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kj相關文章

經濟學人 半途換馬 Horses in midstream

經濟學人 半途換馬 Horses in midstream

Economist Oct 24th 2015 已經進入台灣總統選舉(明年1月16日)的最後衝刺期了,但執政黨國民黨的前景,看起來很嚴峻。國民黨在去年11月時的縣市長選舉中,輸給在野黨民進黨;而民進黨吸引到希望台灣永久自外於中國的選民。民調也顯示,國民黨無法贏得明年的總統選舉。而處在絕望中的此刻,國民黨撤換了候選人洪秀柱,因為她看起來比國民黨還不受歡迎。洪秀柱不明智地呼籲要跟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10月17日國民黨開了臨時黨代表大會,近900名代表中,有絕大多數贊成撤除洪秀柱的候選人資格。民調顯示,洪秀柱輸給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超過二十個百分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被選擇要替代洪秀柱。這並沒有造成太大的不同。民進黨有個不只贏得總統寶座(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曾執政)的好機會,也可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兩者將會同時進行投票。 對中國來說,還有一線希望的是,蔡英文對台灣獨立的看法,比民進黨前任總統陳水扁(因貪汙罪名而坐牢)更溫和。但馬英九如此重視的兩岸友好關係(馬政府在任內通過多項協議,涵蓋貿易、旅遊以及其他交流事項),很可能會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轉向敵意。 奇怪的是,眼見馬英九的親中手段,在台灣國內所造成的不安,洪秀柱還加倍下注:她表示支持跟中國簽署和平協議跟終極統一 — 這個選項馬英九也曾幻想過,但用更欲言又止的方式。有報導指出,有些國民黨立委候選人威脅要退黨,因為洪秀柱的立場讓選民過於厭惡。甚至有懷疑說國民黨會再度分裂,正如民進黨在2000年取得總統勝選後,立即發生的:那是國民黨在五十年前國共內戰結束後,在台灣的第一次敗仗。朱立倫在大會上說,這是國民黨存亡的「關鍵時刻」。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分裂可能得以避免。朱立倫將努力,讓國民黨繼續掌握國會。跟贏得總統選舉相比,這可能是個比較可能達成的任務:臨全會召開前,一份10月初的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僅有29%,沒比洪秀柱的24%高多少。藉由公開羞辱洪秀柱,以及看起來霸凌的方式,朱立倫可能得不到那些不喜歡洪秀柱選民的心。 朱立倫吹噓說,國民黨是唯一可以跟中國保持穩定關係的政黨。但仍不清楚說,打兩岸恐嚇牌是否會奏效。他的方法,可能也不會讓大陸的中國領導人感到印象深刻。文化大學教授蔡瑋(譯按:幾乎每篇談台灣政經的,都有訪問蔡瑋,實在奇怪。)說,他們對洪秀柱的出局感到震驚。蔡瑋說,「國民黨對北京透漏了本色:它不是為了統一」。跟大陸的緊張關係,可能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原文
mlkj 2015-10-23
聯合報對我的致敬

聯合報對我的致敬

聯合報的編輯有打電話來,並且將這篇新聞撤下了。這件事就算了。 看關鍵評論網時,發現有一篇文章,跟我9月30日翻的「經濟學人大解惑 為何日本黑道不違法」標題一樣,就點進去看看。 後來發現聯合報、自由時報也都有針對這篇文章作報導。 經濟學人嘛,大家都愛。 不過我點進去聯合報10月2日的文章一看,裡面的用字遣詞,怎麼跟我的譯文如此像。 我舉幾個例子 ============== 我的句子:「日本黑道是從江戶時代(1603-1868)不務正業的小販、賭徒演變而來,最後成立犯罪組織。」 聯合報的句子:「日本的黑道從江戶時代開始,從不務正業的小販、賭徒演變到最後的犯罪組織。」 ============== 我的句子:「在日本急速現代化的期間,他們也深入經濟體制中.........且被戰後的政治巨獸自民黨所用,破壞工會組織、左派人士的示威活動。」 聯合報的句子:「在這過程中,他們深入經濟體制、與政治人物關係密切,甚至在戰後替自民黨破壞工會組織及左派人士的示威。」 ============== 我的句子:「專門研究日本黑道的日裔安全、金融顧問艾倫(Hiroki Allen)說,警方相信,將幫派入罪會造成犯罪行為地下化。至少目前為止,他們遵守法律、受到規範。」 聯合報的句子:「研究日本黑道的日裔安全、金融顧問艾倫(Hiroki Allen)表示,警方相信,治罪幫派的話,會讓幫派的犯罪行為地下化。至少目前,他們是受道德規範並且遵守法律的。」 ============== 我的句子:「只要因山口組分裂引起的暴力事件不波及街頭,沒有人期待日本黑道會真的被阻擾。跟缺乏組織的犯罪行為相比,日本看起來更傾向「組織」犯罪。」 聯合報的句子:「報導表示,山口組分裂一事,只要不要引起街頭暴力事件,不會有人期待日本黑道會被阻擾。日本看起來,還是比較偏向「組織」犯罪。」 ============== 翻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習慣用法、用字,就像指紋一樣。最後一句那個「組織」犯罪,其實原文中,並沒有加引號,而是我為了符合中文文義,自己加的;這句我很確定聯合報向我致敬了。如果讀者在點進去自由時報的文章看,就可以看到用字、文章的味道並不太相同。 這篇是聯合報沒有署名,是綜合報導;已經寫信跟聯合報反映,看他們怎麼回。
mlkj 2015-10-08
麥當勞裁撤台灣子公司,是「反商仇富」造成的嗎?

麥當勞裁撤台灣子公司,是「反商仇富」造成的嗎?

