經不希望有更多的「白象(譯按:消耗龐大資源卻無用的建設或公共設施)」產生,也不希望讓房產泡沫繼續膨脹。但他們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財政刺激措施,比如說增加年金支出、向貧困家庭提供援助來刺激消費,因為習近平否定了「福利主義」,使得中國政府僅能想辦法讓官方赤字維持在GDP的3%。 結果就是,中國對經濟疲軟的回應顯得蒼白無力。官員甚至不願意大幅降低利率。8月21日時,他們對一年期利率進行了0.1%的微幅下調,令投資者感到失望。 有關經濟成長下滑、通膨的虛弱回應,是一系列錯誤政策中最新的表現。中國的戰狼外交政策、重商工業政策加劇了跟美國的經濟衝突。而在國內,中國無法適當地處理對房地產投機的誘因;而房產開發商擁有龐大債務,導致他們成為系統內重要一環,中國政府同樣也無力處理。2020年以來,監管機構制裁他們認為不受約束、壟斷性質高的消費性科技業,這讓市場大受打擊。在疫情期間,官員透過封城來爭取時間,但未能利用這段時間為足夠的人民施打疫苗,之後被高傳染性的Omicron變異株席捲。 中國政府為何持續犯錯? 原因之一是,中國共產黨不再把短期的經濟成長視為優先目標了。有跡象顯示,習近平認為中美經濟衝突將持續,且要準備潛在的軍事衝突。因此,今日的習近平強調,中國追求的是民族復興、安全跟韌性。他願意在物質方面做出犧牲,來達成這些目標;而他想要的經濟成長,必須是「高質量」(譯按:使用中國語法)的。 但即使用習近平的標準,中國共產黨的決策還是失敗的。清零政策的崩潰,傷害了習近平的威信。對科技業的打壓,嚇跑了企業家。如果中國持續通縮,因為拒絕刺激消費的緣故,債務將以實際價值上升,對整個經濟產生更大的壓力。最重要的是,除非中國共產黨能一直提升人民的生活水準,否則掌權的正當性將減弱,也限制了與美國競爭的能力。 因此,這些一連串的政策失敗,看起來比較不像是嶄新、為了國家安全而犧牲的利益,而比較像是單純的錯誤決策。這些失敗,也與習近平集中權力,在高階職位上起用忠心人士而非技術官僚的手法相應。中國過去容許對經濟的辯證,但現在卻誘導分析師進行虛假的樂觀預測。最近,中國停止公布青年失業率跟消費者信心不振的數據。中國政府高層仍有許多優秀人才,但希望官僚在高層傳遞「忠誠度第一」的氛圍中有辦法理性分析、創新的想法則太過天真。相反地,決策越來越被某種意識形態左右。這種意識形態,融合了左派對富人的懷疑,以及右派不願對窮人紓困的立場。 中國的問題從上層開始,意味著問題將持續下去。而笨拙的政策制定者,面對經濟日益嚴峻的挑戰,問題甚至可能會惡化。中國人口正迅速老化;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持續加深,試圖掐住中國經濟命脈的戰略重點(比如說晶片製造)。中國越趕上美國,雙方差距就越難進一步縮小,因為計畫性經濟體更擅長模仿而非創新。 自由派對中國的預測,通常一廂情願。二十世紀初時,西方領導人錯誤地認為貿易、市場和經濟成長將促進民主和個人自由。但中國現在正在做相反的測試:更專制是否會損害經濟?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確實如此 — 在經濟快速成長了四十年後,中國正進入一個失望時期。 原文
mlkj 2023-08-27
經濟學人 中國正失去台灣的民心

經濟學人 中國正失去台灣的民心

Economist Feb 16th 2023 當中國共產黨察覺到拉攏民心的機會時,即使有些突兀,也準備派幹部前往。2月12日,這個任務讓數十名高官拜訪霧氣籠罩的大覺寺;大覺寺在江蘇省的鄉下,位於樹木繁茂的山頂上。儘管所有黨員都需對無神論宣示,但官員們與身著深色長袍的僧人們一同低著頭向星雲法師致敬。星雲法師是一位在中、台都有眾多追隨者的佛教團體創始人。他於本月以95歲高齡去世。 星雲的信仰,曾讓他成為中國革命的敵人。隨著美國支持的國民黨輸給毛澤東紅軍,他在1949年時,跟著其他和尚及數百萬大陸難民,逃到台灣。之後的文化大革命中,星雲出家的大覺寺也遭紅衛兵毀滅。他流亡到台灣之後,開始累積追隨者,以實際慈善行為取代深奧理論的教義,最終聚集了數百萬信眾。到了1980年代後期,星雲的名氣,讓他收到了大陸的邀請,並在北京與領導人會面。但不久後發生天安門事件,他又因為幫助一位高官叛逃到西方而遭到禁止入境數年。 過去二十年中,星雲教義中的一個要素,讓北京的共產黨官員覺得壓過一切:他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說,要利用佛教來重建因內戰而中斷的台海兩岸信仰、親屬關係。他在2009年的世界佛教論壇上說「台灣人都是中國人」。為了避開共產黨的傳教禁令,這位行善但精明的僧人,以弘揚傳統文化而非宗教名義在中國建立了大學和圖書館,並且修復了大覺寺。 對北京的共產黨領導人來說,確保對台灣的控制,是項神聖的任務。策略包括收買民心;讓中國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比台灣強大許多。以此為起點,他們期待,最終會有許多台灣人希望由北京來統治,在「一國兩制」下擁有些許被控制的自治權。剩下的台灣人則會了解,對抗中國 — 不管是試圖獨立或是反覆投給偏獨的民進黨 — 會帶來經濟災難,甚至是解放軍進攻。可惜的是,越來越多台灣人覺得,「回來中國懷抱吧,不然中國就會傷害你」的混合喊話聽起來不甚愉快。此外,實施一國兩制的香港,其西方式的自由被以國家安全之名剝奪,也完全無濟於獲取台灣民心。 星雲不會輕易被取代。他的慈善事業為他贏得尊重,成為台灣激烈黨爭的橋樑。他的葬禮上,民進黨籍的總統蔡英文,與反對黨國民黨領導人(1949年輸給共產黨的繼承者)都出席了。他曾在北京見過三任領導人,也包括了習近平。2014年習近平跟星雲說,他已經閱讀完所有星雲給他的書籍,這位佛教大師以近乎祝福的方式回應,他讚揚了習近平試圖恢復國家復興及繁榮的「中國夢」。 星雲的統一之力,在他死後並沒有留下來。中國官方試圖派遣一個包括現任、退休官員在內的代表團參加葬禮,稱這趟行程是私人、人道主義的,因此不需要民進黨當局(中國政府拒絕與其對話)的同意。當台灣政府拒絕了代表團內十二位人士的簽證時,這些代表團前往江蘇大覺寺參加自己舉辦的儀式,並指控民進黨「政治化」星雲的死。但國台辦呼籲「衷心希望台灣佛教界人士和廣大信眾秉持星雲法師遺志,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本身就更有政治色彩。 如果沒有愛了,用恐懼看看 If love fails, try fear 在大陸的紀念儀式,也吸引了一些虔誠的信徒。特派記者在2月12日的大覺寺碰到一些信眾,一些中國佛教徒展現出對台灣大眾非比尋常的同情心。但他們對台灣的未來抱持宿命論。一位住在附近城市的年輕信徒回想起在香港的求學經歷,包括一次到台灣的學術交流。「我會說80%-90%的台灣人認為台灣應該追隨西方的民主模式」,「自認為是中國人的,更多是星雲法師這個世代的人」,這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認為,全面戰爭會是個災難性的結果。但如果民進黨在2024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獲勝,他認為很有可能在八年內發生規模較小的衝突。 一位退休的商人從上海開車來致敬。他描述了中國社會的精神危機,讓人們對宗教更有興趣。他稱共產黨官員是腐敗的騙子,大聲說「人民才不想聽到共產主義」,「為人民服務」,都是假的。「那麼多老人死於武漢肺炎」。他對那些鼓吹入侵台灣的人嗤之以鼻,問說「為什麼要『解放』過得比你們更好的人?」但他也認為台灣太弱了,不能忽視共產黨的存在,能獲得多少自治權是多少。「小國想獨立? 不會成功的。」 這是個發人省思的想法,但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對於持有類似混合觀點的台灣民眾感到滿意;即對共產黨不信任,但共產黨又強大到無法抵抗的腦內計算。星雲法師跟他這類人正在逝去,習近平領導的中國,越來越常用威脅來影響台灣。從現在開始,台灣的人心不是重點,想法才是。 原文
mlkj 2023-02-17
經濟學人 中國飛彈飛越台灣

