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彥相關文章

信念與實踐

信念與實踐

  連日來 ,各界除了報導新內閣的政務推動與執行之外,也有文章針對陳院長自中研院借調一事,進行片面、不實的描述。 這真的不公平,對行政團隊來說,只要有助於國家政策推展,有助於國民共同福祉,歷屆政府都會從學術界借調人才到政府服務。 陳院長不但是 #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 #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國際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他是享譽國際的卓越學者。#Research.com網站也指出,他是臺灣醫學研究論文被國際引用的H指標排名第一的學者。 學術研究不只是為了充實自我,更重要的是實踐與服務,將所知所學回饋給公眾,增長人民福祉。這種淑世的特質,就是我眼中的陳建仁院長。 每一步前進的軌跡,大仁哥都留下重要的事蹟: 1997年,他任教於台大醫學院時,接受當時國科會主委劉兆玄的邀請,擔任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那是他第一次從學術單位被借調到政府機關服務。他在兩年內推動三個國家型生技研究計畫,提升台灣農業與醫藥生技的研發。 隨後,他回到台大擔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2002年應國科會魏哲和主委邀請擔任副主委,這是第二次借調。他在任內推動專題研究計畫的電子化,也將原本一年期為主的研究計畫,延長為三年期研究計畫,讓研究學者能專心長期研究,提升研究品質。 2003年,#SARS疫情襲台,他轉任衛生署署長,帶領衛生防疫同仁及國人對抗疫情。他在5月18日上任,集眾人之力,在 6月15日疫情就獲得控制,他又以一年半的時間,修訂台灣的傳染病防治法、衛生署組織法、疾管局組織條例,建立防疫醫師制度,建構全國傳染病醫療體系,強化醫院感染管控等,為台灣建立堅強的防疫體系。 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陳建仁院長回到學術界繼續做研究。2006年蘇貞昌院長邀請他擔任國科會主委,他除了加強臺灣的科技研發,更擴大新竹及臺南科學園區,設立中部科學園區,為臺灣半導體及其他高科技產業,建立了具有完善的垂直及水平整合的高科技產業聚落。科學園區的產值也很快地增加到一兆九千多億。 2008年政黨輪替後,陳院長回到中研院繼續學術研究,這一直是他最喜歡的工作。直到2015年蔡英文總統邀請大仁哥作她的競選搭檔。他認為貢獻一己所學,提升臺灣競爭力是知識份子的使命,毅然辭去特聘研究員的工作,投入選舉。四年的副總統工作,既是他的公共服務使命,也是他以學者報效國家的實踐。 每個階段,陳建仁院長都傾盡所學,為台灣做出貢獻,任務完成,就又回到學術研究的工作,直到最近,才又出任公職。大仁哥說:「我一直把學術研究當作是生命的主流,出任公職只是奉獻服務的美麗岔路。」 從學界借調人才,陳建仁院長不是史上第一人,也不應該是最後一人。讓學界人士進入公職服務,善用人才與學識,並讓學術專業能引領台灣的改變,是一件應該被正面看待的事情,用實際的貢獻與成績,來檢視他的服務,也才公平正當。 他是學者也是實踐者,明知挑戰重重,也會堅定前行,他對人友善與溫暖,我很敬佩這樣的長官。  
陳宗彥 2023-02-02
站上公投辯論的講台

站上公投辯論的講台

在準備公民投票的辯論會時,相對於其他題目,許多朋友認為「公投綁大選」?比較偏向技術層面,無關大局。 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執行」的問題,可以造就奇蹟,也能摧毀傳說。公民投票是歷經改革抗爭,才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權利,怎麼執行才能真正彰顯民主,這些行政流程與細節,非常關鍵。 【選舉跟公投 是不一樣的兩件事】 選舉,本質上是對「人」的選擇,當事人符合資格就可以參加,人民選出代理人,來執行或監督公權力。 公民投票,是對「事」的決定。有些議題是不能公投決定,例如預算、租稅、薪俸及人事,還有學者認為,基本人權,也不能公投。人民直接表達對國家大政或方向的看法與選擇。 【公民投票的四大重點】 攸關國家重大政策,又是民意直接展現,那麼「程序正當」、「選務順暢」,「充分討論」以及「自主投票」、就成為重要關鍵。 2018年是9合一大選,加上10項公投案同時舉辦,當時以為合併舉辦方便、經濟且能刺激投票率,但那次合併經驗,不僅國人對公投意義爭論不休,更成為選務人員的噩夢。 ◎程序正當的檢討 當年一共有50多個公投提案,經過連署書審核,最後10項成案,全國選務人員,當年審核的聯署書合計超過527萬人次,其中有109萬人次不合規定,再加上原本9合一大選選舉人名冊,工作量之龐大,所有選務人員都忙的人仰馬翻。 過程中還有出現,部分連署書是同樣筆跡、同樣筆色,一看就是直接抄錄的。甚至還有已過世的民眾,「被」參加連署,連署書上還有簽名。 短期間內湧現大量的公投案,加上原定選舉時程,程序上真的相當艱難。 ◎選務順暢的挑戰 當天從凌晨5點開始運送選票,直到第2天凌晨3點35分高雄鳳山最後一個投開票所完成開票作業,將選票送回中選會才結束。 每個投開票所,要設置兩套動線,投完選舉再排隊進行公投,每位選民的操作時間都拉長,更遑論有這麼多張選票要蓋章,當天有近4成投開票所無法在法定時間內完成選務,也有了一邊看開票、一邊投票的奇景。 這已經不是正常合理的選務狀況。 ◎充分討論的質疑 9合1大選戰況激烈,所有的焦點都在關注6都直轄市長、各縣市長的選舉,公投案得到的關注很少、討論不多,案件卻很多。 您有印象,聽過哪場公投的辯論會嗎?沒有經過正反意見的討論,您是怎麼決定投下那一票的? ◎自主投票的困境 選舉票上有人頭、有黨徽,國人很方便識別。 但公投單上,都是文字論述,來不及看的民眾,就拿著「公投小抄」,連公投主文都沒看完就直接蓋章。 這已經不是公投了,只是蓋章的工具人。 您可能記得2018把票投給誰,但您可能不記得,公投案的內容、跟您當時的決定,對吧? 公投真的不是選舉,事實證明合併舉辦,弊多於利。我們投入這麼龐大人力成本、國家資源,要的,難道是這樣的公投嗎? 當、然、不、是!! 【最後的最後…】 今年沒有大選,但國人對四大公投的討論度,並不遜於選舉年,況且,公投法已大幅降低提案門檻與過關門檻,因此,讓公民能了解爭議所在,行使權利,來影響國家政策的方向,才是我們要的公民投票,而所謂衝高投票率、便宜行事、節省經費等考量,都不應該凌駕在直接民權之上。 我的女兒今年滿18歲,剛剛有投票資格,她們會自己找資料、找人討論,來形成自己的意見,也很期待在年底,能第一次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她們跟我說:我的國家,我要自己來決定。 做為國家的主人,我要拜託您們,花時間了解公投題目跟正反論點,為了國家的未來,做理性思考,這次公投無關藍綠 也不是輸跟贏的問題。 民主,是我們辛苦爭取、用心維護的,不能用廉價思考、倉促行事來糟蹋台灣。 #四個不同意 #台灣更有力 #公投不是大型民調
陳宗彥 202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