台灣第一間麥當勞於1984年,在台北市民生東路開幕。三十一個年頭過去,當時呱呱落地的嬰兒,現在都已過而立之年了。進入台灣市場這麼久的時間,麥當勞宣布裁撤台灣子公司(有人認為這是「撤出台灣」),引發台灣社會議論紛紛,一些所謂工商界大老甚至認為台灣社會近來「反商仇富」情節高漲,消費者權益無限上綱,是造成麥當勞撤台的原因。 真的是這樣嗎? 1948年於美國成立的麥當勞,可說是美式資本主義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全球分店數量超過三萬五千間,獲利的時間也非常長。但其實近年來,全球麥當勞的表現停滯,甚至在去年,出現了自2002年後的首次全球營收衰退。這也導致了麥當勞在今年一月換上了新的執行長,由英籍的伊斯特布魯克(Steve Easterbrook)接任,他之前擔任英國麥當勞的執行長。 Steve Easterbrook(圖片取自:英國衛報) 麥當勞營收衰退的部分原因,來自於世界各地的營運失誤。亞洲的營收約佔了全球麥當勞的四分之一,但中國跟日本接連出現品質問題。比如說2014年七月時,上海爆發用過期肉品的「福喜事件」,包含中國本土、香港、澳門,甚至日本都有使用這間公司的肉品,對信譽造成嚴重傷害。另外,日本麥當勞也接連出包;除了遭到福喜事件的牽連外,今年更讓日本消費者吃到牙齒薯條跟塑膠片雞塊等新產品,但顯然不受好評。這樣的事件,造成日本麥當勞嚴重虧損,更宣布要關閉超過一百間分店。 而美俄間的政治角力,也讓這間美國公司在俄國的某些分店,因為未通過食品、衛生檢查,導致短期閉店。而俄國入侵烏克蘭的事件,讓美國、歐盟宣布對俄國部分人士實施制裁,這也讓一些俄國政治人物,要求麥當勞全面滾出俄羅斯。 但麥當勞的主場──美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麥當勞的市佔率,除了受到老牌競爭者,如漢堡王的侵蝕外(漢堡王的策略是提供更簡單、更便宜,但與麥當勞類似的食物),一些新興的品牌,如紐約出身的Shake Shack漢堡店,跟專賣墨西哥捲餅的Chipotle Mexican Grill,也讓麥當勞大吃不消。 當然麥當勞也做出一些調整,來因應變局。比如說在某些國家(包括台灣) 的麥當勞中,設置McCafé,但成效有限,也似乎很難改變消費者對麥當勞的印象。比如說巴黎的McCafé中,就因為客人太常把瓷製的咖啡杯丟到垃圾桶中,讓法國麥當勞必須貼出標語,提醒McCafé的客人,不要把咖啡杯丟到垃圾桶內。 在這樣的劣勢下,新任執行長伊斯特布魯克在今年五月時,就曾宣布要在2018年前,售出3,500間分店,改變經營模式,轉為加盟型態。如果計劃順利,那到了2018年,全球三萬六千間麥當勞中,將會有九成的店家是加盟店。這樣的好處是,加盟金將可穩定挹注收益。漢堡王現在就是這麼做,在全美七千多間漢堡王中,非加盟店的僅有約五十間。 此外組織也重整。從七月一日起,將美國以外的市場,劃分為「全球領先市場」、「快速成長市場」、「基礎市場」等。第一個區塊包含英、法、德、加、澳等,這些市場佔了麥當勞營收的40%;第二個市場則包含中國、俄國、義大利、南韓、波蘭等;沒有被分類到的,就歸於基礎市場,包含台灣跟日本。這樣的重整,是想把有類似挑戰、消費者習性的市場放在一起,更有效率地提出解決方案,而非僅靠地理位置分類。 麥當勞屏東民生店(圖片來源:CHCOOBOO via flickr CC BY-SA 2.0) 這樣的解釋,應該可以很篤定的說,「反商仇富情節高漲」,不是台灣麥當勞經營權轉手的原因之一。一間跨國大企業,以其營運成績,做出經營策略的調整,是很正常的行為。無邏輯的推斷到「反商仇富情節高漲」,實在毫無道理。
mlkj 2015-06-2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噤聲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噤聲

羅興亞(Rohingya)人,也許是世界上最被壓迫的民族之一。他們已居住在緬甸西部的洛開邦(Rakhine)長達數個世代,卻還得不到緬甸官方的承認。他們不被視為公民,無法受到法律保障、無法受教育、更別提醫療保障。緬甸境內有嚴重的種族問題,從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就有135個這點,可以看得出來。而可悲的是,羅興亞人因為信仰伊斯蘭教,被緬甸中央政府、其他種族敵視,不被計入這135個少數民族之內。孟加拉裔的羅興亞人,在緬甸境內被藐稱為「孟加拉人」。即便緬甸中央政府跟其他少數民族也時常發生衝突,但憎恨羅興亞人,也許是他們少數的共通點。 羅興亞的女孩。圖片來源:Steve Gumaer@Flickr相簿(創用CC 2.0) 羅興亞人的處境本來就很糟糕,但自從若開邦境內,在2012年後發生了幾度嚴重的種族衝突過後,情況更是雪上加霜。許多羅興亞人,原本居住在城市內,被政府要求離開。全世界羅興亞人的總數,估計有約一百一十萬人(居住在緬甸的則估計有八十萬人),其中竟有超過十分之一,被迫遷住到難民營內。原本種田或做小生意的,也被剝奪了生財工具,任由他們自身自滅。也因為如此,有更多羅興亞人想逃往國外,而同屬伊斯蘭教的印尼跟馬來西亞,是羅興亞人的首選。光是今年初的三個月,就有兩萬五千人搭船逃離,這個數字是過去兩年的兩倍之多。 若開邦政府宣稱,這樣的處置對羅興亞人比較好。說這樣的隔離手段,可讓羅興亞人免於種族攻擊。但對羅興亞人來說,即便過去的日子很難過,在城市的生活總是好些,機會也多一些。舉例來說,洛開邦首府的實兌(Sittwe)大學,已經有三年沒收任何一位羅興亞族學生了。而羅興亞人除非已經到了生死交關的地步,也不被允許進入城內的醫院,這已經是非常不人道的行為了。 即使緬甸在政治上已經進行改革,不再是過去百分之百的軍政府,但羅興亞人期盼生活改善的希望仍然落空;他們被其他緬甸人敵視、忽略,不被放在嶄新緬甸的計畫中。在其他地方都準備迎來11月大選時,不被承認的羅興亞人自然也沒有投票權。而政壇中也有一些人,不分軍方與否,支持這種敵意的種族政策。因為他們知道,羞辱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可取悅多數信仰佛教的緬族人-而他們想要拿到選票。 即使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終生為人權奮鬥、廣受尊敬的翁山蘇姬女士,以及她的全國民主聯盟,對這樣明顯的迫害,也選擇噤聲。舉例來說,在2012年發生種族衝突時,翁山蘇姬被問到「羅興亞人是否為緬甸人時」,她的回答是「我不知道」(link is external)。對許多人來說,這真是令人失望的一件事。根據英國《衛報》(link is external)的報導,翁山蘇姬對於現在所發生的事情感到極度沮喪,但她們也深知對羅興亞人表達同情的後果。同篇報導中,澳洲國立大學緬甸研究中心主任Nicholas Farrelly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認為翁山蘇姬在這個時間點,無法表態對羅興亞人的同情,因為她的支持者中,有許多支持這種殘酷手段的佛教徒,而她不能冒著失去這些選票的風險。 緬甸反對黨的領袖翁山蘇姬。圖片來源:Htoo Tay Zar@維基圖庫(創用CC 2.0) 地球的另一端,也發生了北非難民在地中海沿岸溺斃的慘劇;那些倖存的生還者,已經踏上歐洲土地(即使收容國可能不是那麼情願(link is external))。但即使羅興亞人的船隻,被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拒絕入境後(目前這幾國已宣稱,不會再將難民船隻推回大海中),緬甸政府仍拒絕這些羅興亞人返國(link is external)。他們只能漂流在海上,找尋下一次偷渡的機會,而他們也會繼續這樣做。  
mlkj 2015-05-25
台灣是個完整的民主國家嗎?

台灣是個完整的民主國家嗎?

