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峰相關文章

「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

「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

18世紀末,法國有一位胸懷大志的知識份子,他要男僕在每天早上叫醒他時對他說:「男爵先生,請記得您今天還有大事要做」。 1823年,這位沒落的貴族,在理想挫敗、有志未伸的情況下,竟然用手槍企圖自殺,結果自殺未遂,卻打瞎了一隻眼睛。 這位浪漫的知識份子,是被列為法國六大社會思想家之一聖西門(Henri de Saint-Simon)。 今天是聖西門的冥誕。他於1760年10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的沒落貴族家庭。 他17歲從軍,參加法國支援美洲殖民地反英的獨立戰爭的軍團,經歷約克鎮戰役。 他也參加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期間他買下一些收歸國有的土地,後因貨幣貶値而成為巨富。但因他廣交各界社會名流,家財散盡。破產後,進入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求學。在朋友的接濟下,開始努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思想。代表作有《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實業家問答》《新基督教》等。 他主張應由科學家代替牧師的社會地位,他呼籲建立對科學的信仰,並將牛頓尊為聖人;他反對法國的暴力革命和拿破崙的軍國主義;他預見世界將進一步工業化,相信科學技術會使大多數社會問題得到解決;他呼籲歐洲各國聯合起來制止戰爭,籲請歐洲各國君主放棄軍國主義,不要一心維護自身的權力;他指出宗敎「應該引導所有的人達到盡快改善最貧窮階級的偉大目標」。他說: 「為最大多數最貧苦的階級,謀知識的、肉體的改良,應該是一切社會制度的目的。」 他雖然被形容為「空想社會主義者」,亦即烏托邦社會主義者,但是恩格斯評價他「幾乎是後世社會主義者所有思想的萌芽」。 1825年5月19日,64歲的聖西門因肺水腫逝世於巴黎。  
李筱峰 2023-10-17
白色恐怖歷史見證者陳孟和

白色恐怖歷史見證者陳孟和

他擅長繪畫、攝影,又會拉小提琴。他如果不多才多藝,甚至如果笨拙一點,就不會在那個「懷璧其罪」的時代受難。 他在日治時代從台北中學(今泰北中學)畢業,戰後就讀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大)美術科。 雖然逃過二二八事件的劫數,卻躲不過白色恐怖的籠罩。 他是今天的冥誕壽星陳孟和。生於1930年10月16日,台北市大稻埕人。 1948年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還在中國,陳孟和想去中國大陸深造,不料卻被指控要「投匪」,而遭下獄。所幸不久出獄。 之後與朋友合開照相館,不料1952年又被控參加「叛亂集會」,第二次入獄,長達15年。 在綠島期間,他因為他擅長攝影,被派擔任公務攝影,他因此趁機也偷偷為難友及住民拍照,留下許多珍貴鏡頭,為綠島庶民的生活留下許多攝影作品,也為白色恐怖留下歷史見證。 在綠島時,他還自製小提琴自娛。於此足見其才藝。 經過漫長的黑牢,出獄後,他說:「我能活多久不知道,剩下的生命要把這段被掩埋的歷史留下來,讓後代知道台灣曾經有過那樣的歷史。」所以他投身於白色恐怖的史料文資收集,及轉型正義的平反運動。 陳孟和於2017年過世,享年88歲。 (下圖之一是陳孟和與他在獄中自製的小提琴;圖之二為陳孟和所畫綠島監獄「新生訓導處」鳥瞰圖)  
李筱峰 2023-10-16
〈中國國民黨黨員的成分 分析〉

〈中國國民黨黨員的成分 分析〉

以下我重貼的這篇文章,是13年前的舊作,當時是馬英九主政。 〈中國國民黨黨員的成分分析〉 (原載2010.11.7自由時報「李筱峰專欄」) 本文所指的中國國民黨,是指一九四九來台以後的國民黨,其黨員結構,包括以下幾種成員: 首先,先看國民黨的主體,那就是一九四九之後從中國敗退而來以蔣家為首的法西斯統治集團。這個集團,缺乏民主內涵,所以不僅視一黨專政為自然,黨庫通國庫為當然,黨、政、軍、警、特「五位一體」(有時還要加上「媒體」、「教育」,共七位一體)乃勢所必然。通常一個具有民主思想和社會正義的人,不會認同這種黨性。 第二種成員,是跟隨國民黨主體來到台灣的外省基層黨員,多屬基層軍公教人員。早期他們不一定都是既得利益者,不過後來他們多的是享有18%,領終身俸的階級。 第三種成員,則是受這個統治集團所迫,為了考績、升遷,而被迫入黨者。或者因為國民黨掌控社會與政治各方資源,非入黨難能發展。 第四類成員,則屬純潔無知的黨員,他們受黨化教育的洗腦,成為忠貞黨員。國民黨長期的法西斯教育,缺乏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內涵,充滿太多諸如「中華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去台灣化」的教育,這套教育使他們「光榮」入黨,成為國民黨的「義民」。他們不知道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二二八大屠殺、黑金政治、黨庫通國庫等等事蹟,卻只靠國民黨「配給」的口號和標語思考,完全是「巴夫洛夫」式的「古典制約反應」(Classical conditioned response)。 第五類成員,是趨炎附勢的投機分子。這類成員聰明有加,不會不知道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白色恐怖、黑金政治、黨庫通國庫的劣跡,但他們並不在乎這些,他們的人生觀來就不是基於社會正義與理想,他們加入國民黨是因為看上國民黨資源多,可以分一杯羹。或是以加入國民黨做為他們的晉身階。國民黨籍的民意代表、地方公職人員當中,多的是這類黨員。有些地方的黑道角頭甚至以加入國民黨來漂白自己。這也是為何長年來因貪污、賄選、詐欺…而遭判刑的公職人員,絕大部分屬國民黨籍。 (中略) 時過境遷,過去國民黨黨員的五類結構有了變化。國民黨的主體雖然仍以外省權貴子弟為首,但是這個主體已從過去兩蔣時代的反共陣營,淪為媚共集團;第二類的外省基層黨員,當然也跟著主體亦步亦趨,扮演深藍鐵衛隊,只有少數不滿馬英九的媚共而離開;第三類被迫入黨的人,隨著台灣民主化之後,有志氣的人則已離開國民黨,或成為「失聯黨員」;第四類純真的黨員也隨著民智漸開,資訊發達,在比例上已明顯下降;反倒是第五類投機分子因為利益所趨,比例更高了。尤其國共合流之後,對岸中國的利誘更大,他們過去可以跟著老蔣喊反共,現在也可以跟著小馬哥媚共。這群趨炎附勢的投機黨員在台灣混跡於各級民意機關、政府機構,成為台灣是否會被中共政權併吞的關鍵所在。 我們只有用選票徹底瓦解這個充斥投機政客的媚共集團,才能解除民主台灣的危機! [附記] 13年後的今天,中國國民黨的黨員成分有改變嗎?侯友宜應歸在哪類?
李筱峰 2023-10-15
《平庸的邪惡》漢納鄂蘭

