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自揚相關文章

〈望春風〉 歌詞的深濃台灣平埔血統

〈望春風〉 歌詞的深濃台灣平埔血統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戇大呆,予風騙不知。」這是台灣百年歌謠第一名,台灣人都會唱的〈望春風〉。 國立歷史博物館,七月起在舉行「當我們望春風–台灣流行音樂九○年特展」。把一九三三年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的〈望春風〉當作台灣流行音樂的代表作。很多人會唱〈望春風〉,卻少人知道〈望春風〉有深濃的台灣平埔血統。 很多報導說李臨秋〈望春風〉歌詞靈感,來自中國古典文學《西廂記》。元代《西廂記》原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 李臨秋回憶作〈望春風〉的日文手稿,是說靈感來自淡水河邊的少女,不是《西廂記》。 中研院院士杜正勝,二○○八年,根據清代黃叔璥所採〈崩山八社情歌〉,改作成四句五言詩:「月夜聞簫聲,獨臥心頭悶;疑是舊人來,開門風吹竹。」並說:「台灣民謠「獨夜無伴」具有平埔血統。」詩中聞簫聲指平埔男子約會吹鼻簫。 杜正勝改作〈崩山八社情歌〉書法手稿。     一七二二年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採錄南北路平埔各社民歌,用漢字記載歌調,並漢譯歌詞。所錄今台中大甲〈崩山八社情歌〉:「夜間聽歌聲,我獨臥心悶。又聽鳥聲鳴,想是舊人來訪;走起去看,卻是風吹竹聲!總是懷人心切,故爾。」 把三首歌詞比對:《西廂記》是女子在西廂,風吹門開,看到花影拂動,以為是約會的人到來,結果是偷偷越牆相會。 〈崩山八社情歌〉是女子夜裡房中獨臥,聽到鳥鳴聲,以為是情人吹簫到來,起身去看。竟是風吹竹,被風騙了。 〈望春風〉是女子在燈下孤單無伴,聽見有人來聲音,以為是意中人來了,開門去看,結果是「予風騙不知」。 三詩歌比對,可見〈望春風〉歌詞意境情節,與《西廂記》明顯不相同,與〈崩山八社情歌〉幾乎完全相同,血脈百年相傳。 最近,研究原住民語言和歌謠的高雄文史工作者洪國勝,發現日本時代,很多台語歌謠是根據清代原住民歌謠改編。比對〈望春風〉歌曲歌詞,都是根據〈崩山八社情歌〉改編。 百年歌謠〈望春風〉,是創作歌謠還是平埔民歌改編,應已很明顯。 (作者為作家、《詩寫台灣》作者)
呂自揚 2023-07-24
台灣何時開始有牛?

台灣何時開始有牛?

