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流政治效應

 

政治,也有新浪潮,變革力量,標榜新。台灣的黨國戒嚴獨裁被改變後,民進黨成立,黨內的助理群有左有右,大多是剛離開大學、投入黨外運動的熱血青年。以「前進」為名的助理群具有社會意識;以「新潮流」為名的助理群也具有社會意識,但較奠基在台灣意識。這些助理群初始反對「公職掛帥」,對於政治權力位置抱有批判性。但實際政治畢竟是由公職在權力位置進行的,從反對公職掛帥到後來參與競選公職,新潮流逐漸從助理群發展成公職群,與傳統政治人物的家族化、個體化不同,更像合作社。他們終取代傳統的反對運動人物,成為民進黨最大勢力,派系次世代成員賴清德當選總統。

「新潮流」的創流元老大多是戰後世代,他們出身政治改革運動陣營。相對的,中國國民黨進入李登輝時代,出現了「新國民黨連線」,原是以「反共愛國陣線」為名的殖民意識論中國派,後來脫離中國民黨組成中國新黨,興風作浪一番,又重回中國國民黨,善於鬪爭,成為所謂「戰鬭藍」。在李登輝路線被拋棄後,主導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與地方派系牛鬼蛇神的利益形態成為表裡。這次大選,威權官僚出身的侯友宜,分別依靠這兩種力量支持。

「新潮流」在這次大選既受民眾黨攻擊,也受中國國民黨攻擊。當選總統後,賴清德以「退流」宣示超派系因應。其實,一九九五年,台灣政治史上失敗的「大和解」倡議,中國新黨和民進黨新潮流是相對要角。大和解加上聯合政府論,剛辭世的施明德是局中人,有聯合鬭爭立基地方派系的中國國民黨取而代之的政治權謀,李登輝是鬪爭對象,帶有世代論的改革邏輯。但統獨意識的極大落差,難獲社會支持,瓦解了以「和解」為名的巨大奪權陰謀。卅多年後,和解論的雙方竟成惡敵。

政治,權力競奪的特色是「我要」,與經濟的「會怎樣」,或文化的「應該怎樣」不同。據有權力位置一定會樹敵,因為競爭關係,有搶奪得失的效應。中國國民黨與民眾黨攻擊民進黨,只是想取而代之,而非在野兩黨較具執政條件,亦非他們更具道德性。中國國民黨劣跡斑斑可考;民眾黨初生之犢,地方執政並不亮眼。

政治人物應謙卑,政治權力是公共權力,在民主國家取之於人民授權,在歷史上是否留下地位令人尊敬和懷念,才是重要。新潮流發展成民進黨最大、最有實力的派系後,派中也有系,甚至出現「南流」、「北流」之分。權力的現實會讓權力演化,只要台灣的公民社會成熟,國家體制更健全,政治人物會從「政客」逐漸朝向「政治家」發展,權力之光會閃耀,權力的黑暗自然會遜色。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