台灣社會內部有一股聲音,認為台灣是「過度自由、過度民主了,才會這樣吵吵鬧鬧、阻礙經濟發展(或阻礙競爭力等一百種說法)」。但筆者曾引述《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民主指數排名,說「台灣還並不是完整的民主國家」,究竟這個民主指數是怎樣產生的,而台灣又為何被認為不是完整的民主國家?這中間的落差我們又該如何解釋? 這個指數是《經濟學人智庫》收集各國資訊後所作的排名,最早一次調查是2006年,而自從2010年後每年都有發表,以觀察近年民主發展的工具來說,相當有參考性。依據收集來的資訊,將全世界的國家/地區分為四大類(link is external),分別是「完全民主國家」(得分8-10)、「部份民主國家」(得分6-7.9)、「混和政權」(得分4-5.9)以及「威權國家」(得分低於4)。 評分方式則是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選舉過程與多元性」、「政府效能」、「政治參與」、「民主政治文化」以及「公民自由」。然後再衍生出六十個細項,除了智庫的專家意見外,還藉由各政府的歷年統計資料(如投票率),以及民意調查(主要仰賴「世界價值觀調查 World Values Survey」)做出綜合評比。各細項的分數,則以達成度來評斷為0/0.5/1。 在此要先跳脫一下主題,簡單說明這份報告中,「民主」的定義。這樣會更有助於了解這份排名的內涵。這裡要先釐清,在許多時候,民主、自由兩個字彙常被放在一起使用,但這兩者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民主」可以視為制度化的手段、原則,用來保護「自由」。而一般被認為民主國家的,至少有幾種基本特徵:政府基於大多數的民意施政,且被治理者同意;實施公平、公正的選舉;保護少數族群的權益、尊重基本人權。此外,在程序正義跟政治多元性兩個原則下,法律之前皆視為平等。 從調查方式跟定義來看,很明顯地傳達出一個訊息:不是有選舉,就可以稱為民主國家。《經濟學人智庫》想闡述的民主,是一種內化的生活方式。即便有「選舉」這種制度,距離是不是民主還差得很遠;北韓其實是有選舉制度的(link is external),但在「選舉過程與多元性」這項卻是拿了零分。 看看台灣的部份;自2006年開始調查以來,縱然分數有高低,但台灣的整體排名、內涵都沒有太大變化。排名最高是2006年的32名、最低則是2011年跟2013年的37名,屬於擁有自由、公平選舉,也尊重基本民權,但存在著部份問題的「部份民主國家」。在這個排名附近的國家,有許多都是跟台灣類似的前威權國家,比如說波羅的海諸國、以及一些中東歐國家。 在這項調查中,台灣在「選舉過程與多元性」跟「公民自由」都可以拿到超過9的高分(雖然公民自由的分數,在近期幾次調查都較06-10年間低了一些);「政府效能」居次,而從表一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政治參與」跟「民主政治文化」兩項,是台灣未能擠身「完全民主國家」的原因。 至於無法拿到高分的原因,看看調查細項的內容(link is external),大概也可以略知一二。比如說,在台灣拿到最低分的「民主政治文化」,其中有不少細項,比如說「有多少比例的民眾想要強人統治,繞過國會跟選舉? 」、「有多少比例的民眾傾向專家或技術官僚統治? 」這兩點來說,以有緬懷蔣經國時代傾向的台灣民間社會來看,這兩點應該拿不到高分。 另外,從一些近期立委、官員、企業人士的發言,以及背後支持這類發言的民眾來看,「有多少比例的民眾認為民主不利公共秩序的維持? 」、「有多少比例的民眾認為民主有利經濟表現? 」這兩點,勢必也為台灣的民主政治文化減分。 最後,也是筆者認為在這項目中最重要的一點,「大眾支持民主的程度;有多少人同意/非常同意,民主政府比任何其他方式好的說法?葉高華(link is external)曾作整理,我們可以知道台灣社會對於「不管甚麼情況下,民主都是最好的體制」的認同度,在十年間內竟然從將近六成,下滑到五成出頭。有約四分之一的民眾認為,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以接受獨裁體制;而另外四分之一的民眾則認為無論甚麼體制,對他們來說都沒差。 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縱然現在的政壇亂象一時難解,但只要民主政治存在一天,我們就握有將其改正的機會。但體制走向非民主後,那是孤臣無力可回天。台灣某些人士、媒體大力讚揚新加坡(在過去的排名中,新加坡都屬於後段班的「混和政權」;直到2014年才以吊車尾的第75名,勉強擠進「部份民主國家」的最後一名)或中國的「效率」、放大台灣政壇的亂象,想讓民眾厭惡政治,自願放棄行使、參與的權力,想讓選民的冷漠,成為民主政治中的決定性力量;這樣他們便可以為所欲為。 如此來看,台灣並不存在著所謂太自由、太民主的問題;也許選舉制度上,台灣相較他國還算完善(當然就現時性來看,還有很多要解決的地方,比如說國會議員票票不等值的問題),但民主絕對不是有選舉而已。反過來說,要擁有選舉制度,反而是最容易達成的(以2014年的民主指數排行(link is external)來看,許多排名後段班的國家,仍可以在「選舉過程與多元性」拿到不低的分數)。 by SUXSIEQ @ Flickr (CC BY-SA 2.0) 重點是,台灣的民主化的深度仍然不足。即使我們持續進行選舉,但我們的民主文化卻如同走在薄冰上,時時可能陷落。能支持民主繼續實行下去的,不是出現聖人、名君,而是一般民眾如何將民主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抬頭挺胸地說出我們是一個完整的民主國家。  
mlkj 2015-04-18
經濟發展跟民主自由,從來就不需取捨

