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搜尋
依作者
依文章
依日期
不限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捐款義賣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捐款義賣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鯨魚舊站
台灣部落格大賽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李筱峰)
李筱峰相關文章
《賓漢》卻爾登希斯頓
今天的冥誕壽星,真的是一位巨星,他是享譽國際的影星卻爾登希斯頓(John Charlton Heston)。他於1923年的今天(10月4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艾雲斯頓。 卻爾登希斯頓常演歷史劇戰爭片中的軍人、聖人、英雄、偉人。他演《十誡》中的猶太先知和立法者摩西;演《萬世千秋》的文藝復興巨匠米蓋蘭基羅;演《萬世英雄》裏的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將軍;演《萬世流芳》中的施洗者聖約翰…。 常在銀幕上演偉人和英雄的卻爾登希斯頓說:「演多了偉人,只有讓我變得更加謙卑。」他舉《十誡》戲中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時,摩西拐杖一揮,紅海剎那分成兩半,開出一條海底通道,讓猶太人緊急通過。卻爾登希斯頓後來說:「演完摩西,我回家試驗看自己的法術有多厲害,泡進澡盆裡,我就試著用手一揮,看看澡盆的水會不會分立兩半?」當然這是他在開玩笑,但是他得到的結論卻是:「因為我不能,所以我變得格外謙卑。」 他在1959年主演的《賓漢》(Ben-Hur)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首創了11項奧斯卡的最高獲獎紀錄,卻爾登希斯頓也榮獲了最佳男主角獎。片中卻爾登希斯頓駕馭著四匹馬的馬車競技的經典戲,是他親自上陣,不找替身。為了練習那一幕競技,他的手軸脫臼了七次。 《賓漢》(Ben- Hur)感動了很多人。當年上映時,有一個義大利小孩,因為家窮,無法混進戲院大廳看戲,只能躲在戲院銀幕後看,因為左右顛倒,結果「Ben-Hur」就看成「ruH-neB」,這小孩一直以為《Ben-Hur》的英文拼法應該是「ruH-neB」。這個小孩,就是後來以《美麗人生》享譽世界的義大利導演貝里尼。 由於卻爾登希斯頓的演藝成就,他曾獲頒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卻爾登希斯頓當紅的19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勃興,他極為關切,熱心支持。在1963年的民權大遊行中,卻爾登希斯頓也挺身其中。卻爾登希斯頓的政治立場屬保守主義的共和黨支持者。 演藝人員不專注票房,還投入民權運動,這是當今台灣一些為了市場甘心卑屈媚敵的藝人所難想像。 卻爾登希斯頓於2002年罹患阿茲海默症,2008年4月5日,在比華利山的住所去世,享年84歲。
李筱峰
2023-10-04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許多基督教傳教士、醫師隨之來到台灣傳教、行醫。有一位蘇格蘭醫師經馬雅各醫師的推薦,也來到台灣,他名叫萬巴德(Patrick Manson,又譯白文信)。他不僅獻身台灣的醫療,後來在世界醫療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 今天是萬巴德的冥誕,他出生於1844年10月3日,蘇格蘭阿伯丁郡人。 1866年7月萬巴德因發表於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 A Peculiar Aff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 in Connexion with Disease of the Brain而榮獲亞伯丁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萬巴德來到台灣打狗(高雄)旗後(今旗津),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醫館的醫務,。1869年,馬雅各往府城(台南),旗後醫館由萬巴德來維持。 萬巴德一方面在打狗旗後從事於各國船隻之檢查及船員之診療工作,另一方面致力於地方病的研究。他在台灣 5 年,時常往附近鄉村,接觸到象皮病、痲瘋病、瘧疾等病患。他也利用餘暇,到原住民居住地,學習原住民語。 1871年萬巴德離開高雄,曾去廈門,繼而到香港行醫。1887年萬巴德在香港創立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第一屆的畢業生中,有一名孫逸仙(孫文),就是後來被中國國民黨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 萬巴德對熱帶地區的寄生蟲及醫學問題發表了不少論文在英國醫學雜誌上,使西方人士瞭解東方熱帶地區的疾病。他的研究以「蟲媒播病論」(Vector- borne infections)最為有名, 並為今天世界衞生組織(W. H.O)殲滅傳染病計劃奠定基礎。他的其他發現還包括在熱帶咯血病(Endemic haemoptysis)患者的痰涎中找到肺吸蟲(Lung fluke)蟲卵;估計血吸蟲需要淡水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s)宿主來完成生命周期;這項發現背後的理論可應用在其他吸蟲類的研究之上。 1890年,萬巴德返回英國,於1899年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成為歐美頂尖的熱帶醫學研究機構。由於他對於熱帶醫學的貢獻,後來出任熱帶醫學會會長,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1922年4月9日,77歲的萬巴德因心臟病逝世於倫敦。
李筱峰
2023-10-03
「國際非暴力日」甘地