牛年來了,新春歡喜迎牛年,歡喜牛轉乾坤。牛勤勞善良,台灣人喜自稱、互稱為牛,為台灣水牛。 請問:有誰知道台灣真正何時開始有牛的嗎? 1960年以前的傳統台灣,是以農立國、以牛立農的農業社會。農家耕作田園,運送農作物,商家運貨,都用牛。那時候的鄉村,有田人家都有養牛。不論走到那裡,庄頭庄尾,路邊山頭,都可看到牛。大路上,隨時可看到有水牛或黃牛在拉車。很多農家都把牛當作家人。 1603年,隨軍隊來大員港今台南的陳第,寫第一篇記寫台灣人文風俗的〈東番記〉說:當時的東番台灣,有豬有雞有狗,「無馬驢牛羊鵞鴨」。荷蘭文獻也無台灣有原生野牛的記載。   那台灣何時開始有牛的呢? 王育德1964年著《苦悶的台灣》,寫說「傳教士格拉維斯,在一六四四年到一六五一年之間,自印度購入一百二十一頭黃牛,從這個時候起台灣才出現了牛。」又說:「順便一提,水牛是清朝以後從大陸輸入。」 《苦悶的台灣》對荷蘭傳教士從印度引進121頭黃牛,和清代才從大陸引進水牛,是台灣何時開始有牛的記寫,為後來許多許多歷史書和文史工作者所沿襲,幾乎已成通說。 事實上,筆者從龐雜的荷蘭《熱蘭遮城日誌》第一手史料,明確考證出台灣牛的歷史,是最晚1630年就開始有牛,最晚1647年就有水牛。(1624年至1629年是否已有引進牛,尚無資料。)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1630年3月6日,有共同打敗海盜李魁奇的另一海盜,在廈門附近,贈送荷蘭長官15隻牛、15隻豬;1633年7月17日,荷蘭船隊在廈門附近,搶盜了25隻牛帶回浯嶼(金門);1640年從澎湖運來很多牛,荷蘭公司和私人的牛已超過1200至1300百隻(《巴達維亞城日記》也有記載)。1643至1647年,都有從澎湖來的牛。其中1647年9月3日記載,中國沿海的船,帶來2隻水牛。其他各條未註名是黃牛或水牛,可能黃牛較多。荷蘭文獻是有記載傳教士1650年買進121隻牛,也未說是印度黃牛。引進牛也引進漢人犁耕技術和拉車。 清代文獻關於台灣何時開始有牛的記寫,可說都屬無根據的傳說和訛傳。 四百年來,台灣有了牛,人們的生活從此離不開牛。用牛: 一、拖犁耕田。 二、拉車載稻子、番薯、甘蔗等各種農產與貨物,有時也載人。 三、拉糖廍(清代製糖所)石磨(石車)榨甘蔗製糖。每座石磨要有六隻牛拉石磨,台灣各地很早就有牛寮、看牛寮、牛埔的地名。 四、把攪稻草的泥漿踩踏勻實,來印製土角(土磚)砌牆,起建傳統茅草和紅瓦土角厝。用牛糞、稻殼(粗糠)攪泥漿抹牆壁。 筆者的考證,可說是台灣歷史上何時開始有牛的新發現,是研究台灣歷史者,包括通史、文化史、經濟史、交通史、農業史、建築史、糖業史、文學史,都應該知道和修正的歷史新發現。 (作者為出版社主編、作家)
呂自揚 2021-02-08
功在台灣的日本人八田與一 故鄉金澤人也引以為榮

功在台灣的日本人八田與一 故鄉金澤人也引以為榮

呂自揚/詩文、攝影   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八田與一雕像。圖/呂自揚提供 八田少壯來臺灣,擘建水庫烏山邊; 水灌嘉南十萬甲,功隨圳水流萬年。 --呂自揚〈八田與一先生詩〉 日本水利技師八田與一,建造烏山頭水庫灌溉嘉南廣大缺水貧瘠看天旱田,全變成可種稻豐收的良田。對這樣生養萬民的立功人物,破壞他的紀念銅像,只是「蚍蜉憾大樹,可笑不自量」,絲毫不會動搖八田與一在台灣歷史上的崇高評價。 滿清統領台灣212年,最受臺灣人民感恩懷念的滿清官員,是開闢曹公圳的鳳山縣令曹謹。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最令臺灣人感恩懷念的日本人,是設計建造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的水利技師八田與一。 清領台灣時的鳳山平野無水灌慨,常鬧飢荒。1837年道光17年曹謹到任,就親勘鳳山地形,規劃自九曲塘築堤,開圳引下淡水溪的水至鳳山平原的農田。費時二年,共開圳44條,四萬三百六十丈長,可灌田三萬一千五百畝。1841年道光21年,曹謹已升任淡水廳海防同知,仍命鳳山歲貢生帶領縣民再開新圳,費時三年,共開圳46條,灌田2033甲。將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鳳山廣大旱田,變成一年可種兩期水稻的良田。 縣民感念曹謹為生民謀福的仁德,取圳名為「曹公圳」,並建曹公祠,後改名為曹公廟,感恩奉祀迄今。 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1910年東京帝國大學土木工學科畢業的八田與一,二十四歲即奉命來臺灣任技手,先後參與桃園、臺南、日月潭之水道電力工程。1920年開始設計建造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引官田溪和曾文水溪的水,灌溉嘉南平原十五萬甲農田。歷時十年,開闢長達一萬六千公里的大小圳水路,使缺水、鹽分重的廣大看天旱田,成為台灣最大綠色穀倉。 民間感懷八田與一的功績,特立雕像於烏山頭水庫的小山坡,供人瞻仰,永遠感念。 八田與一的故鄉在日本北部石川縣金澤市,他一生的奉獻在台灣。金澤有一偉人記念館,仍列八田與一為金澤歷史偉人之一。館內立有許文龍雕塑的八田與一半身銅像,像下寫著「臺灣水利之父八田與一技師」。 曹公圳和嘉南大圳的圳水長流,廣大農田的稻子長綠,縣民長蒙其利。曹謹和八田與一都不是台灣人,他們留在台灣的偉業,卻永隨圳水長流芳,永為台灣人感念。作者各以現代小詩四句,寫其事蹟: 鳳邑農田苦旱荒,曹公開圳萬丈長; 為官勤謀生民福,名隨圳水長流芳。 八田少壯來臺灣,擘建水庫烏山邊; 水灌嘉南十萬甲,功隨圳水流萬年。 附記: 一、作者於2014年,特邀曾來台150次的日本東京名書道家原田歷鄭,揮毫〈八田與一詩〉。 二、作者於2015年3月,特請友人將所寫〈八田與一詩〉,帶到八田的故鄉日本金澤市偉人紀念館,向八田與一致敬。  
呂自揚 2017-04-23
荷蘭入佔台灣詩 荷蘭入佔台灣的故事

