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人道 — 兩岸治理的本質差異

 

近期進入颱風季,中國受杜蘇芮及及後續低壓帶影響,從福建到黑龍江多個省市因暴雨而遭殃,有一億五千萬人受影響,並在中國京津冀首都圈的涿州等地造成水災;而卡努颱風遠離後帶入台灣中南部的西南氣流,也造成災情。

同樣面對暴雨及水災,如何應對受災者,台灣與中國的態度及舉措明顯大不同。

中國為了保住首都北京市中心、大興國際機場,及習近平看重、儼然未來赤色中華帝國新都的雄安新區不遭水災,北京市郊的房山等區,及河北省從省委書記倪岳峰為首的高層到一般民眾,在「優先確保北京及雄安等地」的政治目標要求下,都須有成為首都護城河的政治覺悟,於是涿州等蓄/滯洪區,包含城市、居民,及生命財產,就成為政治目標下的犧牲品,須代北京及雄安承受水災之苦。在中國官方媒體宣稱的死傷人數背後,「真正死傷人數到底有多少」,也將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汶川地震等天災人禍,成為難解的謎。

中國河北省霸州市因洩洪而家園盡毀的憤怒災民,昨天到霸州市政府高舉布條抗議,並與在場警察爆發激烈肢體衝突。(圖擷自推特)

 

 

反觀台灣,天災雖難避免,但中央及地方政府「照起工走」,則從法規、制度及施政措施等,盡可能減少人禍、增強社會面對天災時的韌性,不幸有受災者,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即使下落不明,也要想辦法找到人」,這已是整個政府體系的共識與準繩、並內化於具體救災行動。

觀察一個政府應對災難的優先次序,可見這個國家重視的上位價值是什麼,中國社會,特別是政治部門長期將民眾當作是共產黨實踐政治目的、必要時可犧牲的工具,輕賤人命、安全、健康及財產等基本權利。

而台灣在正常情況下,則對每一個人都有最基本尊重,台灣人能不珍惜這樣的社會,反而要將台灣奉送給那個不尊重人權、甚至把人當作犧牲品的中國政權嗎?這是二○二四年總統.立委大選日日益接近,每個台灣人做出政治決斷前,都應深思的大哉問。

(作者是服務業、兼業作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