10月2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為何會定在10月2日?因為這一天是提倡非暴力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的生日。 甘地是1999年《時代》雜誌評選20 世紀風雲人物的第三名(第一、二名是愛因斯坦和羅斯福總統)。 印度獨立運動領袖,也被稱為印度「國父」的甘地,於1869年10月2日出生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西部。 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從事印度獨立運動,其事蹟筆墨難盡。惟其堅守非暴力的「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其思想受梭羅及托爾斯泰影響。 他同時又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他說: 「人類要增進精神生活,必須停止只為了滿足一己的口慾而屠殺動物的行為。」「當心靈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將不再為了滿足口慾而殘殺動物。」 然而,這位不殺生的人道者,卻被狂熱的宗教信徒槍殺!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遭到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槍殺死亡。甘地在中彈的瞬間,轉身合十向著兇手說:「啊!神啊!為他祝福。」
李筱峰
2023-10-02
「寵辱皆忘」范仲淹
「寵辱皆忘」是怎樣的人生境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是怎樣的生命情調? 中國宋朝的政治家范仲淹感嘆「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何等的孤獨? 再怎樣的孤獨,對於朝政,對於天下蒼生,該進言還是要「盡」言;進了言,屢遭貶謫,還是要「盡」言。「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他的為官哲學。 今天是范仲淹的冥誕,他出生於989年10月1日,江蘇吳縣人。 范仲淹在朝為官時,由於上書直諫而遭貶抑,他的朋友梅聖俞作了一篇〈靈烏賦〉送給他,勸他要識相,不要做一隻討人嫌的烏鴉,要做一隻人見人愛的鳳凰。范仲淹不以為 然,也寫了一篇〈靈烏賦〉,仿烏鴉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抱負與理想,賦中有一句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胡適讚譽說:「這篇賦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 文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當時往往是指諫爭的自由,我們現在叫做言論自由。」 其實,古代的諫爭,或今人的直言,如果須要冒著身家生命的危險,就不叫「言論自由」了。 在帝王時代,像范仲淹這樣提倡諫爭直言,那是需要知識份子的風骨與勇氣。 1043年(慶曆三年)7月宋仁宗將范仲淹調回朝廷任副宰相,與夏竦、韓琦一同推動改革,史稱「慶曆之治」。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計畫(這就是中國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 范仲淹罷黜許多不適任的官吏,引發官場風雲,富弼同情那些被罷的官吏,向范仲淹說:「范公只是一筆畫掉他們的名字,怎麼知道他們一家老小都在哭泣?」,范仲淹回應說:「一家哭,也比一路哭好。」 其實,范仲淹對自己的家族相當體恤而照顧,他在朝為官時,購置「義田」千畝,提供給族人耕種,「以養濟群族之人」。 前述所謂「慶曆之治」,推動歷時僅一年。范仲淹等人的改革即遭政敵反對,宋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等人被撤去軍政要職,輾轉其他多處就任地方官。 范仲淹真能如他在〈岳陽樓記〉中所說的「寵辱皆忘」嗎? 他於1052年過世。
李筱峰
2023-10-01
中國清末革命烈士陸皓東
今天是中國清末革命烈士陸皓東的冥誕。他出生於1868 年 9 月 30 日。 我重貼19年前的舊作,請中國國民黨全黨大小,還有藍色選民,好好讀一讀,看看你們完全不認識的陸皓東: 假如我是陸皓東 (原載2004.12.1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李筱峰專欄」) 立委選戰期間,阿扁總統提出國民黨黨徽與中華民國國徽混淆不清的陳年老問題,氣得藍營跳腳,直罵阿扁在炒作選舉議題,好像一扣上「炒作選舉」的帽子,就可以把黨國不分的是非曲直完全撇開。如今,選舉結果泛綠不過半,泛藍這個黨國不分的是非問題,又可以繼續蒙混下去了。 談起中國國民黨的黨徽(或是黨旗)──青天白日,我們知道那是源自於中國革命烈士陸皓東所設計的圖案。說到陸皓東,一些泛藍人士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認為像我這種台獨份子一定不喜歡(或不清楚)像陸皓東這樣的早期國民黨的革命先烈。其實錯了,清朝末年的許多中國革命人士,像林覺民、方聲洞、秋瑾、黃興、宋教仁…都是我很欣賞景仰的人物。陸皓東也是其中的一人。說句不客氣的話,今天打著陸皓東當年設計的青天白日圖徽的國民黨集團,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陸皓東的人格特質?讓我這個台獨份子講幾則陸皓東的故事給他們聽聽吧: 陸皓東小時候就喜歡畫圖。有一次在私塾讀書時,同學們都在搖頭晃腦唸三字經,陸皓東卻獨自一人在畫圖。私塾先生發現了,就過來責備他不專心讀書,陸皓東回答說:「畫圖也是讀書的一種啊!」革命性人格果然自小就不同凡響,具有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十五歲那一年,有一天陸皓東和孫文相偕出去遊玩。來到他們翠亨村的北帝廟時,看到許多村民正跪在神像前面磕頭膜拜,兩人當場向鄉人演說,指陳這是迷信,鄉人不聽,結果兩人合力將神像的手拉扯下來!他們拿著被他們拉斷的神像的手臂,告訴鄉人說:「這是泥土做的,不是神,不用再拜了」。這種行為或許過於偏激,或侵犯信仰自由,不過正顯現出革命者的人格特質。這種特質,相較於當今許多政客透過廟宇綁選舉樁腳,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這位革命青年陸皓東最後在一八九四年參加廣州之役的革命行動失敗,被滿清政府逮捕,判處死刑。在接受審訊的過程中,陸皓東指陳他革命的動機是基於「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官吏之貪污庸懦」。當時一些依附滿清外來政權的貪官與迂儒,罵陸皓東等革命青年「踐土食毛」、不知感謝滿清政府的「恩澤」。對此,陸皓東在供詞中痛加反駁,他這樣慷慨陳詞: 「無奈貪官污吏,劣紳腐儒,靦顏鮮恥,甘心事仇,不曰本朝深仁厚澤,即曰我輩踐土食毛。詎知滿清以建州賊種,入主中國,奪我土地,殺我祖宗,擄我子女玉帛,試思誰食誰之毛?誰踐誰之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與夫兩王入粵,殘殺我漢人之歷史,猶多聞而知之,而謂此為恩澤乎?」。 陸皓東敢對這個外來政權嗆聲,最後被斬首處決,時年廿九歲。 我很欣賞陸皓東的革命性人格,他不墨守成規,具有開創性思考;他嫉惡如仇,具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與正義感;他尤其具有反抗外來統治者的抗爭精神。