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不存在

 

​中華民國不存在
中華民國到底在哪裡?(網路、中央社資料照片,民報合成)

 

近來中國國民黨準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的一句「中華民國不存在」引起驚天動地的討論。國民黨為了補救,特地安排洪秀柱在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紀念活動中演講,反覆確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史,的確曾經存在,只是不存在當時的台灣。中華民國縱使存在現今的台灣,卻只是台灣歷史的一部份,台灣還有日治史,清治史,鄭氏王朝,荷西殖民史等等,以及愈來愈重要的庶民史,以台灣為主體的獨立史觀。

那麼中華民國到底在哪裡?香港鳳凰衛視近來為郝柏村製播不少節目,除了專訪,還有去年的「我的中國心重返戰場─郝柏村的抗戰之旅」,以及今年的「鳳凰大視野─重返戰場」,單一鏡頭跟著郝柏村的獨白,一路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雖稍嫌單調,但可以感受到年逾九旬的郝柏村,想要重溫自己一生當中很重要的歷史記憶─抗日戰爭。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懷念人生最精華時期的驚濤駭浪及其成就,當然有十足的正當性,而且這也是推翻清朝後,中華民國最重要的歷史戰役,更是中華民國存在中國最有力的正當性。諷刺的是,中國官方的抗戰紀念活動中,絕口不提國府與中國國民黨,只以中國共產黨為主,正有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抗戰紀念活動,也刻意忽略台灣人在二戰期間是日本兵的事實。

比起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以斷裂式,單一面向的論述來紀念二戰勝利,英國為了紀念歐戰勝利七十週年,由BBC2主導製作一系列的紀錄片則內容廣泛。最主要的一部紀錄片是以歷經過二戰的英國平民的故事為主,也就是二戰時期的庶民生活史,用意在鼓勵新一代的英國人去捕捉最偉大的一代人的記憶,有傳承與教育的意義。其他的當然也少不了重要將領的訪談,戰爭時期的領袖,戰後的變遷,以及加勒比海殖民地在戰時的重要角色。主要的節目包括,「歐戰勝利日:紀念勝利」,「英國最偉大的一代」,「戰爭時期的BBC」,「邱吉爾:贏了戰爭,輸了和平」,「殘酷的和平」,「為國王與帝國而戰:加勒比海的英雄」,「二戰:1945&坐在輪椅上的總統」等等,從電視到廣播,從全國到世界,再到英國各地方的二戰記憶,節目不下數十個。內容不僅記錄史實,也兼具反思與批判。有趣的是,BBC2今年同樣製播了關於日本的節目,卻跟戰爭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日本:地球上令人著迷的島嶼(Japan: Earth’s Enchanted Islands)」,共分三集介紹本州,西南群島,以及北海道。每次播出收視率都維持在前十名,內容詳述日本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畫面精緻細膩,比起國家地理頻道製播的紀錄片毫不遜色。可以預見,這個紀錄片不僅在國內有高收視率,有公共教育意義,也能夠行銷到世界各地的電視頻道,充分發揮英國的軟實力。

至於郝柏村的重返戰場效果如何呢?有天與一位年輕的中國傳播學者聊天,他感嘆地說「中國的硬實力太硬,軟實力又太軟」,意即硬實力嚇死人,讓人退避三舍,軟實力又一點競爭力也沒有。他舉例,就像郝柏村重返戰場這種低製作費,年輕人不感興趣的節目,充其量只是一群老先生老太太的自我呢喃。更別提那些抗日神劇,內容荒腔走板,教人不敢恭維。這樣的電視節目能夠說服誰,或者能賣到哪裡去。說到底,他更重視的是現在中國官方一味吹捧「中國模式」,卻無法解決已經非常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未來該怎麼辦?

事實上,當今中國年輕一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下成長,所受的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他們對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陌生,或者不感興趣,可想而知。尤其,近廿年來大量的中國年輕學子遠渡重洋到歐美各國留學,遊學,或交換學生,甚至移民,無不胸懷大志,在這個競爭激烈又充滿機會的年代,人人想的是未來。同時,台灣年輕一代,從反課綱微調的高中生喊出「汝思華,吾思台」的口號,可見台灣年輕人已經擺脫大中國史觀,腳踏實地以台灣為主體,而不是糾結在中華民國的框架裡。換言之,從兩岸年輕人的現況看來,洪秀柱果然真人快語,一語中的,中華民國也許的確已經不存在了。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