《平庸的邪惡》漢納鄂蘭

當年侯友宜拘提鄭南榕,造成鄭南榕自焚抗議!侯友宜後來被指責是害死鄭南榕的人,但侯友宜辯解,他只是奉命依法行事,他並不後悔,即使時間重來,他還是會這樣做。 侯友宜的言行,讓我想起政治哲學家漢納鄂蘭(Hannah Arendt)的《平庸的邪惡》。 漢納鄂蘭以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為研究文本,提出「平庸之惡」的理論。 艾希曼在二戰中負責將上百萬猶太人移送到各納粹集中營。鄂蘭發現,艾希曼是個相當溫和、普通的官僚,「既非心理變態也非虐待狂魔」「正常得令人害怕」。艾希曼成為劊子手的動機無非是想服從工作,好在納粹官場上晉身。鄂蘭指出:艾希曼做惡,但無做惡的主觀意願,這得歸因於他的「缺乏思想」,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些惡行究竟有多麼罪孽深重。艾希曼對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從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為「他完全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正是源於這種特定認知能力的缺失,再加上所處的環境幾乎不可能讓艾希曼思考或是認識到自己正在行惡,他才犯下了這樣的罪行。 儘管漢納鄂蘭這些理性的析論,被許多人誤會是在幫納粹劊子手脫罪,但是今天拿來看侯友宜,以及當年白色恐怖時代的「抓耙子」,倒把他們在黨國洗腦下的無知、對民主人權的麻木冷感,寫得入木三分。 今天是漢娜·鄂蘭的冥誕。她是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國漢諾瓦的猶太人。 1933年,她因對納粹德國的反猶太主義進行「非法」研究,而遭逮捕,被蓋世太保短暫監禁。獲釋後,她逃離德國,住在捷克斯洛伐克和瑞士,之後定居巴黎。 但隨著二戰爆發,法國部分領土被納粹德國占領,鄂蘭不得不再次流亡,從法國經西班牙逃亡至美國。 鄂蘭以其關於極權主義的研究著稱西方思想界。 漢納鄂蘭於1975年12月4日過世。
李筱峰 2023-10-14
「六然居士」 楊肇嘉

「六然居士」 楊肇嘉

今天是日治時代投身台灣民族運動、社會運動的政治家楊肇嘉的冥誕。 他出生於1892年的今天(10月13日),台中清水人。 1920年(日本大正9年)台灣地方制度改制,日本派楊肇嘉擔任清水街長(日治時代的「街長」相當於戰後的「鎮長」)。然而,楊肇嘉不好好珍惜這日本殖民統治當局賜給他的飛黃騰達的機會,卻和日本當局作對,參加當時林獻堂推動的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台灣文化協會…。 試看楊肇嘉的一段心路告白: 「⋯1921年開始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為台灣自主文化建設而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運動,以及青年學生和工人農民的各種抗日鬥爭的消息,都像火上加油般地激動了我沸騰的心。」「我雖身為官派的街長,由於民族覺悟而不能安於這個職位。我排除了各方面的干涉和壓迫,毅然決然的參加了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楊肇嘉後來乾脆卸下街長的職位,積極投入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同時進早稻田大學深造。並重整「新民會」;又參加台灣民眾黨;後來更成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的要角。 1939年總督府提出米穀管理案,明顯剝削台灣農民,楊肇嘉與吳三連等人出面抵制,遭高壓,終至遠走上海經商。 二戰後的楊肇嘉,感受新政府的貪污腐敗, 感慨系之:「想不到熱愛祖國如一盆烈火似的台灣人的感情,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中竟被陳儀一手給澆熄了。」 為挽救台灣危機,楊肇嘉伙同上海的台灣同鄉,向南京請願,遭陳儀之忌。楊肇嘉不僅於1946年參選國民參政員遭阻梗(有選票中因「肇」字多一橫被判廢票)而落選,甚至因陳儀政府的檢舉,楊肇嘉在上海被國民政府逮捕下獄,後經證實他是抗日運動領袖,關了37天之後始獲釋。 1947二二八事件爆發,他與台灣同鄉團體自上海回台進行調查,遭陳儀阻擾、刁難。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象已露,自由派的吳國禎出任台灣省主席以挽回形象,楊肇嘉被吳國禎聘為省府委員,隔年兼任民政廳廳長。 晚年楊肇嘉被蔣介石聘為國策顧問。但他對政治逐漸淡然。退休後,居於清水「六然居」(取自《菜根譚》古訓:「自處毅然、處人藹然、有事嶄然、無事澄然、得意冷然、失意泰然」),並自命「六然居士」。 楊肇嘉於1976年病逝,享壽85歲。
李筱峰 2023-10-13
「高音C之王」帕華洛帝