經濟發展跟民主自由,從來就不需取捨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前兩天逝世了,他幾乎是以個人意志,讓新加坡以一城邦國家之姿,得以躍升國際舞台。國際社會一般認為,新加坡擁有經濟高度發展、社會秩序嚴明、政府效率高等令人稱羨的優點,但這背後對個人自由的箝制,但往往被高度經濟發展的迷霧給掩蓋。究竟新加坡的「民主」、「自由」是怎麼一回事?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新加坡獨立初期,利用打壓共產黨的理由,箝制人民的自由。隨著經濟成長,演變為一種微妙的模式,新加坡非常富裕、但除了富裕以外,似乎一無所有。新加坡縱然有公開透明的選舉,但李光耀制訂了一套人民行動黨絕對不會失去政權的遊戲規則,其中包含選區劃分、選舉規則的制定等。 選區劃分,就是所謂傑利蠑螈(Gerrymander)式的劃分;將選區的設置,完全取決於對執政黨有利的方式,比如說把對方潛在支持者聚集的區域,劃入執政黨的鐵票區內,讓對方支持者的力道減到最小。而新加坡發明的「集選區制」(Group Representation Constituencies),更是讓反對派人士毫無立足之地。所謂集選區制,就是某些選區內,政黨必須一次提名三至六人的小組,其中必須有一位候選人為非華人身分。當選是以小組為單位,而非個人。表面上是為了保障印度人、馬來人等少數族裔的權益,但實際上是讓本就勢單力薄的反對黨更無力。有時根本提不出人選,讓人民行動黨在選舉前就已獲勝。 除了制度面的設計以外,還有一些新加坡政府更是在選前公開對選民喊話,如果投給反對黨人士,那該選區的福利會大幅縮水;不然就是用毀謗罪控訴反對派人士,不但失去被選舉資格,也會被法院判到破產。幾乎可以套用電影《功夫足球》的台詞,「球證、旁證,加上主辦,協辦,所有的單位,全是我的人,你怎麼和我鬥?」 在這樣多重的框架下,選舉結果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在義務投票制(或說是強迫)下,人民行動黨縱然每次選舉都可以至少拿到六成的選票,但在議會的席次竟高達九成或更高(即便2011年是人民行動黨選得最差的一次,60%左右的選票卻也囊括93%的席次)。這樣的設計,也難怪新加坡的選舉是乾淨透明的,因為找不到買票的誘因。且政府的支持者還可以大聲說,議員也是透過定期選舉,一票一票直接選出來的。 李光耀本人堅信菁英主義,他曾說過,「理智上他並不相信一人一票是最好的制度,新加坡這樣做只是因為這是英國留下來的」。也曾說過「由我們來決定什麼是對的,不用管人民在想什麼」。在這樣的想法下,選舉對新加坡來講,也只不過就是一種表面上稱為「民主」,用來鞏固李式政權的形式罷了。 媒體制衡?剛剛說過了,所有的單位,全是他的人。新加坡所有的電視公司,名義上雖屬於「新傳媒(MediaCorp)」這間私人公司,但背後的股東是淡馬錫控股,也就是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新傳媒同時還擁有幾乎所有的廣播公司,以及各種報章媒體。要新加坡媒體獨立的機率,可說是近乎於零。在臉書跟各種社群媒體發達的今天,也許媒體這塊會小小鬆動;但僅在去年,新加坡總理吳顯龍曾經控告部落客鄞義林毀謗,就這點來看,新加坡政府並沒放棄對新興媒體力量的控制。 許多新興國家視新加坡為典範,尤其是中國,從鄧小平到習近平都是;他們必定很欣賞李光耀那套永遠選不輸的選舉制度。新加坡可以帶給世人的很多,他們卻都只學到威權體制那面。 但歐美的一些學者卻對這套制度有另外的想法。比如說美國的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曾認為,李光耀的這套制度,在他死後可能會隨著他埋進地底;而《經濟學人》也在近期文章〈東方的智者(link is external)〉中認為,新加坡模式,在李光耀逝世後,即使在新加坡也可能行不通了。 在此同時,台灣國仍有人認為台灣太自由、太民主,反而對經濟發展不利(link is external),也有許多人認為新加坡應該是我們的典範。這隱藏著一種想法,也就是經濟發展跟民主自由是一種trade-off(中文最接近的意思應該是「取捨」)。 但經濟發展跟民主自由從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並不是說今天你交出一點自己的自由,經濟就會好一些;反之,也不會因為社會更民主了,但經濟就一定得變差。按照經濟學人智庫(EIU)民主指數(link is external)的定義,台灣仍不是完全民主的國家,只是個部分民主國家(同樣的排行榜,新加坡通常都在「威權/部分民主的混合政權」,跟「部分民主」間徘徊),還有許多地方要加強。經濟發展需要努力,但絕無可能拿民主自由來交換。  
mlkj 2015-03-26
經濟學人大解惑 所有你想知道有關低油價的事

經濟學人大解惑 所有你想知道有關低油價的事

Economist Mar 18th 2015 為何油價降低? 主要原因是美國的供給量大增 — 自2009年以來,每日供應量已經可以達400萬桶。雖然多數原油還是禁止出口,但進口量大減,也讓全球市場供過於求。其他供應國則決定不減低產量,並要維持住價格。 為何?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被波斯灣沿岸列國所掌握,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這些國家擁有巨大的石油蘊藏量,可減緩低油價的傷害。他們也希望低油價可讓某些高成本的生產中止,讓市場再度緊繃。 他們這樣想正確嗎? 也許不正確。美國的油頁岩生產大増,是因為技術革新 — 水力壓裂跟水平鑽井兩種方法 — 並不是像傳統的「石油大亨」那樣,而是小公司、小工程。他們充滿彈性,意味著他們可快速應對任何價格調漲。他們也十分創新:今後的生產效率仍可能大幅提高。 其他的油國如何 其他的產油國,比如說奈及利亞或是委內瑞拉,的確受傷很重。OPEC的團結,到目前還有效。俄國曾想要求OPEC減產,但失敗了 — 現在俄國增加自己的產量,希望能多少保護石油收益。 低油價會持續嗎? 看起來會,雖然某些高成本的產油方式已經停工了,但只要井鑽了,通常就會繼續運作,即使會虧錢。有賺一點錢總比完全沒有好。且油頁岩革新還在繼續向前行。 油價會到多低? 如果記者有辦法預測,那他現在就會在私人遊艇上讀經濟學人,而不是趴在桌子前面寫稿了。但低於美金40元,將會使得大幅增加,也會有壓力加諸在OPEC上,要求減產。便宜的能源也會讓需求增加。 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 是否要取消美國石油的出口禁令,正在激辯中。石化業跟鋼鐵業的遊說團體,現在正跟大石油公司激戰,但也許為時已晚。美國國內所產的原油(輕且「甜」,意即石油氣中硫含量少於0.42%),並不適合其國內的煉油廠用(構造適合酸且重的油) — 但會是個有利可圖的出口產品。 誰從低油價中獲利? 贏家絕對比輸家多(想像這個世界的能源是免費的)。消費者口袋中會有更多現金;企業享受低成本的能源,讓利潤更豐厚,繳更多稅。也是損益表上表現極佳的公司,採取併購的好時機。 誰又是受害者? 石油產業的立即反應,就是從供應鏈中壓縮成本。所以薪資跟利潤都會下降地很快。債台高築的公司將會倒閉,投資者也會有連鎖反應。但低成本也有助於石油業適應並提升效率。 原文
mlkj 2015-03-19
和日本手牽手反攻大陸