這些精神,在今天國民黨的身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假如我是陸皓東,看到自己所設計的圖案,竟然在一九二七年之後成為蔣介石法西斯統治集團的標誌,我一定有大大受辱的感覺。一九二七年四月蔣介石所謂「清黨」的四月大屠殺,就曾經引起台灣的證峰法師(林秋梧)感慨地寫下這樣的詩句:「可憐十萬頭顱血,空換青天白日旗」(詳見拙著《台灣革命僧林秋梧》)。陸皓東絕對沒有預料到他的青天白日旗會淪落到成為蔣家國民黨的黨徽。 蔣氏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大陸上早就是一個惡名昭彰的黑金政權,不僅實施特務政治、殘殺異己,而且貪污腐敗,最後被推翻而敗逃台灣。拿著青天白日的黨徽兼國徽敗逃台灣的國民黨,在台灣仍舊一黨專政,而且進行白色恐怖統治。所以,假如我是陸皓東,看到自己設計的圖案竟然成為黑金政治與白色恐怖的標誌,我將不知有何等的傷痛。 更有甚者,青天白日不僅被黑金政治與白色恐怖的政權拿來當標誌,而且在台灣也成為外來政權的符號。一九四九年以後,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外來者」的優越姿態統治台灣,佔盡各種資源,套句陸皓東的句型「入主台灣,奪我土地」。直到現在,對於他們竊取於國家的黨產,仍在想盡各種說詞與辦法,躲避人民的追究。他們不僅不思感恩台灣讓他們有逃難之所,卻反過來要台灣人感謝國民黨建設台灣的「恩澤」。這又讓我想起陸皓東刑前駁斥滿清政府要漢人感謝滿清「恩澤」的話。如果我是陸皓東,而生長於台灣,我也要學陸皓東的供詞口吻說:「二二八大屠殺、白色恐怖,殘殺我台人之歷史,猶多聞而知之,而謂此為恩澤乎?」 這次選舉結束,拿著青天白日標誌的集團獲得過半席次。他們笑逐顏開,但是假如我是陸皓東,我一定羞憤而死。請看看,那些潛逃在外的貪污犯或通緝犯的家屬,竟然個個可以高票當選,那些涉嫌經濟犯罪長年在外不開會的立委也可以高票連任。這要讓「憤異族政府之腐敗專制,官吏之貪污庸懦」的陸皓東情何以堪? 如果我是陸皓東,看到自己設計的圖案,竟是這群擺脫不掉黑金性格,而且還在抗拒本土化的蔣政權殘餘勢力的標誌,我豈有不羞憤之理? 再看看這個保守反動的集團,竟然還有那麼多台灣人在支持,憤怒青年陸皓東恐怕更會羈魂暴跳吧?
李筱峰
2023-09-30
「美國媽祖」瑪喜樂
我們知道有「北港媽祖」、「大甲媽祖」...,但聽過「美國媽祖」嗎? 如果撇開神話不談,不客氣說,這位「美國媽祖」比起林墨娘救世的事蹟多太多了! 她是來自美國的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 1914年的今天(9月29日)瑪喜樂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格蘭特郡那培爾鎮。中學畢業後曾在水果包裝廠打工。後來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醫學預科,惜因貧窮而輟學。37歲時,丈夫過世,瑪喜樂在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擔任秘書,之後任長老教會傳教士。 1954年7月,瑪喜樂在舊金山聽到來自台灣的「台灣的史懷哲」謝緯醫師的證道,及台灣的醫療現狀,大受感動。1959年春,經謝緯的牽線來到台灣埔里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今埔里基督教醫院),開始她在台灣的長年奉獻。 1964年5月,瑪喜樂隨謝緯來到二林,除在醫院工作,有時也隨謝緯到鄉下義診。她在鄉下看到有許多窮困的小兒麻痺小孩只能爬地,父母無力扶養。同年11月3日,首間由台灣人所設立的教會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今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創院,首日門診小兒麻痺患者時,就來了二百多位患者。瑪喜樂見狀,決定要照料小兒麻痺病患。1965年8月,瑪喜樂暫借醫院的倉庫,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首批收容16 名無依的兒童。不久,人數不斷增到80多人,不僅要另行租房,連原來的空間也明顯不足。於是55 歲的瑪喜樂,毅然回去美國,變賣家產,四處募款籌錢,在二林國中對面買地、蓋房舍。各地聞訊而來的善心捐款也適時而到。終於在1970年,美麗的紅磚瓦房的「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完成了!不過,在人力、財力匱乏下,瑪喜樂身兼數職,除行政管理,還兼駕駛、院舍打掃等工作。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瑪喜樂: 「當時二林國小並不讓歡迎小兒麻痺病童就讀,瑪喜樂便說服二林鎮中正國小校長安排院童就讀受教育,校方還在校園做一些益於殘障者的措施。每當院童生病,瑪喜樂總親抱送去看醫生。她從不伸手扶小兒麻痺的院童,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她還幫過一名院童去到屏東尋找家人下落。許多人在瑪喜樂的感召下加入義工,有教師、農人、商人、公務員、醫護人員、還有義工是在當地賣神龕佛具。」 瑪喜樂長期奉獻於台灣的醫療,能說一口流利的台語。他後來還拿到台灣的國籍。 瑪喜樂不僅愛人類,也喜歡狗。特別會帶皮膚病的流浪狗回來照顧,即使她會被感染,也無所謂。有人要送她狗,問她喜歡哪種狗?她回答:「漂亮的狗已有人照顧,沒人要的醜狗讓我照顧。」 她得過非常多的獎項,包括李登輝總統頒發的醫療奉獻獎、紫色大綬景星勳章;陳水扁總統也曾專程南下二林頒給她總統文化獎。然而眾多榮譽對她都是身外之物,她說:「我所做的事,是上帝要我做的。」 2007年4月26日,92歲的瑪喜樂在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辭世。骨灰安置於院內的瑪喜樂紀念花園。 【附記】 今天也是陳定南的冥誕,這位奉獻台灣民主運動,為官清廉、耿介勤政的政治家,於1943年9月29日出生於宜蘭三星。曾任宜蘭縣縣長、立法委員、法務部長。2006年11月5日病逝。
李筱峰
2023-09-29
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
