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瑞相關文章

到底多怕台灣風光?

到底多怕台灣風光?

常見媒體抨擊政府綠能政策躁進,並往往以「我不反綠電,只是反對不當選址」,把反對聲音極大化,對於開發爭議後續如何獲得解決,或者相關法規如何被檢討、修訂,則置若罔聞,以至於每每出現新的爭議,彷彿綠能又罪加一等。 目前常見的綠能發電系統,如風力或太陽能,可與既有的土地利用形式或建築結合,卻被少數媒體惡意扭曲,將開發綠電形容為「侵門踏戶」,放大少數還在開發中的爭議,無視國內各地早已運轉多時的各類綠電設施。 台西鄉民到達德公司的風電工地抗議,雙方在工地爆發推擠衝突。記者蔡維斌/翻攝     綠能發電分散開發的特性,容易讓公眾認為怎麼好像到處都有問題,蓋哪裡都有人反對。但實際上正因為台灣是民主社會、媒體多元開放,加上政府回應民意的高效率,致使大眾更容易在媒體上看見類似的開發爭議。 然而當開發爭議協調完成後,究竟反對意見如何被回應了、法規如何被改進了,這些解決問題的行動沒有衝突畫面,所以缺乏媒體報導,民眾也無從得知。原來,在水庫開發太陽光電只用了很小比例的面積;原來,漁電共生要以養殖為優先、經過環社檢核;原來,離岸風電國產化早有廠商達標、Made in Taiwan的重件早已出海安裝。 民主社會不怕衝突與對話,綠能發電設備的開放性,以及具彈性、容易調整的特性,讓開發過程的失誤更容易被發現與改善,公民團體更容易監督介入,促成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對話,讓開發案可以繼續朝多方認同的方向前進。 再說到離岸風電本土化,其實早有顯著成果。不管是國內船廠建造的維運船舶,在台北港、台中港等地如火如荼興建中的離岸風電設備廠房,又或是今年正在興建的離岸風場的國產化目標均已達標、本土產製的重件也陸續出海等。正因為政策面堅定的本土化目標,讓開發商和本土供應鏈清楚了解努力的方向,即使過程中有少數廠商尚未達成,亦已見有實力的本土廠商把握了練兵機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缺乏自產能源、電力來源含碳量高的台灣,沒有等待或停下能源轉型腳步的本錢,諸多民意調查也顯示,民間體認到現今的困境,促使不同利害關係人必須更積極、妥適的面對場址開發或產業本土化的挑戰,台灣才得以用最短的學習曲線,獲得豐碩的成果。 當政府和民間齊心以高效率面對爭議、解決爭議的同時,到底誰見不得台灣風光? (作者十九年能源產業資歷,新北市民)
周百瑞 2021-04-01
豈止離岸風電翻倍

豈止離岸風電翻倍

週二蔡英文總統出席國內首座離岸風場完工典禮,首次喊出十年10GW的離岸風電目標,一個完全打開國人眼界的數字。 總統蔡英文(記者黃佩君攝)   這個數字,在三年前簡直無法想像!當時台灣政府保守地做出九年3GW的政策規劃,都已被反對黨批為躁進;但經過三年,台灣不但穩健朝向5.7GW邁進,現在更可底氣十足的喊出十年10GW。 無獨有偶,國際NGO日前也在立法院的公聽會中提出「能源轉型藍圖」,呼籲台灣朝向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必要性。 10GW的離岸風電,不但是台灣做得到的數字,也反過頭來印證: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能量,原來長期被壓抑。 離岸風電及太陽光電,並非現任政府才推動,過去國民黨政府時期也稱推動再生能源不遺餘力,但就以當年全球獨創的太陽光電競價制度,無異於壓抑再生能源發展;究其原因,說穿了就是來自傳統能源勢力的打壓。 現在的台灣政府努力打開緊箍咒,試想像,到了二○三五年,台灣將以穩健的步伐累積完成15.7GW的離岸風電;本土的供應鏈、台灣的子弟,將擁有裝設、打造、維運千架離岸風機的實際經驗。 台灣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將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探索我們的海域,為新世代累積經濟實力。 筆者希望能更壯闊地想像,若太陽光電也翻倍?則屆時台灣將有近半電力來自綠電!而為了完整支撐來自風光的能源,台灣也需要更積極推出地熱和儲能的發展計畫,這一切都意味著產業和就業機會。 把綠能技術留在台灣,而我們的綠能人才可以行遍亞太,浮濫資金不再追逐房市,而是綠能概念股。 這個餅不但看得到,也吃得到;這個餅不增加政府財政負擔,還帶給下一代實質的經濟和環境利益。各黨候選人,你還不加碼跟進嗎? (作者任職再生能源產業,新北市民)
周百瑞 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