經濟學人 中國飛彈飛越台灣

Economist Aug 4th 2022 穿著短褲和涼鞋的遊客聚集在平潭島上,有些人撐著陽傘。拿著相機的遊客,通常對準海壇海峽(福建省與平潭島間的海峽)的蔚藍海水拍攝。而他們8月4日的假期照片中,捕捉到軍用直升機蜂擁而至、火箭衝往天上的景象。這是二十六年來,中國大陸向台灣海域發射的第一批飛彈。 解放軍發射飛彈的一天前,載有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的專機才剛離開台灣。中國轟炸機、戰鬥機從多個機場起飛,軍艦進行「打擊」演習。其他部隊則前往台灣東部,做封鎖的演習。中國稱,這是因應裴洛西訪台所做的演習,並且會維持到8月7日。這些演習表明了中國的憤怒與力量,但這不是戰爭的前哨,反而可能會暴露中國一些弱點。 這次的演習,與中國在上次台海危機間進行的演習相呼應。上次的台海危機發生在1995-96年間,在台灣總統訪美之後。但這次的演習是響亮且好戰的呼應,與90年代的台海危機相比,實彈射擊的區域明顯更接近台灣,並已侵入台灣的領海(見地圖)。 1995年7月危機的前幾日,中國只發射了六枚飛彈,一枚故障。而根據中國國防部的說法,光8月4日一日就發射了十六枚飛彈,及許多遠程火砲系統的小型火箭彈。日本說至少有五枚掉入其專屬經濟海域中(兩百海浬)。在這些飛彈中,有四枚飛過台灣上空,其中一枚飛越首都台北上空。麻省理工學院的Taylor Fravel說,「在解放軍針對台灣的演習中,這是前所未見的,且極具挑釁性」。此外,解放軍單日有二十二架次入侵台海中線,也被認為創下另一個紀錄。 這一切都反映了過去二十年兩岸軍事平衡的轉變。1995年時,儘管中國人口大約是台灣的六十倍,但中國國防預算只有台灣的兩倍。今日,中國的國防開支已是台灣的二十多倍。根據五角大廈自身的說法,解放軍在可部署的艦艇和潛艇、地對空飛彈、巡弋飛彈和彈道飛彈的數量上,可能跟美國差不多,甚至更多。此外,中國陸軍、空軍和海軍進行越來越多地聯合作戰演習,這在1995年時,解放軍還做不太到。解放軍也經常將軍艦和軍用機派到第一島鏈之外。 這些加起來,是否代表解放軍有能力征服台灣還不得而知。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在5月進行的一場兵推中,發現在為期一周的戰事中,中國能夠在登陸,但無法穿越山區到達台北,更不用說迅速取勝。這場兵推的設定日期在2027年,最終演變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另外一篇由兩位台灣學者楊念祖、揭仲完成的研究則指出,中國將不得不調動數十萬軍隊、三千萬噸物資和超過五百萬噸燃油才能進行大規模入侵。中國每天將消耗超過五十萬公斤的燃料。他們認為,即使是現在,解放軍仍然受到「海空運能不足、地面基礎設施脆弱,以及聯合後勤系統不成熟」的限制。 然而,他們也指出,解放軍在這些領域都在進步中,能比過去更快地組織入侵部隊,進而縮短台灣動員的時間。正如俄國侵烏戰爭所表現的那樣,習近平與軍方將領如何評估自身實力才是最重要的。前美國國防情報局(Defence Intelligence Agency)資深中國分析師Lonnie Henley解釋,「解放軍已系統性地建立了它認為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開戰所需的戰力」,他說,這樣的想法並非沒有道理,「他們可能已有初步入侵能力」。 不過,目前的演習提醒大家,除了直接入侵,中國有很多方法可以傷害、脅迫台灣。本週的演習區域涵蓋了通往台灣三個最重要港口 — 北部的台北、西部的台中,和南部的高雄— 以及降落到台灣各機場的空域。一名台灣將軍在8月3日抱怨說,這些演習「無異於空中和海上封鎖」。 這可能有些誇大,但商業航線絕對必須繞遠路,花上更多成本。船舶追蹤網站顯示,8月4日時雖還有大量活動,但船隻刻意避開演習區域,更靠近中國或台灣海岸線。台灣 60%以上的食品和98%的能源都是進口的,這提醒人們,中國可能會學美國在1962年古巴危機期間的舉動,進行非正式封鎖或正式隔離來孤立台灣。 台灣離島的脆弱也令人擔憂。在裴洛西離開的當天,金門(離中國海岸線僅有十公里)的台灣駐軍,向頭頂上的中國無人機發射照明彈。隔日,中國在台灣馬祖群島(與中國最近的距離不到二十公里)附近發射飛彈。靠近台灣本土的澎湖群島是另一個潛在目標。易思安(Ian Easton)是《中國入侵威脅》的作者,他說「這些離島可能成為解放軍入侵艦隊的堡壘」。 這樣的不祥情況,正受到新的關注,而習近平可能對此感到滿意。距離二十大還有幾個月的時間,習近平準備進入第三任期。他不能看起來軟弱,但他也想要穩定。外界可能更應該把演習視為恐嚇的延伸,這乃是在裴洛西訪台之旅之前就進行已久的恐嚇運動,而非戰爭的準備階段。倫敦國王學院的Alessio Patalano表示,中美已在某種程度上節制。想想裴洛西從馬來西亞飛到台灣的軍機航程;在菲律賓以東故意繞道,以免飛越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海。儘管美軍出現在這片海域,挑戰中國在該區域島嶼周圍(進行軍事化)的海洋主權聲明,但這條曲折的飛行路線,巧妙地將這兩個議題分開。「他們以非常微妙、低調的方式達成」,Alessio Patalano說。「但這是中方會注意的事」。隨著中美競爭加劇,這樣的訊號值得關注。「中國的反應 — 雖然咄咄逼人,而且非法侵入台灣領海 — 但並不像一些人擔心地那樣好戰。 」「我其實有點擔心他們可能會開始在南海和東海附近推進」,Alessio Patalano補充,「騷擾船隻和飛機」。 這可能會持續發生。中國對此的全面反應,在數日或數周後才發揮作用。雖然中國在8月4日解除了台灣東部海域的限制,但仍宣布了新的「危險區域」。而在解放軍大展身手的同時,也是敵人採取反制措施的時候。退役的澳洲將領Mick Ryan說,「本質上,解放軍在傳達他們作戰的方式,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未來的兵推上反制」。他舉例說,演習區域就提供了中國會如何進行封鎖的線索 演習本身將展現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海上演習的能力上,有多大進展,以及解放軍東部戰區司令部 — 於六年前成立,負責台灣方面 — 是否能在危機中協調海、空、網路及太空活動。 Mick Ryan說,「解放軍一定會以此為契機,解決聯合指揮和控制方面的問題」,「在這類行動上,他們落後西方數十年」。 但如果中國的目的是讓台灣屈服,其戲劇化的舉動必然會適得其反。1996年3月,也是台灣舉行首次總統大選的月份,時任總統李登輝因訪美導致台海危機,而中國的飛彈試射並無法阻止台灣人民李登輝連任。直到去年都還在五角大廈負責中國政策的Lyle Morris說,中國對裴洛西訪台的過度反應可能會產生類似的效果。這些演習可能反而會加快、加強台灣抵禦中國入侵的行動。 「危機的結果」,Lyle Morris認為,「對中國來說百害而無一益」。 原文
mlkj 2022-08-05
《經濟學人》 彭明敏教授訃文

《經濟學人》 彭明敏教授訃文

彭明敏1964年的「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中有三個主張,已有兩個達成:現在沒有人會反對「反攻大陸絕不可能」的想法;而台灣也經歷修憲,進行有效的民主。彭明敏的主張,曾經被視為叛亂想法,現在已是主流;但不再是可實現的。
mlkj 2022-05-05
經濟學人 蔡英文會連任 Tsai again

經濟學人 蔡英文會連任 Tsai again

Economist The World in 2020 蔡英文在2019年初的立場很嚴峻。因為去年底縣市長選舉大敗的緣故,這位台灣總統必須辭去民進黨主席的職務。當時,甚至不清楚她是否能贏得民進黨提名,進而競選連任。儘管如此,在明年1月的總統選舉中,她仍將擊敗競爭對手,國民黨的韓國瑜。 儘管韓國瑜平易近人,且中國在背後操縱聽話的台灣媒體、在社群媒體上發動(假)資訊戰,蔡英文仍會勝選。韓國瑜是台灣第二大城高雄市的市長,擁有著蔡英文所缺乏的演說家性格。在這場選舉中,他煽動了勞工階級(主要是高齡者)及鄉村選民的情緒。他以經濟表現不好的理由攻擊蔡英文;韓國瑜所傳達的訊息是,台灣的繁榮,將取決與中國廣大市場的密切程度。韓國瑜的家族出身於大陸,他說台獨「比梅毒更可怕。」 但年輕選民還是認為,被中國獨裁統治更可怕。若要說一個促成蔡英文勝利的因素,那將會是目前香港發生的反政府示威活動。香港的「一國兩制」原本是為了1997年回歸中國後,保證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自治程度。且不只香港,中國共產黨一直想把這個制度推給台灣,該黨一直視台灣為國共內戰未解決的那部分。共產黨在1949年打敗國民黨取得政權,而國民黨逃到台灣。 北京希望一國兩制,以及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行成果,能誘使台灣回到所謂的祖國懷抱。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打破了承諾,包括原本答應香港能直選特首,讓在台灣曾有一點點市場的一國兩制更弱化。中國下令鎮壓香港,以及支持警察殘忍手段的行為,表明了對習近平來說,勸誘的時代已然結束。 長遠來看,中國的目標當然不會改變。(譯按:原文似乎沒編排好,前面有一句沒頭沒結尾的話就先沒翻了。)在北京街頭上,到處掛著習近平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是政治服從、也是對完整領土的吶喊 — 鐵腕鎮壓西藏、新疆、香港蠢蠢欲動的異議,並要將台灣拉回這個大家庭。但現在,中國的強硬策略幫了蔡英文一把。許多台灣人對中國搶走台灣剩餘的邦交國,以及禁止中客來台想懲罰台灣經濟的作為感到憤怒。蔡英文對部分香港抗議者提供庇護的作為很受歡迎。 在此同時,蔡英文可以在2020年宣布,台灣經濟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而成長 — 美國與中國間的貿易戰。美國對「中國製造」科技產品的關稅威脅,加上中國本身想從非美供應商購買零件,都讓台灣科技廠受益,尤其是中國大力發產5g通訊的時候。這對台灣廠商來說,是個將產線從中國移回台灣的動機。 這讓蔡英文的再布局策略看起來很成功,雖然對她要反論民進黨不會拚經濟一事來說來得太晚。雖然蔡英文很可能贏得總統大位,但國民黨可能會以些微差距獲得立法院的控制權。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尖銳,甚至軍事威脅,加上反對黨在國內的制肘,蔡英文的第二任將很辛苦。 原文
mlkj 2019-12-30
經濟學人 香港反叛中 Hong Kong in revolt