和日本手牽手反攻大陸

 《經濟學人》有關台灣對外關係的文章,很少不跟中國扯上關係,而且很多時候都放在中國的脈絡下面(比如說這篇探討香港雨傘革命跟太陽花運動(link is external)的文章)討論。相當罕見地,2月8日刊出的一篇新文章〈Bridging the gap〉(link is external),以台灣為主體的視角,探討與鄰國日本、中國的商業關係,以及台灣人較為親日的情感緣由。筆者於日本商社的台灣子公司任職,文中所敘述之現象,與現實狀況也相當一致。以下簡單介紹《經濟學人》這篇文章。文章一開始以知名的日式旅館──加賀屋作為引子,說明加賀屋唯一的一間海外分館,正是在台北,且台北的加賀屋在開幕之初,主打的正是「重新連結起遙遠的回憶」。相對於中國、韓國,對日本占領時期的回憶僅有暴行,台灣人雖然沒有忘記過往歷史,但在回想起日本殖民時期時,往往偏向日本如何讓台灣邁入現代化。台灣跟日本的商業關係,在戰後也保持地相當緊密。但真正讓台日友好綻放的時期,卻要到了1987年戒嚴,乃至於進入民主國家之林之後了。《經濟學人》認為,原本就對日本抱有懷舊之情的台灣民眾,因為蔣介石跟國民黨的行為,讓那樣的情緒更加劇。打完抗戰沒多久就逃到台灣來的蔣介石,再怎麼闡述日軍的暴行,本地台灣人感受到的,卻是228屠殺中喪命的兩萬多位同胞。這樣的對比,自然不會認為國民黨比前任殖民者好到哪裡(甚至更差)。台灣作為中日間的潤滑劑?圖片來源:作者台灣作為中日間的潤滑劑?圖片來源:作者而現在的台灣,同時親日,又懂得跟中國作生意的訣竅。處在這種文化三角形中的台灣,在許多日商眼裡,不只成了日本景氣低迷的避風港,更是前進中國的灘頭堡。而數以萬計有中國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的台灣人,對視前進中國一事為畏途的中小型日商,更是一大助力。畢竟近年因為東海情勢緊張,反日情緒暗潮洶湧,如果跟台灣企業一同投資,同時理解中日文化的台灣人,會是很好的潤滑劑。近幾年日本投資台灣的金額、案件不但增加,投資產業的多樣性也日與俱增,從拉麵店到建築業都有,日本大型企業更早已做好布局。無論是在台灣設立辦公室,處理中國市場議題(如線上遊戲公司CAPCOM),還是合資前進中國(如龜甲萬醬油找統一企業),都是相當成功的例子。《經濟學人》結論說到,即使一般人認為民進黨會使中台關係惡化,但文化三角已經相當穩定,誰執政都很難大舉改變這樣的模式。且跟國民黨的支持群眾相比,民進黨的支持者對日本更有好感,政府的轉換,可能會讓台灣跟日本更親近。筆者在日本商社的台灣子公司任職,日本商社在中國也擁有許多據點,而台灣的員工,外派選擇除了日本外,還常被派往中國擔任高階管理者,甚至於被賦與開拓新據點、擔任支店長的重責大任。這在全球兩百多個據點中,是非常罕見的狀況。通常非日籍的員工,要被派到日本總公司工作,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何況是派到第三國。原因很簡單,台灣人的磁場跟日本人較接近,也比較容易理解日本人的思考邏輯(認不認同是另一回事)、忠誠度也較高。而中國籍員工跟日本人間,還是常常有一層撥不開的紗,台灣同事的被接受度,會比日本同事高。在各種考量的平衡中,台灣人即使不是唯一解,也很容易成為最佳解。反攻大陸,並不一定要孤軍奮戰,對吧。
mlkj 2015-02-13
經濟學人 阿扁回家 A-bian back home

經濟學人 阿扁回家 A-bian back home

  Economist Jan 10th 2015過去幾年中,有許多聲音要求讓陳水扁出獄(他被判20年的徒刑),獲得保外就醫。陳水扁是台灣第一位民選的反對黨總統,在2000年的一場歷史性選舉中獲勝,終結了國民黨(之後又經由民選上台)半世紀的統治,這半世紀的統治中,多數時期是兇殘的(thuggish)。他過去是一位勇敢的民權律師,熱切地支持台灣獨立。陳水扁之後被證明是一位擁有嚴重缺陷的領導者,因為貪污的指控已坐了六年牢。支持者說,台灣監獄的嚴峻環境,摧毀了陳水扁的身體。他明顯的症狀,包含嚴重的憂鬱症以及大腦萎縮。人權團體說,陳水扁一開始被關在一間又狹隘又有螞蟻出沒的小牢房中,遠差於一般國際間對監獄的標準。在2013年患病後,陳水扁被移置到一間較舒適的病監中。在那他曾經想用毛巾上吊。現任總統,國民黨籍的馬英九,長久以來無視釋放陳水扁的請求。馬英九的心意,顯然經歷了甚麼而有所改變。1月5日台灣法務部根據醫師的診斷報告,讓陳水扁能保外就醫。官員說,他的健康狀況,只有跟家人在一起才能改善。在付了約6萬美金的交保金額後,陳水扁回到高雄,跟他的家人團聚。高雄是民進黨以及支持台灣獨立民眾的大本營,在那有數千人歡迎他回家。在8年總統任內,陳水扁積極推動正式獨立(譯按:顯然經濟學人跟我想的正式獨立有些落差),也激起了中國的軍事威脅。台灣假定的保護者 - 美國,對於可能導致的方向感到不安。有些陳水扁的支持者將2009年的認罪 — 包含貪汙、賄絡、洗錢 — 看作是國民黨的報復;而其他的民進黨人,則還是對於陳水扁的不誠實,而自身被汙名化感到委屈。陳水扁在國民黨11月底縣市長選舉中,慘敗給民進黨後被釋放出來。這樣的結果,是總統選舉國民黨的前兆。2016年初將舉辦總統大選,屆時已經非常不振的馬英九將會下台。一些民進黨高層並不急著擁抱阿扁。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想降低以往跟中國對抗的立場,採取一種較溫和的態度。但有些人可能會利用陳水扁,試圖挑起民進黨內的獨立基本教義派。這可能會摧毀蔡英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黨內團結。而陳水扁也必須非常小心。他僅有一個月的保外就醫期限。在那之後,政府指派的醫生將會決定他的身體狀態,是否足以返回監獄,或延長保外就醫的期限。雖然理論上陳水扁被允許參與政治,但就實際面來說,如果他看起來太健康,那就可能會被關回監獄。原文
mlkj 2015-01-09
哈芬登郵報 台灣復仇者