「高音C之王」帕華洛帝

1940年義大利有一個五歲男孩,常常在午飯後拿著他的玩具吉他高聲唱歌,吵到隔壁正要午睡的鄰人,所以經常被抗議! 這個男孩後來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聲樂家,他就是帕華洛帝。 這位別號「高音C之王」的戲劇聲樂家,全名盧奇亞諾.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1935年的今天(10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王國摩德納。 帕華洛帝的歌唱傳奇,一言難盡。1990年,帕華洛帝演唱普契尼《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今夜無人入睡)》詠嘆調成為BBC報導1990年世界盃電視片的主題曲,帕華洛帝更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人物。 帕華洛帝唱遍全球各重要都市,1993年7月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演唱會,現場破紀錄的50萬聽眾,而且全球各地的歌迷透過電視直播收看這次表演;1998年,在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舉辦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吸引了30萬的現場聽眾;而他的首次個人露天演唱會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行,觀眾約15萬人。 帕華洛帝也曾於2005年12月14日來我們台中演唱。 帕華洛帝多次獲得過葛萊美獎,還有多張白金唱片和金唱片。他持有兩個金氏世界紀錄:最多謝幕次數(165次)和最佳銷量古典唱片。 帕華洛帝的歌喉固然讓人羨慕,但是更令人感動的是,他關心弱勢者、苦難者。多年來,帕華洛帝為慈善不遺餘力,舉辦慈善演唱會難以計數。 他曾與黛安娜王妃一起舉行為未成年礦工籌款的全球活動。他舉辦過以「帕華洛帝與朋友」為主題的一系列慈善義演,抱括為波士尼亞兒童、為利比利亞兒童、為瓜地馬拉和科索沃兒童、為柬埔寨和西藏...。 1998年,他獲得聯合國任命為「和平使者」,協助喚醒世界對千年發展目標、愛滋病、兒童權益、貧民窟及貧窮等問題。與他合作的歌手來自各方,都是為戰火的兒童籌款。受惠的人士包括了巴基斯坦內的阿富汗難民、尚比亞內的安哥拉難民、伊朗境內的伊拉克難民等等。 2001年,他獲得聯合國的難民署授予「南森獎章」來表彰他對援助難民的重大貢獻。 2007年9月6日,71歲的帕華洛帝因胰腺癌過世。同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升起黑旗以示悼念;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也降半旗致哀;他的喪禮在故鄉摩德納的大教堂舉行,當帕華洛帝的棺木移離教堂時,義大利空軍在教堂上面飛過,還噴出象徵義大利國旗的綠、白、紅三色,以示義大利政府向帕華洛帝的致敬。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聯合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扶貧信使;美國總統布希說,這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和慈善家」。
李筱峰 2023-10-12
開啟「歐洲之窗」的張維邦

開啟「歐洲之窗」的張維邦

創立歐盟協會,替台灣開啟「歐洲之窗」的張維邦教授,是今天的冥誕壽星。 張維邦於1937 年10 月12 日出生於現在的新北市樹林區。 關於張維邦教授的生平事蹟,我引周婉窈教授的介紹如下: 「張維邦教授(1937-2002),臺北樹林人,1956年考進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大二開始修習法文。獲全額獎學金於1962年赴瑞士佛立堡大學攻讀財經與國際商業貿易,1966年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67年任教於加拿大蒙特婁古城學院與蒙特婁大學。他和王秋森教授是黃文雄先生棄保「轉入地下」後的早期經濟支援者。1990年張維邦至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任教。1994年回臺工作,任教於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並兼任所長。張維邦教授是臺灣建國運動者,返臺後以一己之專業與學術人脈致力於促進/深化臺灣與歐洲的交流,1998年創立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張教授奔走臺灣與歐洲之間,除幫助年輕學子之外,重實務的他曾帶領臺灣中小企業人士前往法國參加學術研討會。他在日本立命館教書時與該校客座教授葛拉契夫博士(Dr. Andrei Gratchev)比鄰而居,成為好朋友。葛拉契夫是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的新聞發言人。2002年12月1日張教授赴歐開會,2日在葛拉契夫博士家中作客,病發不幸早逝,才65歲。若天假以一般的年壽,相信今天張教授仍和我們一起在為臺灣的建國打拼。」 張維邦為了歐盟協會之生存與發展,除了奉獻個人的大量精神與時間,並不時捐出個人所得贊助協會,是歐盟協會最積極、最不計奉獻的行動派志工。 張維邦是典型的理想主義的行動家。除了學術上的成就與積極的社會參與,他生前積極推動國內及歐洲各界重視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及成就,貢獻卓著。 張維邦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與歐洲的深度交流,期透過宏觀的世界觀、國際觀,以促成各界思考並尋求台灣的生存與進步。他熱心栽培年輕世代,以培養具有國際觀、世界觀並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智識菁英。 可嘆!天地不仁,奪我台灣菁英! 【附記】 張教授過世的前一年,曾邀請我與他家人在台北福華飯店聚餐,暢談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其愛台之心,熱切感人。不意他卻在隔年過世,讓我傷心良久!至今仍無限感念。  
李筱峰 2023-10-12
「任期最長的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