讀過心理學都知道,俄國的心理學家巴夫洛夫,做過一個著名的「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實驗: 我們知道狗碰到有肉吃,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反應。巴夫洛夫乃利用鈴聲與肉同時出現作為刺激,在餵狗吃肉的同時,配合鈴聲作響,久而久之,停止餵肉,只響以鈴聲,狗一樣流口水。狗從看到食物而流口水,到只聽了鈴聲也一樣流口水,這種反應,心理學上稱為「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或稱「交替反應」。 巴夫洛夫的制約理論,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產生極大影響。巴夫洛夫這個古典制約的實驗為後人所熟知,反而他的醫生身份,以及他在1904年因為對消化系統的研究得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卻讓人淡忘了。 今天是巴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的冥誕,他在1849年的今天(9月26日)出生於俄羅斯帝國梁贊。 巴夫洛夫曾進聖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獲博士學位。也曾在德國留學兩年。 巴夫洛夫的生活起居、工作,非常有規律,他準時在12點整吃午餐,每天晚上準時在同一樣時間睡覺,每天準時餵狗。並且每年的同一天離開聖彼得堡前往愛沙尼亞。 巴夫洛夫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還是帝俄時代。1919年俄國共產革命成功。4年後(1923年)巴夫洛夫第一次赴美國訪問,回來後,公然指責共產主義,認為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錯誤的,並說「我不會為了你們所做的社會實驗犧牲一隻青蛙的後腿!」。1927年,巴夫洛夫更寫信給史達林,指他是「俄國人的恥辱」。所幸由於諾貝爾獎得主的身分,蘇俄政府對他相當容忍。 1936年2月27日,巴夫洛夫因肺炎在列寧格勒(原稱聖彼得堡)過世,享年86歲。巴夫洛夫臨終前,要求一位學生坐在他的床邊紀錄他生命最後一段時間邁向死亡的詳細經驗。 面對政治,他如此敢言;面對死亡,他如此理性! 巴夫洛夫的生理學或醫學的研究固然極有貢獻,而他的古典制約的實驗與理論,更發人深省: 我們人類的行為有太多的「制約反應」,許多人已被周遭的符號、訊息所「制約」而不自知。例如,今天擁有民主自由的台灣民眾,正受到來自內外的假訊息不斷反覆入腦,台灣人能不能抵擋這巴夫洛夫式的古典制約?正考驗著台灣人民。
李筱峰
2023-09-26
《阿Q正傳》魯迅
阿Q被罰跪在眾人面前,心中卻想,反了!反了!這年頭竟然有兒子處罰老子之事,想著想著,明明遭罰跪,心中卻真以為當起人家的老爸來了。魯迅寫《阿Q正傳》,藉著主角阿Q,諷刺中國人那些上了當、吃了虧的人,不知奮發,卻只會說大話,自我陶醉,獲得「精神勝利」的劣根性。中國魯迅創造的「阿Q」,與西班牙的塞萬提斯所創造出的「唐.吉柯德」、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所創造的「羅亭」,都是名滿世界的典型角色。 《阿Q正傳》發表不久,蔣渭水們的《台灣民報》就予以連載。 今天是中國大作家魯迅的冥誕。本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中國浙江紹興。他曾留學日本,就讀東京弘文學院、東北帝國大學。 魯迅生前創作短中篇小說、雜文、散文、詩歌、思想和社會評論....。代表作有《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野草》、《孔乙己》、《祝福》...。 魯迅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的重量級思想領袖,影響很多新世代。他常直言不阿,得罪多方勢力,卻對青年後輩,柔軟溫讓,故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況。 他筆鋒犀利,語帶諷刺,對中國專制舊文化、中國民族性的批判,毫不留情。試看他以下兩段話: 「殺人者在毀滅世界,救人者在修補它。而炮灰資格的諸公,卻總在恭維殺人者。」 「中國人很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成奴隸後,還萬分歡喜!」 魯迅的文學地位,普受肯定,但他通常被劃分為「左翼作家」。他在中日戰爭之前就過世,當時正值中共進行共產革命之際,所以他很受中共推崇,毛澤東對他讚譽有加。然而,胡適卻也曾說魯迅是「自由主義」者。 中共建政後,極權專制。以魯迅對傳統專制中國及民族性的批判,他果真能容忍毛澤東掌權之後的專制極權?而,假若魯迅活在今天的中共極權統治下,他能不入獄嗎? 中國有人以「民族魂」形容魯迅,我真期待當今中國人民能多讀些魯迅的作品,少一些奴才性格,讓「炮灰資格的諸公」,別再「恭維殺人者」,讓中國民主化,自由化,那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魯迅還有兩句話,可以給當今台灣內部的卑屈媚敵者: 「意圖生存,而太卑怯,結果就得死亡。」 「唯獨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盤失措的。因為他掛了生活的招牌,其實卻引人死路上去!」 (附記:今天也是美國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的冥誕,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於1897年9月25日出生密西西比州。)
李筱峰
2023-09-25
「思想起」許丙丁
「思想起,日頭出來啊伊都滿天紅....」 年輕人已經少有人知道這首曾經唱遍南台灣的〈思想起〉。這是由許石採集的平埔族民謠,填詞的人就是著名的台灣民俗家、詩人、作詞家許丙丁。 今天是許丙丁的冥誕,他於1899年(日本明治32年)的今天(9月24日)出生於台南。 父親早逝,由寡母撫養長大。幼年入私塾習漢文,奠定漢文基礎。家住天后宮附近,幼年的許丙丁常沈迷於廟庭的講古(說書)先生的故事中。沒想到他後來的一些作品如《小封神》、《廖添丁再世》,也成為後來「說書人」講古的材料。 許丙丁的正職是警察,他畢業於台北警官練習所特別科,擔任台南州巡查,之後升任台南州巡查部長。直到二次大戰終戰前一年,辭去警察。他根據多年警察工作經驗,以筆名「本山泰若」出版《實話探偵秘帖》一書,台南的著名律師湯德章還為此書寫序。 許丙丁善作詩詞,雜詠。筆名(字號)有「鏡汀」、「綠珊盦主人」。 曾參加台南的詩社「桐侶吟社」以及文友創辦的《三六九小報》(我的舅公林秋梧也是這兩個團體的成員)。前述《小封神》就是在《三六九小報》連載發表的台灣章回詩文兼漫畫。 許丙丁多才多藝,擔任警察時,還在《台灣警察時報》、《台灣警察協會雜誌》發表漫畫。 他喜好南管音樂,也愛唱「平劇」(中國京戲)。 二戰後,許丙丁當選台南市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台南市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治安組長由湯德章擔任,許丙丁曾出任代理組長。湯德章遭中國國民黨軍隊處決,許丙丁險遭不測,最後幸免於難。 事件後他再任台南市議員,也擔任過七信合作社理事主席。熱心公益的他也曾出任台南救濟院董事長。退休之後,由於他的文史長才,被延攬出任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 許丙丁一生除替民謠填寫歌詞之外,他根據南管古調填詞成許多台語流行歌曲,如〈六月茉莉〉、卜卦調、牛犁歌等知名歌曲;也與許石、文夏等人合作,填寫流行歌曲的歌詞,如〈漂浪之女〉、〈青春的輪船〉、〈漂亮你一人〉...。 1977年7月19日許丙丁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8歲。 最後,容我引他的「台南三景」中的〈崁城春月〉,領會他的文思: 崁城月亮,花笑春光, 團圓一樣,缺憾千般, 照着生涯哀苦,那有美島仙鄉? 月姊,月姊,你的軟心腸, 怎不幫忙,也不主張,永遠站在清高觀望。
