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及健保署應積極處置高立委住院案

高虹安立委在11/8,因身心俱疲在三峽恩主公醫院住院,但次日又請假離開醫院,到新竹拜會新竹縣長、科技大老,刻意捲右袖口露出留置的靜脈軟針管,讓媒體拍攝。這兩天她被北檢列為分案被告後,當晚在直播稱,可能是1999年國中時領市長獎,被馬英九「死亡之握」,以致23年才後有不順遂的政治之路。她的用語是「我跟馬英九頒獎」(而不是「馬市長頒獎給我」),內容主要還是自詡「有市長獎」的經歷,在電視上爭取版面。事後必須道歉,應早在算計當中。重點在於市長獎,而不在於死亡之握(俗謂死亡之握的說法,至少也是2006年以後才出現)。高委員本人之愛炫耀、處處表現自己比別人優越,其幼稚厚顏,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對高立委打點滴之舉,衛福部薛部長指有浪費醫療資源之嫌,很不可取。台北市柯市長得意自稱是經由他的診斷建議住院,還說他是急重症專科,薛部長僅是婦產科,言下之意,薛部長沒有資格診斷是否有住院必要。以上有種種荒謬之處,恐誤導民眾。本人想指出的是:1、醫師不是想看診就可以看診。2、醫師不是想去哪裡會診就可以去會診。3、醫師不是說自己是什麼科,就可以是什麼科。4、點滴不是想打就可以打。5、住了院不是隨時可請假任意外出。6、不能在有留置導管下外出,否則有出血、感染、血栓危險。7、疫情中應有做PCR才住院,但任意外出,有可能再染疫,返院後如未查,可能帶回病毒,傳染給抵抗力較差的住院病人。8、身體的普通基本一般狀況,任何科醫師都可以勝任診斷,不是哪一科的專利。

圖為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及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資料照)

 

 

依照醫療法,任何醫師要從事診療工作,需先持醫師證書加入當地公會,以會員證到衛生所申請執業登記,其執登科別必須與其專科證書相符(若無專科需登記為一般科)。執登後只能在該登記地點執業。若需至他處支援,則必須事先報備。柯市長已專從事政治多年,應早已經沒有執業證書了。即使有,但從台北到三峽看病人,有否事先報備、令人高度懷疑。在病人有生命危險需要急救時,例如意外事件、偏遠深山地區,也有一些通融、不需要報備的特別條款。但我們看不出高立委有什麼生命立即的危急、非需要柯市長由台北火速前往施救不可的必要性,因當地有許多醫師可以勝任。

另外,台灣的「專科醫師制度」規定,沒繼續定期上課或在教學醫院上班、在期限內累積一定積分,專科證書就會「失效」。以柯市長為例,他這麼多年,應早失去專科證書,故沒有資格自稱急重症醫師,頂多只能說他「曾經有過」急重症治療的經驗,但現在已沒有執業的專科資格了。每一個醫師包括大醫院的主任,都要保持繼續進修,不是像有些人說他是當過教授,就多麼偉大。一般教授如果沒有發表研究定期的論文,可能早就被取消資格。

「身心俱疲」,不算是一種病名,只是一種工作勞累、壓力大的精神狀態。柯市長譏笑衛福部薛部長只是婦產科醫師,所以沒有資格診斷「身心俱疲」,是非常錯誤的蔑視他人觀念。不論哪一科醫師,職業生涯之初,都會對身體健康處置,有一定的基本訓練,只是在一時間以後,才開始走向個人興趣的各個專科。任何醫師都有能力、也有資格診斷身心俱疲的狀況,並且判斷有沒有需要進一步做什麼檢查。這是所有醫師的「基本功」。將身心俱疲說是急重症,是不倫不類,因為既不急、也不重。從來沒有聽說過因此而立即死亡的案例。

除非有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醫療上從來沒有身心俱疲,打一兩瓶點滴,就可以「恢復疲勞」的案例,大部分是心理作用。打點滴是40年前非常落伍的醫療做法,尤其是自費醫療時代。若要休息,家裡才是最好的場地,而不是吵雜的醫院。一瓶500 CC的葡萄糖點滴,等於就是喝幾口糖水而已。既然能喝,為什麼要打針呢?除非是昏迷狀態、無法口服。目前的健保,對注射點滴規定非常嚴格,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核准費用。

高立委住院治療,如果是自費,那麼大家無法可說,若使用到健保,則牽涉到醫療資源的分配公平性及申報病況的誠實。病況不危急,卻說必須要打點滴,就是詐欺。很多醫師申報醫療費用,有動輒就遭受健保署的檢查、抽審、拒絕、不符現況,因而處分、罰款、放大回推、苛扣申報費用情形,非常多見。聽到高委員這種事情,很多人直覺就是亂搞,要不然就搖頭說這一定是特權。

公眾人物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檢驗。該事件不應有如選舉新聞事件,熱鬧一番就過去,因為影響民間觀感太明顯,也會讓一般民眾物以為這是可以模仿的行動。本人的結論是,衛福部應回顧徹查柯市長的執業資格、及為高委員治療的過程,是否有違反醫療法規定。如有違法,必須要加以處分。其次應該檢查恩主公醫院的醫療紀錄,若有牽涉到不實病症登錄,或私下違法讓病人請假逾時,則應該拒絕支付該筆健保費用,並且加以糾正。

多年來台灣社會的不公不義實在太多了,這一件社會矚目的案件,衛福部不應該輕輕放下,不可以讓民眾覺得特權還是如此橫行,政府不可以讓大家又一次感到失望。

(退休醫護人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