「任期最長的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

今天的冥誕壽星,我要介紹一位傑出的女性,他是美國任期最長的第一夫人,叫做愛蓮娜.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對啦!他就是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的夫人。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小羅斯福打破總統任期,連任四任總統。愛蓮娜.羅斯福成為任期最長的美國第一夫人。 但是愛蓮娜.羅斯福的傑出,不是因為他是總統夫人的關係。他並非唯丈夫之命是從的女性,他還曾經數次公開表示不同意丈夫的一些政策。 愛蓮娜.羅斯福於1884年10月11日出生。她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母和一個弟弟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 15歲時,愛蓮娜進倫敦的Allenwood學院,校長Marie Souvestre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愛蓮娜深受其影響。所以後來愛蓮娜倡議女權,曾倡導在職場上擴大婦女角色。 愛蓮娜.羅斯福並不是冠夫姓,她是「老羅斯福」(第26任總統泰迪.羅斯福)的姪女。1905年愛蓮娜嫁給了遠房親戚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因為脊髓灰質炎局部癱瘓,後來只能坐輪椅。愛蓮娜說服他繼續從政。富蘭克林當選紐約州長後,愛蓮娜經常代表他公開露面。 愛蓮娜坦率直言,她是第一個舉辦記者招待會的總統夫人,並在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發言。她在種族問題上的立場,曾引起爭議。她為非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和二戰難民爭取公民權利。 小羅斯福在二戰期間致力於推動組織聯合國。不幸於二戰終戰前(1945.4.12)過世。愛蓮娜感慨地說「故事已經結束了!」其實不然,愛蓮娜的故事正要進入高潮。 接任的總統杜魯門請她出任1946年1月在倫敦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大會美國代表團的成員。之後, 愛蓮娜成為第一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愛蓮娜說:「我認爲,聯合國是一個和平世界的希望。 我知道我丈夫非常重視建立這個世界組織。所以我覺得我責任重大。」,她並擔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主席,成為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要角。甘迺迪政府時期,愛蓮娜也擔任「總統婦女地位委員會 」(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的主席。 愛蓮娜於1952年底去世。1999年,她被排在蓋洛普20世紀最受推崇的人物名單前十名。
李筱峰 2023-10-11
台灣國號的第二志願

台灣國號的第二志願

今天是所謂「國慶」,我想起20年前的一篇拙作,摘錄重貼於此: 〈台灣國號的第二志願 〉 (原載2003.7.14.中國時報第四版<名家專論>) 自從一九四九年底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之後,「中華民國」的名號只能在原本沒有參加中華民國建國的台灣來使用。但時至今日,這個國號已經無法在國際上通行自如了。台灣既非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一省,而舊國號又產生問題,於是正名之議乃起。 堅定的台獨主張者堅持正名為「台灣」,但是「我那眷村的弟兄們」則捨「中華」而難眠。在「台灣」與「中華」之間,形成兩極對立。在台灣的土地上獨立發展了五十幾年的國家,卻不能稱為台灣,是何其荒謬!然而長期在國民黨教育的制約下,「中華」一詞確實已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神聖圖騰,一旦被侵犯,必然引起爭端。 在「中華」與「台灣」之間,有無兩全之方,有無轉圜之地?十年前我曾就此問題提出建議,我引卅一年前雷震的方案,建議雙方考慮。然因人微言輕,無人理會。如今問題依舊,我只好舊議重提: 來自中國浙江的雷震,在五○年代結合胡適等人創辦《自由中國》雜誌,後來因為結合本土精英準備籌組新政黨,而遭國民黨下獄。雷先生坐獄十年後﹐正值台灣外交挫敗之際。1972年初,雷震寫了萬言書〈救亡圖存獻議〉給總統蔣介石﹐提出十項政治興革方案。其中首項建議就是更改國號。雷震建議改國號叫「中華台灣民主國」。他說,用「中華」兩字「仍可以對得住創造中華的祖先」。而用「臺灣」兩字是「顧及現實環境」「開創新的局面」。雷震說: 「我們今天統治的土地,本來叫做『臺灣』,今將『臺灣』二字放在國號裡面,那就不是神話了。我們今天有一千四百萬人民﹝按當時人口﹞,我們以臺灣地區成立一個國家,乃是天經地義,正大光明之事…」 卅一年前雷震的主張,不僅戳破泛藍政客所謂「台獨是在製造省籍對立」的惡意中傷,而且也可以化解「中華」與「台灣」的兩極對立。 如果獨派能夠接納保留「中華」的話,「我那眷村的弟兄們」實在沒有理由再反對「台灣」之名了。 至於「台灣」之上多加「中華」,也不致影響台灣獨立自主。世界上有許多不同國家,使用共同的種族名詞或地理名詞。例如阿拉伯世界的國家,多冠有「阿拉伯」之名:沙烏地阿拉伯(Kingdom of Saudi Arabi)、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埃及全名叫「埃及阿拉伯共和國」(Arab R.O.Egypt)、敘利亞全名叫「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Syrian Arab Republic)、北葉門全名叫「葉門阿拉伯共和國」(Yemen Arab Republic),利比亞全名中也有阿拉伯名稱─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他們的國名都出現有「阿拉伯」,但他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如果「中華」是拋不開的圖騰,但獨立自主的台灣又不能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名,那麼「中華台灣」也許是雙方可以考慮的第二志願。我這個「台獨基本教義派」如此讓步,「中華基本教義派」總不該還在原地不動吧? ﹝附記﹞ 本文刊出後,總統府資政彭明敏教授親筆寫了一封信傳真給我,原稿附錄如下:
李筱峰 2023-10-10
《閹雞》張文環