李筱峰
2023-09-24
《安平追想曲》許石
還記得《安平追想曲》嗎? 今天的壽星是《安平追想曲》的作曲者許石。他於1919年(日本大正8年)9月24日出生於台南,是二戰後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南都之夜》、《夜半路燈》...。 戰前許石曾赴日本進入日本歌謠學院研習作曲、演唱。日本老師建議他,該將台灣風土寫進歌謠。影響他回台後積極採集台灣本土民謠,加以推廣。 戰後回台的許石,開始收集散落在各地的台灣民謠,帶著還是高中生的文夏,到恆春採集鄉土歌曲,紀錄由陳達演唱的傳統民謠如《思想起》等。並且央請當時知名作詞家許丙丁、陳達儒等人填詞。 許石將大部分採集到的民謠重新編排,並邀請適合歌手,演唱、製成唱片,總計有39首。採集的台灣民謠範圍包含宜蘭民謠、農家民謠、北部的民謠,都馬調、車鼓民謠、恆春民謠、客家民謠、原住民民謠、枋寮民謠、月旦調等。 他運用交響樂形式提升台灣民謠地位,組織具有台灣特色的合唱團巡迴演唱,開流行音樂風氣之先河。 (以下我請陳亮吟唱一段《安平追想曲》,以茲紀念。亮吟只能唱一段,不能全首三段唱完,因為她忙著要去幫羅致政助選。)
李筱峰
2023-09-23
台灣流行歌謠作詞家葉俊麟
今天是戰後享譽台灣的流行歌謠作詞家葉俊麟的冥誕。他於 1921年(日本大正10年)的今天(9月22日)出生於基隆。 葉俊麟先生一生創作歌詞近八千首,是台灣重量級作詞家。固然作詞家不必然以量取勝,但可以預知的,他的許多作品將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如〈舊情綿綿〉、〈思慕的人〉、〈淡水暮色〉、〈悲情的城市〉、〈送君情淚〉…,至今一直在卡拉OK傳唱不絕。 葉俊麟的可貴,不只在於他的文采,更重要的是他紮根土地的寫實精神。 中國國民黨過去極力推動語言歧視政策,壓抑台灣本地語言。然而葉俊麟不趨炎附勢,堅持以母語創作歌詞。台灣在1950、60年代國民黨的文化霸權之下,還有許多經典的台語歌曲能傳唱至今,葉俊麟厥功至偉。 托爾斯泰說過:「藝術一離開現實,便開始墮落!」葉俊麟的創作,始終與現實環境做結合,與台灣的脈搏齊跳動,與時代的心聲相共鳴。他的〈寶島四季謠〉、〈寶島曼波〉為台灣注入活潑的朝氣;1960年代台灣急速工業化,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甚至鄉村少女也蜂擁而至,葉俊麟寫下了〈孤女的願望〉,描寫一位失去雙親的少女從鄉村到台北的工廠求職的心情,唱遍全台灣。台灣曾經犧牲多少少女的青春,成就了經濟奇蹟,葉俊麟這首歌詞留下了時代的見證;此外,〈田莊兄哥〉、〈流浪到台北〉、〈省都的一封信〉,也都反映鄉村青年前往都市打拚的心情;1960年代的工商發展帶動了國際貿易,港口開始繁忙,葉俊麟坐在基隆碼頭邊的一家咖啡館,向外望著入港的輪船,心血來潮,寫下了描寫船員們喝酒解悶的〈男兒哀歌〉。這些都與時代社會息息相關。 只有外來政權才會將歌謠與土地拆開,在過去中國國民黨教育下的許多台灣人,不會唱台灣歌,卻只會唱〈長城謠〉、〈家在山那邊〉、〈岷江夜曲〉…。好在我們還有葉俊麟,為我們創作了具有土地意味的〈淡水暮色〉、〈墾丁熱帶風〉、〈澎湖之美〉、〈九份仔黃金時代〉…。
李筱峰
2023-09-22
「科幻文學之父」喬治‧威爾斯
「使自己適應,不然就被毀滅,至今一直是大自然不可逆轉的法則。」 「所有的過去,只是開始中的開始。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也只不過是黎明前的曙光。」 –喬治‧威爾斯 以上的話語,充滿著時間意識,貫穿過去與未來,是出自「科幻文學之父」喬治‧威爾斯。 今天是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的冥誕,他於1866年的今天(9月21日)出生於英國肯特郡。 威爾斯所處的時代,正是19世紀末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經過工業革命後,歐洲正處於孫文所說的「物質發抒,百年鋭於千載」之時,予人類對於未來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以我們今天有手機、網路、AI的時代,反而很難想像威爾斯在那個汽車才剛要發明的時代,是如何想像未來。然而就在那個年代,威爾斯觀察入微,臆測未來,創造未來,透過小說「寓言」般地提出對未來的隱憂。 20世紀前,他的知名作品有《時間機器》(1895)、《莫洛博士島》(1896)、《隱形人》(1897)、《星際戰爭》(1898)、《當睡者醒來時》(1899)...。進入20世紀,又有《最早登上月球的人》(1901)、《神的食物》(1904)、《現代烏托邦》(1908年)...。威爾斯筆下的未來,反映了更多的社會現實,包括無止境的都市化、日益擴大的階級矛盾、來自外界的入侵或戰爭,以及大規模災難的出現。他的科幻小說常具有諷刺意味,顯現他一貫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20世紀以後,除了科幻小說以外,威爾斯還從幽默小說《愛情和魯雅軒》(1900)開始,創作了一系列如《托諾-邦蓋》(1909)等寫實小說,反映英國中下層社會。 威爾斯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顯然與他年少時代的底層社會經歷有關。他出身貧寒之家,父母都做過僕人。他曾在布店做了兩年學徒。 後來有機會進入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英國皇家科學院前身),在那裡學習生化自然科學。 1890年他以動物學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理學士。 令人訝異的是,以生化自然學科領域出身的科幻小說家,竟然完成一部必須以真實為尚的歷史著作。一次大戰後,威爾斯花了一年時間寫了100萬字的《世界史綱》於1920年出版。這部史書,兼顧世界各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對第三世界文化與歐洲文化一視同仁。相較於他以前充滿著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外星人入侵,社會暴政、戰爭、人種變異、太陽消亡等科幻作品,真是大異其趣。從虛幻的科幻小說,寫到求真的史著,威爾斯轉換得恰如其分。 威爾斯於1946年8月13日逝世,享年79歲。
李筱峰
2023-09-21
他是舌頭打結?還是頭腦打結?