哈芬登郵報 台灣復仇者

 The Huffington Post 12/30/2014三年前,北卡州大的涂瑞峰教授寫信給我,關心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在獄中的處境。陳水扁在總統任期結束後,立即因為貪汙 - 無論是真是假 - 被捕入獄。涂瑞峰教授覺得沒人關心這位前總統在獄中的處境,也沒人關心加諸在他身上的那些莫須有罪名(false charges)。最初我也不太關心這個議題,我對陳水扁的印象跟其他人一樣 - 就是個貪污的政客。但涂教授繼續寫信給我,並更新情況。最後,在多次電話、電子郵件交流後,涂教授跟我說,「Jack,接下這個案子吧。這真的是人權問題。」一開始僅有一些作家報導陳水扁在獄中的條件跟環境,這些作家多數是右派。有一些共和黨人也幫忙發聲,但並沒有太多人。美國國會祝賀馬總統第二任就職的特使團,因為某位出身邁阿密的女性議員堅持,甚至無法在馬英九總統提出這個議題。對陳水扁的罪名指控,沒有一項涉及暴力,一件都沒有。他被控在總統任期內貪汙,被判了19.5年徒刑。要了解此事,陳水扁的背景很重要。他出身泛綠,代表民進黨,而民進黨的支持者,多數生在台灣、長在台灣。而泛藍的國民黨,則是掌握在跟隨蔣介石的那些人手中,蔣介石在1947-48年內戰輸給毛澤東後,逃到台灣。國民黨在1949年至1987年間,實施戒嚴,掌握總統大位,直到非國民黨籍、非外省人的陳水扁就任。他曾經是「新台灣」成功故事的典範。而在獄中,無論出於好或壞的理由,陳水扁反而成為「舊台灣」戒嚴時期的象徵。我曾拜訪台灣兩次,一次還在戒嚴時期,當時機場還佈有軍人,頭盔閃閃發亮;另一次則是解嚴後不久。但我腦中的雷達一直忘記這個故事,直到涂教授打給我。我開始關注此事。我希望我所屬的美國人權行動中心(Human Rights Action Center, HRAC)能做些正確的事。我請兩位人權運動的友人去看陳水扁。 Hans Wahl跟Harreld Dinkins原本以為,他們會看到一位曾是成功海商法律師、台北市長、兩任總統的健康人士。但在他們面前的,是一位虛弱、有各種疾病的老人。美國人權行動中心開始在哈登芬郵報(Huffington Post)的部落格上發文,指出這些錯誤。但我還是想不透,無論是平常的書信也好、拜訪也好、國會議論也好,人權組織跟國會為何那麼少人願意對此人表示關心。他完全被遺忘了,而且他的健康情況很糟糕。我們的部落格,跟一些關心陳水扁的人,持續盯著馬政府,最後馬政府終於願意將陳水扁移到醫院的一張病房上。但醫師的草率訪視、得來速式的醫院檢查、非人道的監獄環境,比如說24小時不間斷的強光監視、擁擠的牢房(無床、無桌、無沖水馬桶、無熱水)、放封時間極短(每天30分鐘),讓陳水扁身心俱毀。他非常衰弱,也產生許多健康問題。許多強力發聲開始浮出水面;民主、共和兩黨人士,比如說俄亥俄州的Steve Chabot跟薩摩亞的Valeomavaega 拜訪了陳前總統位於台中培德監獄的牢房。俄亥俄州參議員Sherrod Brown跟伊利諾州參議員 Dick Durbin則為這位前總統的處境發聲。紐澤西州的Robert Andrews則要求國會要支持陳水扁保外就醫。美國人權行動中心持續撰文,且得到越來越多迴響。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也加入發聲行列。甚至馬總統邀請來台的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Jerome Cohen,也公開支持陳水扁保外就醫。越來愈多台灣人加入支持聲援陳水扁的行列,原本只有一些死衷支持者。曾在1990-1995年間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的白樂崎,也支持保外就醫。民進黨在11月的縣市長選舉中,取得大勝。新上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是陳水扁民間醫療團隊的召集人,他也呼籲保外就醫。前副總統呂秀蓮,意識到陳水扁的生命,有明顯且立即的危險,從12月28日起開始絕食抗議。我曾在華盛頓跟呂秀蓮有過一次午餐會談,對她的智慧跟同志情誼印象深刻。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同時,她應該已經絕食超過48小食了,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來拯救前戰友跟前總統的生命。馬總統的支持度已經跌到個位數。他對陳水扁處境的冷處理,被視為是復仇及冷酷。民進黨的勝選,僅是代表曾是政治金童的馬英九,現在對台灣人來說,是個討厭鬼。此外,福特總統曾經特赦尼克森的例子,馬英九也沒放在心上過。臨界點已經來臨,尤其年輕人聲援陳水扁的力道特大。他們舉辦音樂會、遊行,誓言要用盡一切方法,讓陳前總統能遭釋放。一位曾對馬總統丟書(柯喬治所著,被出賣的台灣)的年輕學生,拜訪了在獄中的陳水扁,寫了一封公開信,表白自己曾經也相信媒體說法,認為陳水扁有罪,但現在他想跟隨著陳水扁的腳步,成為新一代的台灣之子。不論泛藍泛綠,過去都有許多人認為陳水扁貪汙,而多數人現在都重新審視陳水扁被指控的罪名。那些指控的罪名,現在數量上越來越少了,多數是無罪或是不起訴。而那些讓他被判19.5年徒刑的指控,在司法上有嚴重瑕疵。我猜這些案件最後都會撤銷,但台灣人民的象徵不應該在監獄腐爛。陳水扁是泛綠陣營的民族象徵,而他對許多在台灣已經住上許久的民眾來說,也同時是國家象徵。陳水扁應該要回家。他若死在牢中,將會讓台灣的民主時鐘往回走。國民黨會被認為是報復者。如果那些案件的指控都撤銷,馬總統執政下的刑罰制度,將會殺死一位無辜的人。仁慈和憐憫的時間到來了,台灣的未來,不應該在2015年加上一個汙點。讓一位體弱多病的人回家,是很容易的。應該要注意醫療端的意見。讓陳水扁死在獄中的故事,將會永遠留在台灣的歷史中。原文
mlkj 2015-01-05
經濟學人大解惑 俄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經濟學人大解惑 俄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

  Economist Dec 16th 2014俄國現在正在往貨幣危機的路上。光是12月15日貨幣就跌了10%,而今年已經跌了約莫40%。俄國中央銀行緊急將利率大幅上調,但除了安撫市場的作用外,這樣的劇烈上調,其實是絕望的信號。隔天盧布在某個時間點曾最多又跌20%(最後以跌10%作收)。俄國央行宣布2015年的GDP將會少5%,而通貨膨脹率現在是10%,且預期還會快速上升。俄國人出現恐慌性搶購潮,而銀行手上也快沒美元了。俄國經濟出了什麼問題?問題發生很久了。俄國高度仰賴石油收入(烴類收入佔了超過一半的聯邦預算,以及三分之二的出口額),而過去十年間,俄國也沒有讓經濟多樣化。俄國的貪污程度令人髮指,而這樣的貪污讓制度不彰,也沒有真正的財產權。克林姆林宮將石油的收入,透過國營銀行分配給企業及開發計畫,而分配的標準是政治上的重要程度,以及是否夠普友友,而非相信市場會將資本分配給最有效率的企業。如果看財富分配的情況,俄國是世界上分配第二不均的國家。而壯年能工作的人口正在迅速減少。因為入侵烏克蘭而遭到西方制裁,也讓經濟情況更受打擊。但最近的風暴,其實是針對俄國商業部門。2015年中,俄國的企業必須要償還約1,000億美元的外債。但隨著盧布貶值,以美金付款的債務變得雪上加霜。能源巨擘,如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盧克石油(Lukoil)現在處於一個比外界理解更糟糕的情況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一直仰賴著克林姆林宮的融資。今年稍早,這間公司要求440億美元的紓困;俄國央行在12月12日,提供了約當70億美元的盧布債券作為協助。而後面這個提案就是印盧布來買美元 — 絕對是讓盧布貶更深的玩火之舉。而俄國真正的風險,是貨幣危機可能轉變成金融危機。民眾可能會開始跑銀行。而企業倒閉潮,可能會讓克林姆林宮被掛在債務的掛鉤上。這也難怪對克林姆林宮外匯存底的信心,也正在衰退。外匯存底的帳面價值原本有3,700億美元,但現在真正的價值低得多。克林姆林宮祈禱油價止跌,但現在這個時點來看,是不太可能的事。克林姆林宮是可以擬一份有關償還外債的備忘錄,但這在外國投資人眼中,將會是無賴行為。俄國可能會進行資本管制,不讓錢再流出國內;但即使是這樣的念頭,都有反效果的風險,會讓資本流出的速度加快。除非俄國準備好要做出嚴正改革的保證 — 以及做出讓烏克蘭情勢穩定下來的舉動 — 不然就準備讓經濟風暴繼續下去。原文
mlkj 2014-12-17
經濟學人 失去人心 Losing hearts and minds