《閹雞》張文環

張文環是日治時期的小說家、雜誌編輯。 1909年(日本明治42年)10月10日出生於嘉義梅山。日本東洋大學文學部畢業。與王白淵、巫永福等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發行文學雜誌《福爾摩沙》。又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等人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代表作有《滾地郎》、《閹雞》。 《閹雞》描寫潛藏在社會底層的女性情感,透過女性的肉體與情慾,來顯現傳統文化的殘酷無情。《閹雞》改編為舞台劇在台北永樂座演出,轟動一時。 二戰後,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張文環雖避居山間,幸免於難,但從此沈默噤聲,不再動筆,直到 1978年2月過世。幸有《張文環全集》傳世。 二二八事件讓許多台灣作家噤若寒蟬,除張文環之外,像同樣寫過劇本的作家張深切,也是躲入南投山中,從此消聲匿跡。那是如李登輝總統的喟嘆– 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悲哀!
李筱峰 2023-10-10
「披頭四樂團」約翰.藍儂

「披頭四樂團」約翰.藍儂

1963年初,在「皇家大匯演」(英國皇家每年舉辦的慈善匯演活動)上,有一位歌手,面對著包括有伊莉莎白王太后和其他英國王室成員的成千觀眾,他半開玩笑:「為下一首歌,我想請你們幫個忙。坐在便宜位子的人,請拍手;其他人,請搖動你們手上的珠寶首飾。」哇!這個極盡挖苦的玩笑,充滿著對階級意識的挑撥。 這位歌手,就是聞名全球的披頭四樂團的創始成員約翰.藍儂(John Winston Ono Lennon)。 今天是約翰.藍儂的冥誕,他於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格蘭利物浦。 經常漂泊在外的父親,和將他寄放在阿姨家的母親,顯然沒有帶給藍儂幸福的童年。藍儂的〈母親〉這首歌,顯然在反映他兒時被拋棄的悲慘經歷。 這個悲慘經歷也投射在藍儂求學過程中的叛逆與不遜:他沒有通過任何一門O-level考試(這是一項基於學科的資格認證,是普通教育證書的一部分);他免強進入利物浦藝術學院後,卻以擾亂課堂和嘲弄老師聞名全校;他常被繪畫課、平面藝術課拒於門外。由於行為不端(包括在寫生課上坐到一位裸模的大腿上),在最後一個年級被趕出學校! 這個桀驁不遜的年輕人,後來竟成為全球聞名的歌手和詞曲作者。他的披頭四樂團是流行音樂史上在商業上最成功的團體。他的搖滾樂,搖動了1960到80年代世界上許多人內心的波瀾。 藍儂在他的音樂、寫作、繪畫、影片和採訪中,呈現了他反叛的天性和尖酸的幽默。他因參與政治及和平運動而引起共鳴,也受到爭議。1971年,他移居紐約市曼哈頓。在那裡,藍儂對越戰的批評使美國尼克森政府數度試圖將他驅逐出境,而他的一些歌曲被反戰運動視為聖歌。他的〈工人階級英雄〉,對資本主義官僚社會極盡諷刺與批判,其中歌詞「你們還是他媽的貧農」,極盡階級挑撥;〈權力交給人們〉一曲,在自由的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暢所欲唱;1972年發行的《紐約城時光》專輯中,包括了女性權益、種族關係、北愛爾蘭問題以及藍儂與美國政府的問題等種種歌曲。 有意思的是,自由的美國趕不走他;民主的英國,還授大英帝國勳章的員佐勳章給披頭四樂團。 截至2012年,藍儂的個人專輯在美國的銷量超過了1400萬;2002年,他在BBC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榜單中被民眾票選為第8位;2008年,《滾石》雜誌選出的「史上最偉大的歌手」,藍儂名列第5位。 藍儂的反抗歌曲與放浪形骸,引起兩極反應。1980年12月8日,40歲的藍儂,在紐約曼哈頓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教徒槍殺,結束他傳奇的一生。 藍儂,透過歌曲,很不客氣為世界指出了病症,雖然他沒有醫病的藥方。
李筱峰 2023-10-09
「味精之父」池田菊苗