中國國民黨散播疑美論,侯友宜叫我們不要做美國的棋子,但是他卻跑去訪美,不知去創啥? 去也就罷了,卻頻頻口誤,要說羅斯福總統,卻說成「羅斯福路總統」,讓我想起上次人家在談一個專有名詞「關稅壁壘」(Tariff Barriers),侯友宜卻說成「關稅壁壘分明」,好像在練習成語接龍。 我發現他這種順口的話語,是心理學所說的「語言連結」,也就是將一串語詞連續講習慣後的制約反應,例如小孩背三字經、背唐詩,或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很順口,但並不知其含義。 侯友宜也許因為從小習慣受環境制約,所以講話常常出現這種「語言連結」。再例如,侯竟然將三民主義的「民族、民權、民生」,講成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 我倒是希望他真的強調「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林肯所提的這三民,勉強說,相當於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兩個主義剛好是國共兩黨最欠缺的!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軍事戒嚴,現在中共更是極權專制,所以國共現在其實只剩下「一民」主義,那就是中華民族主義。 沒有「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的中華民族主義,是對台灣最大的威脅,也無法促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且會「傷害中華民族的感情」! 欠缺民權主義的中國國民黨,卻被侯友宜大言不慚說「民主自由是中國國民黨的DNA」,如果民主自由真的是中國國民黨的DNA,雷震的《自由中國》又何須呼籲自由人權,和長期的「黨外」民主運動? 日本記者問侯:「Are you Chinese or Taiwanese?」侯竟然答:「I am Republic of China man.」姑不論其洋涇浜英語,這又是什麼用語? 侯友宜又表示,反對台獨,請問:反台獨的意思,不就是反對台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嗎?台灣若不能做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那應該屬於哪一國?侯友宜當然說,台灣屬於中華民國。可是中華民國此刻不就是在台灣嗎?掛名中華民國的台灣不是已經獨立存在著嗎?這個目前「事實獨立」的台灣現狀,中共也認為就是台獨。 侯友宜說要保衛中華民國,請問中華民國有包括中國大陸嗎?如果沒有,只是在台灣,那不就是在搞台獨嗎?你怎麼又反對台獨?如果中華民國包括整個中國大陸,那勢必要把消滅中華民國的中共政權打倒,才能保衛中華民國,那不就是挑釁中共、破壞兩岸和平了嗎?你們不是說不要挑釁,要和平嗎? 侯友宜還說:「我是中華民國養大的!」他不知道中華民國是台灣人收留的? (作者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3-09-20
「扒糞運動」辛克萊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文學界掀起了揭發政治社會黑幕的運動,被稱為「扒糞運動」(Muckraker Movement)。其中,有一本小說叫《叢林》(The Jungle),又譯《屠場》,以小說的形式,描寫當時芝加哥牲畜市場裡面立陶宛等移民勞工的悲慘生活,揭發勞工受剝削、極不衛生的惡劣工作環境,以及根深蒂固的權勢的腐敗! 當時的老羅斯福總統原本對作者的社會主義傾向不以為然,但是在讀完《叢林》全書之後,羅斯福對作者的結論表示認同,並讚譽他是「揭發不平的正義之士」。羅斯福表示「必須立即行動,打擊這些資本家的囂張與貪婪。」他任命勞工委員和社會工作者到芝加哥去調查這些肉類加工廠。最後促成國會通過「肉類檢驗檢疫法案」和「食品藥品管理法案」。 這位「扒糞者」叫做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他的小說《叢林》自1906年出版後,被認為是美國經典抗議文學作品。有人將它與《黑奴籲天錄》(湯姆叔叔的小屋)相提並論。 今天是辛克萊的冥誕,他於1878年的今天(9月20日)出生於美國巴爾的摩。一生創作超過90本著作,並曾獲普立茲獎。 1968年11月25日於紐澤西州逝世,享年90歲。
李筱峰
2023-09-20
今日壽星-「大鬍子」家博
還記得「大鬍子」家博嗎? 1979年12月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許多「黨外」民主運動人士集體被捕。隔年2月28日正當軍法大審黨外人士之際,被告之一的省議員林義雄家中發生滅門血案!不明兇手潛入林家,將雙生女兒及老母親殺害,長女重傷!震驚海內外! 我在我的回憶錄《小瘋人生》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一位來台研究「台灣地方政治」與「黨外人士」的澳洲學者家博(Jeffrey Bruce Jacob,綽號「大鬍子」),因為與林家小孩很熟,他在當天11時許曾打電話到林家,與雙生小孩聊天,這個電話錄音遭情治單位掌握,家博遭羈押約談一段時日,曾一度被疑為兇手,差一點當替死鬼。』 家博長期研究台灣的政治發展,是國際上少數對台灣的歷史有深入了解的國際友人,他很關心、支持台灣的民主化。 今天是家博的冥誕,他於1943年9月19日出生於美國,漢名家博。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與博士。1965年至1966年,曾來台大就讀歷史研究所;攻讀博士期間,於1971年至1973年間再來台灣進行研究。因與台灣人相處,對台灣有深厚的感情。 他後來任教於澳洲拉籌伯大學與蒙納許大學,2014年為蒙納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他因林家血案被拘捕了三個月,後來遭驅逐出境,被中國國民黨列入不受歡迎名單,禁止入境台灣。直到台灣民主化,1992年他才獲得解禁,經常來台灣。 1990年代,家博被指派為澳中理事會(Australia-China Council)成員之一。 2017年家博罹患胰臟癌。2018年底最後一次「回來」台灣,由外交部長吳釗燮代表台灣政府頒贈大綬景星勳章。2019年獲澳大利亞員佐勳章。同年底(2019年11月24日)在澳洲過世,享年76歲。 【圖片說明】 1. 2017年我與家博餐敘後的合影。 2. 家博的著作之一《台灣民主化(Democratizing Taiwan)》。 3. 家博給我的贈書題字,他對台灣的朋友,都自稱「阿博」。
李筱峰
2023-09-19
抱持「進步觀」的孔多塞
