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的鄉愁

台灣棒球的鄉愁

一直沒有寫下參加《臺灣棒球一百年》新書發表會的感想,趁今日稍空,來補記一下。

對五年級的人來說,看棒球比賽真是一種集體體驗和記憶,我從少棒比賽一直看到青棒,我記得的名字有許金木,葉志仙,李文瑞,楊清瓏和莊勝雄等人…。不過,上了國中以後,我就很少看了,到了職棒,我幾乎沒去追蹤,偶爾看看報導,讓血沸騰一下。不過,和棒球有關的電影,倒是看了不少,像《百萬金臂》,《夢幻成真》,《天生好手》,《往日柔情》,《心靈投手》,《魔球》等等,我最喜的是《夢幻成真》和《魔球》,前者藉棒球一圓父子天倫,後者讓人一窺美國職棒世界的算計,當然,國片的《KANO》,讓我大開眼界,激動不已,隨著電影回到台灣的歷史情境和時空中。

人生中有個階段,我和父親的對話就是當日的美國職棒比賽,每一場王建民出場的比賽,父親都會爬起來看,我隔天下班回家後,他會告訴我王建民當天的比賽表現,但我們的對話僅只於此,我無法和他聊我的工作。我過去從沒認真想過,到底看棒球比賽,或棒球本身,在台灣,在我們個人的生命史中,到底是甚麼樣的意義?何以和籃球不同?這個問題直到我讀到新版的《臺灣棒球一百年》後,才豁然開朗,原來是這樣,果然是這樣。

棒球運動的一百年發展背後,牽動這麼多的歷史因素,彷彿打開一扇跨越時空的球場大門,門後就是台灣近代史上的棒球運動球員,在球場上奔馳,投捕,接球,飛撲,擊打,盜壘,像球一樣快速移動著,是五線譜上的音符,也是詩。不是熱愛棒球的人,寫不出這樣的一本書,充滿了鍥而不捨的熱血追尋。這本書可以當成史,當成資料,而其實還延伸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屬於台灣的文本其實是很豐富的,發表會中,聽著作者謝仕淵老師和魏德聖導演的對談,講到對棒球的愛和執著之處,讓我十分動情,一顆球的滾動,牽繫多少的人心和希望。

下午翻著書時,提到日治時期的圓山球場時,我愣了一下,我知道這裡啊!小時候經過時,還以為這球場是美軍顧問團駐紮時所修建的,原來更早,在我出生之前。這本書帶我回到過去。謝謝謝仕淵老師寫了這本書,圓滿了少年台灣的鄉愁,謝謝玉山社。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坐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和室內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和大家坐著

< 資料來源:廖志峰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