「味精之父」池田菊苗

1907年,有一位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與家人一起晚餐時,突然停了下來,他喝到妻子煮的「出汁」(だし,日式高湯),發現今天的湯怎麼特別美味可口!他發現這是昆布和鰹魚乾所帶來的鮮美味道。從那天起他開始研究昆布的化學成分。 池田在化學實驗室裏,經過艱難的分離操作,試圖從鮮美的高湯中分離出使湯具有獨特鮮味的分子。他相信分子的形狀和人類所感受到的湯的鮮味之間存在某種關聯。最後池田成功地從日式高湯的海藻中分離出了一種重要的味道分子:屬於氨基酸的谷氨酸。池田還研究了其他食物,看它們是否含有鮮味,並證實谷氨酸是肉類、海藻和番茄的部分味道的原因。他認為人類很可能發展出對谷氨酸的味道,因為它是蛋白質的重要構成要素。 1908年他將他發現的這種味道的化學基礎,命名為「鮮味」(うま味),成為與甜、苦、酸、鹹並列的五種基本味道之一。 1909年,池田已經開發出一種大規模生產谷氨酸的過程。他從小麥和脫脂大豆中提取谷氨酸,並為其生產過程申請專利。今天谷氨酸是由發酵的玉米澱粉、甘蔗或甜菜大規模生產的。谷氨酸今日已被列為僅次於鹽和胡椒的頂級增味劑之一。 1985年4月,日本特許廳將他選為日本十大發明家之一 今天是這位被稱為「味精之父」的池田菊苗的冥誕。他於1864年10月8日出生於日本京都府。他曾遊學德國萊比錫,英國倫敦。日本化學會及帝國學士院會員。 池田菊苗於1936年5月3日過世,享壽71歲。
李筱峰 2023-10-08
台灣新文學運動家張我軍

台灣新文學運動家張我軍

今天是台灣新文學運動家張我軍的冥誕。他於1902年(日本明治35年)10月7日出生,台北板橋人。 張我軍於日治時代赴北京大學留學,時逢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者胡適、陳獨秀等先覺者提倡「八不主義」,張我軍也趕上時代的潮流,向台灣傳統舊詩人提出批判,提倡新文學。他在《台灣民報》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灣文學界〉、〈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等文章,發難抨擊傳統詩人,批評傳統的「擊缽吟」詩會。 他批判專注雕琢文字講技巧的傳統台灣詩人,只知套典故、講對仗,而失去情感與內涵。試看他關於「建設新文學」的一段言論: 「情感是文學的生命,思想是文學的血液,文學而沒有情感,沒有思想,則如人之沒有性命,沒有血液。沒有生命、沒有血液的人,從根本上已失掉其做人的資格了。沒有情感,沒有思想的文學,也從根本失掉其為文學的資格。」 作家龍瑛宗稱他是「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但也因此挑起新舊文學論戰。 今天重看雙方新舊文學之爭,傳統詩人固然跳不開中國傳統漢詩的窠臼;但是張我軍的新文學論,視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環,也缺乏台灣的主體性。這都是時代的限制。 張我軍於1955年(民國44年)11月3日過世。 他的兒子即台灣著名考古學家、文化人類學家張光直。
李筱峰 2023-10-07
「泰西儒士」利瑪竇

「泰西儒士」利瑪竇

1583年(明神宗萬曆11年)有一位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學者,到中國(當時是明帝國),廣交朝廷官員、士大夫,他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也是天主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他一方面穿著中國讀書人服裝,用漢語傳播基督教義;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贏得明朝讀書人的好感,傳播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甚至影響到日本、朝鮮。 說起他的本名Matteo Ricci,知道的人不多,如果說起他的漢名,大家就耳熟能詳了,他就是利瑪竇。 今天是利瑪竇的冥誕,他出生於1552年10月6日。 大家對利瑪竇的深刻印象是,他很尊崇中國文化,人稱「泰西儒士」。這是中國國民黨課本給我們的印象,但也不能說錯。他到中國傳教,要與朝臣士大夫為善,能不對中國講些好話嗎? 但是不要忘了,他晚年的回憶錄《利瑪竇中國札記》,對中國的評語可能較符合他的內心看法,試引其中幾段話如下: 「 他們(指中國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制度和學術的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蠻人,而且看成是沒有理性的動物。在他們看來,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國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誇耀的。這種無知使他們越驕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們就越自卑。 」 「中國所熟習的唯一較高深的哲理科學就是道德哲學,但在這方面他們由於引入了錯誤,似乎非但沒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塗了。他們沒有邏輯規則的概念,因而處理倫理學的某些教誡時毫不考慮這一課題各個分支相互內在的聯繫。」 「中國人把所有的外國人都看做沒有知識的野蠻人,並且就用這樣的詞句來稱呼他們。他們甚至不屑從外國人的書裡學習任何東西,因為他們相信只有他們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學和知識。如果他們偶爾在他們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國人的地方,他們也會把他們當做好像不容置疑地和森林與原野里的野獸差不多。」 「...大臣們作威作福到這種地步,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有的一切。正如這裡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 事隔四百七十多年後的今天,利瑪竇對中國的評語是否還有效呢?
李筱峰 2023-10-06
「誰在洩露機密」?

「誰在洩露機密」?

