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觀點:補助私大學費有助於社會安全

近日賴清德副總統在朝陽科技大學致詞時,表態政府有責任縮短公私立大學學費落差,預計從明年開始編列相關預算,使得大專院校學生的學貸議題再次浮上檯面。綜觀來看,多數大專院校學生贊成相關政策,除了能夠直接減輕學貸負擔外,更能夠間接弭平貧富差距,以及避免弱勢學生因經濟因素而停止就學。

社會安全網破洞在學涯  

根據報導者專題《教育能翻轉人生嗎──高教的反向重分配現象》一文,能夠發現台灣的高等教育具有反向重分配的現象,即高所得家庭的子女,進入私立大學比例較低;低所得家庭的子女,進入私立大學比例較高。同時該文也指出,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的經濟背景也較佳,是故我們能夠得出,低所得家庭的學生,進入私立大學比例較高,而這些貧苦學生,除了必須負擔比起國立大學貴一倍的學費之外,其資源也遠遠不如倍受政府補貼的國立頂尖大學。

再仔細探討現況下的升學制度,不論是學測分發的弱勢生名額,又或者是學雜費的減免,大多必須要基於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及其子女、原住民學生、特殊境遇子女及孫子女、軍公教遺族等五大身分才得以申請。在這當中,我們也能從現況看出,我國對於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審查條件相當嚴格,導致許多應該受這些制度協助的學生,被一刀切拒之於門外。

賴清德副總統在朝陽科技大學致詞時,表態政府有責任縮短公私立大學學費落差,預計從明年開始編列相關預算。(資料照)

 

以筆者生於新住民清寒家庭為例,父親為藍領階級,母親為粉領家管,看似符合中低收戶的標準,但因為父親祖先的一小塊田產,即便收入與存款再多麼遠低於門檻之下,也不符合中低收入戶資格。是故,在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較低的情況下,筆者實在難以與他人在考場上公平競爭。即便經過一番努力進入學測分發階段,但多數公私立學校的弱勢學生名額,多只針對上述五大身分,導致這些政策看得到吃不到。最終,筆者為了圓夢,即便知道畢業後必須要負擔更加高昂的學貸,依舊選擇了私立大學,而非進入便宜將近一倍的國立地名大學就讀。

進入大學後,因為並非五大身分,而無法申請上述的學雜費減免。但是大學與高中職不同,教育部對此又額外提供了一個名為「大專院校弱勢學生助學計畫」,擴大協助弱勢族群學生就學,同樣不分公私立大學,只要符合條件,就能夠申請學雜費減免與生活費,補其原先制度不足,但嚴苛的條件,也使得許多學生依舊無法被幫助到。

幸運的是,筆者最終得以通過高門檻的弱勢助學金,很大程度上改善學貸壓力,但身邊也有許多朋友無法被接到,繼續為學貸所苦。

補助私大學費能補足社安網不足之處

根據美國CIA The World Factbook的世界各國指數調查,台灣貧窮線以下人口(Population below poverty line)僅1.5%,遠贏過歐美等社會福利先進大國。看似均富的數據,卻是被美化過的。根據我國貧窮定義,除了考量個人收入外,還要再將家戶、直系親屬的收入合計,而房地產的嚴苛門檻,更是將許多貧窮人口拒之於門外。曾幾何時,遮風避雨的家,成為了他們無法通過中低收入戶門檻的詛咒。

再者,教育部的弱勢助學金,參考中低收入戶的相關標準,雖然已放寬其門檻,但考量到區域發展不均衡,一致性的家戶年收入、不動產價值標準缺乏彈性,更容易導致六都的求學貧苦學生,難以通過該標準,被社會安全網漏接。

是故,補助私大學費政策,能夠讓那些在現況下學雜費減免、弱勢助學金無法幫助到的學生,得以透過該補助同樣減輕學貸與畢業後的還款壓力。當然,這項政策也應納入排富的考量,應該要因地、因時、因人,訂定不同程度的標準,不再讓那些應該受到幫助的族群被排除在外,且不重蹈過去學雜費減免、弱勢助學金申請門檻過高的缺點。

(作者為新住民子女、清寒家庭長子)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