經濟學人 香港反叛中 Hong Kong in revolt

幾天前,數百位年輕人,其中有些是青少年,將紅磚香港理工大學校園,變成了一座堡壘。全身穿著黑色,臉上也蒙著黑巾,大多數人即使在被包圍之際仍保持反抗之姿。警察對他們射出橡膠子彈及噴出藍色水柱。反抗者蹲在玻璃瓶上,將裡面充滿燃料充當炸彈。聽聞一名警察遭同伴用箭射到腿,許多人高聲歡呼。在五個月的反政府示威後,風險已可能致命。 這次,許多精疲力竭的抗議者向警方投降 — 最年輕的一些抗議者被給予安全通道。這次幸好避免了大規模喋血衝突,但香港正處於危險之中。在經濟學人付梓之時,一些抗議者仍拒絕離開校園,抗議行動也在香港其他地方持續著。這些抗議活動沒有像一開始吸引到那麼多群眾參與 — 6月的一場遊行可能有兩百萬人參加,但通常會有蓄意破壞的行為跟汽油彈出現。即使有這些暴力產生,大眾對這些抗議行動的支持仍非常強 — 即使是對丟炸彈的激進分子也是。香港居民可能在11月24日的投票中產生作用,這次選舉有顯著的新意義,是民意的測驗以及讓建制派慘敗的機會。香港政府的一項讓步 — 撤回反中條例 — 對恢復平靜並沒甚麼作用。抗議者說他們要的是民主,他們不能選自己的特首,且立法會的選舉非常傾向某邊,所以抗議可能會持續下去。 北京的共產黨似乎沒有很積極地想讓軍隊鎮壓。內部人士說,完全不是如此。這是共產黨不想發生的問題;在世界金融中心大舉射殺民眾所產生的政治、經濟成本太大。但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身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高壓,以及群眾對這種高壓的不滿,是動亂的主因。習近平說他希望中國「偉大復興」,但他野蠻、毫不妥協的控制方式,不僅在香港,也在中國周邊激起憤怒。 當毛澤東的游擊隊在1949年接管中國時,他們統治的並不是一個有清楚定義的國家,更不是一個同心同德的國家。香港當時還由英國統治、澳門由葡萄牙統治。台灣掌握在剛輸給毛澤東的國民黨政府手上。西藏山地則處於藏傳佛教神權制度下,對北京的控制感到憤怒。共軍那時還未進入遙遠西部的另一地帶新疆,那裡的穆斯林族群並不願被遠方統治。 七十年過去,共產黨試著想建立的中國仍未成功。台灣除了名字以外,在各個方面都是獨立的。明年1月,更傾向正式獨立的執政黨被預期能在總統、立委選舉中再度表現不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是現在香港流行的口號,引起了台灣選民的注意。自從2012年習近平上位後,台灣選民注視著他奪走香港人的自由、派出戰機恐嚇將侵略台灣等行為。即使許多台灣人與大陸人有數千年共通文化,也很少台灣人希望自己這座富裕、民主的島嶼被隔壁的獨裁政權吞噬。 西藏、新疆很安靜,但只是因為那裡的人們被恐嚇要沉默。約十年前大規模爆發動亂後,壓迫變得更全面。在過去幾年中,新疆的地方政府建造了監獄集中營網絡,囚禁了約一百萬人,大多數是維吾爾族人,通常理由只是因為他們是虔誠的穆斯林。最近流出給紐約時報的中國官方文件,確認了那裡發生的恐怖事件。官員冷酷地說這是「職業培訓」,為了消除極端伊斯蘭主義是有必要的。長遠來看,更可能加劇憤怒,在未來的某日會爆發。 香港的那句口號還有另外一段:「今日新疆、明日香港」。很少人認為這塊前英國殖民地會有如此悲慘的下場,但香港人以恐懼的眼光看待共產黨是對的。即使習近平決定不用軍隊對付香港,他也表明香港示威是挑戰共產黨的權威。他認為示威群眾應被鎮壓。 本周美國國會幾乎是無異議的情況下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對在香港侵害人權的官員實施制裁。但中國可能對香港政府加強施壓力道,看是否能通過一項新而嚴厲的反煽動法,並要求學生上「愛國教育」(也就是黨的宣傳)。共產黨想知道反抗者的名字,讓他們能更容易地使這些反抗者的名字更難過。 習近平說,他希望能在2049年完成偉大復興,2049年是毛澤東勝利的一百周年。他說到那時,中國將會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但更可能的是,如果共產黨執政到那時候,毛澤東的未盡之業仍會是個痛處。住在邊陲的數百萬人民將會處於不滿狀態。 並非所有共產黨精英都同意習近平的鐵腕方針,這大概就是為何會有人洩漏新疆消息的原因。當一個帝國的邊境發生麻煩,也會迅速地蔓延到中心部。可能與鄰國交戰的邊境地區,這種可能性更是倍增。印度對中國軍事化西藏的行為感到警惕,中國的各鄰國,看著中國在台灣海峽不斷建軍。最大的恐懼是,若中國真的攻擊台灣,可能會導致中美戰事。共產黨不可能只靠武力就能長治久安。 香港的一國兩制理應要到2047年才結束。但在現在的情況下,香港制度與中國其他城市制度的一致化,可能會早於2047年許多。這也是為何香港的抗議群眾會如此絕望,同時也是為何習近平津津樂道要創造的和諧中國,會無法達成的原因。 原文
mlkj 2019-11-22
經濟學人 中美對決 China v America

經濟學人 中美對決 China v America

  Economist Oct 18th 2018 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中,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建立在認為中國會越來越趨同的信念上。政治、經濟的整合不只會讓中國更富裕,也讓中國更自由、多元化跟民主。曾有一些危機,比如說1996年的台灣海峽對峙,或是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但美國堅信,只要用正確的激勵方式,中國終將以「負責任的一份子」加入世界秩序。 今日,趨同的整合已失敗。美國已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 — 壞心的演員及規則破壞者。川普政府指控中國介入美國的文化及政治,偷竊智慧財產權以及貿易不公。同時不只想尋求想當亞洲的老大,也想獲得世界的主導權。美國譴責中國國內的人權紀錄,以及充滿野心的海外擴張。副總統潘斯(Mike Pence)在本月警告,中國正用「整個政府」的手段在介入。他的演說,聽起來像是預告新冷戰的號角。 不要以為只有潘斯跟他的老闆川普形單影隻。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正爭相抨擊中國,自1940年代起,美國的商人、外交官與軍隊就沒有這麼劇烈轉向過;他們認為美國面臨了新的意識形態及戰略對手。 在此同時,中國正經歷自身的核心轉變。中國的戰略學者一直以來都懷疑,美國秘密地想阻擋中國崛起。這可能也是中國為何想藉由「韜光養晦」來最小化衝突的部分原因。對許多中國人來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他們可以把謙遜放在一旁。那場金融危機讓美國在躊躇之時,中國持續壯大。習近平自彼時起開始宣傳他的「中國夢」,讓中國利於世界之巔。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是偽君子,指責中國所犯的那些過錯,自己一點也沒少。韜光養晦之時已結束。 這令人大感震驚。根據哈佛大學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等思想家的說法,歷史上顯示美國這樣的霸權,碰上中國這樣的崛起強權,最後會陷入好戰競爭的循環之中。 美國擔心時間站在中國這邊。中國的經濟成長比美國快兩倍,同時又大筆投資尖端科技,比如說人工智慧、量子計算以及生物科技。今日僅是恫嚇的動作 — 比如說指控中國非法盜用智財權,或在南海挑戰中國 — 可能到了明日就變成不可能。無論喜歡與否,未來超級強權對待彼此的新規範將奠基於今日。若期待已定於一尊,未來則很難改變。為了全人類好,中美需互相和平諒解。但該如何互相諒解? 川普跟美國政府做對三件事情。第一,美國必須強大。美國對併購加嚴看管,在國家安全上著力更多;從比利時引渡了一位中國情報官。美國也增加軍備支出(雖然投在歐洲的資金仍遠大於大平洋)。美國也增加了對外援助資金,以對抗中國在海外的大手筆投資。 美國也必須重新看待中國的行為,並改變原本的期待,這點川普也是對的。背後有中國政府資助的企業,往往模糊了商業利益及國家利益,而現今的貿易制度,無法釐清那條界線。政府資金補貼、保護那些購買軍民兩用科技,或扭曲國際市場的企業。中國也利用國家導引的商業力,來影響一些小國的外交政策(比如說這些小國在歐盟中的關係)。西方國家必須釐清政黨、智庫、學校系所的資金來源。 第三,川普表現給外界,他那種無視傳統智慧的獨特風格,看來有效。川普並不纖細、也不一致。但如同與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協定,美國的強勢能讓協議塵埃落定。但中國不會輕易地被撼動 — 中國對美的出口依存度,沒有加拿大跟墨西哥那麼高,習近平也不可能乖乖地在人民面前否定中國夢。但川普想干擾、得罪中國的意願,已讓中國領導人亂了陣腳,他們原本以為美國不會願意惹麻煩。 但接下來,川普必須有戰略,而非僅有戰術。起始點將是宣揚美國價值。川普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他相信「強權即公理」。二次大戰後,美國在全球體制中所體現的價值,川普也表示蔑視。如果他持續這條路,那美國作為價值觀、道德及政治力量標竿的角色,將會逐漸消逝。當美國以秩序守護者的名義與中國競逐之時,是從一個強勢的位置開始的。但任何一個西方民主國家,若加入與中國的「向下競逐(譯按:race to the bottom,意指各國在競爭時,競相降低勞工、環保等標準,來讓自己的產品更有競爭力)」,必定落敗。 這項戰略,應也要留給中國和平崛起的空間 — 這無法避免的意味著必須讓中國拓展其影響力。這是因為嘗試抑制零與遊戲,很可能會導致衝突。但也是因為美國與中國即使擁有競爭關係,也需要合作。兩國的商業往來,遠比美國與蘇聯時期密切交織。他們也必須共同承擔環保及安全議題的責任 — 即使川普否認 — 比如說朝鮮半島。 美國的戰略也必須包含一項資產,這項資產是中美最清楚的不同:盟友。比如說,在貿易上,川普應該與歐盟、日本合作,迫使中國改變。在防衛上,川普不只需要捨棄他對軍事同盟的抨擊,還必須擁抱如日本、澳洲的舊盟友,同時結交新好友,如印度跟越南。中國從其日益增長的經濟、軍事實力中獲益,盟友是美國防止中國從中獲益的最佳來源。 也許中美無可避免地會成為對手,但對手不一定要走向戰爭。 原文
mlkj 2018-10-19
經濟學人 日本拓荒者準備要改變棒球