下圖是1978年我在服兵役時的軍中刊物的文宣內容,中國國民黨要我們保密防諜,要我們「查誰在洩露機密」、「查誰在傳播謠言」、「查誰在分化團結」…,當時我查不出是誰,現在看到藍委馬文君的行徑,看到「好油」串通國民黨幹部的自導自演抹黑政府,看到統媒的一連串的假訊息真攻擊⋯⋯,答案揭曉了!「誰在洩露機密」?「誰在傳播謠言」?「誰在分化團結」? 答:就是當年要我們「查誰在洩露機密」、「查誰在傳播謠言」、「查誰在分化團結」的人!
李筱峰 2023-10-06
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

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

  馬英九不滿蔡總統把「中華民國國慶」說成「台灣國慶」,因此拒絕出席國慶典禮。馬真的很在乎「中華民國」嗎?然而,習近平絕對不許「中華民國」(無論實或名)存在,馬英九卻對「馬習會」沾沾自喜;中共小官陳雲林來台時,馬英九隻字不提「中華民國」,甚至要警察沒收民眾手中的中華民國國旗;至於馬的家人都拿美國籍,女兒們都移民美國,就更不知他是如何熱愛中華民國了! 中華民國開國於一九一二年,當時的台灣是日本殖民地,不屬於中華民國。一九四九年底,中華民國被中共政權消滅,中國國民黨政府流亡到未參與中華民國建國的台灣。無怪乎蔣介石於隔年復出時坦言:「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滅亡了,我們今天都已成了亡國之民」。 一九四九之後,台灣長期在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下,每逢節慶,兩蔣都會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且發誓「消滅共匪」、「光復大陸」。 實際上,掛名「中華民國」的台灣,自一九四九之後,已發展出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政治實體。但許多人卻只在乎「中華民國」名號,而不在乎國家的實質內容。 在兩蔣時代,國際媒體若提到「台灣」,我們媒體(全由國民黨操控)就會譯成「中華民國」,十足阿Q。 劉家昌的〈中華民國頌〉歌詞更可笑:「只要長江黃河的水不斷,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千秋萬世,直到永遠。」怪哉!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兩條大河的水不斷,中華民國就會「千秋萬世,直到永遠」,大腦秀逗嗎? 李登輝主政後,以漸進的腳步走本土化路線,喊出「中華民國在台灣」。日本學者若林正丈也觀察出「中華民國台灣化」的現象(詳見《台灣の政治》)。陳水扁時代雖沿用「中華民國」國號,但仍循本土化路線;蔡英文則使用「中華民國台灣」,更確立台灣的主體地位,二○二二年雙十節更明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相隸屬」,氣得馬英九們和中南海齊跳腳! 然而,國際社會稱呼台灣就是直接叫「台灣」,而不會稱「中華民國」。民進黨還願意保留「中華民國」,國民黨應該高興才對啊! 弔詭的是,台派中有一群鐵頭台獨,對民進黨還在使用「中華民國」大為不悅。他們只看到「中華民國」四字,卻看不到「不相隸屬」。他們以二分法看問題,凡出現「中華」就一律視為統派,因此他們罵小英(連帶罵賴清德)還在效忠中華民國殖民政治。他們腦子只有「目的論」,而無「方法論」?抑或他們是要分化獨派的假台獨? (作者是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李筱峰 2023-10-05
「九指畫家」楊三郎

「九指畫家」楊三郎

1910年代中,台北州網溪(今新北市永和區)有一個小學生經常在上學途中經過一間文具店,看到文具店陳列著來台的日本畫家鹽月桃甫的作品,鹽月桃甫畫了許多臺灣風景與台灣原住民為題材的畫。這位小學生看得很有心得,立志也要成為畫家。 偏偏這位想當畫家的小孩,在四年級時,因為右手中指被破裂的玻璃瓶嚴重割傷,造成細菌感染,最後進行截指!只有九支手指的他,後來果然成為畫家,他就是楊三郎。, 今天是楊三郎的冥誕,這位「九指畫家」於1907年(日本明治40年)10月5日出生於台北州網溪。 楊三郎的父親是著名詩人楊仲佐。 楊三郎就讀京都關西美術院三年級時,以〈復活節時候〉參加台灣美術展覽會,與李石樵、李梅樹、陳澄波、顏水龍、廖繼春等名畫家同時入選 1932年(日本昭和7年)與劉啟祥同船前往法國巴黎留學,其作品〈賽納河〉亦於此時入選法國秋季沙龍。 1934年楊三郎自法國返台後,與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廖繼春、陳澄波、陳清汾、立石鐵臣等7位畫家籌備設立「台陽美術協會」 戰後,楊三郎仍作畫不輟。1995年獲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的油畫創作獎。同年5月6日因肝炎病逝,享壽88歲。 藝評家認為「楊三郎深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尤其受莫內、柯洛兩人影響最深。繪畫以山林風景主題最多,其次則為靜物、人物。使用色彩鮮豔多變。」(附圖為他的作品〈淡水風光〉,引自維基百科) 目前在他家鄉永和有「楊三郎美術館」(1991年成立),是私人美術館之先聲。    
李筱峰 2023-10-05
《賓漢》卻爾登希斯頓

