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教育的主體是部長還是師生?

 

全台高中燃起了反對課綱微調的行動,教育部以「在新版課綱的前提下,尊重教師專業」回應,對映著課本中寫的「民主」二字,顯得格外諷刺。一本本以「民主化」、「培養公民素養」為理念編纂的教科書,卻是透過反民主的程序被決定,以修改成符合當局腦中的定義,這難道不是假民主真獨裁?

教育部說微調後「尊重教師專業,可自行在課堂上補充教學」。由學校選書,但「提醒學校在選書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權益,及後續升學考試會根據新課綱命題的權益」。教師有權在「上課時」主導教學及補充多元的觀點,但教育內容的決策權仍掌握在教育部及學者「專家」的手中,基層教師在「下課後」的自主聲音仍受到忽視,或在繁重的行政事務中自行消音。且實務上,基層教師在「上課時」的教學專業自主性,仍然被壓縮到「正式進度完成後」的十幾分鐘。使教師大部分的教學時間,都扮演教育部意念的執行者的角色,而學生則配合演出。

一九九四年教育部定為「教育改革年」,並以「鬆綁」做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朝向基層教師專業自主、在課堂中呈現多元學生聲音的互動。在課程內容上,刪除大量黨國教育的思想,但在升學主義的氛圍下,教育部規範的課綱及教學目標仍是唯一圭臬,實際上限制了教師發揮專業自主的空間。對於課綱,基層教師無權置喙。

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臉書上指出:「本次國文公民歷史教科書微調,主要希望達到四個目的:1、符合憲法;2、錯處勘誤;3、符合國際現實與社會趨勢;4、內容補正。」新版課綱,忽視現存憲法之爭議,並把國家認同的章節移至兩岸架構下的要素之一討論,而非以建立主權國家為前提。面對此種反動課綱,公民教師基於課綱必先照本宣科,「把進度趕完再來做些有趣的討論!」這學生最期待的短短十幾分鐘,不僅難以補救學生對政治現實的認識,更難觸發多元討論,學習自主性難以展現。沒想到教改二十年,教師與學生仍被課綱綑綁,相互牽制。

教改一直不成功,就是由於教育現場仍難以落實內部民主。從反微調課綱運動來看,基層教師的反彈聲浪依然不受重視,如何將教育從黨國及專家思維中解放?這次的課綱微調爭議,除了在程序上的不正當,以及刪去模糊台灣主體性的內容,同時也再度收束了教師專業自主性及學生學習自主性。輔以日前台東女中教官看似以「校安通報」舉動做為對當局的表態,國民黨政府二十年來仍不改其獨裁本色,在這歷史時刻,也僅能再度呼籲「反微調課綱就是反獨裁」。(作者為公民教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