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俊相關文章

沒有分裂 只有尊重

沒有分裂 只有尊重

  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對話高峰會」中老調重彈「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軍隊的決心意志和強大能力。」他還引用美國南北戰爭,暗指中國武力攻打台灣就像是南北戰爭,不容國家分裂,也不容外力干預。但究竟什麼叫做分裂,必須深入解讀。 一般所說的分裂,係指同一個中央體制之下,部分個體從大的體制分割出來,獨立成一個不相隸屬的體制。歷史上類似例子很多,例如魁北克當年要從加拿大獨立、蘇格蘭要從英國獨立,這可以叫做分裂。雖然後來沒有成為事實,且都有民主過程。 原來的中央體制並未用武力強迫想分裂的部分領土不得分裂,而是苦口婆心說盡統一的好處,說服那些想獨立的領導人或人民留在原有體制內。最後經過自決公投,獨立的票數未能過半,魁北克還是加拿大的魁北克,蘇格蘭還是英國的蘇格蘭。民主國家不用恐嚇威脅而用和平方式決定統獨的成敗,統獨兩方用選票,而非戰爭決定勝負。值得注意的是,魁北克的公投決定的是魁北克居民的選票,蘇格蘭的公投決定的是蘇格蘭的選票,加拿大和英國政府都沒有權利投票。 美國獨立戰爭是殖民地反抗宗主國的戰爭,那是大航海時代遺留下來的殖民地問題,但一樣是由大英帝國的體制分裂出去,後來的澳洲、紐西蘭和南非的獨立就再也沒有戰爭,大英帝國得到了教訓。 美國南北戰爭起因於黑奴問題,後來幾乎演變成分裂,導致兵戎相見。但南北兩方原處於同一政治體制之下,也都是資本主義。只因為雙方產業的矛盾導致資本家利益的不同,最後演變成內戰。但如前所提的,所謂的分裂或獨立,不管是用和平或戰爭,都是從一個相同的體制的相互分割。 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台灣從未在他的統治範圍內,如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中國的政治體制一直都是社會主義、中央集權、土地公有、一黨專政的共產黨體制。而台灣歷經荷蘭、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的管理,現在實施的資本主義、民主管理、土地私有、多黨政治,從來也沒有和中國有體制上的瓜葛,早就自主獨立多年,哪來的分裂? 台灣和中國早就是互不隸屬的兩個獨立國家,也是客觀的事實。想要用不容國家分裂來做為霸凌台灣的藉口,根本就是不合法理情的妄語。兩岸沒有所謂的「分裂」,只有對彼此體制的相互「尊重」,才是台海和平應有的態度。 (作者是原日本文摘雜誌社總編輯)
高英俊 2022-06-14
台灣何須「以疫謀獨」?

台灣何須「以疫謀獨」?

中國的華春瑩,代表中國那個極權專制的政府再度發出了「以疫謀獨」的怪腔怪調。 台灣獨立早就是既成的事實,現在欠缺的只是正名問題和國與國之間外交承認的問題。這些都和國家自主獨立無關,沒必要「以疫」更不需要「謀獨」,因為客觀的事實是「台灣已經獨立」。只是迫於中國的淫威,許多國家還沒有和台灣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而已。 歷史記載得非常清楚,台灣曾經是大航海時代裡列強和中國的殖民地,清代也曾經被立為版圖。但甲午一戰台灣劃歸日本,和中國的歷史進程分道揚鑣;西洋和東洋文明在台灣交織,跳脫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價值觀。1895那一年,別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連中華民國的影子都看不到,台灣已經悄悄變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美聯社)   二戰後,台灣被國民政府接管;中國內戰過後,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台灣和中國本土只有四年的連接;七十年後,國民政府融入台灣,許多當年移入的民眾有了嶄新的台灣經驗,都變成了台灣人。這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權統治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的歷史還停留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種所謂一脈相承的封建史觀的時候,台灣已經悄悄步上了自由民主的人權時代。政治權力的更迭取決於民意,統治者的權力依民意定期更替,這和中國當今領導者的任期可以任意延長,人民的監督形同虛設何等不同!台灣,早就獨立在中國的體制之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視台灣人民的意願,硬要依據它的封建史觀,把台灣納入它的版圖之下,創造出所謂的「以疫謀獨」的說法,只是一種障眼法。台灣不用「以疫」更不須「謀獨」。台灣已經獨立,接下來要做的只是正名和爭取更多的相互承認而已。 (原日本文摘雜誌社總編輯)
高英俊 2020-05-07
國民黨的致命弱點

國民黨的致命弱點

朱立倫質疑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論述,好像以為國家認同是國民黨的強項。但是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國家認同絕對是國民黨最致命的弱點。 過去,國民黨一直用「意識形態」來攻擊民進黨,認為民進黨的「本土意識形態」是國家禍害的根源,而國民黨傳統的「大中國意識形態」才是台灣穩定的力量,但事實是如此嗎? 政黨當然要有意識形態,民進黨的本土意識形態是由同心圓出發的,最後發展出台灣的國家認同。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是由中國植入的,發展出中國的國家認同。 最近,由於幾十年省籍磨合的歷史經驗,國民黨的一部分人漸漸有了向台灣靠攏的國家觀念。部分比較激進的民進黨員也注意到傳統國民黨員對中華民國的感情,而容納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兩方互相讓步的氛圍,在台灣社會中是感覺得到的。特別是民主世代的年輕選民,他們認為國號可以商量,但是國家定位不能長期模糊,「太陽花學運」很大一部分彰顯了這一群新世代的看法。 不同的意識形態應該相互尊重,但是不能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到別人身上。國家的認同或有意識形態的競爭,但是最後的裁決者是民主。客觀的說,這一方面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確比國民黨高明,它沒有將台灣的未來倨傲的寄放在自己這一邊,給予不同意識形態的兩方都有投票的權利,統派、獨派都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是大中國意識形態者從來沒有這樣的心胸,中國強調的是封建王朝時期遺留下來的民族主義,而台灣的統派更用中國的威脅來強調自己的主張。 蔡主席的說法非常感人,她說:「國民黨不能代表中華民國」、「民進黨不能代表台灣」;又說「如果不能保衛台灣的民主和自由,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可以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這些話都有民主的高度,不是朱立倫質疑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說」能輕易帶過去的。 封建思維和民主思維的交鋒,在這裡高下立判。拿封建的意識形態來對比現代的民主政治,台灣民意的選擇是很清楚的。 (作者曾任日本文摘雜誌社總編輯)
高英俊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