「無知會使人成為奴隸」 -孔多塞 今天的冥誕壽星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重量級思想家,也是一位行動革命家。孔多塞參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憲法起草。 我迫不及待要先告訴你,孔多塞是法國革命領導人物當中少數公開主張女性應該與男性擁有相同的財產權、投票權、工作權以及接受公共教育權的人。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已經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782年當選)的孔多塞,熱切歡呼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他積極參與革命後的政治活動。他被選為制憲議會的巴黎代表,並任該會秘書。他積極參與改革法國教育體制。 然而1793年7月,羅伯斯庇的雅各賓黨掌政,以「反對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國的密謀者」為罪名,通緝孔多塞。 孔多塞逃入巴黎維爾內夫人的住所九個月,在那裡他寫下《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這是闡述「進步觀」的著作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 他主張隨著人類對於自然與社會科學的認識加深,世界上便有更多個人自由、物質充足以及同理心。他有三大主張:過去的往事在人類進化的觀點下觀察,會表現為某種潛在秩序或規則,「現況,以及過去的種種情況,皆是人類倫理的必要組成分子」;社會科學的進步必然伴隨著倫理與政治科學的進步,「在政治革命下仍是肯定、牢固的」;社會上的惡事乃是無知與錯誤造成的,而非人性不可避免的發展。透過知識的分享與累積,他相信任何人都可能理解任何自然界的已知事實。對於自然世界的啟蒙相應地刺激了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啟蒙運動。孔多賽相信人類的完美沒有確切的盡頭,因此人類的進步將會持續不斷。他預言人類會逐漸地向烏托邦世界邁進。他同時強調人類唯有摒棄種族、宗教、文化及性別差異,才有可能共同前進。 抱持進步觀的孔多塞,如果再世,看到台灣的民主自由受到國際肯定,卻受到赤藍勢力用假訊息內外夾攻造成民眾的迷惘而失去信心,不知有何感想? 孔多賽在維爾內夫人住所完成這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之後,為了不連累庇護人,他毅然離開維爾內夫人住所。隨後,他旋即遭逮捕。兩天之後(1794年3月28日),死於獄中,年僅50歲。
李筱峰
2023-09-17
今日壽星–鄭清文與高騰蛟
「看台灣,住台灣,寫台灣,我們都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像一棵矗立在那裡,承受風吹、雨打、雷劈的大樹。」 –鄭清文 今日壽星之ㄧ鄭清文 鄭清文是台灣文壇上的一棵大樹。他以上這段話,可以說是這棵文壇大樹的寫作精神與態度。 今天是台灣文學家鄭清文的冥誕。他於1932年(日本昭和7年)的今天(9月16日)出生於桃園。 鄭清文畢業於台大商學系,任職華南銀行40多年,可謂「學以致用」。但是他更大的成就與貢獻,就在於沒有「學以致用」的文學。 鄭清文業餘從事文學創作,作品甚豐,得獎也多:1987年獲吳三連文藝獎小說獎。1999年以《三腳馬》英譯本獲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書卷獎小說獎,為台灣作家首次獲此國際文學獎;2003年獲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2005年榮獲第九屆國家文藝獎。 他的作品種類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散文、兒童文學、報導文學、劇本、論述、翻譯。2022年有《鄭清文全集》出版(見下圖)。 我與鄭清文前輩有數面之緣,他平易近人,對待晚輩謙和溫讓。2017年的有一天,我在路上與他們伉儷不期而遇,我們站在路旁一聊半小時,談的是政治議題。沒想到數月之後(2017.11.4),卻傳來他過世的消息,讓我萬分不捨。 今日壽星之二 企業家高騰蛟,是義美食品公司的開創者, 1922年(日本大正11年)9月16日生於台北市。 他不僅將義美由小型食品店轉型為大型企業,更重要的是,他強調 「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良心的事業」,這句話書寫在義美公司的入口(見下圖)。 他又與員工互勉: 勤儉是家本 勤儉是國本 勤儉更是環保的根本」(見下圖)
李筱峰
2023-09-16
強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蓋爾曼
「成功來自好奇心,所以我們不能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作為一個出色的物理學家,想像力很重要,一定要想像、假設。也許事實並不是這樣,但是這樣可以使你接著往前研究。創造力是最為重要的,這樣你才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觀察事物。」 –默里.蓋爾曼 好奇心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動力,殆無疑義。不過一板一眼的科學,需要想像力與創造力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確實強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重要。 今天是默里.蓋爾曼的冥誕,他於1929年9月15日於美國曼哈頓一個移民自奧匈帝國的猶太家庭。 強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蓋爾曼,竟然曾經從文學小說與佛學得到靈感。 蓋爾曼讀到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中有一句「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蓋爾曼竟然從中使用了「夸克」(quarks)這個術語。經由對稱性的考量,提出夸克假設,得到實驗證實,使得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美麗、簡單有序的景象得以呈現。 至於蓋爾曼如何從佛學得到靈感?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稱為「八聖道分」。1961年,蓋爾曼與日本學者西島和彥引入強子分類方案。蓋爾曼參考佛教術語「八聖道分」,將此方案稱為「八重道」。該方案現已可由夸克模型得到合理解釋。 1969年,蓋爾曼因在基本粒子的分類及交互作用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享有學術聲望的蓋爾曼,在求學的過程中,竟然有一段瘋狂的趣聞:蓋爾曼於1948年在耶魯大學取得物理學學士後,希望能前往普林斯頓大學等常春藤盟校繼續深造,但是卻無法如願,只能到MIT(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為此,他竟然曾經考慮過自殺。他想著,到底要自殺?抑或是去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他後來意識到,也許先去麻省理工讀書,以後要自殺還有機會,如果先自殺了,就不能再去讀書了。為此,他說出了一句名言「The two operations, suicide and going to MIT, don't commute.」(這兩件事情,自殺還是去讀書,不可交換順序)。這個玩笑開得超級幽默。 蓋爾曼是20世紀後期學術界少見的通才,他涉獵的學科極廣,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除數理類的學科外,他對考古學、動物分類學、語言學等都頗有造詣。他還喜歡觀察鳥類、收藏古董,熟悉古代文化及民俗傳說,甚至了解許多土著文化,他還能流利地使用13種語言。 但是聰明的蓋爾曼,有時卻失之幼稚,他喜歡炫耀自己過人的外語能力,又會嫉妒別人的聰明,科學家竟有著幼子之心!