荷蘭入佔台灣詩 荷蘭入佔台灣的故事

呂自揚 / 詩文、攝影   台灣過去是鹿之島,山埔平野,都是有白色梅花斑點的梅花鹿,走來跑去,千百成群,「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如無決鬥,島民年年皆過著快樂自在的生活。圖/作者提供 福爾摩沙本荒原,島民捕鹿樂年年; 荷蘭大軍燒村社,南北平埔任驅鞭。 ––〈荷蘭入佔台灣詩〉 【荷蘭入佔台灣的故事】      孤立在太平洋西岸的福爾摩沙臺灣島,很早就居住有南島語族原住民,不知來自何時,不知來自何處。根據考古,約六、七千年前,台灣就已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台南南科遺址,有距今約五千年的稻米化石。 最早明確記載臺灣居住有原住民的中文文獻,是1574年明萬曆二年的《神宗實錄》記載:福建總兵胡守仁招漁民告諭東番,合剿海賊林鳳。島名和住民皆稱東番。 1603年1月(明萬曆30年12月),福建人陳第隨沈有容軍隊剿倭寇,來到東番大員,回去將其見聞,寫成第一篇臺灣原住民生活習俗的〈東番記〉。當時的原住民「東番夷人」,住茅屋,無文字,無日曆,不穿衣服。善走,好決鬥,不記仇,夜不關門。種稻米、番薯、芋和蔥、薑、甘蔗;有豬、狗、貓、雞,無牛、羊、馬。吃豬不吃雞;怕海,不會划船,只在溪中捕魚。食鹿肉,用鏢槍在荒野中捕鹿。 東番是鹿之島,山埔平野,都是有白色梅花斑點的梅花鹿,走來跑去,千百成群,「窮年捕鹿,鹿亦不竭」。如無決鬥,島民年年皆過著快樂自在的生活。 1624年,荷蘭人從澎湖入佔福爾摩沙的大員(安平),建熱蘭遮城,又向新港社原住民購買臺江對岸赤崁的土地,建普羅民遮城,從事貿易。 1629年,荷蘭人以強勢步槍武力,征服大員附近的新港社。1635年8月,從印尼巴達維亞增派士兵到大員。11月,荷蘭長官率士兵500人帶步槍,聯合新港社攻打麻豆社,把房屋全部燒燬。麻豆社只好與荷蘭締約投降受統治。 1635年12月25日,荷蘭長官又率500士兵和400至500新港等社,攻打南方defeat桌山(今高雄大崗山)附近的搭加里揚社,搭加里揚無法抵抗荷蘭槍火的猛烈攻擊,很快就潰敗逃亡,所有房屋被燒成灰燼。 作者書。 1636年1月,荷蘭接著征服麻豆社旁邊的蕭壠社(佳里),蕭壠社比照麻豆社締約受統治。 1636年2月,逃遷到屏東平原的搭加里揚,率大木連(上淡水)、麻里麻崙(下淡水)、搭樓三分社代表到大員,與荷蘭締約投降,開始受統治。搭加里揚附近海邊的放索等七社畏懼,也與荷蘭締約受統治。 荷蘭征服福爾摩沙南部今台南、屏東平原各社之後,開始傳教,收稅、派遣勞役,並利用締約各社協助作戰,逐漸征服中部、北部和東部各社。到1650年,全島受荷蘭統治的原住民共有315社,62849人,約佔全島原住民的二分之一。 荷蘭在福爾摩沙的貿易,以輸出鹿皮、蔗糖和稻米為最大宗。每年輸出的鹿皮曾多達20萬張。
呂自揚 201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