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代誌,到阮為止」

受苦的代誌,到阮為止!

這句台語要傳達的是,「苦難到我們這一代為止」。做為《#鹽水大飯店》的原著作者,這句,真的有震撼到。

因為在聽戴振耀「耀伯」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他那段青春歲月,從充滿義憤與亢奮的熱情支持「黨外」,到義無反顧成為「黨外一員」,正是帶著這份不惜用生命反抗威權體制,希望改造社會與體制的豪情與志氣。

「受苦的代誌,到阮為止」的祈願,也絕對不只是耀伯個人,而是台灣在1970年代的覺醒青年世代,為傳承台灣追求社會公義的精神,身為人子、人夫、人父,而共同自許的時代使命。

整個1970年代,對台灣歷史發展階段來說,仿佛是漫長的黑暗中,終於來到等待曙光的關鍵時刻。

經常很遺憾,現今很多台灣年輕世代頂多只是聽過「#美麗島事件」這個名詞,更多甚至是毫無所悉。

雖然不過是45年前的事,真正感受過那段全面動員校園的政治洗腦,整個社會跟著喊打喊殺的恐怖肅殺氣氛,至少也要55歲以上的台灣人。

在海外台灣人空前團結救援,成功說服美國關切施壓之下,蔣經國被迫同意公開審判的「#美麗島軍法大審」,海內外媒體蜂擁而至。

在新聞箝制的年代,台灣國內媒體幾近巨細靡遺的逐字刊登,辯護律師與美麗島受難者,提升至民主人權層次的答辯,更成為台灣社會一場民主政治的震憾教育。

被迫同意公開審判的蔣經國,在看過多份殘酷刑求後的自白書、悔過書後,或許他預期軍法審判庭上,是一個個的認錯求饒。但是,他錯了。

蔣經國為什麼會嚴重錯估,輕率同意黨政軍壟斷的媒體,逐字刊出律師與美麗島人士的發言,進而掀起社會覺醒運動,甚至引爆1980年代的民主浪潮。

這一連串的「失誤」,正是因為蔣經國不了解,那個世代的台灣覺醒青年,是如何思考台灣的前途,以及願意為台灣未來奉獻的志氣。

屬於學術與教育的,那是歷史學家與學校教育的事。感謝公共電視與導演鄭文堂、林志儒,讓台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有一個機會從庶民的視角,認識那個願意「為台灣、為子孫未來」奮鬥的覺醒青年世代。

< 資料來源:陳增芝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