經濟學人 日本拓荒者準備要改變棒球

  Economist Dec 11th 2017 過去的五年是美國大聯盟戰術實驗的黃金期。十年前想不到的防守佈陣、牛棚使用模式,現在都稀鬆平常。但即便是最不受框架限制的球隊,也從不會挑戰棒球的基本事實:投手投球、打者打擊,兩者也絕不相遇。  但在2018年,這個基礎信念將會受到長時間的考驗。大谷翔平 — 前所未見的投打雙棲球星,可以說是日本最強的打者與最強的投手 — 在12月8日宣布與洛杉磯天使隊簽約。天使隊立即宣布,他們打算讓這位二十三歲的球星,於未登板投球的日子中以打者身分出賽。上一個以這樣方式出賽,且獲得成功的球員,是棒球史上最偉大的選手 — 貝比魯斯。他以投手身分開始球員生涯,短暫雙棲,但在1920年加入洋基隊時永遠放棄投球。 一方面來說,投打雙棲球員的潛在利益如此之大,在這麼久之前就已絕跡,似乎令人驚訝。現代的先發投手只要每五場出賽一次即可,其他時間他們坐在板凳上,為隊友加油、保養他們疼痛的手臂。理論上來說,若能在其他80%未投球的比賽中,以打者身分貢獻球隊,擁有這樣的球員,將等於兩位球星的價值。棒球最初的年代中,有非常少數的天才可以這樣做到。Bob Caruthers是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 這個聯盟最臭名昭彰的,是允許販售酒類給觀眾 — 的明星球員,在1886年、1887年同時以投手及打者的身分出賽,而他的球隊在那兩年都是第一名。 許多現代選手也有跟隨Caruthers腳步的潛力。有一半的球員,在投手需要打擊,而非採用指定打擊的國家聯盟打球。而一些投手,比如說舊金山巨人的邦加納(Madison Bumgarner),在他們投球的日子偶爾會展現出強打本色。同樣地,有一些選手在停止投球後,也在野手的位置上擁有出令人尊敬的球季表現,比如說安凱爾(Rick Ankiel)。他在投球失億後的七年後,把自己重新塑造成可信賴的強打者。在2005年前後,密爾瓦基釀酒人隊的凱席尼克(Brooks Kieschnick)曾曇花一現地投打雙棲,但無論是打擊還投球,最後都無法讓他成功地留在輪值名單內。 但自1924年、已被遺忘的庫尼(Johnny Cooney)後,就沒有大聯盟選手能同時能以先發投手的身分登場至少十五場,其他時間又以野手身份出賽。有兩個主要原因,讓二刀流選手絕跡。其一,大聯盟的水準在這一世紀來進步非常多,球隊也益發相信即使是最全能的球員,也必須百分之百專注在投打的其中一端,才能獲得成功。每年都有一些高中或大學球員能投打兼備,但一旦選秀完畢,大聯盟球隊無可避免地會強迫這些球員選擇、專攻較拿手的一項。 另一個敲碎啟發二刀流夢想的因素則是健康。投手非常脆弱:花一兩年去做手肘重建手術,近期在年輕投手中已越來越常見,且肩膀的傷,仍常常是造成生涯結束的元兇。當然擠壓先發投手的價值,讓他們在未投球的日子以野手身份出賽,額外取得一場或三場的勝利,聽起來很吸引人,但花了數十億美金在先發投手上的球隊,不會想在這份尊貴的資產上施加任何額外壓力。 這些邏輯也都可以用在日本身上,日本的選手也類似,專精在投球或打擊的單一面向。但大聯盟跟日職還是有顯著的不同,這讓後者更可能成為二刀流選手的實驗場域。首先,日本的先發投手投一休五,而不是投一休四。這讓投手坐在板凳上的時間更長,也讓投手以打者身分出賽的潛在報酬更高。多一個人在投手輪值陣容中,加上球季比大聯盟稍短,也讓投手整體的負擔降低。可以想見,投手擁有較小的負擔,可以讓他們不那麼容易受傷,也同時降低了讓投手打擊的風險。 此外,日職明顯比大聯盟弱。內部競爭較弱的情況下,增加了一位超強運動員可同時在投打兩端表現超越聯盟平均的機會。最後,大谷從很早之前就說他不想加入日職。2012年時,他宣布想在高中畢業後直接挑戰大聯盟,但最後同意先在家鄉打幾年球以後,再跨越太平洋挑戰。因為日本火腿隊也知道大谷僅會待上幾年,他們有動機在大谷短暫的效力期間,榨取每一滴價值。如果二刀流會引起長期傷痛,那也是大聯盟的問題,而不是火腿隊的。 大谷並沒有失望。2016年是他最後一個完整的球季 — 今年他多因傷缺陣 — 他在上壘率跟長打率(衡量打者表現的標準指標)都領先群雄,同時還擁有太平洋聯盟的最佳防禦率以及三振率。跟日本跨海挑戰大聯盟的選手相比,大谷的打擊表現最類似松井秀喜,而松井是日本輸出的強打者中最成功的一個。大谷的投球表現,則最類似達爾比修,日本在大聯盟完成度最高的選手。如果大谷投打兩端的表現,能像松井、達爾比修其中一人的話,天使隊將很開心。如果大谷能兩者兼俱,他將輕易輾壓隊友楚奧特(Mike Trout),成為地球上最好的棒球選手。 天使隊總教練索夏(Mike Scioscia)在如何使用這位新星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即使大谷擺脫了困擾他2017大多數球季時間及經典賽的傷病,對已熟悉大聯盟的先發投手來說,光是要保持健康就已經很困難。他們遵循精心設計的訓練菜單,以減少受傷的風險,但這些訓練菜單都無關打擊或在未先發時以野手身份出賽。大谷兩次先發間的牛棚日,天使會把大谷排進陣容中嗎?如果戰況不明時,大谷可以當代打嗎?大谷抱怨手肘或肩膀痛,或甚至是 — 恐怖中的恐怖 — 進傷病名單時,索夏有辦法抗拒誘惑,把這一切喊停嗎?天使隊已宣布要使用六人輪值,讓大谷較舒適,這決定也會造福同隊的其他先發投手。但沒有人知道這樣前所未有的工作負擔,需要多少額外的休息時間來抵銷。 索夏也同時必須思考,要如何把大谷放在已成形的打線中。自2013年後,大谷就沒有規律地擔任投手以外的守備位置,這意味的他可能只能擔任指定打擊。但天使隊已經有普荷斯了;普荷斯十年前是最好的棒球選手,而2017年是他最糟糕的一年。即使普荷斯身為超級巨星的日子已經過去很久了,但他過去的輝煌歲月以及那張大約 — 2018至2021年他將賺進超過一億美金 — 讓天使隊一定會給他所有機會來改變戰局。天使隊說,屆時已經38歲的普荷斯,下個球季的目標,是當個稱職的一壘手。但很可能行不通,普荷斯去年僅以一壘手的身分出賽六場。大谷18歲時,沒以投手身分出賽時,守的是外野,即使他可以回到外野,天使隊三個外野手的人選都已經決定好了。 大谷二刀流實驗成功的最佳情況,是外人比較無法知道的:天使說服棒球界最佳潛力新星加入他們的努力。當球員是屬於外國球團的年輕球員時,大聯盟與日職間有關轉隊事宜的集體協商協議,讓爭奪大谷的金錢戰沒有發生:每隻對大谷有興趣的球隊,都被限制只能提供一般水準的簽約金,薪水也只能按照大聯盟新進球員的吝嗇標準。大谷想在西岸打球,並避開顯眼大市場球隊(天使隊主場在安納罕,離洛杉磯市中心約三十英哩)的希望,讓可挑選的球隊減少,但天使隊應該也提供了能吸引大谷的使用模式給他。如果大谷真的成功地成為雙刀流選手,他能改變比賽的程度,可能會是自上一位投打雙棲球星以來最高的 — 那位球員是貝比魯斯。 原文
mlkj 2018-01-24
經濟學人: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強硬

