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對白色恐怖認知錯誤

總統馬英九。資料照片
   
蘇瑞鏘/政大歷史系博士

 
長久以來,馬英九對戰後台灣白色恐怖的認知,總認為是國共內戰引起政府戒嚴、而由於戒嚴才造成白色恐怖。因此,他一向主張惟有改善兩岸關係、避免內戰,才能杜絕白色恐怖;今年1月23日出席「世界自由日慶祝大會」時仍表示:「兩岸如果沒有和平,台灣自由民主的發展也一定會受到威脅。過去60多年的發展,包括戒嚴與白色恐怖,都是因為國共內戰的關係。」即是一例。
 
然而,以國共內戰詮釋白色恐怖的成因,實存在許多盲點。首先,就鎮壓的對象來觀察。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當局鎮壓的對象並不限於共產黨人,還包括台獨人士(如彭明敏)、民主人士(如雷震)等異己,乃至無明顯政治傾向的一般庶民。在這些人當中,有些人明顯反共,或至少非共。
 
其次,就時間來觀察。早在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旋即在台灣海峽維持中立;1954年台、美雙方更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中國對台灣的直接武力威脅已告解除。
 
而且,以「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為首的在台匪諜組織,早在1950年代前期幾乎已被國民黨當局殲滅殆盡。1950年5月13日,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即指出:「現除其省工委領導機構,業已全部瓦解外,所有基隆市工委……等中間機構,亦已予以摧毀。」
 
國家安全局亦曾指出:1952年已「將匪台灣省重整後省委組織全被摧毀」。可見最晚在195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已無被共軍攻擊和匪諜顛覆等明顯且立即的國家危機;往後數十年間,國民黨當局卻仍持續鎮壓主張台獨與民主等各類異己。甚至到了1991年,國民黨當局一方面終止動員戡亂,結束國共內戰狀態;另一方面卻仍繼續整肅獨台會案的陳正然等四人,以及陳婉真、郭倍宏、李應元等主張台獨的異議人士。馬英九的「內戰結構論」,都無法有效解釋這些現象。
 
此外,在馬英九的認知裡,為了維護人權必須杜絕白色恐怖,而要杜絕白色恐怖則必須改善兩岸關係以防止戰爭。然而,馬英九主政近八年來,常以改善兩岸關係為由向專制中國讓步,造成原本宣稱要維護的人權反而明顯倒退。
 
例如,2008年中國官員陳雲林來台,以及2014年兩岸黑箱服貿事件,這些涉及中國因素的事件,皆因頗具爭議而引發台灣人民的抗議,然馬英九政府竟對抗議的民眾施以國家暴力。由此可見,杜絕白色恐怖等國家暴力的關鍵,在於堅定人權的價值,而非犧牲人權價值來迎合專制中國,這正是馬英九認知白色恐怖與兩岸關係的主要盲點。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