經濟學人 失去人心 Losing hearts and minds

  Economist Dec 6th 2014想把自治的台灣納回懷抱的策略,一直都是共產黨狡詐的誘惑。如果台灣人願意一起玩,那就給他們金錢跟好處(還有大陸來的遊客),如果他們不賞臉,就威脅要切斷這些好處。讓台灣人看看,香港人在中國的統治下是如何的歡欣,如何的富裕。但這個策略卻步履蹣跚。無論是台灣還香港,中國都沒能贏得他們的心。台灣11月29日地方選舉的結果,給了執政黨國民黨一記重拳。國民黨現任總統馬英九的帶領下,推動與中共領導人更進一步的經濟聯繫,但卻無法解決對疲軟經濟情況的不滿。台灣的2,300萬人口,將有超過六成會掌握在民進黨的縣市長手中,而民進黨反對與中國統一。總統任期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的馬英九,現在是隻不受歡迎的跛腳鴨,民進黨在2016年初的總統選舉中,已取得先機。跟國民黨的選舉潰敗相比,更讓中國領導人頭痛的是香港的發展。香港的示威群眾要求2017年的特首選舉,給以比共產黨答應的方式更民主,要求全面普選。在連續兩個月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後,這場示威活動看起來快要在警民衝突中落幕了。佔領中環活動的領導人,已經請示威群眾回家了。香港的示威活動主要分成兩區,在香港政府大樓外的那區,還繼續保持。但香港的領導人很聰明地等待輿論轉向。學民思潮領袖,18歲青年黃之鋒在12月1日拋出新的難題:絕食。而三位示威活動的創始者到警察局自首,不過他們沒被起訴,隨即被釋放。反陸情緒仍高漲。香港中文大學10月份做了一份民調,結果顯示僅有8.9%的香港人認為他們自己是「中國人」,創了史上新低 — 跟1997香港回歸那年的32.1%比起來,更是一路跌到谷底。有將近三分之二的香港人同時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但有26.8%的人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這是1998年後新高。而台灣也有類似情形。政大在6月做的民調顯示,60.4%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是歷史新高,而2008年馬總統上任時,這個比率還不到50%。僅有32.7%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也是歷史新低。中國堅持說,香港跟台灣構成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的確,某種程度上是。台灣的選民,對經濟情況不滿,因此在投票所讓國民黨吃土。而香港的年輕人,是對中國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台港雙方的年輕人有互相交換運動心得,但在兩地的事件中影響力都不大。(就中國官員的立場而言,他們譴責英美這些「充滿敵意的外國勢力」在背後煽動抗議行動;一位英國國會議員被拒絕入境香港,說他有不友善的企圖。)但台港年輕人的怨氣,在許多方面卻令人詫異的類似。他們對於日益增加的分配不均感到不開心、也厭惡跟大陸的融合。關係好的大陸人,越來越成為工作上的競逐者。大陸來的投資人(而以台灣的例子來看,則是那些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讓房價飆升。大陸來的遊客數目增加,讓物價也上漲(這股湧向香港的洪流,在香港抗議期間持續增加。光是10月就有400萬大陸人造訪,去年同期是340萬)。而某種程度上,香港、台灣與大陸的經濟好處,只造福了那些商業菁英 — 那些看起來準備要統治香港的有錢大亨、以及支持統一的富裕台灣企業家。兩地的年輕人都發現工作難找:台灣20-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約是14%,且薪水非常低,工資已停滯。今年初,台灣的轉捩點到來。在長達三周佔領立法院的期間,台灣年輕人站在最前線。這場示威被稱為「太陽花運動」,是為了阻止服貿協議的通過。這份協議點燃了某些憂慮,害怕中國企業會壓倒台灣同業,以及中國的廉價勞工會充斥台灣。自那時起,這份協議就卡在立法院,沒進一步通過。現在看起來,很難產生更多兩岸協議了。超過11,300縣市長、譯員、鄉鎮市長的九合一選舉結果顯示「人民對政府以及執政黨的信心完全潰敗」,輸掉台中市長選舉的胡志強如是說。選舉前,國民黨原本控制了六個直轄市中的四個,現在只剩下一個 — 連首都台北都輸了,而這一向是國民黨的鐵票區。中國的領導人習近平,應該不會太震驚。在太陽花運動後,他知道他必須跟台灣建構更好的關係。6月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台灣,這是1949年蔣介石輸掉內戰逃往台灣後,首次有部長級的共產黨官員造訪台灣。張志軍不尋常地,跟以往他們所藐視的民進黨重要政治人物會面。這是這幾年間,兩岸關係許久未見的氣度。但中國會調整對台灣的步伐,還是對香港的步伐?在選舉果後,即使是國民黨的支持者,看起來都對跟大陸更密切的經濟整合沒興趣。中國媒體對台灣的選舉結果不予置評,說這是「民主政治的混亂」,對如何讓人民更開心,沒做出任何建議。也許讓人民獲得更多他們想要的,將會有所幫助。民進黨便打算這樣做,比如說提供實質上的免費健保給老年人、對弱勢的社會福利,以及許多公共住宅。(而香港特首梁振英一番「數人頭」的民主政治,會讓窮人主導政治的說法,沒引起任何迴響。)有跡象顯示,北京認為香港不滿的根源,必須好好說出來。12月2日環球時報的的社論說,香港應該解決自己的問題。「大陸不應該受到引誘,如此容易就派軍隊來平定示威活動」,環球時報這樣說。「這只會帶來暫時的和平,但造成問題的根源會一直徘徊著。」原文
mlkj 2014-12-05
國民黨完了、民進黨別笑