經濟學人:中國對台灣越來越強硬

  Economist Jan 18th 在甚麼時候,一個國家擁有自己的領土、法律、民選政府、軍隊,但卻不算一個國家呢?答案揭曉:當中國這樣認為的時候。近期,中國政府下令包括航空公司在內的外國企業,「更正」網頁上把台灣列為國家的行為,移除台灣國旗。中國審查人員甚至關閉了世界上最大連鎖飯店之一的萬豪網頁,以懲罰萬豪在問卷上把台灣列為國家選項的行為(萬豪還做了另一件事觸怒中國,它把香港、澳門跟西藏放在同個分項上,而對中國來說,顯然不是)。 中國的狂熱民族主義網友,甚至要求要抵制萬豪。但對在中國的外國企業來說,跟丟掉業務相比,他們更怕觸犯新的網路跟國家安全法律、惹禍上身。除了上述行為外,這些法律禁止任何被認為是「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而某些外國營運商的道歉聲明,聽起來也很共產黨。萬豪說,「我們絕不支持任何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任何分裂組織」,而達美航空則為了傷害中國人民感情道歉。歐洲流行服飾連鎖店Zara甚至承諾會「自我審查」。 對台灣人來說,這是中國進一步打壓的證明。即使共產黨從未統治過台灣,但把台灣納入中國控制一事,視為神聖任務。中國威脅,若台灣宣布永久獨立,他們將使用武力。即使是「和平分離」,共產黨也視為凶神惡煞。 中國的霸凌結合著甜言蜜語。外國企業網頁一事,是霸凌的一部分,是希望限縮台灣的外交空間,施加心理壓力。自蔡英文在2016年5月就任總統以來,中國已關閉自馬英九總統以來的兩岸高層溝通管道。跟馬英九所屬國民黨與中國有歷史淵源不同,蔡英文所屬的民進黨訴求正式獨立。蔡總統本身是位務實主義者,釋出善意,表示她不會在兩岸事務上惹麻煩。獨立條款處於休眠狀態;有訴求擴張公投法的範圍,讓主權問題上(包括台灣的官方名稱中華民國)也能進行公投,而蔡英文阻擋了此事。 但對中國來說,這一切都不夠。中國視公投法為台獨的途徑;台灣之前新立了一項值得稱讚的法律,要補償國民黨威權時期遭迫害的人權,中國甚至連此事也抨擊台灣。因為中國視這個法案,是要抹去台灣人的中國認同:儘管憎恨共產黨人,但當年國民黨為了中國民族主義自豪。最重要的是,中國對於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事感到憤怒:也就是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而雙方對中國的定義有不同見解。 所以台灣有些惹麻煩上身。有些政策制定者,還為了習近平沒在去年10月的十九大中,對台灣說更重的話感到欣慰。即使如此,跟習近平其他議題的談話相比,他在會中對台灣不妥協的談話,獲得了最長的掌聲。在十九大後,習近平告訴川普說,台灣是中美關係最關鍵的議題(不是北韓的核武)。習近平談到,在2049年前要完成的「偉大復興」。這肯定隱含著要把台灣在那之前重新納入版圖。 而壓力仍持續著。在外交上,二十多個承認台灣的國家一定會繼續減少。在去年巴拿馬轉向承認中國後,宏都拉斯、帛琉跟聖露西亞可能是下一波。這個月稍早,中國違背與台灣間的協議,逕至宣布四條新的民用空中航路;這四條航路不是太靠近海峽中線,就是太靠近台灣的離島。台灣形容這樣單向操作,威脅到了飛航安全以及台灣國安。但台灣完全無能為力。逕自宣布新航路的的是中國民航局,而台灣不是國際民航組織的成員,但國際民航組織的祕書長,是曾任職於中國民航局的中國人。 中國也展現軍事力量。自2016年來,中國戰機便開始「環島」巡航。中國國家媒體發表了一些照片,後面是台灣山巒。最近在中國北方的演習,則以台灣總統府的一比一模型作為假想目標。 Come on over sometime 在某個時間點過來吧 這一切都不在舊的教戰手冊裡。習近平創新的地方,在於他挑選台灣年輕人作為拉攏的目標。中國大學院校,提供給台灣教師比台灣更優渥的薪資、中國各省對台灣年輕人則開放研究中心。在東莞,台灣科技業可獲得免費的創業資金、補助住房。現有超過四十萬台灣人在中國工作,年輕人更紛紛前往對岸。 台灣學者、曾任資深官員的林中斌,稱這些是習近平的「軟手」。某種程度上,似乎正在重塑台灣對中的態度。蔡英文曾承諾要給台灣年輕人更多機會,但失敗了。台灣的經濟仍然疲軟,年輕人認為老一輩佔便宜。但在詭譎的兩岸關係上,蔡英文得到的責備比習近平還多。最近一個民調甚至顯示,台灣人民對習近平的好感度高於蔡英文。他們並不欣賞中國的政治文化,但習近平也許能在台灣年輕人中,培養出不願忘恩負義的情感。 原文
mlkj 2018-01-19
把中國人趕出中國城市

把中國人趕出中國城市

Economist Nov 30th 2017 所有國家都一樣,湧入大量移民時,往往會讓本地人不爽。但在中國,最常抱怨移民、以及對這些移民抱有最大敵意的,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被抱怨的對象,則是為了尋求更好機會而從移往城市的鄉村人口。這個情況,在首都北京的過去幾天中,被放上檯面。11月18日時,一個同時是倉庫又是擁擠公寓的區塊發生大火,奪走十九條人命,這十九人多是外地來的移民。當局現在用「防火安全」的理由,將數以萬計的移民趕出他們居住的地下室、壕洞、簡陋小屋 — 通常是透過斷水斷電的方法。這等同於是從首都進行大規模人口驅離。 顯然地,官員不是單純防止未來可能發生的火災。一些志願者試圖為這些在零度氣溫下一夕間流離失所的移民提供臨時避難居所,也被警方下令關閉。長久以來,北京有一個不好的紀錄,那就是藉由讓外地居民越來越難在本地租上一間簡陋小屋(這也是多數外來居民唯一負擔得起的),來限制移入的人口。在未被正式僱用(而多數人正是這樣)前,這些人無法買房子、擁有居住證明(對這些外來人口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取得的)。 中國政府想要限制巨型都市(如北京)的成長。中國政府說,大量人口讓水資源、道路、醫院等等負荷過重。為了要緩解這些壓力,北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花上數十億美金建造管線、渠道,將水從數百英哩外引入北京 — 被譽為全世界類似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更驚人的是,中國政府在4月宣布,他們打算在北京一百公里外,從零開始建造一座新城市,一些企業跟大學將落腳該處。這又另外會花上數百億美金。北京的目標,是在2020年前不讓人口超出兩千三百萬,但今日北京就有兩千兩百萬人 — 不糟蹋更多移民的話,這實在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目標。 更好的北京 A better Beijing 官方還有另一個理由來箝制北京的人口 — 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又特別重要:北京作為首都,必須永遠看起來處在最好的狀態、避免有任何一絲不穩定的暗示。領導層即使看到最些微的抗議,也會把那些抗議視為對共產黨掌權的潛在威脅。因此,對那些住在簡陋小屋裡面的人,所採取的殘酷手段,以及警察固定巡查、阻止那些衣衫襤褸的人走向天安門廣場都是這樣。誰知道沒付工資、慣老闆或外來移民不滿所引起的抗議活動,最後會變成甚麼樣子? 有一些更人性、效率更高的方法,能減輕北京人口壓力。水資源很稀少,多半是因為水價太便宜了。適當地制定水價 — 充分反映供需 — 會讓家庭、企業減少用水量。這一定會讓北京人不爽,他們已經習慣便宜的水了,但跟在遠方建造一座新的城市相比,這比較沒那麼混亂。 最重要的是,北京和中國其他大城市,應該停止將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者視為二等公民。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北京的一些知識分子,譴責最近的驅逐行動,是一種對人權的侵犯,已在請願書上簽名。但北京居民往往無視對移民的不當對待。許多當地人跟政府一樣,也擔心過度擁擠的學校和醫院。但是,如果允許移工有適當的工作,這些人可以增加稅收、支持更多的公共服務。歧視這些移民可能有致命性結果。事實上,當這些移民無法取得正式、受監管的房屋,他們最終只能入住無消防設施的建築物。 若能給予所有中國公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住在自己想住的地方、也能在居住地取得公共服務,那就更好了。理想情況下,這意味著中國必須取消戶口制度,此制度把中國人與其家庭綁在出生地。不這樣做的話,中國政府至少應該停止對大都市人口的限制。這樣的限制在經濟上毫無意義。一個城市吸引的人越多,就越有產值,因為人們建立了上百萬有價值的聯繫。此外,由於出生率下降,北京和上海的非移民人口將會老化並萎縮。這些大城市很快地就會比今日更需要移民。說真的,出於自身利益,應該善待這些外來移民。 原文
mlkj 2017-12-03
經濟學人 致敬福爾摩沙 Homage to Formosa

