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如相關文章

師大台文系針對高雄輕鐵台語廣播的聲明

師大台文系針對高雄輕鐵台語廣播的聲明

  高雄輕軌的台語廣播中,「輕軌」一詞使用華語發音。民眾反映之後,高雄捷運工程局仍表示,輕軌一詞為外來語,若以台語播音容易造成民眾誤解。經媒體報導後,「輕軌」一詞雖曾一度改為台語播音,但兩天後又改回華語。針對高雄捷運的做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基於台灣語文專業,為善盡社會責任,有以下呼籲及聲明。 一、根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及《國家語言發展法》,高雄輕軌的播音應依法完善台語廣播。 二、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以下稱「工程局」)回應指「輕軌」為外來語,不須刻意翻譯成台語,但外來語透過翻譯而普及乃是常態,華語的「輕軌」一詞即為一例。認為台語播音會造成誤解和不便實屬多慮。 三、台語表達「輕軌」之詞彙早已存在,如,台北淡海輕軌播音使用「輕鐵」(khin-thih)一詞;公視台語台、台視台語新聞、華視台語新聞中也有「輕鐵」、「輕便鐵路」(khin-piān thih-lōo)等稱呼,且車內仍有其他語言的廣播,工程局不採用台語稱呼「輕軌」之理由並不成立。 四、台語過去長期為台灣實質上的共通語,但錯誤的語言政策造成台語快速流失。我國已於二○一八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政府、公部門應實踐該法之立法精神,於各層面實踐台語,使用新詞稱呼新事物尤為重要之一環。 本系呼籲高捷應立即將台語播音中以華語發音的「輕軌」一詞改為台語「輕鐵」。交通主管機關並應全面檢視、協助確保全國公共運輸有正確之台語播音。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系主任)
許慧如 2024-02-20
本土語言政策 應走出高低階語言的迷思

本土語言政策 應走出高低階語言的迷思

語言社會學中,有一個「高/低階語言」的概念。簡單來說,高階語言用於正式場合,包括學校教育;低階語言用於非正式場合。台灣在國語運動時期的「方言」,就是低階語言,而高階語言當然是「國語」,也就是中文。有些社會的高低階語言會穩定存在,各司其職,但台灣不是。過去「方言」曾長期遭到打壓,導致快速流失。 解嚴以來,在民間長期努力之下,「方言」這個負面標籤逐漸褪去,並發展為「母語」、「鄉土語言」、「本土語言」。 二○一八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還進一步成為「國家語言」。這一路的演變,對本土語言雖是很大的鼓舞,但不管地位再怎麼提升,其實還是停留在低階語言的層次。 這幾年台灣社會強調多元價值,語言也是其中一環,且內涵越來越豐富。「國家語言」除了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還有馬祖的閩東語和台灣手語,且客語和原民語還細分多種語言或口音。只是,這樣的多語,只存在於低階語言。且政策論述上多半還是用「本土語言」或「國家語言」這種概括性的標籤,忽略各語言間的差異,以及因資源分配而可能產生的競爭關係。至於中文的絕對優勢,依然不動如山。眾多本土語言始終像便當的配菜,菜單上寫的只有主菜。即使近來配菜的菜色變多,但依然是小格子裡的配菜,且格子沒有變多變大,配菜也不可能變成主菜。 我曾於一門以英語授課的通識課程問學生,「台灣是單語、雙語、還是多語國家?」結果,回答「單語」的全都是外國學生,且這個單語就是中文。從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台灣駐外單位辦理相關手續開始,就是這樣的印象。有趣的是,台灣學生的回答全都是「多語」。 進一步追問,過去一週內講超過十分鐘的本土語言為何,結果沒有人答得出來,因為他們生活中其實只講中文。學生們直觀地回答,寫實地反映出台灣的語言現實。 日前,政院通過「國家語言研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國家語言的發展又跨出一步。筆者期許政策規劃者能走出上述低階語言的格局,因為這些亟需復振的國家語言,不應只是配角,也不應只是文化部和教育部的工作。 (作者是師大台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許慧如 2023-05-10
營造安心使用本土語言環境

營造安心使用本土語言環境

  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本土語言比較活絡了,但卻逐漸定型在「教育」和「文化」兩個領域。從文化和教育來復振母語當然合理,畢竟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且當年國語運動就是在學校強勢推行,但本土語言的復振絕不能只侷限在此。本土語言必須回到生活各領域,畢竟語言要成功復振,就是要人人都會說、事事都能說、處處都可說。 台灣本土語言仍在快速流失,但中年以上的族群大多還是能講流利的本土語言。只是長期華語霸權,讓大家母語能力沉睡了。若能讓中年以上兩三個世代的母語從沉睡中醒來,靠群體實踐把這些語言講回來,台灣的本土語言活力就更有機會趕過流失速度,真正復甦。 不過,台灣的本土語言種類多,加上長期獨尊華語,即使有本土語言意識的人,也會擔心不講華語無法溝通,甚至會被認為是故意找碴,有時還會被惡言相向。最後就是大家繼續只說華語。 因此,讓人能安心使用本土語言的環境非常重要。如果各公務單位和銀行、大賣場、飯店等大型服務業的第一線服務人員,能夠配戴服務語言的標示(如:台/華、客/台/華),而非設置特定語言櫃台,讓想要使用本土語言的民眾,知道哪些人可以提供相應服務,就不用擔心對方聽不懂,或被貼標籤。即使只想要華語服務,也能繼續使用華語。目前就有大型餐廳有類似作法,但標示的都是如日韓的外語。 對提供本土語言服務的企業商家,政府若能給予獎勵,勢必會吸引更多業者加入,因為除了實質優惠,還能提升企業形象。如此,本土語言復振才能廣泛走入各領域,但這些就非文化和教育部門直接相關事務了。 或許有人擔心本土語言的母語者,只有聽與說能力。不過,現階段實在不需擔心,畢竟這些語言過去從未真正有系統地推行文字化。況且,流暢的聽說能力,正是讓大家把母語「講回來」的重要基礎,千萬不要小看。 (作者是師大台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語言學者)
許慧如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