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悲傷

 

《戰爭的悲傷》是越南小說家保寧,以越南戰爭為背景所寫的小說,被翻譯成許多語文出版。二○一八年,韓國濟州四.三事件七十週年的國際作家會議,邀請他,以及曾獲芥川獎的沖繩小說家目取真俊,和來自台灣的我出席,各發表一場以作家在自己國家的扺抗為議題的演講。

保寧的演講是「戰爭的悲傷」, 他提到越南戰爭,那是北越發動南侵的內戰,改變了南北越分立的戰後處分。出身北越的保寧,並不以北越贏得勝利為喜。他認為戰爭的勝利是將軍的事,他體認的是戰爭的悲傷。

二戰後,亞洲脫殖民統治的朝鮮,因左右分裂為北朝、南韓,迄今未解。越南則分裂為北越、南越,一九六○年代北越發動併南越戰爭,美國介入,但仍由北越併吞了南越。

越戰在二戰後世代的成長歷程是鮮明印記:從法國巴黎發生的學生運動遍及全球,普遍反對美國介入越戰,二戰後嬰兒潮成為嬉皮世代,留著長髮,在西方民主陣營自由自在成長,迷惑於馬克思主義及毛語錄,欣賞左派的解放論,同情美、蘇之外的第三世界。直到一九九○年代,嬉痞成長為雅痞,美國的柯林頓、英國的布萊爾、德國的施若德⋯,經由民選領導國家,世界才進入新時代。

歷兩次世界大戰,列強號召成立聯合國,但利益形態和意識形態的衝突,導致始終無法避免國家之間的戰爭,甚至內戰也時有所聞,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未歇,巴勒斯坦的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攻擊導致以色列反攻,又引發中東甚至世界的不安。

戰爭是文明世界的不文明事況,難以真正平息,反映在人類歷史。文化,是想使人活下去的東西,不同於政治的權力意味。

越南戰爭,北越以意識形態的左,經由戰爭併合了南越。儘管越南仍在左意識的共產政權,但經濟的走資化吸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畢竟依靠資本主義的生產、消費邏輯。就像共產革命後的中國,依賴走資化才以世界工廠和市場發展經濟。但極權主義的政治權力習慣搖晃戰爭的令旗,威權獨裁的政治人物似乎不了解戰爭的意義是悲傷。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