經濟學人 致敬福爾摩沙 Homage to Formosa

Economist Oct 5th 2017 以一個在地球另一端的小島國來說,台灣對近日加泰隆尼亞、庫德族舉辦的公投表達高度關切,儘管這兩場公投有許多爭議。對加泰隆尼亞的對峙有興趣,也許是可以預期的。畢竟那場西班牙當局竭盡所能阻止,在10月1日所舉辦的爭議投票,撼動了整個歐洲。而更令人震驚的是,在媒體專注於瑣事、性色腥主義(sensationalism)的今日,觀眾群偏向台灣正式宣布獨立的民視,上個月派了一組人到伊拉克,深入地報導了庫德族的投票。 小國勇民尋求獨立:台灣正屬於這個範疇。台灣是自決、和平、支持人權的典範 — 這正是聯合國的核心主張。過去曾是戒嚴的一黨專政國家,台灣用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把自己轉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儘管政治上有些狂野,但以體面、繁榮、文明著稱。此外,幾乎用任何衡量指標來看,台灣事實上已經是個主權國家了。台灣選出自己的總統、擁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外交政策 — 這些都是加泰隆尼亞的夢想。但就像加泰隆尼亞、庫德斯坦一樣,台灣覺得沒有被公平對待、不被國際承認,也沒有在世界上獲得應有的合法地位 原因,當然是中國。共產黨教條中,把台灣視為某政權在1949年後輸掉內戰後的家園,而共產黨仍然認為這是非法的。讓中國再度完整,是共產黨珍視的目標,而台灣是這塊拼圖的一部分。如果有必要,共產黨會用武力完成這件事。但那個教條是會誤導人的。一方面,台灣並沒有脫離中國。反而可以說,事實上是相反的:共產黨叛軍打贏蔣介石的國民黨,讓蔣介石只剩下台灣 — 這一部分的中國,共產黨從未統治過。 但從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共產黨)取代了中華民國(台北國民黨)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開始,中國就竭盡可能地打壓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中國以「一中原則」為基礎進行操作 — 既然只有一個中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必須切斷與台灣的關係。這是個時代錯誤(anachronism),當時蔣介石國民黨還以統一中國為原則,現在只剩下幾個老頑固還有這樣的幻想。現在的台灣政府,只會說統治台灣,而不是全中國,包括國民黨執政時期。 無論如何,中國對台灣壓迫行為非常狠。台灣現在只有二十個邦交國,最重要的可能是梵蒂岡。最近一個因為中國各種基礎建設承諾、低利貸款而背離的國家是巴拿馬,在6月時轉向承認中國。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2008-2016年間,中國進行未說出口的外交「休兵」,北京認為馬英九支持終極統一。但去年蔡英文贏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她所屬的民進黨,有強烈的傾獨元素。於是台灣又被趕回狗窩 — 即使蔡英文走溫和路線、支持度也在下降 — 而外交休兵看起來已結束。 中國的壓力,讓台灣即使在一些國際場合上能有貢獻,但仍越來越被排擠。舉例來說,世界衛生組織並沒有邀請台灣參加今年的世界衛生大會(台灣在2009年取得觀察員資格)。澳洲在5月時,舉辦了衝突鑽石的多邊會議,中國外交官粗魯地打斷當地原住民的開幕儀式,抗議台灣代表團的出現,最後台灣被迫離開。 最早試著用「台灣」,而非中華民國名義進入聯合國的,是民進黨的前任總統、熱切支持獨立的陳水扁,這個政策被蔡英文悄悄放棄了。即便有些獨立派人士用絕食行動,希望能修改公投法,讓獨立公投更容易舉辦,蔡英文也擋住了。畢竟,正如任何在西藏、新疆舉辦公投的嘗試會招致大規模的鎮壓,中國也暗示了,如果台灣舉辦公投,將以武力回應。 承受你必須受的苦 Suffer what you must 正如蘇格蘭登迪大學的Brian Christopher Jones指出,儘管擁有三十年的民主歷史,台灣還是如往常般脆弱。軍事上雖有美國保護,但外交上幾乎被整個世界遺棄。令人遺憾的是,這無法馬上改變。並不只因為中國不斷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想讓周遭環境變成自己想要的。而川普統治下的美國,不再擁護人權跟民主價值,而台灣正是人權跟民主的燈塔。這個星期,川普在白宮歡迎了泰國總理帕拉育。帕拉育之前是位將軍,在2014年進行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奪權。壓制政治活動以及言論自由,並逮捕了數百位用最安靜的方式表達不滿的異議者。 白宮無論誰當家,強權政治都會對台美關係施加壓力。在川普就職前,他接了一通來自蔡英文的恭賀電話。這是近四十年來,第一次有位美國總統,或美國總統當選人,與台灣領袖有直接接觸。這表示了很大的支持。而一年過去,川普顯然不太關注台灣了。相反地,他很快就會前往北京,與新歡中國強人習近平見面。川普與習近平的好關係,起於今年4月的海湖莊園。正如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在描述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書中所寫,征服者雅典人對米洛斯人說:「強者恣意所為,而弱者只能承受必須的苦痛」。 原文
mlkj 2017-10-06
經濟學人 蔡英文的光明面

經濟學人 蔡英文的光明面

  Economist Jun 1st 2017 台灣總統蔡英文有個艱辛的第一年。隨著蔡英文努力想在各種棘手的政策辯論中殺出一條血路,她的支持度也驟降。川普能成為堅定盟友的希望落空、中國持續加壓,讓台灣在國際上更為孤立。在現在這個時點,比較少人注意到的是,蔡英文至少贏得一個重要族群的支持:投資人。從外國湧入的金流,讓台灣成為亞洲表現最好的股市跟貨幣市場之一。電子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也激增。 當然,政府不能居功太多。全球貿易再起,是台灣表現進步的主要原因。首季的出口額增加了15%,這是六年來的新高。台灣股市的大幅收益增長 — 以美元計的話,在蔡英文上台後漲了40% — 約與南韓相當;而南韓也是另一個受到全球電子業激勵而成長的經濟體。 然而,若沒有蔡英文的巧手,情況可能會更糟一些。很容易被遺忘的是,在一年前,事事都對台灣經濟不利。出口下滑,讓台灣經濟陷入衰退。智慧型手機銷量的減退,也代表著情景不太樂觀。最令人擔心的是政治環境,蔡英文卡在支持群眾跟中國之間;支持群眾中,有許多是支持台灣獨立的,而中國一直要蔡英文接受台灣是「一個中國」的一部份。 起碼到目前為止,蔡英文走的是溫和路線,既沒有對中國割席讓地,也沒有採取可能會引起中國強力反彈的舉動。投資人認為,兩岸關係冷淡,但基本上算穩定,有足夠信心配置台灣資產。去年對台的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八十三億美元,是2015年的三倍,幾乎是歷史新高。如果出口持續強勢,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可以超過政府預測的2%。 專注與亞洲其他國家(中國以外)的商業連結,也有助於旅遊業。蔡英文的當選,讓中國要求其旅遊業者把旅行團安排到亞洲其他地方。2017年的前三個月,中國到台灣的旅客數,跟去年同期比減少了42%。但就算沒有全額補起中國遊客減少的數量,台灣也藉由吸引日本、南韓、東南亞的旅客,補起了大部分的差額。 對蔡英文經濟管理能力的真正考驗,將取決於她是否可以在第一任的剩餘三年中,在一些更深層的經濟問題取得進展。隨著中國在電子業供應鏈逐漸強大,台灣業者受到威脅。經濟成長減緩、工資停滯,許多最有才華的年輕人,前往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工作。老化的人口正在造成傷害:對於如何防止年金拖垮國家預算,最近有一些激烈的辯論。 蔡英文的經濟策略主要有三個面向。第一,8,824億的基礎建設刺激,項目從鐵路到再生能源都有。第二,她希望透過「新南向政策」,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讓台灣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關係更緊密。最後,蔡英文正制訂一項希望能促進創新的產業政策,比如說建立「亞洲矽谷」。 三個面向看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細探究,三個面向都有些薄弱。公共建設將分布到八年中,實際的刺激效果將比宣傳地小。各種南向政策,在過去幾十年中已試過多次:東南亞的較小國家,無法取代隔壁的中國巨人。而幾乎每個國家都渴望促進創新,但很少國家成功。 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認為,要總結蔡英文首年表現的話,就是「我們的政府很擅長引起注意」。投資人喜歡聽到的故事,但如果蔡英文振興台灣經濟的計畫沒有效果,很快就會被發現是一場空。 原文
mlkj 2017-06-02
經濟學人大解惑 什麼是一中政策

