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撤工程師返台 美媒:習想用經濟控制台灣已無效了

北京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減弱,中國以商逼政策略並沒有奏效。(路透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在地緣緊張局勢升溫下,台商大舉撤離中國,轉移陣地,台灣經濟也向美國和東南亞國家傾斜,2023年第三季美國和東南亞六大經濟體合計佔台灣出口額的36%,這是2002年以來首度單季出口比重超越中國及香港。曾赴中國電子業工作14年的台籍工程師也返台,並強調許多老同事都離開中國了。隨著越來越多台灣人對中國心存芥蒂,美媒斷言,北京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減弱,中國以商逼政策略並沒有奏效。

《華爾街日報》報導,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放經濟,台商成為首批投資者之一。到了21世紀頭10年,中國融合兩岸經濟的策略似乎取得效果,2010年台灣逾28%的產品出口至中國。

多年來,北京希望透過讓台灣人民相信經濟未來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藉此控制台灣。不過,到了2014年,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過度依賴中國深感擔憂,風向開始轉變。台灣年輕人推動「反服貿協議」,掀起太陽花學運。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上任後,更積極推動台灣經濟多元化。

近年則因美中對峙,地緣緊張局勢升溫,供應鏈多元化已成為潮流,台商陸續撤離中國,尋找新陣地。21世紀初時台灣對外投資主要流向中國,現在已果斷轉向其他目的地,包括東南亞、印度和美國。

根據台灣官方統計,台灣對中國投資在21世紀10年代初的大部分時間裡,每年約100億美元。但是,2023年至今,台灣僅有13% 的投資流向中國,25%流向亞洲其他地區,近一半流向美國。

文章指出,蘋果公司推動供應商多元化之後,iPhone在中國的主要代工商富士康(Foxconn)正在印度和越南擴產。台積電等科技企業也在向美國和其他非中國買家出售更多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華盛頓對晶片的限制和蘋果公司對台灣晶片的押注。

另外,台灣政府還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台灣對「新南向」貿易夥伴的出口額,在2023年前9個月已增至660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高出約50%。

根據CEIC數據,2023年第三季,美國和東南亞六大經濟體合計佔到台灣出口額的36%,這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單季超過中國和香港的出口比重。台灣統計也顯示,2023年前10個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比2018年同期增長80%以上。

隨著台商撤離,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也離開了。在中國一家電子製造商擔任品管控制長達14年的邱先生(Leo Chiu)說,自己在中國已沒有升職空間,2019年就返台,他的許多老同事也都離開。

連仰賴中國市場10多年的漁產養殖業同樣尋找新出路,養殖業者張家聖(Chang Chia-sheng,音譯)表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已將目光轉向其他市場。自2018年以來,對美銷售額猛增4倍,「在美國,事情似乎更好辦」。

報導認為,由於越來越多台商開始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北京感到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正在減弱,相當惱火。而台商則對中國心存芥蒂,中國試圖利用經濟影響力拉近與台灣的距離,並未奏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