李筱峰
2023-09-15
「現代地理學之父」洪保德
1492年哥倫布的所謂「發現新大陸」,是人類歷史的一件大事。將近三百年後,有一位科學家被稱為「哥倫布第二」。即使不認識他,也不能不要對他刮目相看了!他就是今天的壽星亞歷山大·馮·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被稱為「現代地理學之父」的洪保德,於1769年的今天(9月14日)出生於柏林(當時屬普魯士王國)。 20歲起,洪保德前往南美洲旅行探險,就當地自然環境包括火山、海洋、植物、礦產、氣候、水文等各方面都進行科學研究與分析,並在當地發現許多新物種;後又於美國和中亞進行科學考察,著有《中部亞洲》,還有30卷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 有人說「哥倫布給了歐洲一個新世界。而洪保德提供了關於它的物理,材料,智力和道德方面的知識」。於此可以想見這位「哥倫布第二」在學術上的貢獻! 洪保德認為「自然界為一巨大的整體,各種自然現象相互聯繫,並依其內部力量不斷運動發展。」 維基百科這樣介紹洪保德: 「他開創了許多地理學界的重要概念,如等溫線、等壓線、地形剖面圖、海拔溫度梯度、洋流、植被的水平與垂直分布、氣候帶分布、溫度垂直遞減率、大陸東西岸溫度差異、大陸性與海洋氣候、地形對氣候形成的作用等,並探討氣候與動植物的水平分異和垂直分異的關係;此外,他也發現地磁強度從極地向赤道遞減的規律,火山分布與地下裂隙的關係等。」 達爾文稱讚他說:「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旅行科學家。我一直欽佩他,現在是崇拜他。」 洪保德於1859年過世,享壽89歲。逝世後,他的一系列的對科學和自然巨有影響力的論文《宇宙》才出版到第五冊,那是洪保德在柏林大學的一系列演講。
李筱峰
2023-09-14
《華沙的倖存者》荀白克
專制獨裁政權,價值單元化,容不下他們起疑的科學家、哲學家、史學家、藝術家。尤其帶著種族優越主義的獨裁政權,更容不下他們歧視的族群。納粹政權即是迫害或逼走無數菁英的「範例」。 今天要介紹的壽星,就是一位被納粹專制政權逼走的傑出音樂家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他於1874年的今天(9月13日)出生於維也納(當時屬奧匈帝國)。 荀白克創作風格被歸類為浪漫派晚期的半音主義,「20世紀第二維也納樂派」。 1911年他開始在柏林和維也納執教。1933年,納粹政權指責他的音樂「頹廢」,是毒害德國青年的垃圾。身為猶太人的他,被趕出他任教8年的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最後旬白克設法逃離德國,移居美國,前後在波士頓和洛杉磯任教。 荀白克始終關注自己同胞的命運,戰後,終於在1947年,完成了控訴納粹暴政的著名作品《華沙的倖存者》(A Survivor from Warsaw)。這部頌歌,旨在向被納粹屠殺的受害者致敬。透過朗誦、男聲合唱,以及管弦樂結合。全長約六分半鐘的這一作品,用朗讀的方式,呈現集中營中的猶太人,在被殺害之前自發地合唱起猶太教的「首麻」音樂的場景。「作品仿佛是作曲家靈魂深處的巨大悲鳴,象徵著一個猶太人的全部尊嚴」。《華沙的倖存者》是荀白克戰後重要的代表作品。完成此作品時已73歲,只花12天,全神貫注而成。 若要簡介荀白克,他是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作家,也是畫家。 《華沙的倖存者》完成的三年後,1951年7月13日,荀白克逝世於美國洛杉磯。
李筱峰
2023-09-13
«
1
2
3
4
5
6
7
8
9
10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造物主」打臉「造謠者」
王定宇
馬文君上深圳衛視唱衰台灣
李欣芬
蔣萬安草包到吹噓山區是YouBike熱點
曾韋禎
仇恨民進黨
李忠憲
期待美國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
張國財
從綠雞蛋事件,看清國民黨的抹黑套路
余夢蝶
檢察官認證聯合報高凌雲寫假新聞
曾韋禎
他們眼中的彭明敏
玉山社
黃曙光解密 馬文君一直在惡搞潛艦國造
曾韋禎
風向變了,韭菜變大蔥
東京 博士
高虹安與建商的距離
馬郁雯
基泰建設政治獻金王鴻薇
Mr.柯學先生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進階搜尋
請選擇類別
全部
鯨魚觀點
笑談人生
時事新聞
文章連結
資料庫
請輸入作者姓名
請輸文章標題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