經濟學人大解惑 什麼是一中政策

3月8日於北京的一場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可不這樣認為;至少台灣不認為自己屬於首都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那為何美國說會繼續遵守「一中政策」?而原本挑戰「一中」概念的川普,在2月與習近平熱線時,表示會繼續支持此概念時,為何台灣官方鬆了一口氣? 台灣怎麼看都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有自己經過民主程序選出的總統、有自己的法律跟軍隊。但台灣的官方名稱叫做中華民國,而宣稱領土範圍的那塊區域,現在稱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國共內戰的產物,1949年毛澤東打敗中華民國的結果。輸掉戰爭的中華民國政府,逃往當時為中國一省的台灣,繼續宣稱自己是全中國的政府。自那時開始,事實上就有兩個中國,並宣稱擁有同樣的領土(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一樣的是,中華民國還把蒙古包括在假設的領土範圍內,但視其為獨立國家。) 但北京政府很厭惡兩個中國的概念。北京政府堅持所謂「一中原則」:也就是只有北京政府代表全中國,而台灣是(共產)中國的一部分。這在70年代時出現問題,當時美國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試圖在對抗蘇聯的冷戰中尋求幫助。共產黨希望美國接受一中原則,但美國並不想完全捨棄奉行資本主義、過去美國曾承認為中國合法代表的台灣。所以演變出所謂「一中政策」,也就是單純認知到,台灣海峽的兩邊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他們自己)。一中政策並沒有闡明哪方能合法統治台灣,這是個小心措詞的囈語,共產黨也接受了。後來,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一種最終讓中國經濟起飛的關係(而其他國家,包國美國跟台灣,也都受益於此)。 而在現在,許多台灣人都對所謂一中概念有所懷疑。他們希望台灣能永遠與大陸一刀兩斷,但也擔心會激怒共產黨。中國的軍力在近年來大幅成長。如果美國捨棄一中政策,並認可台灣獨立,那共產中國很可能會攻擊台灣,而認為自己有義務協防台灣的美國,則深怕被捲入戰爭。因此當川普決定告訴習近平說,美國仍相信只有一個中國時,沒有人為此感到遺憾。台灣只會希望在討論一個中國時,不要只記得中華人民共和國。 原文
mlkj 2017-03-27
誰是中國人?《經濟學人》這麼說

誰是中國人?《經濟學人》這麼說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中,刊出了一篇名為「The upper Han」的文章,副標則是「Who is Chinese」。嗜用雙關語的《經濟學人》,標題借用了擁有「佔上風、比他人更具優勢」之意的片語「upper hand」,來形容在中國佔有優勢的漢人。這篇文章極為值得一讀,以一篇簡短的導讀為各位讀者介紹。【全文翻譯(上)、(下) 】 來源:https://flic.kr/p/rc6G9U 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一開始先探討「誰是中國人?」、「中國人對中國/中國人的想像」等議題,接著探討中國境內非漢人民族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政府在外交面向對「漢人/中國人」的操作。文章雖長,但讀起來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前半段關於「誰是中國人?」等議題的討論,點出了許多中國民族主義者認知上的盲點。其實這些盲點,在台灣本土派的同溫層中並不是新鮮論點,但由知名的《經濟學人》提出,又加強了論證的強度。 文章在開頭時,舉了今年香港銅鑼灣書店的例子。銅鑼灣書店遭中國情報單位帶走的五位相關人士中,李波拿的是英國護照,而桂民海拿的則是瑞典護照。就一般觀點來看,拿哪國護照就應該是哪國人,但顯然中國政府不這樣認為。中國外交部長宣稱,李波「首先是中國人」,而桂民海在電視上也說:「我真切地感覺我還是一個中國人。」是否被迫就沒人知道了。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官方對出生地、種族的想像,遠高於國籍的概念。而這樣的想像,甚至放在所有的移民社群上。且不只是中國官方,中國一般民眾也有這樣的認知。而一般對「中國人」的想像,其實又侷限在佔了絕大多數人口的漢人上。 《經濟學人》引用香港大學教授、荷蘭籍馮客(Frank Dikötter)的說法,說「漢人」這個名稱固然是致敬漢朝,但現代漢人的概念,其實是20世紀初才被建構出來的。馮客說,過去650年中,現在中國的疆域,其實有一半統治在非漢族手上。中國歷史,雖把清朝統治者形容成「中國化」的滿洲人,但其實滿州人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跟文字,清代中國只是一個更龐大滿州帝國的一部分。 而為什麼要建構「漢人」的概念?《經濟學人》指出,這是清朝倒台後,中國新一代菁英,為了建立民族國家,所想出來的立論。加強原本就綿密的宗族關係,訴諸「黃帝是共同祖先」、「5000年前本一家」、「血濃於水」等概念。而因為中國境內的漢人比例非常高,讓國籍、種族兩種原本截然不同的概念,在中國成為一組可輕易代換的詞彙。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成為被忽視的一群。《經濟學人》指出,少數民族被當作是一種珍稀物品的概念,並佐以刻板印象。比如說烏茲別克裔「喜歡戴各式各樣小帽」、哈薩克裔「生活充滿音樂跟節奏」等。這點跟台灣在敘述原住民時,往往只提到音樂、體育的傑出表現等刻板印象敘述,有些神似。 而中國用大量漢人移民,遷入原本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並禁止當地文化、宗教習俗(如禁止信仰伊斯蘭教之少數民族進行齋戒)的行為,很可能會演變成文化衝突。中國大眾在近年也許開始關心環境、同性戀權益等社會議題,但沒人有敢為少數民族受壓迫一事發聲,《經濟學人》認為,這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被中國政府解讀成「支持分離主義」。 諷刺的是,許多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漢裔,被中國政府硬扣上「中國人」的帽子,比如說前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被因為沒有為「中國利益」發聲,遭到中國網友砲轟,而真正在中國境內的少數族裔中國人,卻往往因為習俗、外貌等因素,不被位於中國的中國人認同。 《經濟學人》最後語重心長地表示,這樣的漢人中心世界觀,讓中國對內不尊重平等權、也不尊重中國公民海內外的自由權。而保守的民族及移民政策,讓人口成長趨緩的中國,面臨經濟上的重大考驗(中國的勞動適齡人口在2012年首見萎縮)。與其把資源浪費在歧視少數民族上,不如把這些資源應用在能產生更好效果的政策上。而種族間的緊張關係,又帶來不定時炸彈。不用國籍,而是用種族來區分外國公民,可能造成外交上的衝突。漢族神話在過去一世紀間,可能是中國力量的來源,但方針若不修改,《經濟學人》借用《大亨小傳》的名句,說中國將「逆水行舟,不斷地朝過去的路倒退(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在我小學的時候,作業本後面還寫著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四五零年代出生的上一代,把「我們中國人」跟「我們台灣人」混用的也不在少數。這是過去教育、習慣的問題。《經濟學人》的這篇文章,將這種「中國人想像」做了清楚的解析。 看完這篇文章,還會認為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美國的漢裔,比中國境內的維吾爾族、哈薩克裔,更「中國人」一些嗎?
mlkj 2016-11-22
混亂時代的歐美民粹主義

混亂時代的歐美民粹主義

席捲全球的恐怖主義,讓這個時代人心惶惶,無法定論現在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敘利亞戰爭、伊斯蘭國的興起、連續恐怖攻擊事件,讓打著反移民、反伊斯蘭旗幟的歐美右翼民粹人士、政黨再度找到出頭機會。 參與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的地產大亨川普,敵視移民、伊斯蘭教已不是新聞。但說出口的驚人篇章,還是常常成為頭條新聞。比如說他曾說,希望在美墨之間建立一道牆(且應該由墨西哥出資),然後遣返美國境內超過一千萬人的非法移民。在一對曾效忠伊斯蘭國(IS)的夫婦於加州聖伯納迪諾(San Bernadino)造成十四人死亡的槍擊案後,他又說要禁止所有穆斯林進入美國,並要求在美國的穆斯林註冊。 在大西洋的彼岸,敵視移民的勢力甚至更甚一籌。在法國,瑪琳・勒潘(Marine Le Pen)所領導的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 FN)主打反歐盟、反移民、農業保護主義,氣勢當虹。法國剛落幕的地方選舉中,雖然民族陣線沒有取得任何一席,但該黨在第一輪的表現(十三個選區中領先六個)令人吃驚;也讓社會黨寧願在部分選區退出選舉、成全政治光譜不同的共和黨,這才沒讓民族陣線獲得席次。但瑪琳・勒潘還是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的熱門參選人。 Marine Le Pen (photo credit: by JÄNNICK Jérémy.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via Commons ) 匈牙利的青民盟(Fidesz)自2010年起開始執政,現任總理歐班(Victor Orban)以普丁的俄國為師,想建立一個「不自由的國家」(illiberal state)。在移民議題上,多次出現偏激意見,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南轅北轍,更在今年夏天築起柵欄,禁止移民出入,堪稱是最極端的反移民舉動。 荷蘭自由黨黨魁威爾德斯(Geert Wilders)曾稱《可蘭經》是「法西斯書籍」、伊斯蘭教是「極端主義宗教」,而按照現在的民調,自由黨很可能成為第一或第二大黨。瑞典民主黨曾跟新納粹團體有關係,在2006年時僅得到2.9%的選票,在去年竟然躍升到13%。而近來的民調顯示,有接近20%的瑞典人支持瑞典民主黨,這將會讓該黨成為瑞典第一或第二大黨。 Geert Wilders(photo credit: by Rijksoverheid/Phil Nijhuis - http://www.rijksoverheid.nl/onderwerpen/prinsjesdag/ceremonie-prinsjesdag/foto-s-en-video-s/hoedjesparade-2014. Licensed under CC0 via Commons) 這些右翼民粹政黨、人士的出現,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比如說法國的民族陣線,就是由瑪琳・勒潘的父親於1972年創立的。原本不屬於主流意見的這些勢力,因為近年來全球接連的災難不斷,從金融風暴、歐元危機,到敘利亞戰爭、伊斯蘭國、大量移民湧入歐洲等,讓一般選民對主流政黨失去信心。 《經濟學人》最近一期的社論認為,民粹主義者的共同點,是對經濟跟文化缺乏安全感。無論是歐洲的高失業,或是美國經濟的停滯,受傷最深的都是工作受到全球化威脅的老年、勞動階級的白人男性。他們看到本該監督的執政者,放任經濟風暴發生,且無法補救;又看到移民湧入後,享受國家的補助(他們也許認為這是「掠奪」)。 幸好,多數人還是不希望民粹主義者掌權。最近法國的第二輪選舉是個例子(過去瑪琳・勒潘父親競選總統時,也出現類似情況),而瑞典的左右派政團在去年達成協議,無論哪一方勝選,都不跟瑞典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 政府在經濟、安全政策上有所表現,對緩解這個情況會有幫助。但要壓制民粹主義的力量,最後還是要靠選民走入投票所,把票投給寬容、溫和的候選人;而不是拒絕投票,拉低投票率,讓偏狹的候選人、政黨當選。 延伸閱讀: 《經濟學人》 歐洲的茶黨們(link is external) 《經濟學人》川普的美國(link is external) 《經濟學人》歐洲小川普們的行進
mlkj 2015-12-18
經濟學人 : 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可信嗎?