國民黨完了、民進黨別笑

 選舉前的某個政論節目,在片尾打出的字卡中,藏了標題的這幾個字。的確,在這次的選舉前,民調顯示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應該會敗選;但結果比外界預期地還慘,是慘敗。在縣市長選舉中,所有原本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都獲勝了,首都台北雖然沒有派出市長候選人,但支持的候選人也打敗國民黨大老之後,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勝。圖說:《正晶限時批》片尾暗藏藏頭詩。圖片來源:壹電視新聞台一些傳統被認為是國民黨佔優勢的地區,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民進黨驚喜取勝。縣市議員選舉方面,民進黨也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包含在台北市提名的27席全上、高雄市議會過半(正好呼應了高雄市議長許崑源選前所說「你們再多選幾席」)、新北市議會也過半。對執政黨以及總統來講,這是莫大的羞辱,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必須一肩扛起,但就馬英九總統在國民黨黨部的敗選聲明毫無新意來看,很難期待國民黨真的會做出什麼令社會有感的改革。這次馬英九總統風塵僕僕到處助選,但國民黨籍的候選人卻避之不及,讓堂堂總統成為票房毒藥,甚至連對手貼出「支持XXX就是支持馬英九」的布條也要提告,切割意味濃厚。但即便民進黨吹起勝利的號角,他們也應該要謹慎,不能過度樂觀。因為馬英九執政的成績實在太差,即使在競選時不用提出太多正面的政策,只要不犯太大的錯誤,賭爛國民黨的票就會到來。在選舉時,多數的困境可以歸咎到國民黨、歸咎到馬英九身上,這樣足夠勝選,但並不是說,這樣選民就會滿足。從這次的選舉結果,尤其是具有指標性的台北市來看,多數選民對於傳統的政治版圖感到厭倦,選民期許代表新民意的縣市長,能懂得妥協把事情做好。另一個對政治人物的提醒是,即便在艱困選區,如果一步一腳印經營,還是有機會獲勝;除了已在台中蹲點十年的林佳龍外,撼動國民黨傳統鐵票區的桃園鄭文燦、基隆林右昌都是很好的例子。今天如果外國人看馬英九,可能會覺得他很衰;畢竟以已開發國家的的標準來講,台灣整體數字並不差;經濟成長率雖不高,但起碼往正向去、失業率算低、跟中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和緩,讓兩岸不再是東亞不穩定的區域。那為何國民黨的候選人還這麼排斥馬英九來幫忙助選?對多數的台灣人來講,答案很簡單。一般人對於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沒有感受到。看著主計部公佈GDP成長率、家計所得,看看自己的荷包,再看看自中國返台的「鮭魚」,如頂新集團等,於是知道經濟成長的果實,很有可能是跑到這些紅頂商人的口袋裡。嘴巴講著「依法行政」,在洪仲丘案、大埔事件時,官僚跟專制的嘴臉,令人無法忍受。而馬政府最愛掛在嘴邊的兩岸關係,更是讓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感受到深深的危機感,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國家再這樣往中國傾斜下去,可能就真的沒有了。無論馬英九總統的滿意度是9.2%,還是18%,其實都不重要,這樣的數字顯示的是台灣人對他已經失去信任。當人民認為國家往錯誤的方向去,最直覺的譴責對象,當然是執政黨、是總統,而不是馬英九總統嘴巴中所說的萬惡民進黨。今天如果角色對調,多數人民也會做出同樣選擇,在2006年到2008年那段時間,我們已經見識過了。如果民進黨只是想狂打馬英九,讓他弊案纏身、下台後遭到調查、落得跟阿扁一樣的下場,那未來一年多內的時間,台灣可能還是會一樣一團亂,而民進黨也無法靠著這點就選贏2016年。慶幸的是,這樣的聲音在民進黨內部不是主流,也不是蔡英文主席的行事作風。圖說:民進黨選後向選民鞠躬道謝。圖片來源:民進黨臉書而選民對新當選者的期許,會是有效的治理,而非無理的杯葛。黨派成見一定會存在,但如何調和,便是政治家的才能。國民黨立委,看到這次選舉結果,對於2016年自身的命運,想必會有些擔憂(尤其是那些被鎖定割闌尾的),這也許是個好機會,讓國會朝野可以坐下來好好談。如果朝野有共識,認為這次選舉也是給親中派的警鐘,那麼讓台灣繼續傾中的計畫或法案(如交通部打算讓郵政儲金可對中國投資)就應該擋下。這些期望也許不會很快發生,但最新的民意,代表民眾期望看到的是更良好的治理。如果執政黨將此次選舉結果解讀為單純的地方選舉,繼續在背離民意的各方面一意孤行(如兩岸間的開放速度,以及近乎不設限的開放程度),那更非台灣社會所樂見。最後,某位商界大亨從今之後應該不會再吹捧、高估自己的影響力了;畢竟輔選站台的全倒,堪稱賭海冥燈。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mlkj 2014-11-30
經濟學人 早跟你說吧 Told you so

經濟學人 早跟你說吧 Told you so

  Economist Nov 1st 2014「一國兩制」原本是確保在中國主權下,香港還能保有自治的制度。而這個制度最初是為了台灣而設計。一國兩制並沒有受到太多香港人的喜愛,而中國並沒有打算對香港的示威群眾讓步,也不令人意外。但這樣的衝突,更無法點燃台灣對統一的熱情。台灣總統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將台灣的經濟跟中國前所未有地緊密連在一起。中國希望這樣的舉動,可以爲政治上的統一鋪路。即使是馬英九,也堅持民主深耕的台灣,擁有自己的主權。馬英九生於香港,他支持當地的民主運動。10月10日台灣國慶日那天,有儀隊操槍以及女孩的彩蝶舞,而馬英九也發表演說,認為中國領導人應該讓香港別於大陸,擁有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實驗;一如1980年代,中國爲了接軌資本主義,而設立了經濟特區。反對黨民進黨,也支持香港的示威運動。民進黨長久以來,便希望台灣能正式宣布獨立。這些日子以來,民進黨不再那麼急於告訴選民說,他們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但民進黨的支持者,自然地會對香港示威群眾表達同情立場。台灣的學生,對於中國的侵犯更是感到憂慮。他們擔心馬英九的商業協議,背後帶有政治企圖,而台灣最終會變成另一個香港。因為這個原因,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中,學生占領了國會,對服貿協議表示不滿。10月1日時,在台北有場約5,000人參與的遊行,甚至有高中生,他們沒帶太陽花,而是撐起了傘。然而對一般台灣人來說,這場示威的影響並不大。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本來就住在一個民主國家,且某些人視中國為外國。「沒有很多人爲香港挺身而出,表示台灣人並不害怕跟中國靠近,這值得慶幸」,蔡英文主席的特助Ketty Chen如是說。台灣媒體對香港示威的報導可能是另一個因素。有三分報紙給了香港示威活動顯著的版面,但親中億萬富翁蔡衍明擁有的中國時報,淡化了示威活動的報導。當香港警方使用催淚瓦斯時,台灣的蘋果日報頭版驚呼:「香港在哭泣」。但蔡衍明的中國時報頭版,卻是報導棒球相關新聞。此外,多數台灣人從電視獲得新聞資訊,而台灣的電視新聞很少報導香港示威消息。原因之一,可能是台灣媒體為人詬病的狹隘。但也有批評說,電視台碰到中國就軟下來,因為電視台老闆在中國擁有,或希望擁有巨大的商業利益。這個指控,甚至也點明親民進黨的三立電視台,因為三立的肥皂劇在大陸很受歡迎。在社群媒體表達不滿後,電視台才慢慢開始對香港示威活動作報導。但政大管中祥教授說,即使有報導,也偏向煽情化,且很少跟台灣的抗議行動作連結。現任執政黨,馬英九的國民黨,預料在年底的多重選舉中會慘敗。而年底的選舉,將會搭好2016總統大選的舞台。但這是因為執政不力,而非香港因素。作為台灣史上最不受歡迎之一的民選總統,馬英九現在正爲了三年來第四起食安醜聞奮戰。中國的對台政策,看起來也不會改變太多。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說,台灣問題不應該留到下個世代。但跟許多中國政治人物交好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蔡瑋說,習近平不會希望在艱鉅的外交政策活動中,再加入台灣一筆。「如果把香港、南海、東海的議題都帶進來:中國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應付台灣」,蔡瑋說。習近平最後也許還是得等等。原文
mlkj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