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安心使用本土語言環境

 

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本土語言比較活絡了,但卻逐漸定型在「教育」和「文化」兩個領域。從文化和教育來復振母語當然合理,畢竟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且當年國語運動就是在學校強勢推行,但本土語言的復振絕不能只侷限在此。本土語言必須回到生活各領域,畢竟語言要成功復振,就是要人人都會說、事事都能說、處處都可說。

台灣本土語言仍在快速流失,但中年以上的族群大多還是能講流利的本土語言。只是長期華語霸權,讓大家母語能力沉睡了。若能讓中年以上兩三個世代的母語從沉睡中醒來,靠群體實踐把這些語言講回來,台灣的本土語言活力就更有機會趕過流失速度,真正復甦。

不過,台灣的本土語言種類多,加上長期獨尊華語,即使有本土語言意識的人,也會擔心不講華語無法溝通,甚至會被認為是故意找碴,有時還會被惡言相向。最後就是大家繼續只說華語。

因此,讓人能安心使用本土語言的環境非常重要。如果各公務單位和銀行、大賣場、飯店等大型服務業的第一線服務人員,能夠配戴服務語言的標示(如:台/華、客/台/華),而非設置特定語言櫃台,讓想要使用本土語言的民眾,知道哪些人可以提供相應服務,就不用擔心對方聽不懂,或被貼標籤。即使只想要華語服務,也能繼續使用華語。目前就有大型餐廳有類似作法,但標示的都是如日韓的外語。

對提供本土語言服務的企業商家,政府若能給予獎勵,勢必會吸引更多業者加入,因為除了實質優惠,還能提升企業形象。如此,本土語言復振才能廣泛走入各領域,但這些就非文化和教育部門直接相關事務了。

或許有人擔心本土語言的母語者,只有聽與說能力。不過,現階段實在不需擔心,畢竟這些語言過去從未真正有系統地推行文字化。況且,流暢的聽說能力,正是讓大家把母語「講回來」的重要基礎,千萬不要小看。

(作者是師大台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語言學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