經濟學人 : 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可信嗎?

Economist Oct 19 2015 對多數國家來說,當投資人都預期經濟成長將劇烈放緩時,政府若發佈強勁成長數字,將會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中國不一樣。第三季公布的數字是6.9%,僅比第二季的7%低一些。就像在已充滿穀粉的研磨機內,加入更多穀物,對中國數據的懷疑也再度加深。對中國數據的懷疑,已達後面這種程度;如果不先把可信跟不可信的數據分開,很難寫出一篇對中國數據的直觀分析報告。所以將數據分成兩部分來看,也是明智之舉:政府報告上的數字,以及應該被相信的數字。   政府數據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僅因為這份報告涵蓋了許多人對中國經濟感到擔憂的第三季。股市在7月陷入混亂,從最高點下滑了約40%。中國政府試圖拉抬股價的舉動,玷汙了技術官僚治國的聲譽。人民幣在8月的小幅貶值,加深了大眾認為中國經濟陷入麻煩的想法。此外,一系列的調查指出,製造業正在萎縮。   在慘淡的背景下,6.9%成長率是令人訝異的好表現。這也許是自2009年前半,經歷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季度成長率最低的一次,但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當時的兩倍大。一個和緩、穩定的再平衡成長模式,有助於解釋這些數據。如大宗物資出口商證實的那樣,中國的各工廠處境艱難。工業部門第三季同期比的成長率為5.8%,大概是二十多年來最疲弱的一次。但中國正在轉變,服務業第三季同期比的成長率則為8.6%,打平了2011年後的最佳表現。這點很重要,因為在幾年前,服務業在整體經濟規模中所佔的比例,就已超過工業部門了。   這樣的轉變,也可以從投資無情下降、消費強勁增長的情況看出來。在2015年前九個月的年間投資成長率為10.3%,是十五年來新低。但零售業在9月的同期實質成長率,則達到七個月新高的10.8%。健康的就業市場,支持著這種再平衡。第三季的實質薪資所得成長率,也進步到7.7%。 但這些數字的可信度有多高?質疑這些數字的分析師,可約略分為兩派:第一派認為,中國數據是徹底捏造出來的,隱瞞經濟實情、嚴峻狀態;另一派則認為中國數據是裝飾品,誇大了成長情況,但並不是完全的扭曲。而證據顯示,後者機會較大。 對中國數據最極端的懷疑,集中在一些指標上。過去,這些良好的指標,被當成整體經濟的晴雨表。舉例來說,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發電量只上升了0.1%。發電量通常隱含了真實的成長情況,而這比政府的數字低了許多。進口也相當疲軟,9月的同期比降低了約18%。但這些指標,都是解讀工業部門的成長情況。而構成經濟體重要部份的工業部門,正遭受最嚴重衰退的打擊。若全面解讀進口數據,甚至會產生更多問題:大宗物資的價格下降,讓中國的進口數字受傷嚴重。另外,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成長將呈現在經常帳數據上,而非每個月的貿易數字。 支持溫和派懷疑論,還有一些更堅強的理由:中國看起來的確有微調數據。統計機關會考慮通貨膨脹,來調整名目成長率,這是爭議所在。第三季的名目成長率是6.2%,但中國政府計算後,認為整體物價跌了0.7%,因此讓實質成長率達到6.9%。這很奇怪,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在第三季還稍微上漲了1.4%。此外,多數明顯的通貨緊縮情況,來自於生產者物價下滑。這些數字,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進口大宗物資價格下跌,而非國內的通貨緊縮。要算出替代的平減指數極度困難,因為必須大膽假設各產業部門的權重以及價格水準。但推衍出經濟體中某些粗略替代品的分析師認為,成長率應該在5-6%之間。 一個部分解決方案,是單看中國政府提供的名目成長數據,忽略那些平減指標。這樣的話,就會浮現出一個圖像,而這個圖像跟外界認為中國經濟不斷下滑的印象越來越接近。第三季的同年比名目成長率落到6.2%,明顯比第二季的7.1%低。這會是1999年以來最低的一次,只有2011年、那讓人嚇到下巴掉下來的20%名目成長率之三分之一。此外,大宗物資價格的下跌,會過度美化中國的成長率數字。進口數字下跌的結果,將會直接呈現在大幅的貿易順差上,也讓整體成長率上升。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中國國內的投資銀行)的分析,去掉出口數字,名目上的中國國內需求成長率,可能落在5%左右。跟政府所描繪的圖像比起來,這是劇烈的下滑。但跟前幾個月擔心中國可能會硬著陸的想法相比,這還算是不錯。  原文
mlkj 2015-10-29
朱天心寫吳念真

朱天心寫吳念真

看到壹週刊引了朱天心新作的片段,覺得有些反胃。粗體字是原文。 「礦工之子與天文同掛編劇,實則工作狀態是天文與侯子日日談劇本一整年,最後一星期交給礦子填上生動口語之閩南語,侯子疼愛礦子,且一直以為礦子真像他自己愛說的那樣窮窘,便將劇本費四六分(女生不需養家故少些),兩人合掛名。是故我每見礦子記者會或訪談中大談「我當初構想……」「我的理念……」「我覺得台灣人……」我覺得他真好意思……礦子早就不是礦工後代的生活了,就像我們後來老愛把三級貧戶之子掛口上的另一名台灣之子,他們都不窮很久了,那之前一年,我們同行去義大利貝沙洛影展時,一路上我已深深見識他對名牌的嫻熟與不手軟。 怕有些人受不了這種文謅謅的敘事方式,我用直述句翻譯一下。 吳念真跟我一起掛編劇,但其實劇本是朱天文跟侯孝賢每天討論,整整花了一年的成果;最後一星期才交給吳念真填口語對白。侯孝賢疼愛吳念真,以為吳念真跟他自己講的一樣窮困,於是把劇本費四六分,朱天文只拿四,兩人合掛名。 所以我每次看到吳念真受訪談時說「我當初構想……」、「我的理念……」、「我覺得台灣人……」,我覺得他真不要臉。吳念真早就不是過礦工後代的生活了,就像我們後來老愛把三級貧戶之子掛口上的另一名台灣之子,他們都不窮很久了。在那前一年,我們一起去義大利參加影展,一路上吳念真明明就買了很多名牌,也都很熟。 我的部落格沒有出現過「天龍人」、「高級外省人」等我認為無助於溝通的字眼,但朱天心這段話的心態,就印證了這幾個字眼。朱天心何許人也?朱西甯之女、朱天文之妹、朱天衣之姐,母親劉慕沙為翻譯家,也算文壇中人。台灣文壇,誰(敢)不認識朱家。 上面引述的那段話,看到了朱天心的偏執、不屑跟偏見。 說偏執,她認為二十六年前的「悲情城市」劇本多是朱天文寫的,怎麼讓吳念真拿走功勞說嘴(連劇本費都比她高);說不屑,她提到侯孝賢用侯子,提到吳念真用礦子,平平都是子,意義大不同。姓加子是尊重、是敬意,如孔子、莊子;名詞加子是輕蔑、是看不起,如戲子;說偏見,很明顯她認為小時候貧困,長大也必須要過同樣布衣襤褸的生活,更不能拿小時候的往事出來提,買名牌、對名牌熟悉,更不是你們這些人該有的行為,說什麼自己小時候窮。 1989年時,吳念真37歲。根據維基上面的資料顯示,吳念真自1980年進中影開始編審後,至1989年悲情城市完成前,總共參與了53部電影劇本的編審,不是三、五部,是53部喔。在這八、九年間,他跟小野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工作(想必朱小姐也覺得這他們怎麼好意思),沒出過國參展嗎,不能去義大利嗎?跟朱小姐出國,一定要顯得鄉巴佬的模樣,才符合他礦工之子的身分? 朱天心還是比較適合挺柱(甚麼,你說沒柱了?)。
mlkj 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