《賓漢》卻爾登希斯頓

今天的冥誕壽星,真的是一位巨星,他是享譽國際的影星卻爾登希斯頓(John Charlton Heston)。他於1923年的今天(10月4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艾雲斯頓。 卻爾登希斯頓常演歷史劇戰爭片中的軍人、聖人、英雄、偉人。他演《十誡》中的猶太先知和立法者摩西;演《萬世千秋》的文藝復興巨匠米蓋蘭基羅;演《萬世英雄》裏的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將軍;演《萬世流芳》中的施洗者聖約翰…。 常在銀幕上演偉人和英雄的卻爾登希斯頓說:「演多了偉人,只有讓我變得更加謙卑。」他舉《十誡》戲中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時,摩西拐杖一揮,紅海剎那分成兩半,開出一條海底通道,讓猶太人緊急通過。卻爾登希斯頓後來說:「演完摩西,我回家試驗看自己的法術有多厲害,泡進澡盆裡,我就試著用手一揮,看看澡盆的水會不會分立兩半?」當然這是他在開玩笑,但是他得到的結論卻是:「因為我不能,所以我變得格外謙卑。」 他在1959年主演的《賓漢》(Ben-Hur)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首創了11項奧斯卡的最高獲獎紀錄,卻爾登希斯頓也榮獲了最佳男主角獎。片中卻爾登希斯頓駕馭著四匹馬的馬車競技的經典戲,是他親自上陣,不找替身。為了練習那一幕競技,他的手軸脫臼了七次。 《賓漢》(Ben- Hur)感動了很多人。當年上映時,有一個義大利小孩,因為家窮,無法混進戲院大廳看戲,只能躲在戲院銀幕後看,因為左右顛倒,結果「Ben-Hur」就看成「ruH-neB」,這小孩一直以為《Ben-Hur》的英文拼法應該是「ruH-neB」。這個小孩,就是後來以《美麗人生》享譽世界的義大利導演貝里尼。 由於卻爾登希斯頓的演藝成就,他曾獲頒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卻爾登希斯頓當紅的19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勃興,他極為關切,熱心支持。在1963年的民權大遊行中,卻爾登希斯頓也挺身其中。卻爾登希斯頓的政治立場屬保守主義的共和黨支持者。 演藝人員不專注票房,還投入民權運動,這是當今台灣一些為了市場甘心卑屈媚敵的藝人所難想像。 卻爾登希斯頓於2002年罹患阿茲海默症,2008年4月5日,在比華利山的住所去世,享年84歲。    
李筱峰 2023-10-04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熱帶醫學之父」萬巴德

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許多基督教傳教士、醫師隨之來到台灣傳教、行醫。有一位蘇格蘭醫師經馬雅各醫師的推薦,也來到台灣,他名叫萬巴德(Patrick Manson,又譯白文信)。他不僅獻身台灣的醫療,後來在世界醫療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 今天是萬巴德的冥誕,他出生於1844年10月3日,蘇格蘭阿伯丁郡人。 1866年7月萬巴德因發表於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 A Peculiar Aff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 in Connexion with Disease of the Brain而榮獲亞伯丁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萬巴德來到台灣打狗(高雄)旗後(今旗津),協助馬雅各醫生在旗後醫館的醫務,。1869年,馬雅各往府城(台南),旗後醫館由萬巴德來維持。 萬巴德一方面在打狗旗後從事於各國船隻之檢查及船員之診療工作,另一方面致力於地方病的研究。他在台灣 5 年,時常往附近鄉村,接觸到象皮病、痲瘋病、瘧疾等病患。他也利用餘暇,到原住民居住地,學習原住民語。 1871年萬巴德離開高雄,曾去廈門,繼而到香港行醫。1887年萬巴德在香港創立西醫書院(今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第一屆的畢業生中,有一名孫逸仙(孫文),就是後來被中國國民黨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 萬巴德對熱帶地區的寄生蟲及醫學問題發表了不少論文在英國醫學雜誌上,使西方人士瞭解東方熱帶地區的疾病。他的研究以「蟲媒播病論」(Vector- borne infections)最為有名, 並為今天世界衞生組織(W. H.O)殲滅傳染病計劃奠定基礎。他的其他發現還包括在熱帶咯血病(Endemic haemoptysis)患者的痰涎中找到肺吸蟲(Lung fluke)蟲卵;估計血吸蟲需要淡水甲殼類動物(Crustaceans)宿主來完成生命周期;這項發現背後的理論可應用在其他吸蟲類的研究之上。 1890年,萬巴德返回英國,於1899年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成為歐美頂尖的熱帶醫學研究機構。由於他對於熱帶醫學的貢獻,後來出任熱帶醫學會會長,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1922年4月9日,77歲的萬巴德因心臟病逝世於倫敦。
李筱峰 2023-10-03
「國際非暴力日」甘地

「國際非暴力日」甘地

10月2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非暴力日」,目的是希望各國反對任何的暴力行為。為何會定在10月2日?因為這一天是提倡非暴力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的生日。 甘地是1999年《時代》雜誌評選20 世紀風雲人物的第三名(第一、二名是愛因斯坦和羅斯福總統)。 印度獨立運動領袖,也被稱為印度「國父」的甘地,於1869年10月2日出生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西部。 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從事印度獨立運動,其事蹟筆墨難盡。惟其堅守非暴力的「不服從論」(civil disobedience)。其思想受梭羅及托爾斯泰影響。 他同時又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他說: 「人類要增進精神生活,必須停止只為了滿足一己的口慾而屠殺動物的行為。」「當心靈發展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將不再為了滿足口慾而殘殺動物。」 然而,這位不殺生的人道者,卻被狂熱的宗教信徒槍殺!1948年1月30日,剛結束絕食的甘地,遭到一名印度教狂熱分子槍殺死亡。甘地在中彈的瞬間,轉身合十向著兇手說:「啊!神啊!為他祝福。」  
李筱峰 202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